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实践力培养在高中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2022-02-19高莉莉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77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河流教学活动实验

高莉莉(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 277000)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项内容。在陶行知教育理论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其中,“地理实践力”和“教学做合一”,均把矛头指向了实践活动,要求通过实验、调查、研究等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地理实践力概述

1.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地理实践力,指的是学生在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户外考察时,应该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利用合适的地理工具助力实践活动开展,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相关研究,有学者对地理实践力进行划分,包括图表识读能力、信息获取加工能力、地理工具使用能力、观察调查实验能力等。

2.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

第一,实践活动少。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少,主要受限于时间、安全两个因素。时间方面,地理课程任务重,而教学时间紧张,难以开展实践活动。另外,地理实践活动在准备阶段,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活动方案,针对突发问题制定应对措施,这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实际教学难以开展。安全方面,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户外,安全隐患和风险提高,组织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是实践活动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为了应对高考,虽然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推进,但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灌输式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对教师而言,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学设计和实施围绕考试开展;对学生而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习过程以教师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导致教学活动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原则和方法

1.原则

第一,学生主体。培养地理实践力,首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良好体验。另外,考虑到学情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动手能力,提出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第二,内容合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一是难度中等,能激发学生的勇气进行挑战,使其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二是和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师应以教学中的重、难点为核心,将其融入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三是贴近现实生活,既符合科学规律,又保证真实性,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进行,以便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金,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第三,开放多元。地理学科比较特殊,兼具科学和人文社会两个属性,因此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遵循开放多元的原则,一是采用多样化的活动类型,确保活动具有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通过开放性教学设计,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三是活动地点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学校、家庭、社会、自然,都是学生学习的地点,从而更好地感知地理环境。

2.方法

第一,认知型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收集信息、展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地理实践力。以《人口迁移》课程教学为例。教师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当地人口迁移的图文信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数据和时间节点,建立初步认知。然后提出问题,例如:本地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哪些因素会影响人口迁移?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从教材、课件资源中寻找答案,既能实现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又能培养信息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梳理知识体系,为了贴近实际生活,教师可留下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自行收集查阅资料,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第二,交流型教学活动。该教学活动的特点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加强互动,在沟通交流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以角色扮演为例。作为一种典型的交流型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角色,创建虚拟情境,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力。以《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程为例,本课旨在让学生树立资源节约意识,了解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访谈类节目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主持人和受访者,针对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的问题给出想法和见解。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后,作为不同受访者角色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开源,北方水资源缺乏是客观存在的,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用水需求,可以从其他地区、其他途径补充水资源,例如南水北调、开发冰川等。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节流,为了缓解北方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在资源总体有限的条件下,人人都要树立节约用水的理念,避免水资源浪费现象,从而满足生产生活需求。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既能提高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又能培养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地理实践力发展。

第三,操作型教学活动。该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确定活动主题,选择合适的工具设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呈现地理现象、展现地理事物,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增强地理实践力。以《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课程为例,因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单纯口头讲授效果不好,不利于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突出热力环流和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的关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通过实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课程导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冷热不均匀的条件下,大气如何运动呢?”根据这个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提供玻璃缸、塑料薄膜、黑色卡片等材料,分别在玻璃缸两侧放一盆热水和一盆冷水,塑料薄膜盖上玻璃缸,并点燃一支香,在黑色卡纸背景前观察烟气的运动特点。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到烟气在热水上方是上升的,在冷水上方是下沉的,而在玻璃缸顶部和底部水平运动,且从冷水一侧飘向热水一侧。根据观察现象,学生提出猜测并进一步验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三、地理实践力培养在高中教学中的渗透案例分析

1.教学设计

以《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为例,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探究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讨论,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次教学活动要求全班学生均参与,并在地理实验室内完成。教师要提前准备的材料包括长条形的空盒子、粗沙、细沙、书本、废纸、小红旗、纸、笔、水杯和水等。

2.教学实施

第一步,课程导入。教师为学生播放陕西壶口瀑布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场景,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河流地貌上,然后提出问题:“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受到哪些力的作用?为什么流速不同?”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感受雄伟的自然景观,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对河流地貌产生初步了解。

第二步,模拟实验。实验过程如下:①学生分组,每组6人,分配实验材料。②在教师引导下,把沙子装进长条空盒子中,高度约为5cm,盒子的一端垫高,在较高处插上小红旗。③其中一人将水杯中的水,缓缓倒在距离小红旗上方约3cm的前方。④其余人观察实验,重点是在流水作用下沙子和小红旗的变化,以及不同时间段河床的变化。⑤小组合作讨论后,记录实验数据,填写河流侵蚀地貌归纳表。通过实验,对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进行模拟,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另一方面能将实验过程和教材内容联系起来,用表格概括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

第三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束后,教师进一步提问:“我们在实验中倒水后形成的河流是直的,这是因为受到了实验条件的限制。而在真实自然中,河流多是弯曲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与此同时,教师播放弯曲河流的动态变化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继续组内讨论,结合动态变化图可以发现:河道受到水流冲击作用后,会形成V型河谷,向下侵蚀的作用力变小,向两侧侵蚀的作用力增强,再加上离心力作用,就会导致河道弯曲,从而出现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在分析讨论过程中,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和现实结果,让学生发现新问题,通过合作解决新问题,并提高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第四步,总结提升。经过讨论,教师邀请一组学生对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总结,向全班展示实验成果,由教师进行点评。这个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图表识读能力,同时引起其他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

第五步,应用拓展。教师点评总结后展示更多的图文资料,并且提问:“黄河上中下游的河流地貌有哪些差异?黄河各河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哪些?”这些问题可作为课余作业帮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让其体会到地理就在身边,从而树立良好的地理学习意识,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

3.教学评价

本次教学活动以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展开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又能使其养成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要遵循学生主体、内容合理、开放多元的原则,可采用认知型、交流型、操作型教学活动。本文结合教学活动案例,详细介绍了教学过程和方法要点,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良好,可有效实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目标。

猜你喜欢

河流教学活动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做个怪怪长实验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