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生成机理研究*

2022-02-19张秋东李桂华黄蓉嵘

关键词:突发事件要素应急

张秋东 李桂华 黄蓉嵘

(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一、引言

信息的沟通和分享是应急管理的核心机制之一,①何晶:《新媒体时代的应急响应模式变革》,《中国行政管理》2012 年第4 期,第20-24 页。信息管理应连接和支撑应急管理,②杨灵芝、丁敬达:《论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情报科学》2009 年第3 期,第351-355 页。因此在应急管理中应充分挖掘应急信息的价值,为应急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应急信息服务产品作为应急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能满足应急管理者的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分析、信息整合和利用等信息需求,在应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和保障作用。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可分为多种类型,从产品形式来说,最为常见的是各类应急信息系统。200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提出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和情报合作”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 年8 月30 日,http://www.gov.cn/zhengce/2007-08/30/content_2602205.htm,2020 年8 月10 日。。2017 年,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推动应急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应急服务、技术和产品与市场需求对接。④佚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 年22 期,第22-35 页。同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9 年)》也强调建立国家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综合平台⑤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9 年)》,《中国应急管理》2017 年第7 期,第38-41 页。,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推起了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高潮,我国各地各部门相继建立了以信息预警系统、信息报告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产品为代表的应急信息系统,为应急管理者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与此同时,学界对于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的研究也陆续展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其构建路径、框架与功能、技术路线、系统评价。构建路径方面,范维澄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多网整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①范维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构思》,《信息化建设》2005 年第9 期,第11-14 页。框架与功能方面,谢旭阳等认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能识别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使零散的信息增值,从而为应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决策依据。②谢旭阳、邓云峰、李群、王善文:《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探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 年第6 期,第27-30 页。技术路线方面,樊博探讨了从海量数据源中找出关键性空间情报的提取方法。③樊博:《应急信息系统中空间预警情报的提取方法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 年第9 期,第54-59 页。系统评价方面,许振宇等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构建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多维度评价。④许振宇、任世科、郭雪松、袁治平:《多维度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现代情报》2013 年第5 期,第21-27 页。多角度的探讨为应急信息系统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推动应急信息系统在应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信息支撑和信息保障作用。.....

近年来伴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产品类型不断丰富,除了应急信息系统之外,还涌现了多种类型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塑造的压力场景下,快速产生了一些新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这类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研发周期较短,产品扩散速度较快,且能满足压力场景下信息用户新的信息需求,形成对典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重要补充。目前学界对于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常态下产生的应急信息系统等典型产品,缺乏对压力场景下产生的新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探讨。什么是突发事件中的压力场景?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缘何会产生?为此,本文在界定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内涵和类型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应急信息服务产品构成的内部衍生要素和外部催生要素构建整体分析框架,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产生的防疫健康码(以下简称健康码)为例,对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生成机理进行专门研究。

二、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理论与实践

目前学界有关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研究,缺乏对产品的理论探讨,尤其缺乏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应急信息服务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服务产品,要界定应急信息服务产品,首先应厘清信息服务产品的定义。

(一)从信息服务到信息服务产品的理论阐释

对信息服务含义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服务是指信息服务产业范围内的所有以产品或劳务形式向用户提供和传播信息的信息活动,而狭义的信息服务仅指向信息服务机构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将开发好的信息产品准确提供给特定用户的活动。⑤杨志芳:《信息管理基础》,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158 页。本文采用的是狭义的理解,仅指提供产品形式。对于信息服务而言,信息是其原材料,信息需求是其生成和发展的根本,信息技术为其提供解决方案和思路,⑥姜永常:《论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情报学报》2001 年第5 期,第572-578 页。因此信息、信息需求和信息技术是构成信息服务的重要要素。对于图书情报体系来说,信息服务同时是一种价值定位,是建立在图书情报机构资源优势上“资源”的价值。⑦李桂华、张晓林、党跃武:《新价值定位下对信息服务评估问题的再认识》,《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 年第5 期,第343-345 页。信息服务根据提供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文献提供服务、信息检索服务、咨询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和信息开发服务等类型,⑧王英玮:《信息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331-334 页。从而形成了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模式。

