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崎润一郞的杭州想象
2022-02-19连永平冯裕智
连永平 冯裕智
内容摘要:作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的谷崎润一郎,是一位与中国保持紧密联系的作家,曾两次到访中国。十分钟情于江南风景的谷崎,在短暂访问杭州后创作了以杭州为背景的作品《西湖之月》、《天鹅绒之梦》等,以亦真亦幻的细腻笔触塑造了唯美、神秘而又富于诗意的杭州形象。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 西湖之月 杭州形象
作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的谷崎润一郎,是一位深通“中国趣味”的作家,拥有很深的汉学素养。他在《中国趣味》一文中写道:“中国趣味依然顽强地根植于我们的血管深处,这一事实很令人惊讶。”“对于如此富于魅力的中国趣味,我感到有一种如景仰故土山河般的强烈的憧憬,同时又感到一种恐惧。”[1]103-104在文中,谷崎提到自己在孩提时代上过汉学私塾,跟着母亲阅读《十八史略》,会经常为李白与杜甫诗作的魅力所打动,还会经常阅读高青邱、吴梅村的诗集。为了追寻自己心目中的“中国趣味”,谷崎润一郎两次到访中国。十分钟情于江南风景的谷崎,在短暂访问杭州后创作了以杭州为背景的作品《西湖之月》、《天鹅绒之梦》、《苏东坡》等,以亦真亦幻的细腻笔触塑造了唯美、神秘而又富于诗意的杭州形象。
一.谷崎润一郎的中国之行
1918年10月谷崎润一郎从东京出发,只身一人开始为期两个月的首次中国之行。他先抵达朝鲜后,经中国东北到北京,之后从北京乘坐火车去往汉口,从汉口乘船沿长江南下,在九江游览庐山后,又从九江到南京、苏州、上海、杭州,最后又返回上海坐船回国。谷崎的中国之行与少年时代通过中国古典所产生的对中国的憧憬密切相关,想要亲自触摸这里的生活和风物。通过这次旅行谷崎被中国的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所深深吸引,开始喜欢上了中国。回国后,创作了《秦淮之夜》、《西湖之月》、《苏东坡》等一系列与中国旅行相关的见闻录、纪行文、小说、剧本等作品。1926年1-2月,谷崎的第二次中国之行只到访了上海,经内山完造介绍,与郭沫若、田汉等新一代中国文人进行了交流,回国后发表的《上海见闻录》与《上海交游记》成为了解中日作家交往的珍贵史料。
与中国北方相比,谷崎润一郎更钟情于南方。他在《中国旅行》中说,“有人问我其中何处最有意思,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南京、苏州、上海这一带。那一带从北方看来景色非常秀美,树木茂盛,人也长得漂亮。火车设施等也相当不错,气候也甚为宜人。”[1]1在他的眼里,南方更加富裕,更加干净整洁,服装也比北方更加浓烈和绚丽。他觉得越往南行,中国就渐渐地越来越美。富饶的田园风光,连绵不绝的绿色桑田、桃林、杨柳,点缀期间的几处水塘,蜿蜒连绵的城墙上古色苍然的砖墙,寥寥几笔却给我们勾勒出一个闲静、祥和的江南形象。因此,在他发表的一系列“中国趣味”的作品中,有关江南的游记、随笔等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比如《中国旅行》、《南京夫子庙》、《秦淮之夜》、《苏州纪行》、《庐山日志》、《上海见闻录》、《上海交游记》等。
二.谷崎润一郎笔下的杭州形象
关于杭州的记述,谷崎润一郎虽未有以游记、随笔的形式发表的文字,但是他以杭州为背景,创作了小说《西湖之月》、《天鹅绒之梦》、戏剧《苏东坡》等,在《中国的菜肴》等随笔中也对杭州的菜肴、戏剧等有所谈及。其中《西湖之月》是以作者自身的旅行经历为基础所创作的,具有明显的纪行文特征。从这些作品亦真亦幻的叙述中我们或许可以窥探到谷崎杭州书写中所塑造的杭州形象。
1.人文杭州,诗意西湖
