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态特征

2022-02-18许纪友

学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动语文课堂教学

□ 许纪友

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 版2020年修改)颁布以来,紧随其后的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的陆续落地,目前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实践探索如火如荼,特别是以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尤其热闹。大抵来说,围绕着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教,一线教师目前面临三个方面的困惑:大学研究语文教学论的课程理论专家,对新教材教学的课堂教学指导,大概念宏观的建构高大上,文章读起来很激动,课堂实际操作玄、大、空,难以落地;省市教科院所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教研专家,对新教材教学的课堂教学指导,大单元中观的建构新而活,文章读起来很震动,但课堂实际操作推不动;各地普通高中一线上课的语文教师,对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大任务实践微观的建构实而变,文章读起来很感动,而课堂实际操作很被动。老师们课后讨论最多的是:这轮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如何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典型特征到底是什么?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困扰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一直是语文到底教什么,这是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我们不妨回望一下走过的“双基”“三维”课改历程,比较异同,寻绎规律,守正出新。

一、“双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特征

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文本教材变成应试的考试材料,课内教什么,考试考什么。简单说就是教教材、考教材。语文教学内容变成单篇文本教材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的陈述性知识灌输和训练。课堂是教师以讲为主,讲练结合,支解课文,零碎繁琐。学理依据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课堂教学模仿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教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初期,在迎来科学春天、渴望知识和拨乱反正的大背景下,“双基”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了知识传授“实”、教学内容“碎”、课堂教学生态“死”的典型特征。

二、“三维”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特征

教学以能力训练为中心。文本教材变成应试的训练材料,课内教什么,考试考什么。课内教学训练知识点和方法,考试材料对接在课外。简单说就是教教材知识点和方法,考教材知识点和方法举一反三能力。语文教学内容变成依据文本体式特征,以文本细读为核心的单篇文本教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既有听说读写的陈述性知识灌输,也有听说读写的程序性知识和能力训练。课堂是教师以点拨为主,讲议结合,合作探究,培养能力。学理依据是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和W.伊泽尔的接受美学理论,课堂教学依据王荣生老师文本教学内容确定理论和孙绍振老师文本细读示例进行教学。在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学科性质的背景下,“三维”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半虚半实”、教学内容“半遮半掩”、课堂教学生态“半死半活”的典型特征。

三、“素养”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描述

第一、熟悉教材编写体例。具体体例如下:

1.单元导语:介绍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语文素养、课文(或学习活动)、写作。

2.课:就是学习单元。

3.课文:就是学习材料。

4.学习提示:就是预习重点、学习要求。

5.单元学习任务:就是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学习的具体要求,核心素养、人文工具、整合实践、课堂语境的具体落实。

6.知识链接:补充听说读写辅助知识。

第二、了解预习或备课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1.通览单元导语、课、课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知识链接,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2.根据单元学习任务,依据教材编写体例,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3.以课为学习单元,既要进行文本解读,又要根据学情、单元学习任务要求确定小专题(又叫项目)学习,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小专题(又叫项目)学习,都要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层语文核心素养。

第三、设计课堂教学操作的上课流程。具体流程如下:

1.第一单元:单元(现在叫大单元,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一般情况下9 个课时)学习目标、单元(现在叫大单元,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一般情况下9个课时)学习计划。

2.第一课:文本解读课(任务一、二、三等)、小专题(又叫项目)学习课(活动一、二、三等)。

3.第一、二、三等课时(任务一、二、三等或活动一、二、三等)。

第四、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1.课程目标:完成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实践性相融合的目标。

2.语文树人:做到根深(指文本解读要扎实)、干直(指人文性主题和工具性任务群要求要明确)、枝繁(指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小专题或项目学习)、叶茂(指真正能够促进教师发展的个性化设计和促进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学习)、果香(指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

