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施方法
2022-02-18王小雪
王小雪
(岷县西城区幼儿园 甘肃 定西 748400)
幼儿与小学生在年龄上接近,但在身心发展方面有很大差异;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方式、管理模式同样存在很多不同。面对这些不同,只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才能让幼儿更好地完成过渡,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下面结合实际,首先对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施意义做简要分析。
1.幼儿园幼小衔接实施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关系国家发展与民族未来,而学生接受基础教育之前的幼儿教育及幼小衔接教育则直接影响基础教育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发展。学前教育属于启蒙教育,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时长、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因此只有做好幼小衔接教育,才能让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让幼儿健康发展。[1]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幼儿园内,幼儿以游戏为主,午睡时间较长,身心都比较轻松,且在幼儿园内,幼儿教师时刻关注幼儿,与幼儿一起游戏、一起玩耍,能及时观察到幼儿心情、心理上的变化并给予幼儿及时幼小地引导。但小学与幼儿园不同,进入小学后,幼儿就会有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要遵守班级守则,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不随意发言,同时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与教学任务的增加,教师不可能随时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学生更多的要靠自己解决学习与生活上的许多问题。巨大的外部变化会使幼儿心理上有巨大的落差,在此情况下,若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幼儿就有可能对小学生活产生恐惧、排斥等心理。另外经调查发现,许多刚升入小学的幼儿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入学的准备,对小学的教育模式不熟悉,在心理上也没有摆脱对教师及家长的依赖感。许多幼儿在学前大班备受关注,但升入小学后感到教师给予的关注减少,觉得自己被其他同学“淹没”,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失落感,逐渐对小学生活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2]种种现象表明,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2.幼儿园幼小衔接实施目标
2.1 培养与发展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幼儿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升入小学的幼儿需尽管适应小学生活,适应小学校园与同学,在与学校、教师及同学的良好相处中消除刚进校的紧张感与恐惧感,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幼儿无法自主发展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与帮助。幼儿教师应意识到,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适应是一种人格特质,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幼儿才不会产生社交自卑感及适应障碍,幼儿出现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概率也会小很多。教师应明确,处于幼升小这个阶段的幼儿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小小的自卑虽然不算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如果长期对其放置不管,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利用教育资源,为幼儿设计相应的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防止幼儿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3]
2.2 培养幼儿学习习惯与毅力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有很大不同,幼儿在升入小学后,学习、生活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让幼儿无所适从,会让幼儿感到恐惧与无助。为避免幼儿对小学生活有过大的应激反应,就要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提前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与毅力,为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幼儿园,幼儿没有过大的学习负担,许多时间都是在做游戏,也没有许多课堂守则要遵守。但在小学,幼儿需以学习为主,游戏时间大大减少,同时还要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区域活动要着眼于这一转变,在活动中就提前融入一些小学元素,帮助学生提早适应,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毅力与习惯,让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也有良好的表现。
2.3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当前的学前教育不是十分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三餐、午睡等都由幼儿教师照顾,午睡结束后被子也是由教师整理。久而久之导致幼儿的自理意识更加淡薄,幼儿的自理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发展。针对此,就需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有意识、有策略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师可为幼儿创设“家庭打扫日”的主题活动,为幼儿设置区域活动角,在活动角中布设被子、衣服、牙刷、簸箕、碗筷等道具,让幼儿在这些道具的引导下自主打扫家庭卫生,自己完成扫地、叠被子、刷牙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的自理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4]
2.4 培养幼儿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有利于个体实现自身价值,让个体获得更大的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学习能力是学生内化的稳定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不是生来就久,需要长期、系统且科学地培养。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应将幼儿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学习,让幼儿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生出无穷的学习动力。
3.幼儿园幼小衔接实施方法
3.1 借助区域活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与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与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在培养幼升小幼儿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生活自理能力及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及教师可借助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与能力。
具体如,为幼小衔接工作能顺利完成,幼儿园可根据幼儿成长需要,在园内给幼儿设置一些有利于衔接工作的区域活动角,给幼儿布设相关道具,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适应,完成过渡。如幼儿园可给大班幼儿设置易智区,创设“智慧岛”,并在这一区域活动角他投放各种材料,然后利用区域活动引导幼儿适应小学教育,培养幼儿在升入小学需要具备的能力等,更好地完成衔接工作。幼儿园相关责任人及教师还可根据幼小衔接工作的要求与幼儿学习成长的需要,为幼儿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且主题目标明确的区域游戏活动,利用这些具体的活动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将衔接工作落到实处。如在数学区域内,教师可根据幼儿实际情况,给幼儿设置以下游戏活动:幼儿进入小学后,要学会数数、认数,所以教师就可给幼儿设计一个“数瓜子”的游戏。教师提前为幼儿准备好画板、瓜子等材料,在画板上画好记录的格子,然后将材料投放到区域角。材料投放进去后,教师将数学区域内的幼儿分成两组,并向幼儿说明游戏内容:本次游戏是一次数数比赛游戏,哪组在规定时间内数的瓜子最多,数的最准确,哪组就获胜。并且说明,每组学生都要将自己数的瓜子数记录在画板上。教师在说明游戏内容与游戏规则后,引导学生进入游戏,让幼儿组内协作完成数数游戏,并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的数数能力能得到有效地锻炼。[5]
3.2 优化幼小衔接活动
为帮助幼儿更顺利地完成过渡,更好地成长,幼儿园可为幼儿创设各种活动,如“小学体验日”活动。在小学体验日活动,幼儿园邀请幼儿与家长一同参观小学,感受小学的氛围,了解小学的环境,对小学有所熟悉。幼儿园可与小学合作,让幼儿在小学上一堂课,课上并不需真正讲解小学的知识,只是让幼儿有所体验,有所了解。在幼儿园内,幼儿园负责人与教师可在“小学体验日”邀请小学教师或小学生进入幼儿园与幼儿交流互动,解答幼儿的疑惑,增加幼儿对小学的了解,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兴趣。幼儿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学做小学生”的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小学生的样子打扫教室、整理玩具,认真值日等,让幼儿获得真实的小学生活体验,同时也让幼儿的基本生活技能得到培养与锻炼。[6]
3.3 改进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小衔接工作要求,根据幼儿学习发展之需求,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运用多元多样地方方法引导幼儿适应,推动幼儿成长。如教师可为幼儿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组织幼儿开展辩论赛或演讲活动,发展幼儿口语能力,同时也培养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有效促进幼儿社会适应力发展。教师可运用绘本引导幼儿正确地认知自我,帮助幼儿进行自我欣赏、自我认同,让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在与幼儿共读绘本时,教师可多与幼儿围绕绘本内容进行讨论,让幼儿结合绘本自己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并将其分享出来。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幼儿勇气,让幼儿进入小学后敢于发言,敢于提问。此外,幼儿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等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与品质。如教师给幼儿播放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课件,让幼儿开心观看。观看结束后教师适时向幼儿提问:“你们说说孙悟空刚刚都做了哪些变化呀?谁说的最多会获得孙悟空贴纸的奖励哦。”在教师的激励与引导下,幼儿会踊跃发言,激烈讨论。之后,教师再趁热打铁让幼儿谈谈自己想变成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幼小消除幼儿的恐惧、羞怯、自卑等心理,让幼儿以一种更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既有利于幼儿也有利于教育,有利于社会。在当前背景下应高度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幼儿教师等要能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幼小衔接工作要求,丰富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式,充分运用各类教学资源培养幼儿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自理能力等,引导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