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有效教学模式

2022-02-18高艳雯

科学咨询 2022年10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钉子多边形

高艳雯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江苏昆山 213400)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目标内容的四大领域之一,这类课程的教学是要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实践应用”等教学环节,综合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有效的教学中逐步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渗透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方法,最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和美课程的宗旨,联系“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特点,以本校教师所授的几节“综合与实践”课为例,探讨其教学模式。

一、素材引领,激发探求欲望

“综合与实践”课的开展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要让学生自主、充分地参与到完整的活动中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至关重要。当然,这些教学内容可以选自数学教材,也可以综合其他课程展开,亦或是围绕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话题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和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有备而来。

(一)教师的课前准备

教师在设计整堂课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广泛地搜集适合走进数学课堂的相关资料;在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同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有趣的生活情境带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内容及活动形式,让同学们都能从自身生活感悟出发,用自己的慧眼观察发现、交流表达,一步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例如《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我校邱老师在教学之前就非常认真地研读了教材,从“以茶待客”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课题,并结合教材中的沏茶问题,设计出了另一个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烙饼问题,再将沏茶问题与烙饼问题这两个教学素材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从而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学会应用优化的数学思想,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的方案。同时,邱老师还在整堂数学课中融入了综研课的味道,使得数学课不再是只属于一小部分学生的沉闷课堂,同学们都能在自然而然中思考、交流、学习,在一种轻松愉悦、熟悉的生活氛围中体验着数学的趣味!

(二)学生的课前准备

教师设计好课之后,学生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积极主动准备素材。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教师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活动问题和活动环节,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去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一步步地来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数字与信息》一课时,教师提前布置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数字信息相关内容进行调查。如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特殊号码以及它们各自具备的作用;学校或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及其含义,了解为什么在寄信件时一定要填写邮政编码;搜集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了解自己学籍号的排列规律等。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有目的地了解各种数字编码的含义与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简单方法,初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学习中自觉主动地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二、问题驱动,逐步深入体验

在教学时,教师要将本课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全面整合,使实践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价值地实施。按照“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的研究步骤,用一个个问题引起学生高度的参与热情,由此引领学生走向一种非常抽象的但又是有表象依据的理想的数学思考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具求知的欲望,从而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如《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这一课,张老师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钉子板、了解多边形特征并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开始本课研究之前,教师就提出问题:“当钉子板上围出了多边形,你们觉得我们还可以研究些什么呢?”,这一问题直接促进学生思考,在充分开放的交流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水到渠成地引出本课要带领同学们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一整节课的学习研究。在同学们计算出四个简单图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又问:“请你观察比较一下这四个多边形和它的面积,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面积与多边形边上钉子数之间的关系,自然地提出猜想,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接下来的验证。紧接着马上出示一个内部钉子数为2枚的多边形,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在计算中产生矛盾。“第四个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有8枚,面积是4平方厘米,你又有什么发现?”,教师的这一问题建立在学生刚才的学习经验之上,大多数同学就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能真实地体会到,多边形的面积不仅与多边形边上钉子数有关,还和多边形内部钉子数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学生非常透彻地探索好内部钉子数为1枚和2枚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抛出问题:“下面我们来研究内部钉子数是3枚和4枚的多边形。你觉得可以怎样研究?”,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寻找方法,主动探索。有了刚才的学习经验,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结合之前的探索方法来进一步研究,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显得非常的完整。张老师这看似一个个简单的问题,其实却是结合教材研究方向、结合学生个人素养而精心设计的,在这样的问题串联之下形象生动地传授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有效的提问在任何一节数学课堂中都至关重要,高质量的提问方式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思考。因此,一节“综合与实践”课的问题设计,就是它的核心部分,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仅要出现在课堂中,上课之前和上课之后的问题同样也十分需要!