不同的信息服务模式为阐释从信息服务到信息服务产品的逻辑进路提供了可能性。有关信息服务模式的划分,陈建龙认为可分为传递模式、使用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三种基本模式。其中,传递模式关注的是信息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认为信息服务者通过对文献进行加工或建立信息系统等形成信息服务产品;使用模式则重视挖掘和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强调以用户信息使用为中心的信息服务过程;问题解决模式则面向信息用户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对信息和信息生成进行加工生产,从而形成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产品。①陈建龙:《信息服务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3 期,第124-132 页。三种信息服务模式分别阐述了信息服务及信息服务产品之间的关联,其中传递模式描述信息服务产品产生的过程,使用模式则强调信息服务产品应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和选择,而问题解决模式注重信息服务产品应面向实际问题进行加工生产。对信息服务产品的理解,已有学者认为信息是其主要生产内容,具体包括系统集成产品、数据库、搜索引擎、软件、现代咨询产品等类型②王丽华:《信息服务产品扩散的策略研究》,《图书馆论坛》2006 年第4 期,第278-280 页。。在此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上述信息服务模式与信息服务产品之间的关联,本文认为信息服务产品是信息服务者为了满足信息用户的信息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运用现代化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从而向信息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载体。

(二)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内涵

应急信息服务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服务产品。决定信息服务内在性质的根本原因是其信息属性③齐虹:《信息服务原理研究》,《档案学通讯》2004 年第4 期,第57-60 页。,根据信息的来源不同可划分为图书馆信息服务产品、公共信息服务产品、健康信息服务产品、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等类型。就应急信息服务产品而言,其产品承载的应急信息是在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过程中的一种非常规信息④姚乐野、胡康林:《2000-2016 年国外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研究进展》,《图书情报工作》2016 年第23 期,第6-15 页。,因此,本文在信息服务产品定义的基础上,将应急信息服务产品视为应急信息服务机构根据应急管理者、公众等特定的信息需求,运用现代化技术对应急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传播的服务性产品。与其他信息服务产品相比,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具有信息需求复杂、时效性强、推广速度快的特点。

(三)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实践表现

从产品形式来看,信息服务产品可分为系统集成产品、交钥匙系统产品、数据库、搜索引擎、软件、现代咨询产品等类型。⑤王丽华:《信息服务产品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年,第3-4 页。根据应急信息管理的特点,本文认为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实践表现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应急信息系统集成产品。通常包括企业等应急信息服务者向应急管理者提供完整的信息系统,由网络、硬件设备及软件等构成。分为综合性平台和专业化平台两类:综合性平台诸如国家应急产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政府应急管理综合应用系统等;专业化平台包括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应急决策系统、预测预警系统、应急保障系统、应急值守系统等。

第二类,应急信息数据库。包括有关突发事件的基础信息、与突发事件应急活动密切相关的信息等数据库系统。例如,各类应急基础数据库、灾害数据库、应急监测数据库、应急预案与应急资源数据库等。这些应急信息数据库不仅能向应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而且还能向公众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第三类,应急信息服务应用程序。此类产品是应急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面向公众提供的有关突发事件的电子信息服务应用程序,包括与应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类电子新闻,网络平台提供的应急事件相关的应用服务等,这些应用程序主要包括APP、小程序、公众号和各大网站的相关板块等。

(四)压力场景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形式

对于应急信息服务产品而言,其产品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根据产品产生的具体场景,可分为常态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和非常态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非常态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即是本文所指的压力场景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