3.课堂生态:呈现文本解读为基、听说读写为核、综合实践为魂的“素养”语文课堂新生态。

四、“素养”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课型

“素养”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课型,应该在遵循新课标理念、新教材编写体例、一线教师和学生实际的原则下,构建基本课型,在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做好守正与创新。文后附录的是芜湖市第一中学2021级10月份进行的高一教学检查新教材研究观摩课典型课例,这是我们认为比较符合目前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的真实课堂教学现状,原貌呈现,举隅如下。当然,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我们还会开发出更多典型课例。

五、“素养”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特征

教学以素养提升为中心。文本教材变成应试的整合材料,课内教什么,考试考什么。课内教学进行专题学习整合训练,考试材料对接在课外。简单说就是以教材为支点教整合,考教材整合举一反三能力。语文教学内容变成文本解读为基,听说读写为核,综合实践为魂的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的整合。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的点拨为辅,合作探究,培养能力,训练素养,学理依据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依据美国当代课改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麦克泰追求理解的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缩写为UbD)的模式。传统教学设计一般按照“确定目标—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的顺序进行设计,而基于UbD理论的教学设计则按照“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活动”的顺序进行设计,简称逆向教学设计。在强调新课标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学科性质的背景下,“素养”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了核心素养、人文工具、整合实践、课堂语境由抽象到具体的落实,教学内容反映了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设计由空玄到落地的整合,课堂教学生态呈现“新、实、活、动”的典型特征。

课型一:大单元教学

劳动光荣古今颂

——基于读写结合的大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芜湖市第一中学 杨丽

【教材分析】

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单元围绕劳动光荣的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包括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和两首古代诗歌。

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和“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联合组元。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每一课内部的整合以及课与课之间的整合。要探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和“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特点,注意文本研习、情境体验、写作实践等不同性质任务的融合。

【任务设计与教学目标】

任务设计一:典例与细节,展现劳动者风采。(二课时)

1.学习本单元的人物通讯,熟悉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杰出劳动者的事迹及业绩,认识人物身上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一心为民的时代精神。

2.分析文章中典型事例和细节的作用,把握文章立足于事实材料多角度叙写的写作特色。

3.了解新闻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体味新闻语体的时代特征。

任务设计二:观点与事实,凸显劳动者精神。(二课时)

1.学习本单元的新闻评论,能认识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2.梳理文章的议论层次,理解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立场观点的关系。

任务设计三:吟诵与品读,感受劳动者快乐。(二课时)

1.学习本单元的古代诗歌,最好能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味诗歌的情韵与活泼生动的语言特色。

2.感受不同时代劳动者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劳动精神。

任务设计四:创作与评价,读写结合落实处。(二课时)(教学检查课展示内容)

1.总结本单元所学知识点,在歌颂劳动光荣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总结不同文体的差异。

2.通过提前布置写作任务和课堂评价,考察学生是否能较好地将本单元的收获运用到认识生活和写作实践的具体活动中。

【教学过程】

任务设计四:创作与评价,读写结合落实处。

一、复习导入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劳动光荣。

“一勤天下无难事”,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这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在之前的授课过程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劳动者不同的风采,有的无私奉献、勇于创造,有的勤勤恳恳、苦中作乐,有的体现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那这节课我们主要从不同文体中总结各自创作的特点与要求。

二、通讯:讲述新闻故事

(学生讨论)结合第四课三篇人物通讯,概括撰写通讯的基本要求。

预设结论:生动的标题、确定的主题、丰富的选材、典型的细节、描写的手法、文章的布局……

三、评论:媒体的观点

(学生讨论)根据第五课,讨论撰写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

预设结论:明确的观点、多样的论证方法、丰富的论据、语言生动、简洁明了、鲜明准确的标题……

四、诗歌:凝练的艺术

(学生讨论)结合第六课的两首诗歌,探讨两首诗歌不同的艺术手法,并尝试运用到创作中。

预设结论:重章叠句、铺陈直叙(赋)、朴素通俗、细节与白描……

五、创作与评价

(学生活动一)我校第52 届运动会刚刚落下帷幕,优秀的运动员、激烈的比赛、热闹的书市,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之前布置了任务,就我们第二单元所学的这三种文体,任选一种,记录自己对运动员或者这次运动会的感受。那我们根据刚才概括的撰写要求,给自己以及别人的文章评评分吧。

