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2022-02-19汪小龙李晓炼
汪小龙 李晓炼
(无锡太湖学院 会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4)
一、引言
理论上,区域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熊彼得创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经济增长是将创新要素通过生产体系得以实现,即将生产要素和创新技术的“新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中,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最大限度获取超额利润,不同的“创新组合”对产业结构的过程是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的,由此形成了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①Schumpeter.J..“The.Instability.of.Capitalism”,The Economic Journal,.Vol.151,.No.38,1928,.pp.361-386.其后,哈佛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对世界银行数据库长期的跟踪分析,提出产品空间理论,认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依赖出口增长和经济复杂程度的提升,经济发展除基本遵循资源禀赋的“先发优势”外,还受到政策引导作用实现产业的“弯道超车”。①Hausmann.R,.Klinger.B..“Structural.Transformation.and.Patterns.of.Comparative.Advantage.in.the.Product.Space”,.CID Working Paper,.Vol.128,.No.8,.2006,.pp.1-39.上述理论为政府通过提升区域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实践中,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亟需从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转换到创新驱动,创新空间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②Dementyev.V,.Dalevska.N,.Kwilinski.A,.“Innovation.and.Information.Aspects.of.the.Structural.Organization.of.the.World.Political.and.Economic.Space”,.Virtual Economics,.Vol.4,.No.1,2021,.pp.54-7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支撑和创新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构建创新能力体系,区域创新要素投入是提高创新竞争能力的实现路径,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力量,并成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行动议题。区域创新是否驱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果该效应得到证实,那么后背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呢?区域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在本身特征以及空间规律上又具有何种差异?对于这些问题,尽管区域创新为各个经济体所重视,并着力打造创新城市圈、经济带,区域创新建设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准确评估区域创新对高质量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仅有的相关文献来自于实现路径的理论阐述和创新空间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③Kanbur.R,.Zhang.X,.“Fifty.Years.of.Regional.Inequality.in.China:.A.Journey.Through.Central.Planning,.Reform,.and.Openness”,.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9,.No.1,2005,.pp.87-106.、吸引国外投资④权衡、张鹏飞:《亚洲地区“一带一路”建设与企业投资环境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7 年第1 期,第88 页。和城镇化增长率⑤周国梅、彭宁、李霖:《亚洲绿色城镇化的调整与政策选择——对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启示》,《环球经济》2013 年第12 期,第26 页。,以及创新空间对贫富差距⑥Allen.F,.Qian.J,.Qian.M,.“Law,.Finance,.and.Economic.Growth.in.China”,.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77,.No.1,.2005,.pp.57-116..等影响经济发展的子课题。要回答以上问题,需要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背景进行实证研究,这也为本文提供了边际贡献的机会。
已有的理论研究认为,区域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在微观层面上,区域创新等创新要素的集聚,产业可以形成兼具规模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及长尾效应的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城市就业率、改善教育科研,由此提高区域经济的均衡能力;⑦周明海、肖文、姚先国:《中国经济非均衡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中国工业经济》2010 年第6 期,第35 页。在宏观层面上,通过新的创新投入要素、新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新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然而,这其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区域创新主要通过何种路径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往研究并没有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来回答该问题。对此问题,本文选取从区域创新对产业结构影响的视角展开研究。产业结构包括非技术产业邻近转移、技术追赶和技术产业规模效应、技术壁垒两个方面,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实现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通过该视角,本文尝试基于一个完整的框架探讨区域创新如何促进高质量发展,并且本文选取经济体层面作为研究对象,能够在更加全面、宏观的空间尺度对区域创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进行研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区域创新包含的效率政府⑧鲁桐、党印:《投资者保护,行政环境与技术创新:跨国经验证据》,.