就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分类而言,应急信息系统集成产品、应急信息数据库等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由于生产成本高、研发周期长,无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非常态下的压力场景下快速产生;而应急信息服务应用程序,特别是搭建在已经发展成熟的各大网站和应用平台上的应用程序,由于其研发成本低、开发周期短,适合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短时间研发,本文认为非常态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主要是指应急信息服务应用程序。具体而言,这类应用程序主要包括搭载在微信等大型应用程序上的小程序、公众号,以及搭载在大型信息平台上的应急信息板块等,三种产品形式均有不同的特点:小程序的研发周期较短,研发成本低,是轻量级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公众号虽然也存在研发周期短和产品成本低的优势,但其功能相对单一,比较适合作为信息发布平台;而应急信息板块则依托平台已有的资源,产品开发周期最短,适合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搭建使用。

三、生成机理分析框架

信息服务需求的动力是信息服务活动的外动力,①艾新革:《信息服务理论基础浅析》,《图书馆界》2011 年第5 期,第14-16 页。虽然信息服务的需求动力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服务产品的生成,但就压力场景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而言,其生成的机理和常态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又有所不同。本文在剖析压力场景、应急数据流动过程和应急信息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生成机理的整体分析框架。

(一)突发事件塑造的压力场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我国应急管理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监测与预警阶段、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事后恢复与重建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采取的应对措施不一样。在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应急管理者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采取一项或多项应急处置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救助措施、控制措施、保障措施、保护措施等。一旦突发公共事件持续较长时间,应急管理者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采取的部分应急处置措施与政府原有的治理目标相冲突,继而产生了应急处置措施与原有治理目标之间的张力,而这种张力给政府决策者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本文认为压力场景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者在应急管理的应急与处置阶段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与原有职能目标之间产生冲突,从而给政府决策者带来压力的状态。

(二)应急数据流动过程

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核心是应急信息,而应急数据则是组成应急信息的基础,由此本文从应急数据的流动过程来考察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生产的过程。借用信息空间理论的概念工具,本文认为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生成过程可以描述为在编码、抽象、扩散三维数据场中应急决策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利用过程。信息空间理论是由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斯·H·布瓦索提出的,为理解社会系统内的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交换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也为理解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信息空间理论从信息的编码、抽象和扩散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认知空间、效用空间和文化空间,三种空间组成了信息空间。编码、抽象、扩散共同构成了数据场,数据场是信息处理代理人赖以生存的充满信息的空间。不断重复的编码、抽象和扩散的新行动触发了数据流动。②马克斯·H·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王寅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年,第8、126、232 页。因此,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产生过程可视为在编码、抽象、扩散三维数据场中应急决策知识的生产、扩散、利用的过程。马克斯·H·布瓦索提出的信息空间包括以下三种空间。

第一,认知空间。这是由编码和抽象构成的一个空间中的二维,编码主要是把感觉数据进行分类,而抽象则是生成概念。应急数据的认知空间主要考察的是处理和存储应急数据的过程,将应急数据进行分类,并对应急数据进行概念化,以便后续应急信息服务的开展。

第二,效用空间。这与信息的扩散和抽象有关系,充分扩散和抽象知识的轨迹受到原有的知识分配以及拥有这些知识的人的社会力量的影响,因此制度和社会信息处理对这两者起到稳定作用。应急数据的效用空间显示的是应急数据的抽象程度与其应急信息之间的扩散关系,要通过制度和高效的社会信息处理达到稳定的效用空间。

第三,文化空间。这个空间表达的是编码和扩散之间的关系,编码也能促进扩散。文化空间表现为不同的知识。新知识在社会协同中的流动最强,会对接受者原有的期待造成最大的改变,也会经历传达自己意义的困难。因此,通过对文化空间概念的理解,在分析应急信息服务产品产生机理时,要注意应急数据的编码,从而促进知识的流动和扩散。