评价量表(略)

(学生活动二)展示并评价部分学生作品

多媒体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提出修改意见。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课堂上总结的不同文体的撰写要求,评价量表得分较低(人物通讯、新闻评论低于30 分,诗歌低于24分)的同学,请重新修改自己的文章或诗歌。

2.拓展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

七、板书设计

劳动光荣古今颂

课型二:整合教学

古代农事的苦与乐

——《芣苢》《插秧歌》联读设计

芜湖市第一中学 徐艳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感受诗歌体现的劳动者的苦与乐,体会古代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劳动精神。

2.吟咏诗韵,学习《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体味“诚斋体”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紧扣《芣苢》产生变化的六个动词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理解先民的劳动之乐。

2.分析《插秧歌》自然质朴的语言,理解先民的劳作之苦和勤劳进取的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浅谈〈诗经〉中的农事诗》,了解农事诗的概念及《诗经》中的农事诗类型。

2.预习两首诗歌,给生字词注音。

3.阅读《花红别样》,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和“诚斋体”的风格特点。

4.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两首诗歌中的农事场景。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要进入第二单元“劳动光荣”主题的学习,本单元由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和两首古代诗歌组成,向我们展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的劳动状态和劳动价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芣苢》和《插秧歌》两首农事诗,穿越时空,回到千年前的西周和南宋,感受先民们的劳动状态和劳动精神。

二、检查预习

活动一:学生诵读两首诗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活动二:学习小组展示写作成果——诗歌中描绘的农事场景。

三、讨论评价

PPT展示名家点评两首诗歌的内容:

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元)吴师道评价《芣苢》

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唐宋诗》徐中玉评价《插秧歌》

结合自己描绘的农事场景,说说你是否赞成吴师道和徐中玉对《芣苢》和《插秧歌》的评价?并给出你的理由。

点拨:是否赞成前人的评价,既可以考虑前人评价得对不对,又可以考虑到前人评价得好不好,全不全。各学习小组自由选择讨论的对象,表达观点,阐述理由时要围绕诗歌的内容,做到有理有据。

学生自由探讨分析,教师随机点评。

1.分析《芣苢》——劳动之乐

赞成吴师道的评价:

(1)发现茂盛芣苢的喜悦:“采采”不是“采了又采”的意思,注释中解释为茂盛的样子,说明芣苢很多,采摘芣苢的人看见芣苢茂盛繁多,自然心生欢喜。

(2)群体劳动时的欢唱:采摘的对象是“芣苢”,芣苢就是车前草,一种草本植物,车前草的嫩叶可食用,它的种子叫车前子,每株可结4-8粒黑色的籽实。古人认为车前子可帮助女子怀孕,专治难产。今天的中医认为车前草有药用价值,但是在《诗经》时代估计对它没有那么多认知,可能只是当做一种野菜。采摘芣苢是一种轻体力劳动,据此推测劳动者应该是女性。作为《国风》中的民歌明显带有唱和色彩,据此推测劳动者应该不止一位,而应该是一起劳动的一群女性。多人聚集,边劳动边唱歌,劳动的艰辛也化为了劳作的快乐。

(3)重章叠句构成的轻快愉悦的抒情效果:重章叠句是诗经中的常见手法,如果我们删去重章叠句的内容,诗歌将变为“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带给人一种劳作的紧张感,可见重章叠句形成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芣苢动作的轻快节拍,劳动妇女们虽然在劳作,却有另一种别样的闲适心情,她们呼朋引伴,三两成群,营造出轻松欢乐的氛围。

点拨:分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删改原文,诵读感受来体会重章叠句带来的抒情效果。