《世界经济》2015 年第10 期,第99 页。、吸引投资⑨王广谦:《中国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的新变化及政策建议》,《金融论坛》2017 年第7 期,第3 页。、税收政策、①余明桂、范蕊、钟慧洁:《中国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16 年第12 期,第5 页。基础设施、②曹正勇:《数字经济背景下促进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制造模式研究》,《理论探讨》2018 年第2 期,第99 页。城镇化以及贫富差距等本质特征,有效破除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供需矛盾、经济活动空间限制和公平效率未能兼顾等问题。除了凭借区域创新本质特征对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外,还能影响经济体产业结构,通过产品空间邻近转移、产业技术追赶、规模效应形成和技术壁垒获得,对经济体高质量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同时,考虑到区域创新、产业结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先发优势”等,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可能具有空间溢出效应。③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研究》2014 年第7 期,第31 页。这里将主要从区域创新影响经济发展、区域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研究路径如图1 所示。
图1 区域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路径图
(一)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
区域创新是指在区域范围内创新资源的密集程度,既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以及组织创新资源,④宋洋:《经济发展质量理论视角下的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贵州社会科学》2019 年第11 期,第102 页。还包括吸引外资能力、城镇化率、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就业率、人居环境、贫富结构、教育科研等资源。⑤雷小苗、高国伦、李正风:《日美贸易摩擦期间日本高科技产业兴衰启示》,《亚太经济》2020 年第3 期,第65 页。Joseph.Schumpeter 是最早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学者,他认为经济的本质是创新,是创新与生产的组合推动了经济增长。因为技术创新是非连续性和均衡性的,所以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由此产生。就业率方面,指出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相比较,即使因为劳动需求和资本需求富有价格弹性,实际工资上涨不利于就业率提高,但资本投入带来的技术创新仍然能够促进经济增长。⑥Lewis.W.A,.“Economic.Development.with.Unlimited.Supplies.of.Labor”,.The.Manchester School,.Vol.22,.No.1,1954,.pp.139-191.城镇化方面,中国学者依据1950—1975 年日本、苏联、美国的城市化数据实证指出,人口向城市集聚是劳动分工逐渐完善的必要前提,城镇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是普遍规律。①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人口与经济》1982 年第3 期,第28 页。组织创新方面,根据丹麦企业数据库,实证社会经济中存在一些组织,其原则是民主作为一种治理机制,通过制定与创新价值应用相关的制度促进了经济增长。②Gay.C,.Szostak.B.L,.“From.Territorialised.Innovation.to.Collaborative.Innovation.Space:.What.Are.the.Issues.for.Contemporary.Organisations”,.Journal of Innovation Economics Management,.Vol.2,.No.1,2020,.pp.135-158.教育科研方面,基于1961—1979 年世界银行数据,首次计量了经济体合理的教育投入比率不低于3.29%,并实证教育科研投入对GDP 具有正向促进作用。③陈良焜、贾志永、章铮:《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学报》1986 年第3 期,第28 页。利用1960—2000 年世界银行数据协整检验表明,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具有滞后性,然而长期内效果显著。④Blanchard.Ο.J,.Giavazzi.F,.“Macroeconomic.Effects.of.Regulation.and.deregulation.in.Goods.and.Labor.Market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No.8,2003,.pp.879-907.产品创新方面,经济体应当提供低碳产品,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带来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问题。⑤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问题探索》2009 年第1 期,第84 页。市场创新方面,依据1980—2010 年世界银行数据库和IFS 国际金融数据库,实证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可能有助于增加亚洲经济产出。⑥肖娱:《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国际创导研究——针对亚洲经济体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1 年第9 期,第18 页。首次提出“国家创新空间”概念,并构建了税收、就业、教育和投资等框架,认为国家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取得经济发展的关键。⑦刘林青、黄起海、闫志山:《国家空间里的能力加值比赛——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结构观》,《中国工业经济》2013 年第4 期,第17 页。技术创新方面,依据2013年中国创新型企业数据,实证表明技术创新不随政府效率变化而变化的稳定性,对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⑧林洲钰、林汉川、邓兴华:《什么决定国家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技术创新还是政治关系》,《世界经济》2014 年第12 期,第140 页。资源配置创新方面,分别利用江苏省160 份问卷调查和中国2003—2014年出口数据库,实证了政府通过税收政策、金融支持、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区域政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⑨李煜华、王月明、胡瑶瑛:《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科研管理》2015 年第8 期,第10 页。⑩Gourdon.J,.Hering.L,.Monjon.S,.et.al,.“Trade.Policy.Repercussions:.The.Role.of.Local.Product.Space.-Evidence.from.China”,.German Economic and Finances,.Vol.14,.No.1,2019,.pp.12-33.综上,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1:区域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二)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