(三)应急信息服务需求分析

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的信息服务对象主要有应急指挥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应急专业人员和公众等主体,①杨灵芝、丁敬达:《论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情报科学》2009 年第3 期,第351-355 页。这些主体即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信息用户。对这些主体的信息服务需求分析可从应急阶段维度、决策主体维度、决策目标维度等方面进行。②雷志梅、王延章、裘江南、王雪华:《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的多维度需求分析》,《情报科学》2014 年第12 期,第133-137 页。本文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应急管理的阶段划分对应急指挥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应急专业人员和公众的应急信息服务需求进行梳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为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信息用户的应急信息服务需求具体如下。

第一,预防与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突发事件还没有暴发,应急指挥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应急专业人员等信息用户对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诉求主要以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为主。因此,这一阶段应注重对突发事件基础信息的收集,做好应急信息资源的预防和准备工作。

第二,监测与预警阶段。这个阶段的应急信息服务需求集中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上,包括对环境和突发事件关键要素的监测。这一阶段应急指挥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应急专业人员等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包括了对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环境的评估,也包括对致灾因子等关键要素的监测和预警。

第三,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突发公共事件一旦暴发就进入了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而在这一阶段,应急指挥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应急专业人员、公众等信息用户面临危机蔓延和恶化的处境,应急指挥中心、相关职能部门等应急信息用户的需求主要在控制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及应急处置上,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时跟踪等信息需求大量增加。而公众在这一阶段的对于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应急处置措施等信息需求也激烈猛增。总体而言,这一阶段应急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体现出信息需求量大、信息需求复杂、信息需求时效性强等特点。

第四,事后恢复与重建阶段。这一阶段应急管理目标落在了突发人员安置和善后处置上。应急指挥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应急专业人员等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主要集中于突发事件的评估、总结、归档等工作的相关信息,从而产生相应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为今后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宝贵的案例和经验参考。

(四)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生成机理分析框架

本文运用整体分析框架分析压力场景下促成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生成的重要要素,探讨这些要素如何推动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生成。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生成机理包括以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各要素为基础的内部衍生机制和由外部发展条件等要素构成的外部催生机制。其中,内部衍生机制是指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变化及过程,包括应急数据的数据要素、信息需求的需求要素和信息技术的技术要素三个要素;外部催生机制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塑造的压力场景下,外部催生要素对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催生过程,这些外部催生要素包括科技创新政策、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已有信息服务产品的产品基础等。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内部衍生机制各要素和外部催生机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内外各要素关系示意图

1..内部衍生机制

压力场景下促成应急信息服务产品产生的内部衍生机制由数据要素、需求要素和技术要素三个内部衍生要素的变化及要素之间关系的演变构成。

数据要素是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生成的重要内部衍生要素。在压力场景下,突发事件产生了大量与应急管理有关的数据,对这些数据的识别、归类和运用则是应急信息服务产品产生的重要原理。在突发公共事件暴发之后,产生了大量的应急管理数据,如何识别、采集、归类、分析这些应急管理数据,发挥其数据价值是促成应急数据流动的应有之义。大数据流动的生命周期可分为采集、组织与存储、传播与流动、使用与服务、迁移与销毁等阶段,而数据利用与服务则是指用户通过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接口和终端对异地采集和存储的数据进行有效利用的过程。①朱光、丰米宁、刘硕:《大数据流动的安全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研究——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视角》,《图书馆学研究》2017 年第9 期,第84-90 页。同理,应急管理大数据的数据利用和服务阶段也即是应急信息服务产品产生的过程。根据信息空间理论,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生成过程可理解为在编码、抽象、扩散三维数据场中应急决策知识的生产、扩散、利用过程。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塑造的压力场景下,大量激增的应急管理数据受到压力场景的驱动,遵循编码、抽象、扩散三维数据场的路径,将原先无序无意义的应急管理数据应用于应急信息管理中,从而快速产生了应急信息服务产品,这是压力场景下应急数据流动的路径,因此数据要素是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生成的内部衍生要素。

