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分析*

2022-02-19许欣欣王宇晗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许欣欣 胡 玥 王宇晗

(成都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一、引言

营商环境是一个区域内影响市场主体活动的综合环境,①“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的理论逻辑、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管理世界》2021 年第5 期,第98-112,8 页。对吸引商业聚集、释放投资潜能、推动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②刘智勇、魏丽丽:《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研究综述:发展轨迹、主要成果与未来方向》,《当代经济管理》2020 年第2 期,第22-27 页。从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目标,到2021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可见我国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亟需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我国城市从单一节点逐渐演变为以分工与协作为特征的城市区域,形成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首的四大城市区域。相比国内外其他先进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仍存在产业发展分工和协作机制不健全、政务服务对接不足、市场准入规则尚未统一等问题。③马燕坤、王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学高效治理:现实透视与体制机制创新》,《经济体制改革》2021 年第4 期,第50-57 页。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亟需破解当前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等难题,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和分工协作的城市区域。

以城市群为单位协同打造营商环境,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资源互享、有效整合和协同提升,是实现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①李志军:《我国重点城市群营商环境评价及比较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6 期,第17 页。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健全合作协同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协同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建设营商环境具有根本性指引作用。目前,学者们已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的技术双向流动网络、②曾龙基、秦颖、邓娅娟、王元地:《成渝地区专利技术双向流动网络特征、演化及启示》,2022 年1 月6 日,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211112.1206.006.html,2021 年12 月1 日。创新网络、③吕丹、王等:《“成渝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及其协同创新发展》,《中国软科学》2020 年第11 期,第154-161 页。经济流和交通流网络④涂建军、徐桂萍、姜莉、韩梦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特征》,2021 年11 月11 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9.N.20211109.1331..002.html,.2021.年12 月1 日。等,但尚未有学者从共商共建营商环境的视角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网络。因此,本文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选取2011 年至2021 年11 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级政府发布的有关共同打造营商环境的政策文本为研究数据,采用UCINET.6.0 软件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并分析不同阶段该协同网络的演变趋势及现阶段的主要网络结构特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一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建设营商环境的研究较少,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关于营商环境的研究和关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研究,其中营商环境的相关研究逐渐丰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

一是关于打造营商环境的价值意义的理论解析和实证研究。理论解析的研究思路主要是结合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挖掘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也有通过深度解析营商环境与国家治理的关系,阐明营商环境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⑤娄成武、张国勇:《基于市场主体主观感知的营商环境评估框架构建——兼评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模式》,《当代经济管理》,2018 年第6 期,第60-68 页。实证研究方面侧重探讨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⑥Klapper.L,.Lewin.A,.Delgado.J.M.Q..The Impact of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on the Business Creation Process,.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ndon:.Palgrave.Macmillan,.2011,pp.108-123.企业经济活动时间、⑦魏下海、董志强、张永璟:《营商制度环境为何如此重要?——来自民营企业家“内治外攘”的经验证据》,《经济科学》2015 年第2 期,第105-116 页。外商直接投资⑧Arbatli.M.E..“Economic.Policies.and.FDI.Inflows.to.Emerging.Market.Economie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1,pp.14-18.等方面的影响,从而突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是关于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这类研究以世界银行集团(World.Bank)发布的《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最被广泛认可,该报告以企业生命周期为基础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筛选大量样本展开评价。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也形成了一套结合宏观环境与市场重点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球82 个经济体开展评价研究。国内学者对营商环境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部分学者也开始探索我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如以市场主体主观感为视角构建了我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⑨娄成武、张国勇:《基于市场主体主观感知的营商环境评估框架构建——兼评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模式》,《当代经济管理》2018 年第6 期,第60-68 页。以宏观环境为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东北地区营商环境进行评价。⑩魏淑艳、孙峰:《东北地区投资营商环境评估与优化对策》,《长白学刊》2017 年第6 期,第84-92 页。.

