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下科任教师在校园欺凌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策略
2022-02-19甘肃省张掖市甘州中学李明山周建栋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中学/ 李明山 周建栋
SAP 是学生心理援助计划(Student Assistance Program)的简称,它是从企业员工援助计划(EAP)中发展出来的专门针对学校、学生和家长进行多层面心理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其通过调整学生、教师、家长的心理状态来提升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效用,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肯定和证实。
作为一套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而发展出的对问题学生行为矫正的干预模式,学生心理援助计划(SAP)针对参与校园欺凌的不同角色实施系统的心理援助。它由心理学专业辅导老师和心理辅导教师组成项目小组,在计划时间内,按照详细计划,实施心理健康评估、心理训练、发展性辅导和咨询等一系列的系统服务。其目的是减轻参与校园欺凌的不同角色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同时优化群体人际氛围,改善教育、教学管理效果,提升整体士气。采用学生心理援助计划是有效预防校园欺凌发生及防止其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的重要措施。SAP 干预涵盖了学生-家长-教师三个层面,但许多时候校园欺凌干预主要集中在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层面,而忽视了科任教师在校园欺凌干预和预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做一探讨。
一、SAP 下科任教师在校园欺凌预防中的定位
1.科任教师是SAP 下对校园欺凌预防负有重要职责的成员
在SAP 视域下,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由于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与方法,在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数量有限,一方面由于服务对象广泛,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所提供的心理辅导不可能完全覆盖到存在于学生中的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校园欺凌现象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可能出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很难及时发现这些现象,从而会错过预防和干预的最佳时机。而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班主任虽然对学生行为与现象观察比较全面,但也不可能做到每时每刻都陪伴在学生身边。科任教师虽然不能像班主任那样全方位与学生相伴,但也是每天都与学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重要成员。他们不仅对学生负有传授知识的职责,更有关心和指导学生身心成长的职责。因此,在SAP 视域下科任教师也应该是对校园欺凌的预防负有职责的重要成员,须与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共同承担起预防与干预校园欺凌行为和现象的责任。
2.SAP 下科任教师在校园欺凌预防中需要及时转变角色
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为,它的一个原则就是回避给自己熟悉的人做辅导。校园欺凌预防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活动,同样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但是,科任教师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往往被学生视为熟悉的人,这会影响校园欺凌预防中教师的心理预防与干预的效果与作用。一方面,科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学习方面,往往可能会对学生心理问题与现象的关注不够,有时会将一些发生于学生间的校园欺凌行为视为学生不遵守纪律,从而忽视了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校园欺凌现象。有时即使发现了一些校园欺凌现象,由于角色转变问题,在处理时没有真正从学生心理问题的角度进行干预或辅导,仅是以让学生写检查,或者告知班主任等简单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的处理更多地只局限于对欺凌者的管理与说教,既没有对欺凌者从心理上给予帮助,更没有对被欺凌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与援助。甚至有时教师在无意当中扮演了校园欺凌的促成者、纵容者、包庇者的角色。另一方面,科任教师在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时,会以学科知识的权威性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学生往往不愿意将自己心理上的隐私或秘密向科任教师吐露,也会使得科任教师在进行心理干预或辅导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因此,在SAP 视域下需要科任教师在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中及时转变角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需要科任教师学习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在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时,能更专业地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预防和干预的针对性,做到对症下药。同时科任教师可以利用自己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便利条件,及时从学生的微小变化中发现潜在的校园欺凌行为的征兆,并将其化解于萌芽状态,用更加专业的方法发挥科任教师在校园欺凌的预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科任教师在处理学生间发生的矛盾与纠纷时,要摒弃自己在学科知识上的权威心理,用学生所能接纳的态度与方法处理,并对当事学生双方都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与干预,从而实现从科任教师到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转化,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接纳,才能在校园欺凌预防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SAP 下科任教师在校园欺凌的预防中的策略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其职责已经不仅仅是授业传道解惑,应该在学生成长中承担更多的职责。在SAP 视域下,科任教师通过加强对相关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注重对校园欺凌预防策略的研究与实施,以在校园欺凌的预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干预
虽然科任教师没有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可以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开展校园欺凌预防的团体性心理辅导。特别是文科类教师,在教学中有许多能够将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的内容融入到教学素材之中。利用这些素材有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领悟,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团体性心理辅导。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问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关怀舆论导向,让学生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将构建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内化到学生的心田,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2.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营造真正能够预防校园欺凌的外部环境
在学校内,教师、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小的社会体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成长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现象发挥着关键作用。
