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2022-02-19王梦辉李东平
王梦辉 李东平
內容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多次强调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有的学校、教师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现状令人担忧。本文主要通过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宣汉县圣灯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培养 现状 建议
语感这一概念起初是由夏丏尊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夏丏尊先生认为“对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命名这感觉为‘语感’”,[1]夏丏尊先生认为语感是对文字最直观敏锐的感知能力,而叶圣陶先生将语感定义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的了解力”,[2]在夏先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语言文字正确的感知能力。他认为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能力中,核心的因素是语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离不开语感能力,因为有了敏锐的感知能力,读者才能知情意行,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意义和情感。吕淑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3]综上,语感是个体的直觉活动,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在不同的阶段所产生的语感不同,不同年龄的人在不同阶段产生的语感也不同。语感属于直接性的思维,是直接的直觉能力,包含浅显和整体的直觉。省略了一系列的环节,如中间的分析、推理和验证,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显得敏锐、迅速和直接。语感也属于自我创造范畴,个体对言语的理解是通过主体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一.语感的特征
一般来说语感是通过长期的运动在人的意识和行为之间建立的一种行为模式的条件反射。语感是以感知语言的表意为起点,通过其他途径强化,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领会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深层感知的强化过程,在言语主体的脑海中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旦感受到某一表层的意义,就会立即联系相对应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对于语感特征的界定多种多样,其中大众普遍认同的有以下几个:
1.直觉性
直觉性是语感最基础的特征。简单来说,直觉就是对客体事物的直观感觉,直觉具有迅速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直觉是突现于人类的大脑右半球逻辑思维方式。”[4]语感的直觉性是通过某种潜意识来感知的一种思维过程,它并不需要某种程序和步骤,不需要逻辑思维和推理,完全凭个人直觉,即为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感知和综合判断。
2.整体性
直觉思维具有整体感知性。在认知能力开始的时候,就将言语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感受,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应该将语言文字放在整体的语境中去把握,去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厚意蕴,不能将文章分离得支离破碎,去逐字逐句地分析。语感是在短时间内对言语对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把握、笼统感受、模糊思维。
3.联想性
语言文字的描述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摸不到、看不见,需要依靠联想和想象来完成言语感知。例如,人们在读到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脑海里就常常会显现出在一望无际浩瀚无垠的沙漠里一缕孤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边悬挂着一轮落日的情形,意境雄浑,画面开阔。这一感受就是通过我们平时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加上言语符号联想、想象出来的画面,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生动的想象和联想,语言感知才能够具体、生动、真切。每个人的语文素养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在言语感知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主观创造性,所以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能力的重要因素。
4.情感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通过对外界事物感受时而产生的,具有主观性,对行为动作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情感是不能够单独存在的,它表现在发生的某个现象中,是通过一定的表象显现出来。在阅读时,我们的语感能力能够使我们在言语中获得情感共鸣,能够在内心深处去体会言语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并且能够在无形之中得到陶冶,升华自身的情感与价值追求,使语感深入更高层次的境界。
二.宣汉县圣灯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语感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概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调查对象的语感培养现状,笔者结合语感相关的理论研究和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在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语感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中学生语感培养的建议,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感培养的学习,笔者于2020年9月到达州市宣汉县圣灯中学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初二年级五位语文老师和初二年级八十名学生,本次调查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本次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问卷80份,有效问卷78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语感教学也是如此。为了具体了解所调查对象的语感培养现状,笔者对此次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整理,对访谈结果进行了梳理,发现该年级的教师和学生在语感方面有一定的培养意识,学生的语感情况也比较良好,但其中也反映出关于语感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有的教师重视文章分析轻语感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倾向于将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讲授一篇课文时,将阅读能力的训练片面消耗在如何做题上,教学成效却不显著。比如一位老师在讲解常用的修辞手法时,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格式分析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完全把课堂变成了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引导学生对课文本该有的感悟。
2.有的教师缺乏关于语感的理论知识
在通过与教师的访谈交流过后,我发现所调查的几位老师都缺乏与语感教学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对“语感”一词只作了简单和表面化的模糊理解,认为“语”就是语言,“感”就是感觉,“语感”就是对语言产生的直观感觉,这种理解显然是片面的。
3.有的学生缺乏关于语感的培养意识
在受邀填写问卷的学生中,当面对“你认为语文语感学习重要吗?”这个问题时,有70%的学生认为重要,30%的同学认为不重要。另外在面对“你相信通过语感训练会让语文成绩大幅度提升吗?”有75%的人选择了“不相信”。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人认为语感能够提高语文水平,但仍然有一部分人认为语感与语文能力没有太大的关联,因此多数学生对语感培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够重视,缺乏语感培养意识。
