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贸易中中国稀缺水贸易趋势分析
2022-02-19王利平
王利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191)
一、背景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资源。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类社会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反过来,由于对淡水资源需求量上升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得人类社会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在基于缓解水资源压力的研究中发现,人类消耗的淡水资源中,90%被用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同时,经济增长被认为是驱动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分析贸易对水资源的消耗问题对缓解水资源压力至关重要。很多年以来,学者借助虚拟水这一概念分析了人类经济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虚拟水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水资源,因此,商品或服务的交易伴随着虚拟水的转移,即虚拟水贸易。目前对虚拟水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全球、国家和区域。全球层面的研究发现,隐含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虚拟水贸易节约了水资源;然而有研究表明,国家和区域层面的虚拟水贸易加剧了一些地方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总的来讲,虚拟水贸易仅从量的角度分析了经济活动对水资源的消耗;但是由于全球各地面临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等量的水资源消耗会对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分析水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若干学者在分析虚拟水贸易的同时,考虑了贸易参与者的水资源短缺情况——水稀缺指标,即稀缺水贸易。相关稀缺水贸易的研究发现,水资源短缺改变了虚拟水贸易的模式以及贸易参与者之间的平衡关系,然而,目前有关稀缺水贸易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
一方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签署为跨区域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中重要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与跨区域国家间的贸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部分学者还分析了时间序列上中国与横跨亚欧非相关国家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特征,并指出它们之间的虚拟水贸易符合贸易双方的共同利益。然而,中国和这些国家面临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从而导致贸易引起的等量水资源消耗将对中国及相关各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有研究分析了中国与地处亚欧非相关国家间的稀缺水贸易,并发现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在与中国的虚拟水贸易中是净出口者,但在稀缺水贸易中,它们却成了净进口者,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虚拟水贸易分析不能为国家间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这一研究主要分析中国与这些国家在2013年这一特定年份的稀缺水贸易特征,没有分析时间序列上的稀缺水贸易特征。
本文借助环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以及水稀缺指标,分析2001—2013年中国与全球横跨亚欧非的69个国家间的稀缺水贸易变化趋势。2017年这些国家人口总量和GDP总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和20%左右;人均GDP增长速度为3.9%,大于全球人均GDP增速。2013年和2017年,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增长率分别是7.9%和13.5%。且在2017年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分别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2%和28%。随着跨区域贸易的发展,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会进一步增加,同时,也将加剧彼此水资源的消耗。因此,分析时间序列上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各国在共同管理水资源过程中考虑水资源消耗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同时,时间序列上稀缺水贸易特征分析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较为全面的建议,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方法和数据
环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由投入产出模型和环境卫星账户组成,并被广泛用于分析贸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人类经济活动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汞排放、水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退化等的影响。投入产出模型从部门层面分析了国家及国家间商品和服务的流动。该模型有行平衡和列平衡的特征,且总投入等于总产出等于中间投入和最终需求之和:
其中,列向量X指各经济部门的总产出,列向量Y指最终需求,(I -A)-1是里昂惕夫逆矩阵,其代表为满足单位最终需求需要上游各个部门的总投入;里昂惕夫逆矩阵模型反映出经济系统可以被看成需求-驱动型,即下游的最终需求驱动上游的生产活动。
利用环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可以量化下游的最终需求对上游经济部门资源的消耗以及造成的环境影响。因此,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最终需求对彼此水资源环境的影响可分别用公式(2)和(3)表示:
其中,VSWCHN,ex为中国出口至相关国家的稀缺水量,即由于这些国家的最终需求YRC导致中国的稀缺水消耗;VSWCHN,im为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的稀缺水量,即由于中国的最终需求YCHN导致它们的稀缺水消耗;行向量fCHN指中国的稀缺水强度,其中对应的中国部门单位产出稀缺水消耗量为非零,其余国家部门则为零;行向量fRC指其他国家的稀缺水强度,其中对应的国家部门单位产出稀缺水消耗量为非零,其余国家部门则为零。因此,中国和这些国家净稀缺水贸易可表示为:
若NVSW>0,则表示在与这些国家的稀缺水贸易中,中国是净进口国;若NVSW<0,则中国为净进口国。