需求要素主要体现在压力场景下应急指挥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应急专业人员和公众等信息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就应急管理的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来说,压力场景一般产生于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在压力场景下,信息用户提出了大量时间紧迫、复杂多样的信息服务需求,而在常态下生产的现有应急信息服务产品不能充分满足这些信息服务需求。就压力场景所处的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而言,应急管理者需要控制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实施应急处置救援工作;而对于信息用户来说,特别是应急指挥中心、相关职能部门这些信息用户来说,面临的不仅仅是对突发事件的态势控制和应急处置,还要兼顾公众等其他信息用户的特殊信息需求,因此压力场景下应急管理中信息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是时间紧迫、复杂多样的。而正是这样的信息服务需求,超越了常态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应用范围,从而从信息用户的需求端出发,在压力场景下催生了面向信息用户需求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快速产生。

技术要素是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生成的内部衍生要素之一,这里的技术要素主要指分析与应用应急信息的信息技术。突发事件压力场景塑造了一种时间紧、需求复杂的极端场景,提出了控制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和处置救援等目标和任务,而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离不开已有的信息技术等技术要素的支撑。信息技术要素包括对海量、多维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用户通过用户终端存储和处理海量数据,实现复杂多样的数据流动和云服务,①Xuyun.and.Zhang.and.Chang,.et.al.“.A.hybrid.approach.for.scalable.sub-tree.anonymization.over.big.data.using.MapReduce.on.cloud”,.Journal of Computer &System.Sciences,Vol.80,No.5,2014,pp.1008-1020.也包括运用网络通信技术将存储在服务器和数据库的数据联通,动态利用。②粟湘、郑建明、吴沛:《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研究》,《情报科学》2006 年第5 期,第691-696 页。当今发展愈来愈成熟的大数据、云服务以及网络通信等技术要素,在压力场景下为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快速产生提供了必备的技术支撑,是促成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快速生成的内部衍生要素。

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产生离不开构成信息服务产品内部本身的数据要素、需求要素和技术要素。然而在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塑造的压力场景下,这三种要素呈现出与常态下不同的特点。短时间大量激增的应急数据、时间紧迫且复杂的信息需求、日趋发展成熟的信息技术是在压力场景下催生应急信息服务产品产生的内部衍生要素,而这些衍生要素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在压力场景下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体现出与常态下不同的特点。应急数据和信息技术为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提供了数据和技术基础,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信息需求也快速驱动应急数据进一步加快流动,从而在压力场景下快速形成了新型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

2.外部催生机制

外部催生机制即是由科技创新政策、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已有信息服务产品的产品基础等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外部发展要素等共同催化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产生过程。

在压力场景下,应急决策者为了处置突发事件而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与原有的治理目标相悖,为了权衡多个治理目标从而出台了多项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这为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快速产生提供了政策支撑和萌芽环境。近年来,随着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信息资源的数据壁垒的打通,应急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断提高,这也为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能快速生成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资源基础。此外,在常态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发展不断成熟,加之已有的信息服务产品的产品基础,这些产品为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快速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研发平台和研发基础。

3..分析框架

本文构建了由内部衍生机制和外部催生机制共同构成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生成机理分析框架,如图2 所示。一旦突发事件暴发后,应急管理进入了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在这个阶段,应急管理者为了控制突发事件发展态势而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而有些应急处置措施与政府原有的经济发展、社会运行等治理目标存在矛盾,从而给应急管理者带来了管理压力,而这就形成了突发事件的压力场景。从内部衍生要素来看,这种压力场景下,应急管理者要既要面临突发事件事态控制与处置的应急管理目标,又要面临维持社会经济发展任务等目标,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了复杂多样的信息需求。已有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未能满足这些复杂多样的信息需求,因此信息服务提供者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用户的需求进行需求分析、数据收集和数据整理,而应急数据通过信息空间的编码、抽象和扩散过程的数据流动过程,运用数据分析及数据运用的信息技术方法最终衍生了应急信息服务产品,这是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内部衍生机制。从外部催生要素来看,压力场景下有关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为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快速产生提供了政策支撑;而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趋于成熟,这也为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在短时间内生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基础;已有发展成熟的信息服务产品和应急信息服务产品,为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快速产生提供了产品基础和研发平台。因此,由科技创新政策、信息资源共享和已有信息服务产品的产品基础构成的外部催生要素构成了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外部催生机制。