(4)满载而归的喜悦:采摘芣苢的动作“采”“有”“掇”“捋”“袺”“襭”有六个,且不断变化。从偏旁来看,前四个与手有关,后两个与衣服有关。《说文解字》:采,捋取也,从木从爪。一木一手,形象地表现采摘的动作,用手从树上采集食物。“又”是“有”的本字。又,甲骨文像手张开,抓持东西。当“又”的持有义消失后,金文中加“月”(肉)另造“有”代替,表示手持肉食。远古时代肉食是非常重要的生存资料,古人以“持肉”代替“持有”。“有”在诗歌中指是采摘动作后有所收获的状态。两个字合起来构成了一次劳动过程,虽然辛苦,但是劳动有所收获,因而劳动是喜悦的。《说文解字》:掇,拾取也,从手叕声。形旁为手,声旁又包含了四个手,掇表示用手捡拾的动作。我们能想象遍地芣苢,触目皆有,劳动妇女们捡都捡不过来,忙碌中透露中喜悦。“捋”是“寽”的后起字,《说文解字》:“寽”,五指持也。而“捋”指的是双手抓取,一手抓着东西,另一只手抓取,即一手抓住物体另一手向一端滑动。如果说“掇”是在地上地捡,那么“捋”就是成把成把地抓取,动作快了,频率高了,劳动者完全沉浸在劳动过程中,成果更丰富,氛围更加欢快。采摘芣苢的高潮还在继续。“袺”和“襭”这两个本来和采摘没有关系的词语,却充分表现了收获之丰盛,心情之愉悦。《说文解字》:执衽谓之袺,即提起衣襟装东西;以衣衽扱物谓之襭,即翻转衣襟插于腰带来装东西。可见采摘的芣苢太多了,衣襟成了临时的篮筐,提着衣襟装还不满足,还将衣襟插入腰带,腾出双手来采摘。六个动词简约而不简单,不断变化,逐步递进,从劳动过程,到娴熟的动作和采摘的收获,既写出了欢快的场景、浓烈的氛围,又表现了劳动者愉快的心情。

点拨:PPT 展示甲骨文和小篆的写法,从文字学上解读收获的喜悦。

补充主旨评价

追问:妇女们采摘芣苢为什么那么高兴?一首简单的摘芣苢的民歌为什么也能在《诗经》中留有一席之地?

点拨: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下相关资料推测。

“芣苢,车前,宜怀妊焉。”——《毛传》

“《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天下和,政教平也。”——《毛诗序》

“若天下乱离,兵役不息,则我躬不阅,于此之时,岂思子也?今天下和平,于是妇人始乐有子矣。”——《毛诗正义》

“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诗集传》

教师补充:无论是把芣苢当做怀孕生子的良药,还是单纯无事采摘的野菜,我们都能感受到这首诗歌巧妙地摄取田园风光的一角,在这群劳动妇女的欢歌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个人的自得、家室的安稳、国家的太平,一股轻松祥和的氛围笼罩在田间地头。妇女们高兴不仅是因为采摘了很多芣苢,也不仅是因为可以顺利怀孕生子,更是因为可以安享太平的欢乐。而《芣苢》能在儒家经典《诗经》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恰是因为从侧面反映、歌颂了太平盛世。(侧面表现主题,委婉含蓄)

2.分析《插秧歌》——农家苦乐

赞同徐中玉的评价:

(1)列举浅显易懂的口语和俗语:“田夫”“田妇”“大儿”“小儿”“鹅儿”“雏鸭”“照管”“唤渠”“歇半霎”“从头上湿到胛”等。

(2)不加修饰的白描手法:白描手法原指中国画中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不加色彩的画法,在文学表现手法中专指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的修饰渲染。因为文中使用了很多口语和俗语,文字显得质朴简单,不加任何修饰,勾勒出了农忙时节插秧时的场景。

