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探析
2022-02-19祝杰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初家中学264000
祝杰(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初家中学 264000)
201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地理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包括“区域认知”在内的四大核心素养,并着重强调了四大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其中,区域认知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中着重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不仅有助于学生运用区域的观点去认识地理环境、地理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取与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将地理知识更好地内化为自身能力,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初中生正处于区域认知水平快速提升的阶段,也是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然而,从实践教学经验来看,初中阶段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往往是地理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够完整,或知识的迁移能力偏差,导致其区域认知水平一般,迁移与整合能力偏低;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对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重视,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导致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效果不佳。因此,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地理教师有必要不断探索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从而为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以及实现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一、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1.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新课程标准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维度:一是划分区域的能力,即从区域的视角出发,以空间尺度或地理事物属性对不同区域进行正确划分;二是认识区域的能力,即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主要可通过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以及区域联系这几方面要素对地理现象进行区域认识;三是评价区域的能力,即能正确地评价区域的开发条件与开发措施。
2.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
(1)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内容应以区域地理位置,展现各区域的联系与差异。”此外,在初中地理的教材设计中,除部分地理要素(如陆地、海洋、气候、居民等)被单独列出以外,其他教学内容均被放在“认识区域”下开展学习。例如,七年级下册的知识教学涉及亚洲、欧洲、非洲、澳大利亚、极地等地区,并选择了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国家,以上章节教材分别从大洲、地区和国家这三个区域地理的尺度来划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可见,区域认知素养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培养目标与要求,并期望通过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不断培养与发展,使学生能通过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辩证地看待世界,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
初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的时期,且学生普遍喜欢探索周边环境,对世界充满思考与好奇。而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能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正确理解地理与人类活动关系,有效地内化地理知识,且顺应了该阶段学生心理、思维的发展需求,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此外,初中生在小学阶段通过科学课程,对地球与地理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也为初中的区域地理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提升策略
1.利用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通过创设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正确地划分区域、认识区域、评价区域,以促进区域认知素养的发展。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生活体验。生活是最好的学习素材,当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体验相接近时,不仅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心理特征,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进而使其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同样如此,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将区域地理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以正确认识区域、划分区域、评价区域。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在导入新课时,首先,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同一季节不同纬度地区视频,引导学生得出“同一季节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不同”这一结论。然后,还可利用教学资料、地图等生活化因素加以引导,运用地理语言总结得出“我国冬季气温北方低、南方高”“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等基本区域地理规律。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都决定了其思维过程必须从形象思维向着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当注重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在抽象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体验相结合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获得成长,进而促进区域认知水平的提升。
2.利用趣味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区域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地理教师始终采用单一的、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仅很难激发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很难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为此,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些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辅助教学,从而使得枯燥、抽象的区域地理知识趣味化、具体化,使学生在趣味、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中西气东输教学时,教师首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关于“西气东输”的纪录片,以趣味性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趣味化的角色扮演活动,即各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地区的居民,从不同地区居民的角度来探讨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所带来的益处与影响。通过创设这种趣味化的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深学生对西气东输这一区域化地理知识的印象,且通过让学生代入角色进行探讨研究,也同步强化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区域认知。
3.借助思维导图教学,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思维导图也被称为心智图、脑图或思维地图,其最初设计的原理是全脑学习理论,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人体左脑的字词记忆与右脑的图形感知全面结合,以促进人体思维的训练与发展。思维导图作为地理教学中可视化的辅具,不仅能改变传统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零散的知识点更加系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加具体形象,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促进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导入区域地理新课内容时,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使导入内容具有目标性、针对性,又应重视各单元区域地理知识点的关联性。而通过思维导图导入地理新课内容时,结合其直观性、逻辑性及图文并茂的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地理新知学习的兴趣,且有利于唤醒旧知,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学习系统。
以《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学为例。该单元包含了诸多地理要素与地理知识,如区域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等,且各地理要素之间又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介绍亚洲地区的影片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影片资料和教学目标,粗略绘制本单元的思维导图,从而使得区域地理知识点更富有层次性,也便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4.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培养。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大多对抽象的区域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应积极利用各种身边的教学素材与教学辅具,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观察、发现与交流,从而更好地建立区域认知素养。
例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Google Earth软件,以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该软件是一款虚拟的地球软件,具有卫星图片、模拟图像、航拍图片等多种图像类型,可结合教学目标提供内容丰富的教学素材,还能整合区域地理信息,以3D可视化的视角为学生创建一个互动性强、可亲自动手操作的教学环境。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疆域和行政区划》教学为例。在教学之前,教师可先在软件中导入“中国地势图”,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软件,找出中国领土的“四至”(最北、最南、最西、最东);利用软件计算出我国的南北维度差、南北距离、东西经度差、东西距离等。借助于这一教学辅助软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与学习成效,而且能在学生亲自操作时全面调动学生的手、眼、耳、口等各种感官,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与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实现自身区域认识素养的不断强化与发展。
三、结语
区域认知素养是人们科学的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理解地理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有效地内化地理知识能力的基本能力,也是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对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加以高度重视,并通过各种富有生活化、趣味化、直观化的教学提升策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区域认知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