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的直接研究较少,现有研究较多集中在某一产业关系的子课题上,缺少整体考察产业之间的产品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本文认为区域创新通过促进区域内投资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扩大、行业充分竞争、人力资本流动、技术溢出以及区域品牌效应形成,进而提升技术密集型产业,诸如化工类、汽车类、设备类和半导体类产业的发展。基于1995 年13 个国家数据分析认为,法治政府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该文献为产业结构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⑪Salamon.L.M,.Toepler.S,.“The.Influence.of.the.Legal.Environment.on.the.Development.of.the.Nonprofit.Sector”,.Center for Civil Society Studies Working Paper Series,.Vol.17,.No.1,2000,.pp.1-23.区域创新对建筑行业正向影响,依据2000—2002 年北京市建筑业数据库,构建生产函数实证城市移民数量促进北京市的建筑业行业发展。⑫马晓微、张岩:《城市流动人口的经济贡献量化初探》,《人口研究》2004 年第7 期,第63 页。以2003 年中国汽车工业数据库为样本,研究发现政府研发补贴在汽车行业的作用最为明显,可以带来更大的国民福利。①黄先海、谢璐:《中国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效果的实证研究中国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效果的实证研究——R&D 补贴政策与出口补贴政策之比较》,《世界经济研究》2005 年第12 期,第59 页。根据1991—2002 中韩双边贸易数据,认为国际贸易制度安排,可能对经济体的半导体产业升级有利。②陈德民:《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东北亚论坛》2005 年第1 期,第13 页。依据1999—2002 中国工业数据库研究,认为FDI 对出口有正向作用。③钟昌标:《影响中国电子行业出口决定因素的经验分析》,《经济研究》2007 年第9 期,第62 页。分别基于2009 年中国统计局数据库和2020 年墨西哥企业数据库,认为绿色创新技术对出口产品升级作用显著,特别是高端生产型服务业和金融产业的发展。④曾世宏、郑江淮:《企业家“成本发现”、比较优势演化与产品空间结构转型——基于江苏经济发展的案例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0 年第1 期,第9 页。⑤Pérez-Hernández.C.C,.Salazar-Hernández.B.C,.Mendoza-Moheno.J,.et.al,.“Mapping.the.Green.Product-Space.in.Mexico:.From.Capabilities.to.Green.Opportunities”,.Sustainability,.Vol.13,.No.2,2021,.pp.945-946.组织创新对于产业结构发挥重要作用,根据VLSI、SEMAT-ECH、IMEC 三家研发联盟案例,认为共性技术研发联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获取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⑥方荣贵、王敏:《半导体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研究——基于日、美、欧典型共性技术研发联盟的案例比较》,《技术经济》2010 年第11 期,第47 页。学者认为高技术复杂度产品领域的开发、技术和知识创新扩散,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重点。⑦郑江淮、宋建、张玉昌,等:《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进展评估》,《中国工业经济》2018 年第6 期,第24 页。利用2019 年韩国和日本的经济数据,指出创新要素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不仅会影响国家的收入水平,还会影响其许多经济参数。⑧Can.M,.Doğan.B,.“The.Effects.of.Economic.Structural.Transformation.on.Employment:.An.Evaluation.in.the.Context.of.Economic.Complexity.and.Product.Space.Theory”,.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Concepts,Methodologies,Tools,and Applications..IGI.Global,2020,.pp..1338-1368.基于2019 年中国半导体上市公司数据库,实证区域创新对技术投入影响企业经营增长具有正向放大作用。⑨Nam.E.Y,.Wang.X.L,.“Innovation.Space.Driving.Business.Growth.of.Semiconductor.Enterprises:.A.Case.Study.of.South.Korean.Samsung’s.Investment.in.China”,.Journal of Korea Trade,.Vol.24,.No.6,2020,.pp.37-60.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2:区域创新促进产业结构。
(三)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