本文的数据来自Eora数据库,包括投入产出模型和水资源数据,其中水资源指的是蓝水,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各国水稀缺指标源于已发表的文献;该研究中,水资源稀缺指标综合评估了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对人类健康、生态质量和资源三个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中国与全球69个国家在2001—2013年稀缺水贸易;为了便于比较,将所有年份的现价转变为2001年的不变价。其中,全球69个国家包括东南亚十国,即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南亚八国,即阿富汗、孟加拉、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西亚十七国,即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巴林、格鲁吉亚、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特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阿联酋和也门;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东亚两国,即蒙古和韩国;欧洲二十国,即阿尔巴尼亚、白俄罗斯、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黑山、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非洲五国,即埃及、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摩洛哥和南非;美洲的巴拿马和大西洋的新西兰。
三、结果分析
图(A)显示,整体上来讲,2001—2013年,中国与全球69个国家稀缺水贸易逐年增加,稀缺水贸易总量由2001年的5.30×109立方米增加至2013年的47.5×109立方米。但在此期间,中国和这些国家出口至彼此的稀缺水量的变化却表现出不同的趋势特征。中国稀缺水出口由2001年的1.46×109立方米增加至2013年的11.4×109立方米,逐年增长较为平缓,且在2008—2009年,2011—2012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分别由7.52×109和 10.9×109立方米下降至 6.41×109和10.6×109立方米。2013年,全球69个国家出口至中国的稀缺水总量为36.1×109立方米,是2003年出口总量的9倍多。在整个时间序列上,与中国出口相比,这些国家的出口总量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具体来讲,其出口总量在整个时间序列上一直呈现增长趋势;特别地,在2001至2008年间,出口总量由3.84×109立方米增长至16.8×109立方米;2009—2011年,出口总量由16.7×109立方米增长至32.3×109立方米;2011—2013年,出口总量持续增加。2008—2009年间,出口总量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受当时的金融危机影响。
从净稀缺水贸易的角度讲,中国为净进口国,全球69国整体上为净稀缺水出口国;中国净稀缺水进口总量由2001年的2.37×109立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24.8×109立方米;时间序列上,中国净稀缺水进口趋势与全球69个国家稀缺水出口总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如图(A)。然而单独讲,中国并非从所有相关国家进口净稀缺水;对于一半以上的国家,中国是净稀缺水出口国。如图B显示,在2001—2013年间,中国净稀缺水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占据中国净稀缺水出口总量的50%以上。
图(A)2001—2013年中国和全球69个国家稀缺水贸易
图(B)2001—2013年中国与全球69个国净稀缺水贸易
具体来讲,2001—2013年中国净稀缺水出口的最大目的地一直是韩国,净出口量由2001年0.4×109立方米增加至2013年2.57×109立方米,分别占据所有净进口国家净进口总量的36%。2001—2013年间,中国净稀缺水出口的第二、第三大目的地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转换。2013年,新加坡是中国第二大净稀缺水出口目的地,净出口量为0.64×109立方米,稍大于出口至马来西亚的净稀缺水量(0.62×109立方米)。除此之外,俄罗斯、阿联酋、印度尼西亚等也是中国主要净稀缺水出口目的地。
相较于中国净稀缺水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其净稀缺水进口的源头相对比较集中和稳定。中国净稀缺水进口的70%以上来源于巴基斯坦、印度和土库曼斯坦。2001—2013年间,中国最大份额净稀缺水源于巴基斯坦,净进口量由2001年1.49×109立方米增加至2013年13.8×109立方米,分别占据所有净出口国家净出口总量的43.6%和40.1%。印度是中国第二大净稀缺水进口的源头国;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净稀缺水量由2001年的0.63×109立方米增加至2013年的8×109立方米。作为中国第三大净稀缺水进口的源头国,土库曼斯坦出口至中国的净稀缺水量由2001年的0.29×109立方米增加至2013年的3.2×109立方米。此外,泰国、埃及、伊朗等国也是中国主要净稀缺水进口的源头国。同时,研究发现,中国与一些国家的稀缺水贸易平衡关系在时间序列上发生变化。
四、结语
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时间序列上中国和全球69个国家最终需求对彼此水资源环境的影响,即2001—2013年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稀缺水贸易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与全球69个国家之间的稀缺水贸易在逐年增加。随着中国与这些国家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它们之间的稀缺水贸易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它们之间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合作显得十分重要。将来,各国可以基于国际组织建立政府间合作平台、启动生态标签项目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水资源的共同管理。政府间合作平台应包含贸易数据、地区水资源短缺程度、产品用水强度等信息,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较全面的数据支撑。启动生态标签项目可以帮助消费者识别哪些属于资源稀缺型产品,从而选择出资源环境友好型产品。
基于中国与全球69个国家的净稀缺水贸易,总体上讲,2001—2013年,中国是净稀缺水进口国。单独讲,中国是一半左右相关国家的净出口国,是余下部分的净进口国。2001—2013年间,中国净稀缺水出口和净进口都集中在若干相关国家。中国净稀缺水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包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净进口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因此,中国与这些国家应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合作。特别地,中国、印度等国家都是传统的农业国;同时,它们也面临着严重或极其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些地区高耗水产品的生产出口会进一步加剧这些地方的水资源短缺现状,从而对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威胁。因此,一方面,国家间应加强先进用水技术的创新合作以及共享,改良灌溉设施,从而提高农产品用水效率;另一方面,各国应积极引导消费者改善消费习惯,减少对高耗水产品的消耗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