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共情·缝合:主旋律电视剧《功勋》的国家叙事创新探析

2022-02-18

视听 2022年9期
关键词:功勋受众

王 莉

主旋律电视剧是指体现时代进步、传承时代精神、代表最广泛大众根本利益的电视剧作品。从政治层面上看,主旋律电视剧是意识形态宣传的大众化载体,是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间接书写①,具有鲜明的教育价值。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现实主义题材展播剧《功勋》创新了国家叙事的表达方式,以单元剧的形式摄录了八位国之大匠背后“忠诚朴实”的时代故事,重现了新中国“站起来”这一历史时期。该剧在叙事结构、审美品位、思想升华等层面都收获了极高的评价,在意识认同、精神凝聚上提高了对受众的感召力。

一、历史叙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互嵌升华

接受美学注重对读者的感受触达和能动性的调动,即通过对受众在阅读、接受、反应和审美体验的关注,将其一同作为创作主体,协作出具有受众审美的作品②。以往的一部分主旋律电视剧困于政治题材的宣扬性,对历史夸大讲述,缺乏真实考究。《功勋》则高度重视受众的接受心理,以“真实性”为出发点,将接受美学理论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等核心思想贯穿其中,契合当下信息泛滥时代影视剧创作者对受众主体的视觉关注。

(一)历史真实:在时代细节中嵌入宏大叙事

历史真实是剧本创作的来源,是故事表达的根基。倘若离开真实,就会歪曲历史,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无法体现真实与典型。《功勋》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创作背景,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实现了受众的现实期待。

该剧从细节真实和时代真实两个层面营造沉浸式视听氛围,满足了受众的意象期待。细节真实主要依靠场景的再现和人物的写实两种手法来实现。比如,制作团队耗时数月复原延吉战场,只为刻画以李延年为首的连队抗争夺回346.6高地的伟绩,还调用坦克、采用实地爆破等手段丰富视觉真实度。为了细致复原东方红卫星,剧组精准研究器具上的每个管线和螺丝,逼真化刻现历史场景,击动受众内心。《能文能武李延年》剧组不仅运用多种方言再现“聚全国之力反战”的人民凝聚力,还通过小战士陈衍宗嘴角的燎泡、连长脸上的暗疮和疤痕凸显妆造的写实风,增强人物的可信度。在时代的真实上,该剧通过人物代入打动受众。人物的表达状态、处事方法、思考方式和精神风貌都尽力刻画彼时的年代感。剧中,无论针对普通女性申纪兰还是科学巨匠屠呦呦,都精准还原了彼时人物的做事风格和精神风貌,满足了受众对英雄的本真想象。

(二)艺术真实:在史诗质感中完成艺术升华

艺术真实抽象于历史真实,历史真实在审美理想的加持下升华为艺术真实。《功勋》在创作时艺术化择取历史,以接受美学视角切入,在叙事制作上满足了受众的期待视野,在效果表达上实现受众审美的深层召唤,在视听演绎的融合中完成艺术升华,促成了审美认同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首先是对历史真实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在“高光”题材下,艺术化插入侧面人物,从而牵动多线发展。在人物塑造上,注意营造血肉丰满的个性特点。艺术性插入逃兵张安东一角,展现了李延年“能文能武”的伟光。在情节推动上,采取“双线并行”策略,在工作线之外融入罕见的家庭线,丰富叙事角度,拓展受众群体。

其次是镜头语言的运用极其考究,把艺术真实泼洒于虚实之间。该剧巧妙利用镜头艺术将移动端受众转化为潜在受众。一方面是片头的“视觉震撼”。八位功勋人物以演员带妆的形象出场,人物的脸部在行进间出现“幻化”,由年轻人变成真人晚年的形象,通过服化道、摄录美等诸般技术手段,尽可能艺术性地还原时代背景、接近英雄人物。另一方面是视觉的“质感呈现”。《能文能武李延年》用9台6K摄像机拍摄,并采用大量运动镜头,营造沉浸式战争场面。

最后是镜头的“对比运用”和文本空白的合理采用,升华了剧作的主题思想。《无名英雄于敏》末尾,喧闹的人群欢呼于戈壁徐徐上升的“太阳”。此时,镜头下转,头发毛躁、满脸沧桑的于敏接过报纸,平静的眼神里多了一丝骄傲和幸福。这组对比镜头表征着国家的强大,呈现了历史叙事的艺术张力与精神感染力。

二、风格迭代:多元叙事变迁艺术审美

以往的一些主旋律电视剧多采用“正统”型叙事风格反映现实,“脸谱化”的严肃叙事模式忽视了受众需求。在接受美学看来,作品如果出乎读者阅读预想,超出期待视野,读者便会心情振奋,产生观看兴趣,激发更深度的观看需求。《功勋》打破传统,巧用喜剧风格和生活流的叙事方式让主题剧屡次“出圈”,也完成了人物的鲜活塑造。

生活流叙事的场景还原,于民间叙事中增强贴近性。生活流叙事即生活化的叙事方式,用真实性的场景还原和人物塑造,增进受众的熟悉感,消解宏大叙事的空洞性③。近年来,现实主义主旋律电视剧是国家主推的正能量电视剧,广获好评的背后是对生活流叙事的精准运用。《功勋》从生活流叙事视角出发,以民间叙事的方式带给受众亲切感。比如,申纪兰挨户劝说妇女下地、纺织;大胆与男人竞赛播种、耕地,以争取男女平等的权益;带头参与扫盲宣传,动员妇女上夜校……借助生活流叙事技巧,《功勋》传递了思想解放的主题价值,使得生活真实更自然地流动为艺术真实。