三、材料助学,动手合作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材料,让学生经历过程,探索实践,感悟思想,习得方法。根据活动需要,教师要事先搜集材料,落实方案,完成预设,设计出能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的课前、课中及课后学习单,以保障课堂活动的高效进行。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更开放、更有趣,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用具也不可或缺!如在《积少成多》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校陆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学习单。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操作活动,教师还为学生准备了大米、电子秤、水、滴管、量筒等数学学具。通过数一数、称一称、量一量、算一算等教学活动,同学们能够分工明确、轻松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感受到1亿之大,体会生活中节约资源的重要性!陆老师在课堂上善用各种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正如本课题,量变产生质变,如果学生能多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数学学习,那他们也必然能慢慢学会善用生活中的各种学习材料主动探索实践,探求知识!

“综合与实践”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该是非常开放的,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还要适时引导学生思维的多面性,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进行概括总结,以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效率的动手操作活动才是本堂课的关键,而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学生操作的时间更加受到限制,因此分工合作极为重要!一般在“综合与实践”课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每个小组由4到8人组成。为了更有效果地展开课堂活动,教师有必要为小组中的每个人布置相应的任务,安排一名组长负责管理材料组织活动的开展,一名同学负责记录研究内容,一部分同学负责实际动手操作,一部分负责检验,一部分负责汇报实验研究结果。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操作的盲目性,避免一部分学生无事可做、浪费时间的现象,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融入到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整节课的相关知识,更关键的是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也能习到同一类问题的探究方法,在今后遇到其他复杂问题时也能依照所学思想方法进行有效的探索。

四、交流评价,促进思考创新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综合与实践”课堂的学习评价就非常需要我们极具艺术化地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综合与实践”课应在学生自主实践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提出自己的疑问收获。根据学生反馈给老师的信息,教师要适时并幽默风趣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并及时组织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辨析评价,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书本上没有却更具实用价值的知识,使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认知结构变得更加完善和稳定。例如在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时,高老师在学生小组汇报之后,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询问全班同学:“这一小组汇报得好吗?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通过这样一个师生之间的互动既完成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能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汇报的小组同学得到了师生共同的肯定。紧接着老师又问:“对于这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当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就会积极地投入进一步的思考和交流当中,通过辨析评价明确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每种类型的块数与大正方体的棱长被平均分的份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可以如何快速计算得来。

五、智慧教学,感悟数学本质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社会的主人”,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就是立足于每个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更是倡导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广泛合理地应用。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善于从学生学情出发,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学科角度出发,将数学课堂提升为有趣的智慧化数学课堂,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高效进行。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带领孩子们进入五彩斑斓的趣味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传统教学因为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有限,常常使课堂教学显得呆板和僵硬,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怕学。“综合与实践”课大多又是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的,想要上好这类综合性较强的数学课程,更需要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例如《和与积的奇偶性》这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奇数和偶数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后展开的。在探究环节开始之前,教师利用希沃白板5与学生进行互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问学生:“不去数,怎样直接看出白板上方块的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使用双屏双系统,既像以前一样自由板书,又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如何移动方块,展现数字的奇偶性。在学生学会应用图形是否“落单”来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后,再利用希沃白板5带领学生一起玩“刮刮乐”的小游戏,刮开的数字为掷骰子掷到数的2倍,引发学生思考:两个奇数或两个偶数的和一定是偶数。利用未来教室的白板展示功能,实现图文并茂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本质。

在现代技术的教育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生动形象的、是立体丰富的、是充满趣味的。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智慧化教学的特有功能,使教学形式更具体多样化,从而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与本质。同时也让当代小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课堂之中,学会观察,学会比较,逐步把握数学本质。

六、结束语

其实,“综合与实践”课的开展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生活情怀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类课程的开展让学生了解数学史知识,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让孩子们走进生活、亲近自然,形成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让同学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学会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逐步形成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确社会道德规范,并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养成积极、勤奋、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我校和美课程的引领之下,我校数学课堂的教学面貌正逐步发生改变,教师在认真教学的同时更关注到对每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让教室里的孩子都能主动并有效参与到课堂实践、课堂讨论和课堂评价中来,个性多元地生动发展,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体会成功的喜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对全面发展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能恰好地体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和乐善思、各美其美”的和美教育境界。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钉子多边形
多边形中的“一个角”问题
当钉子邂逅毛线
少了颗钉子
钉子
多边形的艺术
解多边形题的转化思想
多边形的镶嵌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发展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