图2 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生成机理示意图

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产生机理正是由源于产品内部的数据、需求和技术要素构建的内部衍生机制和源于产品外部的政策、信息资源、产品基础构建的外部催生机制构成。其中,内部衍生机制是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产生的重要机理,而外部催生机制也在其产生过程中必不可少。

四、案例分析

(一)健康码:新冠肺炎疫情压力场景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

始于2019 年末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近年来发生的较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了应对这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者采取了人员管控等疫情防控措施。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面临着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重治理目标的冲突。在这样的突发事件塑造的压力场景下,健康码作为一种信息化工具,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双重治理目标平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健康码是一个可以搭载在智能手机客户端(如微信或支付宝)上的小程序,个人可以实名认证并填报健康状况。平台端通过与收集漫游轨迹、密切接触人员等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可以动态、精准地管理人员信息。①史晨、马亮:《协同治理、技术创新与智慧防疫——基于“健康码”的案例研究》,《党政研究》2020 年第4 期,第107-116 页。它是电子身份证与健康信息相结合的二维码,通过“绿码、红码、黄码”三种颜色的健康码对人员进行动态管理,运用于企业复工复产、居民返程核验、公共场所出入等场景。①胡逸:《疫情过后,健康码何去何从》,《新华日报》2020 年3 月6 日,第8 版。

健康码的产生速度较快,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推出的“深i 您”小程序、浙江宁波的“甬行码”、浙江杭州余杭的健康码原型都在2 天之内完成了原型开发。②史晨、钟灿涛、耿曙:《创新导入的接力赛——健康码案例中的初创企业、平台企业和地方政府》,《科学学研究》2021 年第1 期,第161-169 页。2020 年2 月9 日,深圳市实行居民进出小区需要申领微信小程序“深i 您”等的健康码的规定,是全国首个疫情期间凭“码”出行的城市。③王庆德:《G2C 变革下对健康码的分析和思考》,《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 年第6 期,第146-147 页。2020 年2 月21 日杭州市推出“杭州健康码”,2 月29 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码”。健康码在全国各地的名称略有不同,比如广东省的粤康码、山西健康码、湖北健康码、河北健康码、上海随申码、福建省的八闽健康码、黑龙江省的龙江健康码等,这些健康码产品为应急管理者应对疫情防控的决策等环节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服务。由于健康码是在新冠疫情暴发后短时间内产生的,是为了权衡应急管理者的疫情防控需求和复工复产双重治理目标而产生的,因此本文认为健康码是在压力场景下产生的一种应急信息服务产品。

(二)健康码产生的生成机理分析

1.健康码产生的内部衍生机制

(1)基础数据和健康数据快速流动的载体

健康码的产生是建立在基础数据和健康数据的基础上,是数据流动的载体。就基础数据而言,包括人口库、基础的地理数据等。这些基础信息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就健康数据来说,主要来源于公民登记。在健康码产生的疫情防控中的压力场景,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库,也没有统一的应用系统,数据要及时采集,是动态的过程,④杨学山:《从健康码看政务数字资源建设》,《中国信息化周报》2020 年5 月11 日,第10 版。因此健康码其实是基础数据和健康数据流动的载体。

