“SOLO分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2022-02-19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五小学莫与谈
文/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五小学 莫与谈
SOLO分类理论最初作为一种等级分类评价理论,广泛用于试题编制等方面。将SOLO分类理论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环节,对达成教学目标、细化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执教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在前测中了解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指定方法的情况下,多数学生能熟练地用“算术法”来解决这一类问题,少数学生受前面学过的《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启发,能用反比例解决这类问题,但是在进一步的追问下,无法有校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具体思维水平,执教中确定本节课的“+1”教学目标:一是根据具体情境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从单点结构——多点结构);二是能用反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多点结构);能沟通“算术法”和“比例法”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多点结构——关联结构)。
一、导入环节——唤醒回忆,激活经验
新课伊始,教师直接抛出问题串:请你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相关联的量是成反比例关系的?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的?通过直接回顾的形式导入问题,简单明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唤醒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此时,学生在问题回答中思维水平呈现单点或多点结构,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探究环节——构建模型,解开结构
出示例题,梳理条件和问题后,学生会用学过的算术方法来解决,为后面沟通算术方法和比例解法的区别与联系做好铺垫。在引导学生用比例法来解决该问题时,教师直接反问“上面的方法是咱们三年级时学过的算术方法,现在咱们已经学习了比例,这个问题能用比例法去解决吗?如果能,该怎样去思考呢?”对于部分有困难的同学,提示给予以下信息:请你找出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并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中哪个量是不变的?它们之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在小组交流中找出不管是原来,还是现在,总的用量是不会变的,从而很容易得出等量关系式“原来每天的用电量×天数=现在每天的用电量×天数”,从而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此时,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解开了解决“反比例问题”的结构,构建了“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模型。本环节设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有层次的思维结构体系。
三、巩固环节——变式练习,活化新知
待学生归纳出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模型”后,老师及时出示例题下面的问题:
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几天?引导学生抓住这里不变的量,从而正确列式解答。
老师小结:请同学们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并想一想,在这里,什么没有变?抓住用反比例解决的关键,学生及时巩固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达到活化新知的目的。
四、小结环节——新旧对比,编织新网
课堂小结时,再次对比用“算术法”和用“比例法”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两种方法思考的过程是一样的,但“算术法”要先求出不变的量;“比例法”只要用数量关系表示出这个不变的量就行,不需要求出不变的量,更具有优越性。接着再沟通“用正比例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结环节,通过新旧知识的横向、纵向对比,重新编织知识新网,学生的思维结构水平发展到关联结构层次,或由关联结构层次向拓展抽象结构层次进阶。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知,将SOLO分类理论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十分适用。因为SOLO分类理论的思维水平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这呈上升层级结构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也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