三是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战略研究。基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组态分析框架,采用组态比较的方法,以31 个省营商环境建设为研究对象,研究营商环境建设的优化路径。①廖福崇:《营商环境建设何以成功?——基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组态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1 第2 期,第181-191 页。对我国三个省级横截面的数据分析,.提出优化中西部贸易环境、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等策略。②史长宽、梁会君:《行政垄断、市场进入成本与出口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工业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 第9 期,第28-37 页。除了宏观性策略外,也有学者深入探讨了某一项具体的优化策略,如拓展行政公益诉讼范围,以启用监察机关的异体监督来配合和保障营商环境治理,③魏淑艳、孙峰:《东北地区投资营商环境评估与优化对策》,《长白学刊》2017 年第6 期,第84-92 页。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异地商会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此基础上,更有学者指出协同建设营商环境的路径,比如从功能载体、运行机理、实现机制三个角度讨论营商环境协同治理的路径。④郭燕芬:《营商环境协同治理的结构要素、运行机理与实现机制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9 年第12 期,第13-21 页。从协同研究政务服务的角度助力优化营商环境。⑤陆生宏、井胜、孙友晋:《协同研究政务服务..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中国行政管理》2021 年第8 期,第146-148 页。

协同发展是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世界潮流,也是近年来国内区域治理研究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向。

一是关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价值意义研究。有学者从国家战略、城市、经济发展等宏观角度分析了城市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⑥Wang.J,.Li.H.“Impetus.and.its.mechanism.of.synergy.development.in.Beijing-Tianjin-Hebei.Area”,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No.2,2015,.pp.5-11.还有学者从具体的微观角度强调了协同发展的不可取代性,如区域协同发展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⑦王郁、赵一航:《基于协调度时空分析的上海超大城市公共服务供需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4 期,第39-52 页。服务产业融合、⑧孙洋:《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促进文旅产业融合——评<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 年第10 期,第129 页。企业创新⑨李炜光、柳妍:《区域协同对我国企业创新和经济发展影响及完善路径探讨——以沪港通为例的研究》,《理论探讨》2020 年第2 期,第120-125 页。等,突出城市群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是关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学者比较了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内在因素,强调了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弱程度对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⑩魏丽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内在因素比较:京津冀与长三角》,《改革》2017 年第7 期,第86-96 页。探讨了政策调整变迁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认为早期政策干预没能释放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而后面针对区域内的规划整合与合理疏解,对优化区域整体发展有了积极作用。⑪王金营、贾娜:《政策调整变迁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分析》,《人口与经济》2020 年第5 期,第72-86 页。有学者则提出行政区划已经成为影响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⑫刘静娴、沈文星:《对合理调整行政区划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兼论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问题》,《现代经济探讨》2018 年第12 期,第93-96 页。

三是关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有学者认为区域协同发展包括产业互动、区域联动和制度协同三维一体。⑬周静:《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协同发展:机理及效应》,《青海社会科学》2016 年第4 期,第106-112 页。划分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大时空演化阶段,提出打造扁平化的城市体系和多元化的动力机制。⑭孙久文、夏添:《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初探》,《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 年第5 期,第15-24 页。有学者提出云南省各城市应依托三大增长极,构建依托一条一级发展轴、三条二级发展轴和两条三级发展轴,实现全区域协同发展。①郑伯铭、刘安乐、韩剑磊、明庆忠、张宣:《云南省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化与协同发展模式建构》,《经济地理》2021 年第2 期,第222-231 页。有学者则认为协同发展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应精准识别城市群所处阶段,采取相对应的协同发展机制。②柳建文:《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转型——基于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17 年第5 期,第77-82 页。