总体上,区域创新中介产业结构的产品邻近度、技术复杂度以及出口比较优势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自变量,以GDP 为因变量,实证指出发展中国家能够从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增长国家经济,且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关键步骤。⑩王直、王慧炯、李善同、翟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世界劳动密集产品市场与美国农业出口的影响——动态递推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经济研究》1997 年第4 期,第54 页。依据2002 年中国统计年鉴,实证了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和间接双重推动作用。⑪林毅夫、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经济学(季刊)》2003 年第3 期,第779 页。进一步地,部分学者研究了纺织产业、⑫黄兴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贫困增长源于对比较优势战略的过分依赖》,《国际贸易问题》2006 年第3 期,第40 页。土地密集型农业、⑬郑云:《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 因果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06 年第7 期,第26 页。金属类产业、⑭陈晓华、黄先海:《中国出口品技术含量变迁的动态研究——来自50 国金属制品1993-2006 年出口的证据》,《国际贸易问题》2010 年第4 期,第3 页。重工业⑮林毅夫、陈斌开:《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经济学(季刊)》2013 年第4 期,第1109 页。以及煤炭行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诅咒效应”;①张丽、盖国凤:《煤炭产业依赖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基于有条件“资源诅咒”假说》,《财经问题研究》2020 年第3 期,第39 页。②赵玉敏、童莉霞:《我国稀缺矿产资源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展望》,《宏观经济管理》2016 年第5 期,第72 页。即使经济体需要发展农业经济,也应当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实现并碳减排的方法。③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 年第4 期,第153 页。数字产业方面,利用2010—2011 年中国金融数据库,实证发现数字互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关键经济安全要素之间存在正向显著关系,并交互促进国家经济增长。④Chen.D,.Han.C,.“A.Comparative.Study.of.Online.P2P.Lending.in.the.USA.and.China”,.Journal of Internet Banking and Commerce,.Vol.17,.No.2,2012,.pp.1-15.依据2019 加拿大魁北克省企业数据库,研究揭示了本地生产和全球连通性的产品,更能促进区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⑤Wang.Y,.Turkina.E,“.Economic.Complexity,.Product.Space.Network.and.Quebec’s.Global.Competitiveness”,.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Revue Canadienne des Sciences de l’Administration,.Vol.37,.No.3,2020,.pp.334-349.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3:产业结构对区域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产生中介效应。
(四)不同类型经济体的异质性
经济发展除受到区域创新、产业结构的作用外,还可能因为经济体发展程度、地理位置、资源类型以及经济周期而出现异质性。地理区域异质性方面,依据1978—1995 年中国GDP 数据最早研究国民收入差异原因,发现中国的城市地理区域是影响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差异随时间出现倒U型结构。⑥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中国工业经济》1997 年第3 期,第31 页。基于2001—2013 中国产品出口数据,检验了技术关联与区域差异的异质性影响生产结构演化,并最终作用于经济发展。⑦贺灿飞、董瑶、周沂:《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空间路径演化》,《地理学报》2016 年第6 期,第970 页。产业类型异质性方面,基于1999—2010 汽车出口数据,以汽车行业出口量为自变量,以互惠贸易为控制变量,考察对GDP 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其他产业类型,汽车产业的出口是带动GDP 增长的主要因素。⑧齐玮:《我国汽车制造业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3 年第1 期,第78 页。利用中国1962—2014 年商品贸易数据,认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加大退出力度,以解决抑制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能力的问题。⑨邓向荣、曹红:《产业升级路径选择:遵循抑或偏离比较优势——基于产品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6 年第2期,第52 页。发展程度异质性方面,基于115 个国家(地区)跨度54 年的商品贸易数据,评估促进经济发展向谁模仿的问题,实证指出发展中国家应盯准最富有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设计,是应对产业升级不确定性的改善机制。⑩马海燕、刘林青:《产品密度、模仿同构与产业升级——基于产品空间视角》,《国际贸易问题》2018 年第8 期,第24 页。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4:不同类型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存在异质性。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整理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Atlas 数据库1995—2019 年199 个经济体数据。变量选取方面,创新空间指标借鉴学者的观点,⑪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经济研究》1994 年第12 期,第28 页。⑫梁权熙、谢宏基:《政策不确定性损害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吗?——来自企业创新行为的证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 年第7 期,第79 页。本文从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和组织5 个维度,对区域创新要素投入进行描述;产业结构指标则借鉴①徐孝新、李颢:《生产能力禀赋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视角》,《当代财经》2019 年第2 期,第98 页。②孙楚仁、易正容:《对华大宗商品出口、产品空间关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产品比较优势提升》,《国际贸易问题》2019年第12 期,第76 页。现有研究,选取哈佛大学Atlas 数据库产品空间划分的9 大类产业出口国内占比,作为中介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借鉴有关定义③丁志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现代经济探讨》2020 年第1 期,第85 页。④郑小碧、庞春、刘俊哲:《数字经济时代的外包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工演进的超边际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20 年第7 期,第117 页。⑤左鹏飞、姜奇平、陈静:《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财经问题研究》2021 年第2 期,第10 页。,从人均国民收入对数LNGNI、产业结构协调系数COI,以及经济复杂程度ECI 三个方面描述,涉及的相关变量指标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设置与计算方法
