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探索

2022-02-19孙小莉山东省华侨中学2667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育美术

孙小莉(山东省华侨中学 266700)

美育与德育向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美育为德育提供了养成优秀品质的载体与平台,而德育则是美育教学成果的真实体现。基于这一思想,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美育同德育融合这条主线,利用生动传神的美术艺术作品,向学生渗透和诠释难能可贵的精神,进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真实情感、引发思想共鸣的教学目的。

一、追溯艺术起源,培育民族情结

自人类文明诞生之后,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便如同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尤其对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来说,各种艺术门类从古至今,世代相传,具有代表性的美术艺术佳作也层出不穷。在这一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也收录了大量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彰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蕴含在这些艺术作品中的民族情结,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技术优势,将这些作品以动态演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逐一对作品起源及创作背景传授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种方法生动而直观,所产生的影响力、感召力将直接穿透学生的心房,驻扎在学生心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感也将油然而生。

以《陶器》这一单元知识点为例,在讲授本节课内容之前,教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跟随视频影像了解陶器这种美术工艺品的历史起源。比如,教师可以选取1972年在郑州市北郊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当中发掘的“双连壶”陶器作为教学实例,该陶器净高20厘米,两壶并列,腹部相连处有一圆孔相通。西壶两侧各附一耳,圆腹平底。泥质为红陶,红衣黑彩,陶器表面布满平行线条。造型别致,构思新颖,彩绘线条古朴流畅,风格独特。因此,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彩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彩陶之冠。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我国陶器的发展历史,教师可以利用播放纪录片或者文字图片的方式,将陶器的历史起源分享给大家。学生在鉴赏陶器作品的同时,对陶器的历史起源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充满了敬仰之意,而且对自己身为炎黄子孙将感到骄傲和自豪。

由此可以看出,利用这种形象而直观、生动而具体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便受到了德育理念的熏陶。与此同时,在整个鉴赏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也将逐渐形成,这就给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创造了一个先决条件。但是,在追溯美术作品的历史起源时,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第一,教师选择的鉴赏作品需要具有代表性,即作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应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艺术价值,而不能选择一些不具说服性与权威性的大众化作品。这样,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某一个领域美术作品的印象。第二,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在播放视频影像材料时,教师应当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尤其在选择历史起源材料时,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材料的真实性、权威性,而不能参考一些野史或者小道消息,以防止误导学生。第三,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尽情抒发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如果存在质疑,应当及时请教老师,进而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寻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各种艺术形式,这对民族情结的养成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探寻创作背景,借鉴优秀品质

每一个美术作品都凝结了创作者的智慧结晶,甚至倾注创作者毕生的心血,因此,不同形式的作品,所表达和诠释出来的寓意不尽相同。过去,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师采取“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方法,即针对一个美术作品进行理论介绍,而忽略了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人文底蕴与文化内涵,这对美育与德育的融合也将起到制约作用。为使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从中提炼出美术作品背后一些可贵的思想与品质,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创作者的一些个人经历与作品的创作初衷。这样,既可以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寓意美,也可以深深触动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对优秀品质的养成将大有帮助。

以《中国古代山水画》这一单元知识点为例,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选取隋末唐初的著名画家展子虔创作的《游春图》作为鉴赏实例,该绘画作品主要描绘的是一个风和日丽、春色宜人的季节,贵人仕女郊外游春踏青的情景。作品的右上部绘有大片的山石丛林,一条湖堤曲径蜿蜒伸入山洞,山下桃李盛开,山上碧草成行。游春的贵人仕女或策马驰骋,或漫步踏青,或伫立而倚,神情欢悦,神采各异。画面的左下角绘有山林茅屋,湖畔绿茵成行,春水涟漪,画面中央,山色一片,江流天际,粼粼水波,碧波荡漾。画家展子虔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使整幅画面鲜活灵动、惟妙惟肖。但是,学生在欣赏这样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时,却很少有人了解画家展子虔的个人经历,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实际上,与展子虔的不懈努力与刻苦钻研密不可分。这时,教师可以将事先收集到的关于展子虔的个人成长经历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位知名的画家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比如,展子虔的童年与少年时光在乱世中度过。小时候,他的绘画天赋便显露无遗,没有画笔,他便用树枝在地上画一些花鸟鱼虫,手指被树枝的荆棘磨破,他依然咬着牙坚持画下去。后来,在父母的支持下,展子虔开始了拜师学艺的生涯。虽然他走上了仕途,但是,他耿直的性格在官场当中并不受欢迎,于是,他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绘画上面,而且平时节衣缩食,终于成为“青绿山水”的一代宗师。

