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单元语文教学的行动路径

2022-02-18曾义芳

学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教材群文研究者

□ 曾义芳

一、研究问题

随着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出台,安徽省于2020年秋季全部采用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然而新教材的实施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多困惑,诸如怎样开展大单元教学?大单元大在何处?它与群文阅读有何关系?部分老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只顾“群文”之“群”而忽略教学之“深”,如何既能兼顾阅读之“群”又能照顾到阅读之“深”?……面对诸多问题,研究者不免思考:为什么大单元教学如此难以开展?

究其根本,一是由于一线教师的思维模式——习惯于传统单篇文本的精讲而不能接受信息量大的几篇文本的联读比教,习惯于单个知识点的解析而不能形成多个知识点的网络联系,一言以辟之,即心中只有单文本而没有大单元;二是不能区分传统教学和大单元下的群文阅读的不同,而两者的差别在于:“传统教学是‘教课文’,是‘单篇课文设计’,教师做的多为自选动作;群文阅读是‘做任务’,是‘学习任务设计’,教师做的多为规定动作”[1]。假如一线教师们心中能有大单元的教学理念,能认清传统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的差异,那么他们他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研究者试图以群文阅读教学为抓手,针对新教材中大单元教学做点行动研究,以呈现新教材在本校实施的实际情况。

二、对策与方案

针对群文阅读教学在实际课堂中难以开展的问题,研究者尝试利用三轮教学改进活动来打破群文阅读教学难开展的壁垒,试图以群文阅读教学改进活动来增进一线教师们的“大单元”教学意识。三轮教学改进活动依次为两篇文本联读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三篇文本联读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和多篇文本联读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三、实施过程

(一)第一轮教学改进活动

1.问题的界定

根据以上对新教材中群文阅读教学难以开展的情况调查和原因分析后,再经过与本备课组同仁们的研讨交流后,决定第一轮教学改进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打破传统的单篇教学精讲的模式,给教师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根据新教材中的单篇文本,自由选择一篇文本作类比联读或对比联读,让“大单元”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实际中。

2.教学设计的制定

①选择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9 课李清照《声声慢》(以下简称《声》)一词,自由选择其前期《醉花阴》(以下简称《醉》)一词,作对比联读。

②设计两篇文本联读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制定、重难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活动等。

③教学过程中注重比读两篇文本的联系与区别,尝试打破单文本、单个知识点教学的孤立的壁垒,力求探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渗透大单元意识,力求在比读中把学生的阅读、探究引向深度。

3.两篇文本联读的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实施

?

?

?

3.总结与反思

教学活动结束后,研究者进行了细致的材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1)仔细回顾教学过程,分析教学内容的实际效果;

(2)选取几名学生进行交谈,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着重听取学生对于群文阅读教学的反应和看法;

(3)收集小组组员的作业,与组长共同批阅并进行交谈;

(4)参与听课教师的评课,与听课教师进行交流反馈。

通过总结,研究者得出本次教学改进活动的取得成绩如下:打破了单篇教学、单个知识点教学的孤立的壁垒,尝试了双文本对比阅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语用视角下,将编码前的原状即作者‘独特’的情感或感悟从这些语言符号中还原出来,进而领会作者的意图或目的”[2],而这正是一种深度阅读和探究。当然,此轮教学中又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如不同作家的群文阅读如何教学?超过两篇的群文阅读如何处理好轻重关系?单课时的教学如何与大单元整体设计相联系?研究者将带着这些反思的问题进入到下一轮的教学改进活动中来。

(二)第二轮教学改进活动

1.问题的深入界定

此轮教学活动中,研究者将问题深入界定为:根据指定教材单元,依据大单元的教学理念,设计出三篇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力求重点突出,兼顾群文,并至少能解决课后单元学习任务中一个问题。

2.教学设计的制定

①根据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三篇不同文本(《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杨》,以下分别简称袁文、张文和钟文),设计一个课时的群文教学内容。

②根据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光荣”的主题、单元导语、第4 课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设计出符合大单元教学要求的单元教学设计。

③根据《课标》中学习任务群7 的有关“实用类文本阅读与交流”的学习目标,研究者将这一课时的群文阅读教学内容锁定为抓住典型事件和感人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以此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解决单元学习任务二中第1题。

三篇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实施如下:

?

作业布置从你周围熟悉的人中,选择一位,写一写他(或她)的先进事迹,表明你的立场与态度。

3.总结与反思

收集资料和整理工作如第一轮,不赘述。

本轮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本论活动教学的文本篇幅多,而且作家不同,语言风格差异大,但共同的学习任务和人文主题,将三篇不同文本联系起来。活动后,研究者反思:既然三篇不同文本都可以设计成群文阅读教学,那么多篇不同文本呢?它们之间是否也可以通过一些共同的元素设计成深度不减的群文阅读教学呢?由此类问题的驱动,研究者的教学又进入到下一轮活动中。

(三)第三轮教学改进活动

1.问题的再次界定

根据对第二轮教学改进活动的总结与反思,研究者将第三轮教学改进活动的问题再次界定为:能够设计出多篇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试图找出能够联系这些多篇文本阅读的共同元素,破解它们与大单元教学之间的关系。

2.教学设计的制定

①根据新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主题为“观察与批判”的小说阅读,设计出五篇小说(《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联读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②根据单元主题和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再根据《课标》中学习任务群5的有关“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学习内容与目标,设计出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课时。研究者将这一课时的群文阅读教学内容锁定为品味小说语言与细节描写,以此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解决单元学习任务二中第2、3题的问题。

③试图找出这五篇小说群文阅读教学中共同元素,找出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共同元素与大单元教学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的实施

?

3.总结与反思

收集、整理工作如上一轮,不赘述。

本轮活动中解决了上一轮活动中提出的部分新问题,基本探究出多篇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找出多篇文本中的共同的元素。这些共同的元素可以是单元学习的一个任务,这个任务能“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3];也可以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指向的是学习目标,即通过学习掌握核心知识,形成关键能力”[4]。这样的任务或概念就是大单元的元素,这样的群文阅读教学就渗透了大单元教学的理念。

四、行动结果

通过这三轮改进教学活动,研究者尝试了从双文本阅读到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实践,打破了单篇教学、单个知识点教学的孤立的壁垒,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触及了大单元教学的一些元素,为一线教师做出勇敢的尝试。对于一线教师们来说,只要自己愿意尝试一点点改变,一点点进步,就是在走向“大单元”的语文课堂。像研究者一样,一步一步走,先尝试两篇文本联读的群文阅读教学,再尝试三篇文本联读的群文阅读教学,直至多篇文本联读的群文阅读教学,最终走进大单元的语文课堂中。

学无止境,教无尽头。三轮教学改进活动虽已结束,但教学改革的步伐永远不会停。原来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诞生了,比如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而真实的情境?如何优化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教学改革就是伴随着旧问题解决、新问题诞生而永远向前的,我们唯有一颗与时俱进的心才能够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猜你喜欢

新教材群文研究者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