四是关于城市群协同发展形成网络结构的研究,基于成渝城市群2006 年至2018 年间各城市联合申请专利的数据构建成渝创新网络,探索网络结构的整体特征、网络中心度和网络结构等。③吕丹、王等:《成渝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及其协同创新发展》,《中国软科学》2020 年第11 期,第154-161 页。有学者选取金融企业的分支机构数据,从企业空间布局的视角构建成渝城市群网络,从网络总体属性及节点属性测度成渝城市群的网络结构特征。④陈少炜、徐良华、褚钗:《成渝城市群网络结构分析——基于金融企业布局的视角》,《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2期,第28-38 页。有学者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流和交通流网络,分析这两个流空间网络的中心度和未来发展趋势。⑤涂建军、徐桂萍、姜莉、韩梦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特征》,2021 年11 月11 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9.N.20211109.1331..002.html,.2021.年12 月1 日。有学者以2002 年至2019 年专利许可和交易数据为样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方法,构建成渝地区技术双向流动网络,分析该社会关联网络的整体密度和内部融合性。⑥曾龙基、秦颖、邓娅娟、王元地:《成渝地区专利技术双向流动网络特征、演化及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 年,第1-8 页。有学者以成渝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网站上的科技创新相关文本作为数据,运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认为当前成渝地区的政、产、学、研等主体间的科技创新合作还不够紧密,更多是政、学、研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⑦曹晨、罗强胜、黄俊、睢大亮、肖子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合作现状分析——基于社会网络与LDA 主题模型》,2021年9 月29 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1.1268.g3.20210928.0310.028.html,.2021.年11 月20 日。

综上所述,一是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多把单个国家、地区的营商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较少讨论以某一城市群、某一地区为单位的区域营商环境。二是现有文献大多关注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机制研究,但营商环境的建设已成为助推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加速器,目前以营商环境为研究切入点,助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文献尚较鲜见。三是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关注城市群的网络结构,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的各类网络结构,但主要集中于创新网络、技术网络和经济流交通流网络方面,尚未有研究探讨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协同网络的结构特征。厘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的演变趋势,对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共商共建营商环境为视角,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级政府协同建设营商环境的规范性政策文本作为研究样本,选取2011 年至2021 年11 月涉及“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营商环境”的规范性政策文本共计350 份。按照成渝地区战略定位的演进时间,本文将数据样本分为三个阶段:成渝经济区(2011年至2015 年),成渝城市群(2016 年至2019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0 年至2021 年11 月)。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北大法宝数据库、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 个城市的人民政府网站。研究样本城市见表1。

表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名称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把复杂多样的关系形态表征为具体的网络结构,基于这些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变动,阐述其对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意义.。①邬爱其:《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4 年。因此,本文主要采用UCINET.6.0 软件构建成渝地区优化营商环境协同网络,探索不同阶段该协同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度、聚类系数等特征演变趋势以及现阶段主要的网络结构特征。本文涉及的主要指标及其含义见表2。

表2 主要网络指标及其含义

四、协同网络分析

(一)协同建设营商环境概括

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协同建设营商环境的政策文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从2011 年到2021 年11 月,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整个发展历程中,该区域内关于营商环境协同建设方面的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具体而言,第一阶段(2011 年至2015 年),成渝地区相关政策文件数量为85份,第二阶段(2016年至2019年),成渝地区相关政策文件数量为106 份,特别是第三阶段(2020 年至2021 年11 月),各城市协同建设营商环境的政策文件数量急剧上升,表明该区域确立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后,各地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和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国家战略,积极加强区域合作,推进成渝地区营商环境共同发展。成渝地区各城市协同建设营商环境的政策本文数量如图1 所示。

图1 成渝地区各城市协同建设营商环境的政策文件数量

(二)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演化分析

1.营商环境建设的整体协同网络

本文选取2011 年至2021 年11 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协同建设营商环境的政策本文为数据,采用UCINET.6.0 软件绘制以城市为节点、城市之间的合作为线的协同网络图,如图2 所示。其中,节点代表各个城市,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线条的粗细代表两地之间合作的强弱程度。

图2 2011 年至2021 年11 月成渝地区营商环境建设的整体协同网络

从图2 中可以看出,第一,总体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整体协同网络呈现复杂、紧密的状态,区域内各城市积极响应国家方针政策,紧密加强合作。第二,从中心城市来看,成渝地区以成都、重庆为核心城市,实现以大带小,以点带面,拥有协同辐射带动作用,并以眉山、资阳、德阳、南充、内江为节点形成次区域中心。第三,从合作的强弱程度来看,成都与重庆之间,以及成都、重庆与眉山、资阳、德阳、内江、南充之间合作程度较强,区域内其它城市之间虽有合作联系,但没有达到上述城市之间的紧密关系。