健康码的生成是个人基础数据和健康数据的编码、抽象、扩散过程。生产是数据的转化,交换是社会系统中数据扩散和积累的先决条件。⑤马克斯·.H·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王寅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年,第42 页。从编码角度来说,无论是杭州市政府提出的“绿、红、黄”三色码还是吉林的“吉祥码”的“黄、绿、橙、红”四色码,这些健康码应用都是将个人基础数据和健康数据进行编码的过程。从抽象角度来说,在编码的基础上,对每种颜色进行抽象,建立健康码颜色与人员流动限制的相关性,比如杭州健康码对显示绿码者,可以亮码通行,显示红码者要实施14 天的集中或居家隔离,而显示黄码者则需要进行7 天以内的集中或居家隔离,在连续申报健康打卡不超过7 天之后转为绿码。⑥余勇刚:《杭州健康码:让公共信任成为不见面的承诺》,《企业家日报》2020 年3 月2 期,第A04 版。本文将健康码视为基础数据和健康数据扩散的结果。杭州首创的健康码短短七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实现了各种场景下各类问题的收集、反馈和疏解,⑦浙里改:《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制胜“两战”》,《浙江日报》2020 年3 月23 日,第1 版。同时,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依托下,健康码也建立了跨省份互认机制,各省市的健康码实现了数据互通互信,实现了数据的扩散。

(2)应急管理者信息需求的驱动

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初扩散到全国,全国各地都采取了多种措施应对疫情防控,并在春节假期后尽快复工复产。除了个别地区之外,其他地区普遍面临“流动治理”的两难问题,即如何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平衡正常的人口流动和复工复产,⑧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0 年第4 期,第4-12 页。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种治理目标导向下,激发了应急管理者对疫情防控要求减少人员流动与复工复产要求正常人口流动两种矛盾的治理目标,这样的矛盾共同塑造了压力场景。从健康码的信息服务对象来看,包括政府部门、基层组织、企业、公民等,其中政府部门是主要的信息服务对象,政府部门在压力场景下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需求,而健康码的产生正是顺应了政府部门在疫情防控塑造的压力场景下复杂多样且矛盾的信息需求。正是政府部门这些复杂的信息需求进一步驱动了健康码这类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产生,从而实现精准化管理。

(3)大数据、区块链、手机实名制等技术要素的衍生结果

健康码的产生离不开大数据、区块链、手机实名制等信息技术支撑,这些技术要素为健康码的快速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因此健康码的产生也是这些技术要素的衍生结果。大数据的应用能为手机上健康码填报的信息进行多数据库校验,通过数据比对之后做出“通行”或者“隔离”等判断。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健康码多源数据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验证,这样就可以使健康码显示的结果具有可信度。①《数据治理风向标,营商环境指明灯》,《国脉智库·数字政府周刊》2020 年第21 期,第89 页。手机实名制技术也是健康码生成的必要技术要素之一,它是由个人身份信息与个人健康疫情防控构成的大数据,通过系统后台制定分析规则、数据比对等方式识别出高危人群。②王庆德:《G2C 变革下对健康码的分析和思考》,《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 年第6 期,第146-147 页。为了保障技术要素的正常发挥,国家出台了《个人健康信息码..数据格式》,浙江省出台了《传染病防控人员健康码管理规范》(DB33/T.2242—2020)、《疫情风险评估五色地图管理规范》(DB33/T.2243—2020),深圳市出台了《防疫通行码参考架构和技术指南》等相关的技术标准,规定了健康码的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等环节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确保健康码的技术要素发挥作用。

2.健康码产生的外部催生机制

(1)以科技创新实现精准防控政策的催生

健康码的产生离不开以科技创新实现精准防控目标的一系列政策。2020 年2 月4 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颁发《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鼓励在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重点人群的流动情况,为联防联控提供大数据支持。随后,多个地方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发了承载了个人基础信息和健康信息的健康码应用,这是在保护和利用大数据进行联防联控的基础上进行的产品创新。2020 年2 月24 日,在健康码应用正在快速成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的时期,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官网官微、居民电子健康卡等多种途径,开展疫情信息查询、定点救治医院及发热门诊查询导航、主动申报与线索提供、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知识传播等服务,方便群众及时获取权威信息,科学认识疾病,做好自身防护。文件同时鼓励实行动态健康认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个人健康码等信息平台,不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地区可采用个人健康申报等方式,居民通过网络平台申领电子健康码或通过社区申领纸质版健康码,获得出行、复工等资格。政府有关部门、用人单位、社区等综合判断个人健康风险等级,实现特殊时期动态健康认证。诸如此类的政策文件为健康码的产生与发展成熟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撑。