在了解了展子虔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后,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代表,将自己对《游春图》这幅画作的鉴赏感受讲述出来,同时,通过对展子虔个人经历的了解,谈一谈在展子虔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当学生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后,教师可以对大家的想法与观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美育与德育融合的方法,学生可以欣赏到更多的传世艺术精品,并且也能够从创作者身上借鉴一些优秀的精神与品质,这对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临摹优秀作品,搭建合作平台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德育融合应当从选取的美术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作品内容和寓意的理解,来提炼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德育理念。比如,有的作品内容象征着高风亮节、有的作品内容蕴含着优雅恬静、有的作品内容渗透着家国情怀、有的作品内容则散发出可贵人格魅力。为了能够精准地提炼出这些精神品质,学生可以结合美术作品形态、架构、色彩等构图要素,现场进行临摹,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作品中所诠释出来的某一种精神或某一种品质进行讨论。通过这种团队合作的方法,学生可以快速进入美术作品所塑造的精神世界当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学校中不能共同做事,一到社会也是不能的。所以要国民有共和的精神,先要学生有共和的精神,先要使他有共同的生活,有互助的力量。劳动生活、健康生活、文化生活之解析、动员、组织的过程都得政治生活,在其总的意义上来说,便是一种政治生活,也就是说育才学校的政治教育笼罩着整个集体生活。”这段精辟论述一方面阐述了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暗示着在求知过程中,只有借助于集体智慧,才能获取真知。基于这一理念,在美术鉴赏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加快推进美育和德育的融合进程。

以清代画家恽寿平创作的《五清图》这幅水墨画为例,画作上端画有青松、藤蔓、明月,中间插入两枝梅、竹,下端画有山石、溪流。整幅画作将各种物象笼罩在一片如水的月光之中,初看去,形断意连,气韵贯通,意境深幽。学生在鉴赏这幅佳作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松、竹、梅也被称作岁寒三友,主要是由于这三种植物具有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也被视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征,而这也正是学生需要借鉴和学习优秀品质。为了增强德育渗透效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临摹《五清图》上面的松、竹、梅这三种植物,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表达各自心里的想法与看法。学生在临摹画作过程中,由于事先对这三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可以将自己的一些个性化元素添加到画作当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与审美能力,同时,对这三种植物的高尚品格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小组讨论环节,每一位学生可以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分享给小组其他成员,在这种和谐互动的氛围之下,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也将受到熏陶和感染。

可见,利用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美术作品当中蕴含的某一种精神品质或者高尚的品格。尤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大家通过各抒己见,能够将心里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然后在小组成员的共同探讨与协商之后,能够精准地确定美术作品流露出来的精神意蕴。基于此,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临摹与讨论时间,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探寻美术作品中各种美的元素。另外,出于对渗透德育理念的考虑,教师可事先对美术作品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述,特别是作品当中隐含的高贵品质,教师应当重点予以关注。当学生的脑海当中对作品内容产生清晰的印象以后,可以基于这种高贵品质来创作一幅具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这样一来,既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锤炼,也是培养学生优秀品格的一条有效路径。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德育融合已成为美术鉴赏教学的主攻方向,在这一背景之下,美术教师应紧紧抓住“德育渗透”这条主线,借助于美术作品的形象美、色彩美、架构美、意境美,来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学生在提升审美鉴赏力、创造力、创新力的同时,能够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全方面发展型人才,进而为个人未来发展铺筑一条通往成功的笔直大道。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育美术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育教师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