(1)科任教师要身先垂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时候科任教师在教学中一些不当的言行会使学生心理受到伤害,可能会成为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诱因,甚至还可能发展成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不自知的欺凌现象。因此,科任教师在工作中一定要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公平公正的感受,并用宽容大度的胸襟去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因自己言行不当造成对学生心理的伤害,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特别是在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时,教师应该俯下身子多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用一个成年人的理智去对待一个还不够成熟的未成年人。同时,科任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与品德的修炼,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学生的示范,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如何友善对待别人的态度与方法,疏导与化解可能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欺凌心理。
(2)在处理学生间矛盾纠纷时要注意方法技巧
在一个有着几十人的群体中,学生间各种矛盾与纠纷的发生是很难避免的。在面对学生间的矛盾与纠纷时,教师的处理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对学生心理有着极大的影响。当教师在处理学生间矛盾与纠纷不公时,极易诱发学生心理走向极端,可能会产生学生间的欺凌现象。有一天化学老师发现,课代表的工作不那么积极主动了,上课时情绪也很低落。课代表交作业时教师了解到了原因,原来班上两位同学在课堂上违反了纪律,老师没有搞清真正的原因,对这两位同学都进行了批评。其中一位同学感到自己很委屈,就对老师产生了怨恨,并将这种情绪迁怒到了该科的课代表身上,经常阻挠课代表工作并对其进行欺凌与辱骂。很显然这一欺凌现象的产生原因在于教师处理学生间纠纷与矛盾不公。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间纠纷与矛盾时一定要充分调查,不让矛盾的双方产生调解不公的想法,并进一步跟进对当事双方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主动承担起学生心理的辅导与劝慰工作,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尽快走出心理误区,以避免因此而引发校园欺凌现象。
(3)做好学生自我反思与批评的引导工作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相互间发生矛盾与纠纷是难以避免的,教师在介入学生间矛盾与纠纷的处理时,不仅要立足于当下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之间的矛盾与纠纷得到化解与平息,更要着眼于消灭学生今后可能再次发生矛盾与纠纷的潜在因素。不仅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认识到自己在矛盾与纠纷中所承担的责任,还要让学生能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在反思中建立宽大胸怀,让矛盾与纠纷成为学生成长中的自我批评与反思的机会。要让学生通过自我批评与反思,学会关心和关爱别人,学会感激与感恩他人,学会宽容与理解他人。要让学生建立与同学和睦相处的正确心理基础,从而减少和预防因学生之间矛盾与纠纷引发的校园欺凌现象。
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中,老师发现有一组同学没有完成要求的实验内容,老师询问原因时全组同学都没有回答,但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是这一组同学间发生了纠纷,从而导致实验没有完成。为了不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教师没有当场立即处理。下课后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到这一组同学实验没有完成的原因。原来这一组中的一位同学长期以来在各种活动中总会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这个学生又抢占了实验仪器,但却没有搞清实验的要求,致使实验失败,从而耽误了同组同学的实验。通过这件事情老师发现这位同学身上可能存在着对其他同学欺凌的现象。老师找到这位同学从化学实验的安全问题入手,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了解了没有完成实验对同组同学所造成的损失,也让他认识到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让他带领这一组同学重新进行了实验,在同学合作下实验顺利完成。通过这件事,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位同学也改正了“霸道”行为。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教师有效抓住时机干预了校园的欺凌行为,并促进了同学间的和谐相处。这也说明,在校园欺凌预防中科任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矛盾纠纷的发现者和调解员,更要做好学生自我反思与批评的引导者,让学生在矛盾与纠纷的处理中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从而起到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的作用。
(4)关心和关爱特殊群体,让每一个孩子能够阳光成长
初中生正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任何负面的心理问题都易影响其健康成长。在校园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特殊家庭儿童是心理出现问题较多的群体。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青春期的特殊心理特点和父母缺位的现实环境,留守初中生成为校园欺凌的高发人群。在已经发生的许多校园欺凌现象中,被欺凌的对象往往是一些留守儿童。因此,在SPA 视域下,科任教师更应关注特殊群体在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中的问题,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要主动为他们营造一个阳光成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生活上多过问、多关心、多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在教学中要有意识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班集体中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体验到存在感和生活的乐趣。通过关注他们的困难与问题,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愉快生活和学习,消除因家长不在身边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与校园欺凌现象。
3.有效落实“双减”政策,预防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而引发的心理问题
长期以来,学生因过重的学业负担所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是引发校园欺凌现象和行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原因。在“唯分数”论教育观点的支配下,部分教师将高强度的练习和超大量作业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捷径,不但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在心理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往往也会诱发校园欺凌现象。这正是一些在老师心目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会参与到校园欺凌现象中的原因之一。因此,科任教师要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在教学中转变对学生评价的老观念,通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进而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让学生逐步淡化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让学生以愉悦的心理进行学习。
特别是在当前,科任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小学都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时机,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科任教师可以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关预防和识别校园欺凌的知识教育,让学生有意识地避免校园欺凌,加强自我保护与防范。
在学校中只有构建起以心理辅导专职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教师团队,才能更好地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内阳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