(3)真实、生动、形象地还原农家农忙插秧时的景象:“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忙时节,全家出动,分工明确,配合流畅。此处用互文的手法,真实的插秧过程应当是小儿拔秧(先在育种的秧田培育秧苗,秧苗密集不利于生长,故要拔出移栽至大田中),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大儿插秧,非常真实。到了芒种插秧时节,就渐渐进入了雨季。所以诗歌中农人插秧“雨从头湿到胛”,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真实可信。此处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斗笠”喻“兜鍪”(打战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蓑衣”喻“铠甲”,农田即战场,农人此刻正如战场的士兵,在天地之间与自然奋勇战斗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农家的辛劳与勤奋。农村有句老话“芒种打火夜插秧”,“芒种插秧谷满尖,夏至插的结半边”,点豆子、种玉米都可以迟一点,唯独插秧耽误不得。“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所以即使有人来唤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家却未有回应,仍忙着插秧,生怕耽误农时,影响丰收。将农人的心理刻画得十分真实、生动、形象。

(4)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三、四两联的对话,将一个农业家庭的人口结构、劳动分工和家庭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出来。“鹅儿”与“雏鸭”虽然给辛苦的插秧工作增添了一丝烦恼,却给诗歌更添一份清新活泼、幽默俏皮。

小结:这些特点都体现了“诚斋体”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创作风格。

补充情感评价

追问:最初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由《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构成,2019年版的教材中,以杨万里的《插秧歌》替换了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大家觉得编者替换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可以从内容和情感上来比较分析,若有其他角度亦可。

PPT 出示诗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并提供诗歌的介绍材料。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苏辙后期仕途不顺,接连遭贬,晚年退居颍川,潜居颖滨,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之中,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时期苏辙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作,多反映农民的劳苦生活。这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译文: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麦。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补充:

(1)内容:《插秧歌》详细记录了农忙时节农民插秧的真实景象,场景感和画面感十足。《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并没有生动具体的劳动场景的描述,只是简单交代的文氏外孙帮助自己收麦的事实。

(2)情感:《插秧歌》算是乐府民歌一类的诗歌,体现的是对普通劳动者艰辛生活的悲悯,以及对他们勤奋进取的赞美。农人劳作的劳力和劳心。农民一年到头,艰辛备尝,顶风冒雨,插好了秧苗,还要时刻担心家禽的破坏这一细微的忧患,时时要面对难以预料的灾害和忧患。即使如此艰辛,劳作中的农民却忘我而尽力,这其中更饱含着先民们战胜自然的勇气和勤奋乐观的精神。“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属于日常纪事类诗歌,虽然也反映劳动的辛苦,但是情感更为局限,囿于个人亲情范围内。

四、课堂小结

评价诗歌可以从内容、情感、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农事诗虽内容、语言、情感和手法各异,但古代先民们用劳动创造的中华文明却源远流长,我们今人亦将续写辉煌。李大钊曾说“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希望同学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让劳动充实人生之乐,让劳动冲淡人生之苦。

五、作业布置

阅读《〈诗经〉农事诗及后世对其的承继与发展》,自己挑选3 篇文中提及的经典农事诗进行阅读赏析并在班级分享你选诗的理由。

六、板书设计

课型三:单篇教学

藏露之间寻稼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品读

芜湖市第一中学 韦晓静

【教学设想】

《永遇乐》被誉为“辛词第一”,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定篇”。但是由于此词用典过多,故对高一的学生产生了不小的隔阂。如何引导学生体味稼轩隐藏在诸多典故之后的复杂情感,这是教授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基于这种考虑,本节课的设计重在赏读结合。赏,意在明意,尽力从小处着手,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出现的典故人物的“称呼”及一些带有情感暗示的词语,从典故中品情;读,意在悟情。不同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始终,自读、齐读、默读、范读……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让学生逐步走进文本,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词的写作背景。

2.重点鉴赏词中的典故,探究典故背后词人的人生体验。

3.体会作者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情怀,学习古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精神。

【教学重点】

用典、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情怀,以及词人蕴含于作品中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寻稼轩

引导学生背诵初中学过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人杀敌报国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溢于言表。写完这首词五年之后,两鬓苍苍的词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北望被敌人铁蹄践踏的大好河山,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词,再次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诵读词作品稼轩

(一)学生自由读:诵读两遍,读准字音,熟悉词的内容;

(二)学生展示读:个别展示,把握节奏和语气,教师适时点评;

(三)教师指导读:结合注释,梳理诗词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三、析典品句懂稼轩

过渡——引问:大家读完全词后,体会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

预设点拨:

刚才大家提到的这些情感,是不是词中直接表达的,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一)点出典故,关注名称

板书:仲谋、寄奴、元嘉、佛狸、廉颇

(二)逐个品味,点拨情感

预设任务一:每个典故中对人物的称呼都不一样,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密码呢?