2.不同阶段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

成渝地区的发展定位经历了三个阶段,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因此,本文将数据样本划分为三个阶段:2011 年至2015 年、2016 年至2019 年、2020 年至2021 年11 月,在此基础上利用UCINET.6.0 软件绘制三个不同阶段的协同网络图,探索成渝地区营商环境建设协同网络的具体形态及其演化趋势,如图3、4、5 所示。

第一阶段是2011 年至2015 年的成渝经济区。2011 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指出重庆市和四川省15 个城市在内的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从图3 中可以看出,该阶段成渝经济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呈现以成都、重庆为两座中心城市向外发散的整体态势。具体而言,第一,成渝经济区的协同网络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城市,呈现明显的向外辐射状态,并且这两座中心城市与南充、内江、绵阳、宜宾、广安、自贡的联系较为紧密。第二,成渝经济区各城市协同打造营商环境的合作紧密程度不平衡,过度依赖成都和重庆的辐射带动作用,除成都和重庆外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程度较弱外,只有少部分城市之间开展合作,比如遂宁、资阳和内江之间,德阳和绵阳之间。这样的发展结构虽然一方面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积极承接中心城市的资源外溢,但另一方面会增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加剧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

图3 2011 年至2015 年成渝经济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

第二阶段是2016 年至2019 年的成渝城市群。2016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打造成渝城市群,利于释放中西部巨大内需潜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契合互动。如图4 所示,第一,成渝城市群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具有更复杂多元的特征,说明这一阶段成渝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共同打造营商环境的合作密切程度有明显增强,相较于第一阶段,乐山、自贡和雅安之间,德阳、资阳、内江、绵阳、遂宁、宜宾、眉山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有所提高。第二,成渝城市群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均衡性有所加强,城市群依然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城市,但眉山、德阳、内江、绵阳等城市的辐射作用增强。第三,成都与重庆之间,成都、重庆、绵阳、德阳、资阳、眉山、内江的合作强度大于区域内其它城市的合作强度。

图4 2016 年至2019 年成渝城市群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

第三阶段是2020 年至2021 年11 月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0 年1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于同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如图5 所示,在第三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特点如下:第一,该协同网络的整体形态与成渝城市群阶段基本一致,呈现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城市,其它城市之间的合作密切度有所加强。第二,从各节点之间的线条形态可以看出,与第二阶段成渝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成都与眉山、德阳、资阳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重庆与广安、遂宁的联系更紧密。

图5 2020 年至2021 年11 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

五、协同网络指标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演变特征,本文对协同网络整体结构指标进行测算,并分析三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一)协同网络整体结构指标

本文选取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聚类系数、平均路径指标分析协同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其中,整体网络密度指的是网络整体联系的紧密程度,该数值越大说明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网络中心势衡量的是社会网络的集中程度,数值越大,表示地区间联系越频繁。聚类系数是一个点的邻接点之间相互连接的程度,反映了网络整体的聚集情况。平均路径指的是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距离,数值越小,网络的通达性越好。各指标的测算值见表3。

表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整体结构指标

从表3 中可以看出,第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联系紧密程度不断提高。网络密度从1.638 增长到1.929,再到第三阶段的4.488,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营商环境的协同合作程度不断提高。其中第二阶段的网络密度数值相比于第一阶段只增长了0.3,而第三阶段的网络密度数值相较于第一阶段增长了2.5,呈现快速增长的形势。表明2020 年成渝地区被确立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及2020 年1 月正式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成渝地区协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促进各城市加强合作交流,共商共建营商环境,各城市之间的紧密程度也随之增强。

第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的集中度下降。网络中心势指标从第一阶段的0.195 到第二阶段的0.236 再到0.171,说明该协同网络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具体而言,第二阶段成渝城市群的协同集中程度相较于第一阶段增长了0.04,而第三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集中程度比第二阶段低0.05,表明该区域在合作的过程中先是逐渐放大成都和重庆的中心城市地位,充分发挥两个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在双核拉动的基础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逐渐培育其他次区域中心,比如成德眉资区域,加强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相互合作,缓解成都和重庆过度中心化。然而,第三阶段的网络中心势只比第二阶段少0.05,表明成渝地区内其他城市的合作程度还有待提升。