产品结构升级是衡量经济体某一类别产业在全国出口产品中占比的指标,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经济体产品结构中各个产业侧重程度。通过产业结构指标可以判定经济体的某一类产业在本国产业升级中的位置,从而揭示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该公式(1)为:
公式(1)中PRODc,i,t表示某一经济体c 在t 时期的产业i 的出口占比,.expc,i,t表示某一经济体c 在t时期的产业i 的出口金额表示某一经济体c 在t 时期所有产业的产品出口金额。由于各变量具有不同的度量方法与度量尺度,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过程中,需要对产生的变量数据进行变换处理,实现各变量在变化特征度量上的统一。①王素立:《基于差分及主分量变换的多元线性回归系数估计方法》,《统计研究》2011 年第07 期,第110 页。为保持回归系数方向的一致性,产品创新CARB 指标数据整理如公式(2)所示:
公式(2)中,CARB为转换后的系数,MAXCARBt为全球经济体在t 时期年人均碳排放最大公吨数,CARBit为经济体i 在t 时期的年人均碳排放公吨数。本文还对市场创新INTE 指标、资源配置创新TAX 指标和组织创新GOVE 指标进行了数据转换。
资源类型方面,本文借鉴哈佛大学Atlas 数据库,将世界贸易产品类别分为9 大类,分别是:纺织类、农业类、钻石类、矿产类、金属类、化工类、汽车类、设备类和半导体类,如图2 所示。
图2 产品空间结构图
经济体是否判定为技术密集型类别变量,见公式(3)所示:
为某一经济体c 产业i 在t时期的出口总额。判定标准见公式(4)所示:
本文对样本数据的正态分布进行检验,输出结果如图3 所示,表明数据呈正态分布,可以进行OLS 回归检验。
图3 样本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进一步,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整理见表2,变量数据峰值普遍大于0,说明总体数据分布与正态分布相比较为陡峭,为尖顶峰。变量数据的偏度普遍介于-1.61 至2.98 之间,说明数据分布形态与正态分布的程度偏离不大。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效应中介量,步骤如下。
首先,为检验研究假设H1,对区域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总效应,构建基本模型见公式(5)所示,观察系数c 是否具有显著性。
其次,为检验研究假设H2,对创新空间促进产品空间的影响关系构建公式(6),如下所示,观察系数a是否具有显著性。
再次,为检验研究假设H3,研究产业结构在区域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中介效应是否存在以及作用程度如何,构建模型如公式(7)所示,考察直接效应系数c′以及间接系数b 是否具有显著性。
通过观察系数c′是否具有显著,来判定中介效应是否存在。如果系数c 具有显著性,但是,系数c′不具有显著性,则产业结构具有完全的中介效应。如果系数c′ 最后,为检验研究假设H4,对控制变量在区域创新、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异质性进行考察,构建公式(9)所示: 进一步,检验各变量的Pearson 相关系数。结果显示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在0.3 及以下,证明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表4。 表3 区域创新变量的Pearson 相关系数 表4 产业结构转型变量的Pearson 相关系数 表5 报告了系数c 的显著性以及区域创新影响经济体高质量发展的估计结果。(1)产品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倒U 型曲线关系,影响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曲率为-0.0043,曲线开口向下。(2)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3)市场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作用,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4)资源配置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倒U 型曲线关系,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曲率为-0.00054,曲线开口向下。(5)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结论支持假设H1。 表5 创新空间影响高质量发展 表6 报告了系数a 的显著性以及区域创新影响产业结构的程度。借鉴已有的观点,①鲁桐、党印:《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分行业比较》,《经济研究》2014 年第6 期,第115 页。本文将区域创新产业类型划分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非技术密集型产业。(1)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创新空间对化工类产业、汽车类产业、半导体类产业促进作用为正,具有显著性,其中产品创新和资源配置创新作用具有倒U型结构,相关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曲率为负,曲线开口向下。(2)非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人力密集型纺织类产业,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作用为负,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不具有显著性。人力密集型农业类产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作用为负,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不具有显著性。自然资源密集型矿产类产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作用为负,仅有市场创新具有正的0.00097 关系,具有显著性,可能的理解是,矿产类产业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对于金融市场化有正向需求。自然资源密集型金属类产业,组织创新作用为负,具有显著性,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不具有显著性。综上发现,区域创新对于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对于人力密集型产业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抑制和加速退出作用。结论支持假设H2。 