(1)孙仲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点拨情感:对孙仲谋的仰慕之情、英雄不再的惆怅之情。

点拨要点:

①孙权之字“仲谋”的特殊用意。

②分析“英雄”及“风流”等词表达的仰慕之情。

③分析“无觅”、“总被雨打风吹去”等词句,体味英雄难觅,功业无存的惆怅失望之情。

板书:仰慕、惆怅

(2)寄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点拨情感:对刘裕的敬仰之情、“英雄难再”的惋惜之情。

点拨要点:

①刘裕的小名“寄奴”表达亲切之情的特殊用意。

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蕴含的赞誉、仰慕,体会英雄志同的相惜之情。

③品“曾”“想当年”,引导学生感受辛弃疾英雄志同路不同的失望无奈之情。

板书:敬仰、失望

(3)元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点拨情感:对刘义隆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的讽刺,告诫当权者。

点拨要点:

①引导学生了解刘义隆好大喜功,听信谗言,草草北伐,导致兵败垂成的史实。

②“赢”字点出讽刺意味,点出借古讽今的手法和文中用年号“元嘉”的暗示用意。

补充背景:

辛弃疾写这首词,是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当时的词人已经66岁高龄,正值宰相韩侂胄当权,为了迎合宋宁宗抗金的主张,想通过北伐打一些胜仗来巩固其在朝廷的地位,于是重用主战派人士,启用赋闲在家二十余年的辛弃疾,在未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准备迅速北伐,以期获得胜利。

板书:讽刺、告诫

(4)佛狸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点拨情感:百姓遗忘历史的忧虑,当权者偏安的愤懑。

点拨要点:

①补充故事: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失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在那里筑了一座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为佛狸祠。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

②从拓跋焘外来入侵者的身份和佛狸祠耻辱的象征意义入手,点出“佛狸”的讽刺轻蔑之意。

③分析“可堪”一句,点出辛弃疾内心忧虑和愤懑。

④品味“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一“忘”一“记”对比中蕴藏的坚定爱国心。

板书:耻辱、愤懑

(5)廉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为什么会提到廉颇?

点拨情感:自比廉颇,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又有无人问津的绝望。

点拨要点:

①补充材料:“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仪礼·士冠礼》,古人只在自称或上对下、尊对卑时,才能呼其名。

②出正名“廉颇”的用意——自况,对比廉颇,品渴望,表绝望。(“凭谁问”)

板书:渴望、绝望

预设任务二:能不能把文中五个典故的顺序换一下?

点拨要点(略)

(三)概括小结,点出精髓——爱国

(生带着感情再齐读全词)

四、传承诗情悟稼轩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如辛弃疾般的执着于理想却始终事业未竟的英雄文人,他们总能掀起阵阵巨浪,于悲壮之中,振聋发聩,感人至深。

(1)思考:历史上像辛弃疾一样为爱国、为理想虽怀才不遇却又矢志不渝的文人又哪些?(引导学生列举,并思考一下他们或爱国,或为理想矢志不渝的诗句。)

教师点拨:孔子、屈原、杜甫、文天祥、岳飞、陆游、梁启超、鲁迅等等。

(2)教师展示辛弃疾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PPT展示】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提示:

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藏”情相比,抒发感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比较两首词,写一个500字的文学短评。

五、名家点评颂稼轩【PPT展示】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梁衡《把栏杆拍遍》

六、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猜你喜欢

劳动语文课堂教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