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教学下的个性之美
2022-02-18唐晓俐
□ 唐晓俐 陈 艳
《溜索》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传神凝练的语言、纡徐有致的节奏,给我们描述了一次溜索过怒江大峡谷的经历,表现了滇西马帮特殊的生活。陈艳老师的执教抓住了单元训练目标中的“分析小说语言特点和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一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学思考。该课堂教学获得安徽省芜湖市2021年初中文科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第一名。
一、抓住共性巧阅读
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了“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给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主题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单元教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情感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开展主题单元教学的意义,并探索和研究具体有效的方法。
课堂伊始,教师播放怒江溜索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溜索的“惊险”,由此吸引学生快速进入作品情境。因为这是小说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已经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方法比较了解,对“小说”这一文体的阅读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置问题:“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说当中的环境是怎样的?”“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这些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浏览课文,自主梳理文本内容。学生找到课文里描写怒江的句子,稍加理解就看出了这里环境的高峻险恶。通过对首领和马帮汉子以及“我”的描写,学生也都能把握住人物形象。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较少,主要是让学生勾连前面所学知识自主阅读,形成分析归纳能力。教师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引导学生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和语文核心素养自主学习。
这种“抓住共性巧阅读”的教学环节设计实际上是基于“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自主阅读课型,是从教材的单元主题出发,促使学生进入整个单元阅读的课型,也是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课型。
二、品味语言细鉴赏
作为新笔记体小说,《溜索》的语言极具特色,无论是大量叠词的使用,写人和牛心理变化的连续短句,还是寥寥数语中勾勒形象特征的白描,亦或是有庸俗野性之气的文白交杂的表达形式,都很值得关注。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能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个性化语言之前,先选取了文中的一处环境描写作了一个赏析示范,并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前提就是教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所以教师接着让学生先自主寻找文中具有画面感的句子,提供品读的角度,再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讨分享,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自主得出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许多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找到了文中独特的比喻、精妙的动词,也关注到了阿城雅俗共赏的语体风格,可见对文本的感受是深刻的,但是这种感受在变成口语表达的时候就有些含糊其辞,有些“只可意会”的意思,这时教师加以适时而明确的指导,学生对这种陌生化的语言特色就会有更清晰具体的认识。从现场教学来看,教师的指导是比较多的,但是存在一些“设计”的意味,少了些随堂而发、随生引导的灵活性,因此指导效果也就有所减弱。
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学生独特的阅读审美体验应当被鼓励和肯定,而教学这门艺术的遗憾之处也就在于,即使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在教学呈现中也可能因为课堂的“生成性”而有所欠缺。
三、读写共生促运用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读写共生是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有效手段。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读”与“写”的契合点,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引导学生活学活用,选择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处场面,用所学习到的语言技巧进行片段写作,把场面描写生动。
教师提供了下水文作为示范引导,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本、指明了方向。在学生现场创作后进行交流分享并适当点评,培养了学生语文运用的能力,发挥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二者互补互促,相得益彰,才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本节课有亮点,也有美中不足之处。虽然教学重点明确,不过在语言个性化的解读方面教师的引导确有待完善,朗读指导没有突出,学生读得少,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其中,自主性未得到充分体现。片段写作训练则稍显仓促,以读促写的效果不够理想,若是学生细细斟酌可能会有更多精彩的分享。除此之外,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作为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主要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起到“举一反三”中的“反三”性作用,是“知”向“行”转化的工具,以检验和反馈单元目标的落实情况,展示讲读课文的成果。教师在执教中如果能利用上随文旁批和阅读提示等自学辅助系统,学生的知识迁移将会更加有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让课堂变得生动而丰实,兼具活力和深度,让文本散发出独特的韵味。
《溜索》教学设计
陈艳
【教学目标】
一、把握情节,体会环境描写和人物特点。
二、精读相关语句,品味阿城的语言特点,简单仿写。
三、了解作者及笔记小说的特点,理解文中作者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品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阿城独特的语言风格。
二、体会文中的画面感并能进行仿写,运用到写作中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研读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视频,了解怒江溜索。
提问:看完视频后,大家有什么感受?
预设:惊险、刺激、震撼。
的确,视频中的怒江之水十分湍急,所以当地人想要出行过江,就要把溜索作为重要的渡河工具。那当惊险的动态画面幻化为文字,我们又会有怎样的体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城的《溜索》去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画面让学生感受溜索的惊险,快速进入情境,激发起阅读兴趣。]
二、读共性,过“溜索”
这是一篇小说,读小说要抓住三要素来读。请同学们依据情节、环境、人物这三要素,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默读时间3分钟。
(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情节。
预设:首领带着马帮汉子和我用溜索的方式过怒江。
(二)小说的环境有何特点?(这是一处______的环境)
预设:高峻险恶
(三)文中写了哪些人物?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些人物的特点。
预设:
1.首领:从容不迫、勇敢无畏、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粗犷豪迈。
2.马帮汉子:团结协作、英勇无畏、本领高超、坚强乐观。
3“.我”:胆小怯懦。
[设计意图:学生刚刚学过几篇小说,他们可以从三要素入手,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这样处理,不仅目标明确容易自主梳理,并且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品个性,细“溜索”
(一)至此,《溜索》读完了吗?显然没有。读小说,不读三要素是不行的。但是,只读三要素也是万万不可的。除了读出小说的共性,还要读出一篇小说的个性。
提问:刚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被什么吸引?