对于杭州,谷崎润一郎在《天鹅绒之梦》中称其为“中国南方一块风光明媚的土地”,“杭州这块地方,在中国也是无与伦比的绝境胜地。”[2]182、209在《西湖之月》中则这样表达艳羡之情:“以前我到中国南方旅行,在杭州的西湖游览时,想起以前苏东坡曾经被贬到这里来的故事,可是虽属遭贬,却到了这般山清水秀的地方,又有什么可值得悲哀的呢?……对我而言,人生的幸福不过如此,实在颇有点儿垂涎之意。这么说来,杭州的日本领事馆,正好位于风景绝佳的湖畔山丘之上,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上景色宛如盆景一般展现在眼前……当一个驻欧美大国的大使实在并不足羡,而要是能被派到杭州,成为那个领事馆的主人,那真是就算以区区领事终老也没什么好懊恼的了。”[3]177-178
谷崎认为游览杭州的最佳时节应是春天,但在深秋时节“虽无百花争妍,却正是观赏红叶的佳时,天天都是万里澄碧的晴日,若那天又恰逢圆月的话,西湖的景色足以慰藉一个游子之心了。”[1]62“晚上的月亮,把湖畔的風物映现得更加秀丽。”[2]209他在《西湖之月》《天鹅绒之梦》中细腻地描绘了月色下的西湖风光。
夕阳映照下的雷峰塔反射出红灿灿的光,夕阳沉落后的湖面被染成一泓红墨水。在皎洁的月光下泛舟西湖,更能感受到湖水就像是深山幽谷中的灵泉似的澄澈清冽,而且,这湖水如凝脂般柔滑、如糖饴般粘稠。“水底密集地长满了青苔般的细碎的藻草,犹如天鹅绒地毯似的反射出墨绿的光泽……天空中的月亮女神为了要使这天鹅绒的质地更加富有光泽,以无数根细长的银丝在整个湖面上绣上了逶迤蛇形般的波纹。”[1]80笼罩在月光下的湖畔的山峦、如女子细发般低垂的杨柳、岸边的楼阁都倒映在水面上,一如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保俶塔就像要沉浸在水波中的桅杆似的,在淡淡的烟雾中,矗立在遥远的天空中;苍郁隆起的孤山,低矮绵长、如女性优美的曲线般起伏的天竺山、栖霞岭、南高峰、北高峰诸山,像化在水中的淡墨,似要消融在月光中似的朦朦胧胧。而所有这一切有时让人感觉“西湖恍若大海一般地辽阔”,有时又让人感觉西湖“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池塘似的。”[1]81
“西湖景色的美……一眼即可望到尽头,却有一种苍茫迷蒙之感,湖与周围秀丽的山峦丘陵相映成趣,极为协调。有时会感到它相当地雄大壮阔,有时会感到它又如盆景般的小巧玲珑,湖里有湾岔,有长堤,有岛屿,有拱桥,晴雨朝夕景象不同,犹如一幅长卷在你面前展开一般,所有的景物都会同时映入你的眼帘,这就是西湖的特色。” [1]78谷崎用唯美得近乎梦幻一般的细腻描写给夜色下的西湖更增添几分含蓄、朦胧,营造出一种唯美、神秘的氛围。
西湖之所以如此诱人,在于西湖的秀美风光中浸透着深深的人文意趣。江南的秀美山川、田园风光孕育出众多像李笠翁这样的文人墨客,让人们很自然地就会产生笠翁诗剧中所表现出来的飘渺虚幻之感;白乐天、苏东坡等一众骚人名士更为诗意的西湖增添了几分雅人逸趣。拥有深厚汉学素养的谷崎在西湖所感受到的江南形象应该与他想象中的中国形象多有重合之处。他在《西湖之月》中借助这些人文历史遗迹营造出一个富于人文色彩的诗意西湖。
虽是首次到访杭州,“初识西湖,但从诗词小说中湖畔的地理已接触不少”。[1]70“我”抵达西湖畔的旅馆时已是晚上9点半左右了,只好凭栏远眺夜色下的西湖。正门对面是一家劇场,后门便是湖面,远处湖对岸吴山的山影如烟霭一般若隐若现,夜雾笼罩下的雷峰塔、三潭印月或者湖心岛上一片黑魆魆的树林。看着这一切,“我心中不知怎么的竟像是遇见了恋人似的感到一阵欣喜。”[1]71传说中白乐天修筑的白公堤、孤山山麓林和靖的放鹤亭、因文世高和秀英小姐的爱情故事而著称的断桥旧迹、宝石山上的保俶塔等,虽在这旅馆后面或左近,但是却无法望见其半点形迹。谷崎借助这如梦似幻的夜景和充满人文色彩的遗迹营造出一种朦胧美。
2.亦真亦幻,奇谲西湖
