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小学诗歌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022-02-19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许贺麟

师道(教研) 2022年1期
关键词:托物言志诗句

文/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 许贺麟

统编版语文书各册引用诗词,的确俯拾即是,诗词选入课文、“日积月累”“交流平台”“书写提示”等,课堂听说读写默,学生的诗词通过输入,填充个人知识储备,但语言输出援引诗词乏善可陈。学以致用,不用则废。学生内化诗词的意思、诗情、诗境而后语言输出、实践、应用少之又少。常见课堂晨读午诵、课堂环节切换,以古诗齐诵约定坐好凝神静听等,诗歌内容与授课内容与学生行为不匹配,所学诗词用得少而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双减”政策实施,正本清源,为减轻压力,夯实基础,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回归学生成长的本源来思考,研究小学诗歌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口到诗随

教师率先垂范。小学生必背古诗,教师对古诗的应用在日常生活、课堂中信手拈来,用语言魅力打动学生,相信日常生活耳濡目染,表达蕴含诗意,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学生使用偶有偏颇,巧以纠正即可,敢说敢用已迈出成功第一步,聚沙成塔,厚积薄发。

日常用语巧妙对接诗句,课间小游戏或晨读午诵进行“飞花令”,换关键字,学生容易接受,人人参与,调动思考,搜索储备,取长补短,课内课外兼备。如关键字“菊”,学生接连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残犹有傲霜枝”等诗句,如有关“菊或黄花”,更添《不第后赋菊》《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寒菊》《天净沙·秋》《采桑子·重阳》。

早上表达为“曈曈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等;表示黄昏引用“夕阳无限好”“日暮客愁新”“一道残阳”;倡导读书有用援引“……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破万卷”“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方法之一联系上下文,号召学生“吾将上下而求索”;提醒学生描写人物的神态叮咛“下笔如有神”;教导学生互相尊重、平息纷争援引“相看两不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沟通表达是学生的基本需求,诗词不离身,只有用过、用多,情景反应,意到诗随,学生可以选择语言“阳春白雪”的高雅风格,口吐莲花,字字珠玑,让交流多一种表达方式,对古诗词旁征博引,感知诗词可以用于生活、学习。

二、图文并诗

(一)根据图画联系诗句。苏轼曾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使咏史诗《泊秦淮》、哲理诗《春日》等也有画面构图、色彩感强的诗句,更何况写景诗,学生可以发挥想象,组合景物,联系诗句理解。语文书无一遗漏地给每首诗词配上相应的彩图,具体可感。如图见一弯新月,联系《马诗》“燕山月似钩”,《暮江吟》“露似珍珠月似弓”;课文《月痕》《月是故乡明》如图见一轮明月,联系《古朗月行》“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二)根据所述意思联系诗句。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也许作者本身诗词造诣颇高,遣词造句就是借鉴古诗词,物象组合取材于古诗词,学生可联系关键词,回想学过、背诵、默写的诗词,用于体会作者情感,加强新旧知识联系作批注。同样表达时间短暂易逝,更应备加珍惜,《匆匆》“过去的日子……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对应《长歌行》“朝露待日晞”;有关“月”的诗词不可胜数,季羡林在《月是故乡明》表示到过多个国家所见月亮美妙绝伦,学生读“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联想《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读“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上”联想《马诗》“大漠沙如雪”,读“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联想《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读“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联想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理解课文,与此同时温故知新,重现诗词不着痕迹,了解平日积淀、习得诗词对写作的切实帮助,学习内容前后板块得以衔接。

(三)学习新知识,可以瞻前联系学过的古诗词,在学习时作旁批注解,丰富写批注方法,产生不言而喻、事半功倍的效果。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类似五年级下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解释“地白”视觉效果可以征引《静夜思》“疑是地上霜”,解释鸟惊飞,误把月明当天明,“树栖鸦”可以征引《鸟鸣涧》“月出惊山鸟”和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间接了解以前诗人写诗创作也要借鉴前人。用旧知解释新知,倍增其学习效果。

三、内外贯通

积累意思相近诗句,学生个人的阅读经历、生活经验、地域习俗等,可以由课内此诗句,联系到课外彼诗句。同样表达英雄人物坚强不屈的志向,此类诗词比比皆是,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课内外贯通,有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发现宋代张耒《夜坐》“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同样蕴含奋起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此还可让学生在书法课上集中抄写,增加储备量,增强记忆,加强联系。

四、模仿借鉴

学生的模仿天性与生俱来,观察力强,实践欲望强,正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胡适在《信心与反省》:“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学生见多识广,“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简练文字、创作手法、生发诗情、营造意境加以学习,依葫芦画瓢。

(一)炼字叠字。《诗经》三百多首诗中,有204首运用叠字。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叠字体现用字凝练、节奏鲜明,韵律赏心悦耳,情感一咏三叹,荡气回肠,做了示范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使用叠词,除叠字功效,还可强调事物特点,虽说“文胜质则史”,但认识多一种诗意表达方式,今后创作多一种选择。

(二)托物言志。曹操《观沧海》“歌以咏志”。《文心雕龙·明诗》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含蓄是诗歌的特点之一。托物言志和用典相似,读诗时未甄别托物言志或用典不影响对全诗的理解,当心领神会时欣然会意。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词句段运用”事物在诗中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马诗》《蜂》《蝉》《石灰吟》《竹石》《梅花》《墨梅》《寒菊》《赠刘景文》,描写事物特点,提炼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使学生书写托物言志的习作有经典引领,捕捉事物特点,思考事物特点和某类人的品质的共同点。

(三)体味诗情。诗歌教学体会诗情,让学生知道诗歌可以抒发情感,悄无声息,不知不觉表达情感的诗篇谓之上品。“新乐府运动”倡导“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即使不是诗歌创作,习作创作也受到诗歌抒情方式影响:诗词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叙事抒情,或托物言志

(四)营造意境。严羽《沧浪诗话》在讲到诗的好处时曾高度评价“言有尽而意无穷”。前文提及的景物皆可入意象,作者所见所绘客观事物与思想感情和谐共生,浑然妙合的艺术境界,的确是无穷的。就一首诗而言,如有意境,实际意境大于评论家概括意境本身。学生用诗一般的语言撰写的文章,如有意境,亦是“绵绵无绝期”。

“双减”政策下,锐意改革,以上做法可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质、增效、增值。教师重视打造高质量语文诗歌教学的阵地,强化诗词以美育人的主体地位。诗一般的语言浸润学生心灵,韵在骨子里的诗练就“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学生的话语就像一首诗,声音就像一支曲。“双减”如好风,助学生从“欲济无舟楫”驶向“中流自在行”。

猜你喜欢

托物言志诗句
言志为本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浅议诗歌中的托物言志手法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含蓄委婉情意绵绵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