老师自己是被阿城文字营造出的画面吸引的。一起来看看第6段描写怒江的句子——PPT投影,教师配乐朗读:“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亮亮”“涓涓”是视觉感受,写出怒江在远处的光彩,隐隐喧声从听觉角度表现出怒江的气势,虽远在天际却不失磅礴之气,这一组叠词的运用,使节奏舒缓、绵延,很好地展现了怒江的雄阔壮美。
(二)文中像这样极具画面感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小说的人物或环境方面找出你认为最具画面感的一处文字品读,可以抓住词语、修辞,也可从语言给你的整体感受着手。(自己圈画一两分钟)然后小组分享并思考为什么是这些文字?他们有什么特点?(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成果。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预设:
1.奇特的比喻:“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
2.真实不避俗的细节描写:“小肚子胀得紧,像有尿,却不敢撒,生怕走了气再也立不住了。”“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
3.动词精妙:
(1)“精瘦短小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这几个“小”字活用作动词,将汉子们快速溜索时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一下子点了出来,极其精准而又特别。
(2)“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这几句描写,突出首领沉着勇敢的形象。
(3)“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牛的胆小惊恐刻画的十分细致。
(4)“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展现鹰在怒江峡谷上凭风滑翔的情景,鹰的勇敢无畏和牛正形成鲜明的反差。
4.文字干净简洁,常省略主语:“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听了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发现阿城的语言特点丰富,不仅动词精妙,比喻奇特,而且文字干净简洁,雅俗共赏,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三)一切思考感悟,都是立足于文本。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赏析,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预设:
1.马帮汉子在自然面前的乐观向上、挑战精神。
2.作者对马帮汉子们英勇无畏的赞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品析文章语言的精妙。因为上个环节学生对文章的情节人物已有了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品味语言,发掘作者表现人物形象和渲染环境的独特手法,就没有那么难了,而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见仁见智,学生既能获得创造性的阅读体悟,又能将思维打开,这就为下面的仿写训练做了准备。]
四、赏风格,试“溜索”
(一)回顾同学们刚才赏析的各种句子,阿城的作品风格的确令我们耳目一新,郭枫曾这样评价阿城的小说(ppt 展示)——“阿城的小说语文,近乎中国文学中的古典诗的手法。明白一点说,阿城的小说语言的特色是:说的少,说的淡,说的轻。”
课文的语言用词精准,寥寥数语却有万钧之力,只言片语间将人物的神采尽数展现,作者的白描手法不可谓不高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故事中的“我”始终是隐藏的,却又无处不在,因为“我”已经和周围的风景、情境融为一体,同学们读来就更多了些身临其境之感。并且,本篇文章一改传统小说注重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我们在探讨文章语言的时候,反而被大量描写展现出的画面所吸引,这样的笔法也是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很少碰到的。
那么,为什么阿城的语言会有如此独特的魅力呢?PPT展示:
“笔记消失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写笔记小说的原因之一。”——阿城
阿城的许多小说其实是继承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多写世俗社会中的凡人小事,篇幅短小,笔法上也多用白描,看似随意,其实形神毕现。语言文白交杂、简而不寡,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二)活学活用,现场“溜索”。
其实阿城的语言特色也可以为我们所用,为写作增色添彩。生活这本有趣的大书一定有一页令你难以忘怀,也许它是一届运动会上的奋力奔跑,也许它是一次等待美味时的期待与欣喜,也许它只是你夏日晚间散步时看到的广场舞,又或许仅仅是此时此刻你在这个课堂中的所见所想。选择生活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一处场面,用上刚刚学习到的语言技巧写一段话,把场面描写生动。(出示一些情景图片作参考)
1.教师提供下水文并朗读:(出示新冠疫情期间一位医生与感染婴儿隔墙对视的图片)疲惫的身影转出安静的走廊,步履匆匆。孩子在玻璃墙前等她。三步并作两步,近了,脚下却微微一滞,心被墙内摇摇晃晃的小身影刺疼。孩子歪歪张开手臂,想要最温暖的怀抱,她极力撑着手扯出柔软的笑容,眼里满溢温柔怜爱,下一秒却再忍不住,急急转了身拭泪,咸酸的,一直落到心底。
2.学生现场仿写一个小片段,交流分享,教师适当点评。
(三)无论我们选择的是哪一个场面,当它幻化成笔下的一字一句,这就成了我们内心的投射和外化。回到课文,从阿城的文字,从他对马帮的描述中,你能猜想阿城的学历和经历吗?
出示作者介绍:阿城在青少年时代经常跑去旧书店,他的知识结构也就非常丰富。坎坷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也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让他的作品带有一种世俗社会的野性“元气”。
[设计意图: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后,引导其模仿这种语言技法进行写作实践,并能够知人论文,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从而加深对其风格的认识。]
五、拓思维,“溜”远方
一处奇险的怒江峡谷,让我们认识了一群英勇无畏的马帮汉子,体验了一次奇特的溜索经历。大家如果对阿城感兴趣,课下还可以去读一读他的《遍地风流》和《棋王》,进一步感受其小说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期待大家的新发现。
六、作业布置:
1.圈画文中有画面感的句子再细细品读。
2.完善小练笔,把场景写完整并使其富有画面感。
【板书设计】
溜 索
【教学反思】
《溜索》是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之前已有小说文体的阅读学习,因此对于文章人物形象、环境和情节是极易把握的。但是他们对于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阿城知之甚少,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生活经历,学生也是难以切身体会的,因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文章语言特色的品悟上,一方面想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个性化阅读、创造性解读,同时也能把这些自主发掘的语言技法活学活用,应用到日后的写作当中,把文学感悟与运用实践结合起来,达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从课堂效果来看,因为804班的学生们整体基础较好,反应较快,所以整节课的推进非常顺利。有些遗憾的是语言品味环节小组交流比较热烈,用时较长,所以仿写片段的时间就相对少了一些,不然学生细细斟酌可能会有更多精彩的分享。同时,在学生赏悟语言环节我的朗读指导没有突出,学生读的少,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如何更好地调动课堂,引导课堂,这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