(2)已有信息服务产品的催生

健康码是搭载在微信、支付宝等市场上发展较为成熟的信息服务产品上的小程序,而诸如微信、支付宝等发展较为成熟的信息服务产品的产品基础使其得以快速产生。支撑微信、支付宝等信息服务产品的腾讯、阿里巴巴等数字技术公司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技术力量,基于数字技术的优势能顺应应急管理者的需求,快速研发生产出健康码这类应急信息服务产品。而微信、支付宝等信息服务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众多的信息用户,在已有信息服务产品的基础上搭载健康码之类的小程序能够实现较快的推广速度。

(3)互通互享的信息资源的催生

健康码能否顺利产生,这涉及到公安、人口、交通等方面基础数据与重点人员信息、核酸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等健康数据等两大类信息资源的互通互享程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造就的极端压力场景下,个人基本信息、行程信息、健康信息等原先分别存储在多个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在短时间内提升,为精准研判疫情防控重点人员提供了数据支撑,这同时也是健康码产生的关键。2020 年5 月7 日,在健康码发展进一步成熟的时机,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明电〔2020〕14 号)文件,要求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动各地落实“健康码”互通互认“一码通行”,及时将核酸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重点人员等信息共享到健康码数据库,推进人员安全有序流动。文件再次强调了健康码涉及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而信息资源共享程度的提升则是健康码产生的必要外部催生因素。

五、结语与展望

本文在厘清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界定了压力场景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类型。针对应急事件对应急管理者塑造的压力场景,文章构建由内部衍生机制和外部催生机制组成的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生成机理的整体分析框架,并以新冠肺炎疫情中产生的健康码作为案例进行剖析。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压力场景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是内部衍生机制和外部催生机制共同作用的产物,突发事件暴发时产生的大量应急数据构成的数据要素、应急管理者复杂多样的信息需求组成的需求要素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组成的技术要素是构成内部衍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种内部衍生要素从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内部本身驱动了产品的快速产生及扩散。而科技创新政策、已有信息服务产品的产品基础及互通互享的信息资源则作为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外部催生要素,为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生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发展条件。该分析框架主要针对压力场景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生成机理进行分析,对应急信息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非常态下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生成机理,与常态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生成机理有联系也有区别。数据、需求和技术要素等内部衍生要素在常态下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生成也有影响,区别在于各个要素的比重和作用的发挥。科技创新政策这一外部发展条件则也是常态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产生的必要条件,常态下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与压力场景下的程度有所区别,这也是造成了常态下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研发周期长的原因之一。常态下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由于其研发成本和周期长,对已有信息服务产品的依赖程度较之压力场景下的应急服务产品较低,因此,已有的信息服务产品对其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此外,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在压力场景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存废问题值得深究。以抗击新冠肺炎期间产生的健康码为例,这类在应急事件塑造的压力场景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如何延续其生命力是值得考究的。虽然信息用户的应急信息服务需求这一需求要素已经发生改变,但应急数据的数据要素价值应进一步挖掘,因此是否有必要拓展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应用场景,学者们众说纷纭。有学者持谨慎态度,认为其功能的迭代升级需要慎重评估,不能任意扩大个人数据的使用范围①俞菀、裘立华:《健康码功能“迭代升级”须审慎》,《新华每日电讯》2020 年6 月4 日,第4 版。,而实践中已有将健康码转变为一个有个人数据、行业数据、城市数据支撑的信息系统。②韩一丹:《杭州健康码:一场转“危”为“机”的创新实践》,《杭州》2020 年第Z1 期,第38-41 页。因此,在压力场景这一非常态场景下产生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存废及延续问题值得进一步深究。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要素应急
基于智慧高速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河北省冬季奧运会交通应急保障指挥系统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准备好应急包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应急预案的编制
突发事件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