第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的聚类系数逐渐上升。聚类系数指标从第一阶段的3.056 到第二阶段的3.470 再到第三阶段的7.810,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第三阶段的聚类系数相较于前两个阶段呈翻倍增长。表明成渝地区营商环境的协同网络越来聚集,各城市之间形成密度相对较高的网群。

第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的平均路径逐渐缩短。从第一阶段的1.705 到第二阶段的1.652 再到第三阶段的1.529,其中每个阶段的平均路径长度都比上个阶段少0.1。表明成渝地区营商环境协同网络各节点之间的路径在不断缩短,整个协同网络的通达性有所提升。

(二)协同网络中心度分析

为更深入观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本文采用UCINET.6.0 软件测算出各节点城市的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见表4。其中度数中心度表示一个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数值越大表示该节点在网络中的中心性地位越高。接近中心度衡量的是网络中每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的平均长度。中间中心度指该节点担任节点之间“中介”角色的次数,也表明对网络中其他节点的控制能力。

从表4 可以看出,在度数中心度方面,成都和重庆拥有最高的度数中心度数值,结合表3 中的网络中心势的数据变化趋势表明尽管成渝地区加强发展多个次区域中心,但是成都和重庆依然是成渝地区网络中心性最高的两座城市。眉山和绵阳的度数中心度数值分别排在第三、第四名,说明眉山和绵阳这两座城市在营商环境建设协同网络的中心性也较高,在协同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较大的带动作用,积极带动周边地区共建共促营商环境。然而,广安和南充的度数中心度数值仅为21和35 左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里排名靠后,意味着这两座城市在协同提升营商环境方面的中心性不够,辐射周边城市的作用较弱。

表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节点中心度

在接近中心度方面,成都和重庆的接近中心度均排在前两位,说明这两座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自主性最高。接近中心度数值排在前五名的城市还有绵阳、眉山和内江,表明这三座城市的自主性也较高,而广安和南充的接近中心度排在末尾,意味着这两座城市的自主性较弱,受其他城市的影响较大。

在中间中心度方面,成渝地区内排名第一的城市是眉山,表明眉山在协同提升营商环境方面对其他两个非相邻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控制和制约作用,拥有较大的中介作用和较强的资源控制能力。绵阳、内江、遂宁和德阳这四座城市的中间中心度数值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排名前五,表明这些城市在促进两个非相邻城市的相互作用效果上也发挥着较大作用,而成都和重庆这两座核心城市的中介中心作用不明显。

(三)协同网络规模、关系总数及Pairs 分析

为更细致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引入网络规模、关系总数和Pairs 三个指标,分析该协同网络各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程度。网络规模是指某个节点与网络中其他节点存在密切关系的个体数(不包括个体本身)。关系总数是指社会网络每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总数,不包括各个成员和自我之间的关系。Pairs 是指个体网络成员之间在理论上所有可能存在的关系总数和。

从表5 中可以看出,在网络规模方面,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城市的网络规模数值最大,并列第一,其次是眉山、绵阳、内江和遂宁的网络规模数值排在前五名,说明成都和重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中与其他城市存在密切关系的个数最多,眉山、绵阳、内江和遂宁这四座城市与其他城市存在密切关系的个数排在成渝地区的前五名。而广安、资阳、雅安、泸州和南充的网络规模数值较小,排名在后五位,表明这5 座城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中其他成员的密切关系不足。

表5 成渝地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规模、关系总数、Paris 分析

续表

在关系总数方面,成都和重庆的关系总数依然并列第一位,其次是眉山、绵阳、内江和遂宁这五座城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中其他城市构成的关系总数排在该区域内前五名。表明以上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与其他节点形成紧密关系的个数最多。而关系总数指标数量排在末尾的城市依然是广安、资阳、雅安、泸州和南充这五座城市。

在Pairs 分析方面,也就是从理论角度分析营商环境协同网络中各成员之间所有可能存在的关系总数和。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城市从理论角度分析其关系总数也是排名第一,说明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际层面,成都和重庆均处于中心地位,与其他个体建立的关系数最多。紧跟着是雅安、资阳、泸州和眉山这四座城市,但是雅安、资阳和泸州这三座城市的实际关系总数排名靠后,这说明这三座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中搭建的密切关系在实际和理论层面有差距,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可充分激活这三座城市的活力,发挥其辐射作用。