4.有的学生缺乏关于语感培养的主动性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表明,85%的学生认为朗读课文与语文成绩的提高关系不大,75%的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60%的学生意识不到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平时也没有刻意培养自己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习惯了在命令和督促中学习,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不知道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自主品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不会主动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在学习习惯方面,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的方法和计划。
5.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收回的调查问卷数据中分析得出,当面对“你养成了哪些阅读习惯?”这个多选题时,有50%的学生表示能专心阅读,30%的学生表示能边读边做批注,35%的同学能写读后感、做摘抄,25%的同学能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片段,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在阅读时只是粗略的阅读,大多数同学没有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做粗略阅读。其次,忽略阅读感悟,只停留在浅层阅读的层面,缺乏深入分析的能力,导致缺乏学生的情感投入的文本和缺乏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只注重单刀直入的背诵,或者只是为了考试需要而品味文章。
6.有的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拓展
当面对“你读过多少课外名著?”这个问题时,有30%的同学表示只读过1-5本,40%的同学表示只读过5-10本,读过10-20本及20本以上的分别只占20%和10%。不难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很难阅读完语文课本中规定的所有名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得到了发展,学生更倾向于读那些随意、休闲、时尚的娱乐书籍、青春文学、漫画等,学生们很难对经典书籍感兴趣,而这对中学生培养语感来说十分重要。所以通过这个调查可以看出,所调查的对象在阅读的范围和方式上显得有点狭窄和浅层次,阅读内容也逐步有快餐化和平庸化的趋势。
三.对宣汉县塔河镇中心校初二学生语感培养的建议
笔者从宣汉县圣灯中学初中学生语感培养的现状来看,有的教师重視文章分析轻语感培养、语感理论知识不足,有的学生存在缺乏语感学习主动性、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结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1.增强诵读练习
古人曾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实际上就是通过大量的诵读来培养语感,诵读不仅要读,还要诵,大声的朗读出来,将通过声音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传输到读者的心中,这是培养语感最直接的途径,也是中国古代阅读教学上所传承下来的优良的教学传统。古代私塾教育中,学生都会被要求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四书、五经等等,其实就是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染、渗透、培养语感。在诵读时,我们应该带有明确的诵读目标,辨别清楚我们所要诵读的文章的文体特点,例如,在诵读记叙文时,我们应该着重读出所描述的内容,诸如记叙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等。对于散文、诗歌类作品,要细读体会,揣摩语感,熟读成诵。还要借助想象和联想,赋予大脑形象思维,对文字所想象出来的意象进行品味,还应该感受言语内容更深层次的意蕴和内涵。我们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对言语对象进行由浅至深、由片面到整体的把握与思考,语感才能得到锻炼。
2.丰富阅读积累
培养语感,不仅要大声的诵读,还应该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感受各种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不同语言表达的风格,大量的高品质的阅读是学生在提高语感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阅读中,对字词的积累和意象的理解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通过反复、多次对词语、句子、意象等进行联想反应,才能够根据自己的积累随着语境的变化自然而然的形成规律和方法,从而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6]在分析品味语言的同时,还要通过感知文本中的情感,来强化语感。
3.夯实写作训练
写作属于语感的输出和应用范畴,是将自己平时所积累的语言能力外化,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想所感。在写作中,我们应该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要受考试功利化的影响,一味的为了考试而写作文,坚持阅读大量富有审美和欣赏价值的作品来进行写作储备,这样写出来的内容才不会千篇一律,否则就毫无新意,无法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除了写作的内容,还应该注意写作的表达技巧、逻辑思维、以及真情实感,这样我们所要表达的东西才不会仅仅只是空洞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坚持训练写作,多观察、多体会、多感受,凡是有感于生活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题材,这样不仅可以促使我们从多角度的观察、体验生活,更加细致入微的去表现。中学生除了基本的阅读训练积累以外,还应该有一定的文体意识,要了解、学习并且能够运用各种文体,来规范写作。
4.拓展口语交际
有关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在人们日常的言语活动中,45%是听,30%是说,16%是读,9%是写,由此可见,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应用得更广泛、更直接,也更具有实用性。[7]语感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口语表达,当语感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大脑会快速反应并脱口而出所要表达的言语内容,反之,我们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也能够通过言语训练来增强语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训练口语能力,主动与他人交流与沟通,或者是通过演讲、辩论、即兴发言等途径发表内心所感,但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要有中心点,有条理,这样我们表达的内容才能清晰明了,才能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中学生从当前语感培养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缺乏语感培养意识、缺乏学习主动性等问题实在令人担忧。学校、教师应在学生的语感培养过程中,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诵读练习、阅读积累、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以此来促进初中学生语文语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杜草甬.夏丏尊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116。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6。
[3]吕淑湘.学习语法与培养兴趣[J].语文学习,1985:1。
[4]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5]刘延君.中学语文中的语感教学及其实施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1。
[6]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乐小美.21世纪迄今语感及语感教学研究述评[D].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12级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