表6 区域创新促进产业结构 表7 报告了系数b 和系数c′的显著性以及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介效应的估计结果。(1)区域创新方面:产品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为倒U 型关系,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曲率为负,曲线开口向下;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市场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性;资源配置创新与经济发展为倒U型曲线关系,系数为正,曲率为负,曲线开口向下;组织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性。(2)产业结构方面,促进人均国民收入对数增加1.82,提高产业结构协调性1.82,提升经济体经济复杂程度3.44,并且具有显著性。创新空间作用系数c′,以及产品空间作用系数b.均具有显著性,且系数c′<.c,说明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存在,结论支持研究假设H3。 表7 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 表8 报告了控制变量对中介效应影响的异质性。(1)经济体发展程度异质性方面,借鉴已有的经济体的概念界定①张宇燕、田丰:《新兴经济体的界定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国际经济评论》2010 年第4 期,第7 页。,对总体经济规模在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产品出口三方面具有优势的经济体划分为发达经济体。发达经济体较发展中经济体和不发达经济体而言,在促进人均国民收入、产业结构协调和经济复杂度方面,具有先发优势,相关系数为正,并具有显著性。(2)经济体地理位置方面,亚洲经济体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优势,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11 和0.10,并具有显著性。(3)经济体资源类型方面,技术资源密集型的经济体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别达到0.48、0.69 和0.88,这一结论与创新空间中介技术型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论证相符。(4)经济周期对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产业结构协调和技术复杂程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性。综上所述,经济体分类控制变量的异质性效应存在,且具有显著性,结论支持假设H4。 表8 控制变量异质性检验结果 进一步,绘制变量残差散点图发现,结果E(ɛ)=0,各自变量残差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意味着模型没有被错误假定。预测的()的残差图符合随机分布,符合误差方差为常数的假定。模型生成的残差直方图,正态误差的假定合理。按照时间顺序绘制的残差图显示,残差值为正数的概率要明显多于负数情况,且多重独立误差的假定是合理的。综上,OLS 回归是合适的。 本文基于世界银行和Atlas 数据库1995—2019年经济体层面数据,在构建区域创新之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与经济发展指数的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替代变量以及分组检验,多维度实证检验了区域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产品创新与资源配置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倒U 型关系,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线性关系。第二,区域创新对化工类、汽车类和半导体类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显著存在作用,对纺织类、农业类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作用不具有显著性,对矿产类、金属类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作用为负,具有显著性。第三,产业结构中介作用方面,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中介作用最大,系数分别为60.00%、58.33%、35.48% 和8.51%、63.49%、71.79%。第四,分组检验方面,发达经济体具有区域创新、产业结构的先发优势,正向系数分别为1.11、0.14 和0.61。亚洲经济体形成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联动性,相比其他洲别经济体,正向系数分别为0.16、0.11 和0.10。技术密集型经济体促进经济发展程度最高,正向系数为0.48、0.69 和0.88。经济周期对人均国民收入、产业结构协调性和经济复杂度作用具有显著性。 本文除了为区域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经验证据,结论还具有以下政策启示。第一,在区域创新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现实之下,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建设,包括引导技术落后、资源密集型和人力密集型产业加速退出。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大创新空间要素投入,吸引技术人才跨国流动,实现产业技术追赶和“弯道超车”。第二,半导体类产业被证明对区域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中介效应,推行“官产学研”合作战略,建立半导体产业创新统筹基金,包括:设立半导体官产学研专项计划,优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半导体技术攻关任务,采取横向课题按一定比例配套“纵向资金”的做法,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提供有力环境支撑。第三,产业结构是创新空间促进经济发展的中介因素,中国应合理承接国际半导体产业转移,培养半导体产业的创新极为重要。包括:半导体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市场创新,专利保护法治环境创新,半导体产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本配置创新,以及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组织能力创新等。第四,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机会窗口期”和“先发优势”效应得到证实,区域创新有助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通过产业邻近转移、政策引导技术追赶、实现规模效应以及获得技术壁垒是区域创新赋能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提升产业结构对实现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实证检验
(一)假设1 的检验
(二)假设2 的检验
(三)假设3 的检验
(四)假设4 的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