(四)协同网络凝聚子群分析

凝聚子群指社会网络中一个子集合,在此集合中各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的、直接的、紧密的或者积极的关系。①Wasserman.s..and.K..Faust,.Social Network Analysi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而凝聚子群分析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网络子结构分析方法,目的在于能够简化复杂的整体社会网络结构,找到蕴含在网络中的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因此,本文采用UCINET.6.0 软件中的迭代相关收敛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进行凝聚子群分析,将最大分割深度设置为2,分析结果见表6、7。

从表6 可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分为以下3 个凝聚子群:第一是由重庆、自贡、宜宾、绵阳、泸州、乐山、内江、广安和雅安组成的凝聚子群;第二是由成都、遂宁、南充组成的凝聚子群;第三是由资阳、德阳、眉山组成的凝聚子群。由这三个凝聚子群的成员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凝聚子群的划分受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如资阳、德阳和眉山均处于成都周边,并受成德眉资同城化政策影响。

表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凝聚子群分析

从表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凝聚子群密度分析中可以看出,该表指的是各凝聚子群之间联系密切程度。其中,子群三密度数值最高,为30,是子群一密度的10倍,排名第2位的子群二,其密度数值为10。说明子群三内部城市资阳、德阳、眉山的内部营商环境协同联系程度较高。而子群一中重庆、自贡、宜宾、绵阳、泸州等城市的营商环境协同联系并不高,这也印证上述中提到的营商环境协同网络的密切程度受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

表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凝聚子群密度

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2011 年至2021 年11 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发布的有关共同建设营商环境的政策文本,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阶段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的演化趋势以及现阶段的主要网络结构特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不断提高,各城市共商共建营商环境的合作程度不断加强。这表明随着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变化,该区域的战略定位逐渐提高,引导各城市之间的往来交流合作频繁,并且随着营商环境建设相关法规条例的出台,各城市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方针政策,坚持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共同促进营商环境建设。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由双中心逐渐演变为双中心+多区域结构。在最初阶段,该协同网络只由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形成双中心结构,过度依赖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到现阶段,成都和重庆依然发挥着中心引领作用,但眉山、资阳、德阳、绵阳等城市迅速发展,区域内部合作紧密程度加强,该营商环境协同网络逐渐形成双中心+多区域结构。

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共同建设营商环境的合作程度不协调、不平衡。本文通过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图和分析区域内各凝聚子群密度,发现协同网络图中各节点之间的线条粗细不均匀和各凝聚子群密度差异较大,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某些城市之间合作频繁,联系紧密度高,而部分城市较少参与协同建设营商环境。

(二)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进一步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协同发展,不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综合竞争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走深走实,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持续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协同建设营商环境的合作密度。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影响力,使其更好地参与国内外的竞争与合作。从成渝地区营商环境协同网络的演变过程来看,虽然该地区的合作紧密程度大幅提高,但仍有进步空间。因此,建议现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级政府积极响应“画好同心圆,唱好双城记”的号召,加强区域内部交流与合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推进地区内各城市协同提升营商环境。

2.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的中心引领作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中,成都和重庆始终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吸收外来资源,提升自身城市竞争力的同时,推动资源各要素向周边城市流动,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因此,本文建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协同优化营商环境为接入点,成都和重庆两座中心城市充分吸收外部资源,积极改革商事制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并努力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地区内其他城市流动,发挥中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城市协同建设营商环境。

3.积极培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个次区域中心。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营商环境协同网络演变过程来看,随着地区内其他城市的合作紧密度加强,该协同网络已形成双中心+多区域的结构,但是成渝地区内仍存在合作紧密度分布不协调,部分城市较少参与协同发展等问题。因此,本文建议在发挥成都和重庆中心引领作用的同时,加强其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其他城市的资源要素流动,实现要素互补,以防过度依赖成都和重庆两座中心城市,导致地区内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