《天鹅绒之梦》的故事发生在位于西湖畔葛岭山麓汀州的一座别墅里。作品中用唯美的笔触描写了渔家少女被迫服毒后呈昏死状态的“尸骸”:“此刻在我的视野中,在塔外苍茫的湖山天地之间,除了天空中的月亮,唯独这个物体放着奇谲耀眼的光芒,在水面燎燎晃动,似乎要与月争辉。”[2]214少女的“尸骸”与月色下的西湖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神秘、静谧,而又唯美的意境。
而《西湖之月》中的郦小姐“潇洒地穿着淡青瓷色的上衣和白缎子的鞋子……给人一种清新怡人的感觉。”[1]65身着青瓷色衣衫的郦小姐,应该与谷崎想象中的中国传统女性含蓄、婉约、典雅的形象是相符合的。在住宿的旅馆里,再次见到了郦小姐,“脸比昨日在火车上见到时更为楚楚动人,这或许是栏杆外如丝绸般轻柔的微波荡漾的浅黄色西湖水和秋日早晨清爽的空气在其容貌上增添的效果吧。她穿着的一身青瓷色的上衣和裤子……令人怀疑她是为了使自己的姿态融入湖光山色的画面中……透发出一种令人感到是出身于高贵家庭的优雅的气度,然而同时却流露出一种病恹恹的、缺乏生气的慵倦的神态……这位小姐比昨天更令我动心的,也许就是从她全身中体现出来的病态美吧。”[1]73
夜泛西湖时,在望山桥另一边的湖里,船底下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长长的水草轻轻晃动。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月色下,在这样一个幽静、诗意的湖里,一具女尸躺在水草上,赫然便是郦小姐。“有一层比玻璃更薄的浅浅的湖水冲荡在她仰卧的脸上,但在月光的映照下女尸反而呈现出比空气更明晰而年轻的容貌……其表情上却未有一丝痛苦的痕迹……觉得她并没有死,而是安闲地睡着了一般,她的脸上闪烁着一种安详甚至是灵动的光辉。我将脸凑近到尸体的脸上……甚至感到她的呼吸彷佛吹到了我的衣襟上似的……青灰色的甚至有些黛黑的脸色,也如洗去污垢似的重又恢复到了白净的模样。青瓷色的缎子上衣,在清朗皎洁的月光下也隐去了其青颜色,而闪射出如鲈鱼鳞片般的银色的光辉。”[1]83-84
或许在旅途中真得遇到过郦小姐和这位渔家少女,或许只是在泛舟西湖时幻想出来的中国古典女性形象。总之,《天鹅绒之梦》中渔家少女的“尸骸”和《西湖之月》中香消玉殒的郦小姐在谷崎的笔下成为纯洁和永恒美的象征。同样埋骨在西子湖畔的六朝名妓苏小小,遮护墓冢的慕才亭的四根石柱上,镌刻了多首悼念薄命佳人的诗文:“金粉六朝香车何在;才华一带青冢犹存。(叶赫题)”、“千载芳名留古籍,六朝韵事著西泠。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气人可铸金。(皮淋集)”……现实与想象完美融合,似真似幻的唯美叙述,使得渔家少女和郦小姐同这苏小小一样,与西湖之月一起为神秘、传奇的西湖更增添一份凄美。对她们的唯美描述符合谷崎在文学创作上一贯所追求的传统古典美、病态官能美、永恒女性美这一独具特色的“女性崇拜”思想。
3.寻常巷陌,市井杭州
谷崎润一郎作为一名深通“中国趣味”的日本作家,不仅对中国古典诗文感兴趣,对中国的美食、戏剧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国观剧记》介绍了他在中国旅行期间从北到南观赏中国戏剧的情形。其中对在杭州西湖凤舞台看过的女演员张文艳的妖艳记忆犹深。在《中国的菜肴》一文中,谷崎提到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中国菜,认为“即便跟西餐相比,中国菜的美味也远在其上。因而这次到中国去,饱尝本土地道的中国菜肴就成了我的一大乐趣。”[1]96他对中国菜的评价很高,“总的来说,在北方,北京的菜最好。”[1]97“在南方,我觉得中国菜做得好的第一要数南京,其次是杭州……在杭州我曾去过颇为高级的菜馆,但记忆中,一些乡村小店的东西滋味也相当不错。”[1]100-101给谷崎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一种用鸭蛋做成的皮蛋,是他在旅居杭州时常吃的早饭之一,晚饭则可以吃和鸭肉等一起煮的粥饭,适合寒冷的夜晚吃。他在杭州还品尝了因苏东坡爱吃而闻名的东坡肉、杭州的名产火腿等。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谷崎润一郎对杭州饮食的喜爱。
