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劳动创新思维的培养例谈

2022-02-19章味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大成小学324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垃圾桶劳动思维

章味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大成小学 324000)

运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程序,通过新的途径完成相关的劳动任务,这些都是劳动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运用创新思维,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劳动可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一些小的改变,常常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而这个改变需要创新思维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了创新思维,才会有创造发明。社会的巨轮总是在不断的创新创造中向前挺进。曾经在画纸上出现的一棵果树产多种水果的美好愿望,现在利用嫁接技术已经实现。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创新与技术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劳动需要技术,劳动教育又不仅仅是技术,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创造,这是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观察分析,从服务生活中萌发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需要的教育,基于生活的教育才是真实的教育。对于劳动创造来说,更是如此。劳动是为了服务生活,而观察是开展劳动的前提。例如,雨伞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为人们遮风挡雨是它存在的意义。我们常常看见要去开车的司机,因下着雨,收伞时还没有坐到驾驶座上就被雨淋湿的尴尬瞬间,于是就有了向上收的创意雨伞;雨伞在室内无法自行直立或摆放,于是就有了伞柄底部有底座、能够“站立”的雨伞等。诸如此类的改进,皆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观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除了有“看”的意思外,还有“调查、考察、体验”等的意思,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真实情境的创设

新时代的劳动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强调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劳动内容本身可以基于社会生活,例如,浙教版教材劳动(2021年出版)六下项目四“设身处地真服务”板块,就是基于社区娱乐、健身场所等,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展劳动教学活动。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创设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教师用身边的事件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下阶段的创新劳动打下基础。

2.观察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引导学生聚焦事物本身,将观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发现后进行适时点拨,更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悟。

观察有很多种方法,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观察方法。例如,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问一问”等;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材质、硬度、气味等;按照观察的角度,可以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按照观察的时长,可以有短期和长期等;按照观察的顺序,可以有时间、地点、空间(方位、远近)、结构(从表及里、从头到尾、由整体到部分)等。教师应安排足够的课时,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方法,并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3.生活意识的激发

学生亲历观察,在积累观察到的现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思考,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样以“设身处地真服务”为例,学生在观察小区里的儿童滑滑梯后,发现“滑滑梯是露天的,下雨时或下雨过后很长一段时间,滑滑梯不能使用”这一现象,此时,教师可以“怎样改进这些设施设备,让小区里的儿童无论下雨或天晴都可以快乐玩耍”这样的问题触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式的“滑滑梯材质设计”“天晴下雨两用式滑滑梯设计”等活动,促进学生进一步明确“劳动让生活更加美好”这一观点。

二、设计制作,在项目实践中滋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生发地。对于小学生来说,无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劳动内容,都有各自独有的特点和要求,都需要经过细致思考、实践操作、成效反思。《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学要求有这样五个关键性环节: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每个环节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不尽相同,整个劳动教学的过程就是滋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英国心理学家华拉斯提出的创造过程“四阶段理论”,认为需要有准备、酝酿、豁然(顿悟)、验证这样的过程,而前两个阶段由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后两个阶段则是非逻辑思维占据主导,通过想象、灵感、洞察之后,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1.打破定势,让思维自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保持一种习惯性的思维状态。当我们在完成某个活动后,会留下一定的“思维痕迹”,而在开展新的活动时,往往会利用这个已有的“思维痕迹”。这就形成了一种“定势”。这种“惯性思维”会成为人们解决新情境下新问题的绊脚石,思维一旦被禁锢,就谈不上什么创新了。

例如,在制作垃圾桶的任务中,学生要从设计垃圾桶做起,而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垃圾桶,形状、颜色、功能等元素往往会成为学生创新设计的桎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调查、访谈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现有垃圾桶的利弊,鼓励学生打破固有的形象,大胆畅想,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独有的垃圾桶。让思维在课堂中遨游,让创新付诸笔端。

2.解决问题,让灵感起飞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课改倡导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学生亲历实践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或技能比从书本上看到的、记下来的更丰富,也更深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关注事物本身,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与制作,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同样以制作垃圾桶为例,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发现投放垃圾并不方便,要走到垃圾桶旁才行,否则就会因为投放不准而导致垃圾溢出。针对这一现象,有学生大胆想象并提出是否可以设计制作一款可以自动感应的垃圾桶,当人投放垃圾时,垃圾桶可以通过对人的感应而自动调整前后左右的位置接收垃圾。如果学生能够在融入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技能后,将这样的垃圾桶制作成功,这便是创造性劳动。

3.糅合想法,让创意无限

把不同领域中不相关的想法进行糅合,突破学科认知结构的边界,或许可以达到创意无极限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滋养。

例如,在商场,我们常常看到水果或蔬菜摆放得比较随意,大多以类别摆放。假如我们植入美学思想,将水果或蔬菜,按照大小、颜色、数量进行花式摆拼,做成花瓣、圆圈、五角星等不同的形状,是不是更加吸引人的眼球,更能够促进顾客消费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三、交互激励,从创造价值中持续

创新思维呈现出复合性、主动性、灵活性、突破性的特点。而学生之所以能够主动思考,宽松的环境很关键。学生处在完全安全、放松的环境中,与处在相对紧张、严肃的环境中相比,创新思维的触发率显然前者高于后者。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到安全,做到思想放松、坚持实践、一探到底,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及时激励,呵护自信幼苗

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认为,人天生就拥有极大的才能,但能够适当开发自身才能的人很少。教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做到最好,但基于现在的分科教学模式和方法,天赋往往被忽视,学生的自信在不同程度上被扼杀。

作为一线教师,当前能够做到的就是,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不去约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帮助学生解脱思想的缰绳,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信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或许会说出与本课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此时,教师不应轻易否定或者排斥,而应及时鼓励和接纳,或许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幼苗。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宽容、和谐、不见怪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需要教师有意经营的。

2.适时指导,促进成功体验

学生的情感愉悦,或来自得到了一件向往已久的玩具,或来自于考出了自己满意的学习成绩,或来自达成了一直以来想要实现的目标……有所获得是逐梦的动力。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成功体验”。创新思维的孕育也需要这样一个又一个“成功体验”来不断地触发。

很多创造是在“灵光一闪”后产生的,我们需要把想法物化,只有看到了想象的实践价值,才能使创新思维源源不断。

在具体物化创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是知识性的,有些是技能性的,这些问题是阻碍学生体悟“成功体验”的拦路虎。此时,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而且要迅速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意见。“急人之所急,需人之所需”,帮助学生走向“成功体验”的通道。因为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事实,是最令人兴奋的。

3.关注过程,引导悦纳结果

从有想法到想法落地生根再到结果验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一帆风顺,并不一定成功,有坎坷,有波折,也会有失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成功固然高兴,然而失败也不可轻看,结果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可行与不可行。“此路不通,别有他路可走”,应该愉快地接受。教师更不能以结果成功与否来考评学生,而应关注学生思维实践的过程,有无创新的勇气与信心。

教师的教学从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出发,营造宽松的、和平的、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教给学生学习与劳动的正确方法,在评价时做到即时激励、适时指导以及关注过程。没有指责,没有呵斥,有的只是鼓励和肯定,这些举措能够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劳动实践的快乐,是学生萌发创新思维的温床。

猜你喜欢

垃圾桶劳动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维跳跳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飞进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