西湖既是名胜古迹,自是市井繁华,游人如织。未到杭州之时,担心杭州没有西方人或日本人开的旅馆,会住得不舒服。但是到了西湖畔中国人所开的旅馆时,却感到非常整洁干净,西式风格的建筑,客房门口摆放有菊花;房内设施一应俱全,侍者也很不错;庭院里则有莲池,四周遍植柳树、山茶树和枫树;围绕庭院的粉墙上爬满了藤蔓。西湖岸边码头上系着多艘画舫,旁边停着垂挂有银铃和红穗子的精美轿子。谷崎在《西湖之月》中还向我们描摹了杭州遇见的各色人等,中途加价、心地不良的车夫让他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下层民众;挥舞刀剑卖力表演的艺人使他想起《水浒传》中英雄豪杰在街头舞枪弄棒的情形;闲逛的游人川流不息,商贩挑着甘蔗沿街叫卖。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勾勒出西湖边上寻常巷陌的繁华热闹。但从中也可以窥探到谷崎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当时中国社会及国民的鄙薄之意。
《西湖之月》中引用高青邱的诗“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这首诗所描述的中国江南风光,正是谷崎润一郎所喜欢的,或许是因为他所憧憬的中国古典的风情在中国的江南更容易见到,更容易体会到中国诗词的境界吧。从上海开往杭州的火车上,“从车窗向外探望,但见河水如琅轩一般绿莹莹地澄澈清冽……苏州的河水比南京地清澈,杭州的水又比苏州地清澈,是不是越往南行,中国就渐渐地越来越美?……窗外是连绵不绝的绿色的桑田、桃林、杨柳的行道树,其间还点缀着几处水塘,有数十羽鸭子在悠然戏水。不一会儿又出现了大片的芒穗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的丘陵。在丘陵的后面不时出现耸立的高塔,蜿蜒连绵的城墙上那古色苍然的砖墙。饱尝着这样的景色,又在每个停车站望着上上下下的美丽女子的衣色鬓影,我的思绪恍然如入杨铁崖、高青邱和王渔洋的诗境中去了。”[1]67他在《天鹅绒之梦》、《西湖之月》等作品中营造出来的正是这样一种将西湖的秀丽风光与人文历史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平和闲静而又神秘唯美的诗意杭州形象。
参考文献
[1]谷崎润一郎著,徐静波译.秦淮之夜[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
[2]谷崎润一郎著,陈龄译.异国绮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第1版.
[3]西原大辅著,赵怡译.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大正日本的中国幻想[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8月第1版.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到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杭州文化国际传播与话语策略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2021JD32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