“正”剧“喜”出的审美变迁,破解严肃题材的说教性。以往的一些主旋律电视剧习惯有样板式套路:对于故事情节、英雄人物、使命达成都规范在正式、悲壮基调之下,用苦情进行捆绑式演绎。《功勋》基于受众观影心理,契合市场流行元素,以“喜”为“正”形成全新的审美表征。以喜剧性情节设计展现剧中人物生活原貌,笑中有泪的喜剧元素叠加在宏大主题之下,在情绪渲染上极富表现力。在《申纪兰的提案》中,以歪歪为首的男人起初反对女子“走出院”,随着纺织组换回小米后,他以滑稽言语表露加入纺织组的决心,让受众在其前后态度的对比中笑中有泪。设置诙谐人物不仅强化了女性地位卑微的时代背景,也展现了在申纪兰的号召下,男性从“嘲讽者”转变为“追随者”再到“倡导者”的角色变动,铺垫了单元剧中所倡导的“性别同等”的思想主题。喜剧色调迎合受众压力陡然增大的社会现实,满足了受众观看剧目时的娱乐心态,消解了宏大叙事的说教性。

三、英雄叙事:以平视视角实现本体回归

人物是叙事的表达者,串联着剧情的发展,载负着主题价值的表达,是电视剧的核心灵魂。《功勋》在人物塑造上突破单一的政治学视野,以平视视角切入,从家庭伦理、工作日常出发,辅以底层叙事风格展现英雄人物多样面,从而回归人物本体,进行英雄叙事。

(一)平视视角:以个体叙事书写宏大主题

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在聚焦理论中指出,外部叙述者为剧作画外音,内部叙述者为人物个体。在主观镜头中,当人物感知和视觉感知一致时,个体视角则成为主体叙事角度,更新了固化的上帝视角和英雄视角。以个体伦理视角切入,《功勋》不仅凸显了于敏式的科学家承担国家建设、民族发展的重任,还侧面展现了个体于日常中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价值,在“完美与遗憾”中塑造了更为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

家庭伦理下的缺陷设置,立体式淡化“脸谱英雄”。人类伦理以家庭为根基,承接血脉的伦理关系具有超强的稳固性④。《功勋》在人物塑造上突破单一政治学视野,通过伦理化的叙事方式,展现英雄人物多样面貌。首先从妻子的女性视角入手,反衬男性角色对工作的痴狂。该剧真实建构了于敏妻子孙玉芹、张富清妻子孙玉兰、孙家栋妻子魏素萍等伟大而又隐忍的女性形象。剧中,孙玉芹晚上突然宫缩临盆,不敢贸然打扰丈夫做研究,只能委托邻居照看女儿,独自一人拿起搪瓷盆前往医院。这侧面折射出以于敏为代表的革命建设者忙于工作而疏于家庭的伦理矛盾,小视角展现易让受众为剧情触动,进而成为事件的外部“参与者”,产生情感共鸣。其次从孩子的缺陷设置出发,将其感染力传达给受众。张富清因抢修水渠而延误了家中发烧大女儿的病情,使其罹患脑膜炎,落下终身残疾。忧心国家之难而失职于父亲之责,表现了革命建设者家国难双全的矛盾冲突。最后疏于关心父母的遗憾,使得功勋人物更具人间烟火气。生性不媚俗的屠呦呦一心扑到工作上,擦肩未见父母,让父亲直言再也不想见她。这勾勒出了英模们鲜明的个性。该剧不刻意“神化”拔高英模,更新了以往英雄人物刻板化、符号化的形象。

(二)本体回归:以年轻化表达实现共情激发

年轻化表达是本体回归的表现形式,本体回归是年轻化表达的前提。所谓年轻化表达,是从年轻受众的审美偏好出发,摒弃传统说教方式,增强叙事的故事性、可读性。共情审美则是指叙事内容经过人物的典型性塑造更为贴近现实生活,经由情感和认知的共同作用⑤,在叙事上让受众由机械被动的观看行为转化为感同身受的主动体验行为。《功勋》剧中虽没有完美化艺术呈现人物,但在舒缓的故事中让情节与人物更具合力,从细微之处感人,使人物与年轻受众喜爱的偶像特性相贴合,与年轻受众的精神追求相契合,进而让受众对剧情产生共情效应,让信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淌进受众内心。

该剧从人物性格、特性、情感等方面入手,在受众多感官共同参与下,打造情感同频的“想象共同体”,激发青年受众的精神气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多样的性格塑造,增添了剧作的新鲜血液。在人物塑造上,该剧不以悲凉为底色,凸显了艰难时光中稀有的积极、乐观与浪漫。该剧塑造了屠呦呦醉心研究,不懂人情世故的“高冷范儿”,甚至还撷取了于敏与妻子空腹向往烤鸭时的现实浪漫……丰富的性格塑造了英雄人物的青年热血,又添了几分不羁和浪漫,剧作以此向年轻受众的审美方式靠近,触动情感外溢。其次是鲜活的情感流露,重塑了当代年轻人的爱情理念。袁隆平不惧流言,大胆追爱,倡导简化式恋爱,质朴携手的爱情凸显了人物的鲜活性。“那时的爱情牵手就是一辈子”“那时的爱情才是真正的情感”等弹幕不断划过,年轻受众在映射现实的亲近感中,实现共情激发,在渐进反馈的心理期待中提升精神愉悦感,于娱乐状态下产生认同与满足感。

四、价值回归:以意识缝合建构家国认同的集体记忆

主旋律电视剧不仅要在内容与形式上推陈出新,还要承担起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实现家国认同的责任。《功勋》通过叙事锚点的细致描摹,让受众领略功勋人物的精神内核——“国之大者,为国为民”,“缝合”了受众与主题价值的心理缝隙,增强了受众认同,建构了家国认同的集体记忆。

法国电影人让·乌达尔和美国电影人丹尼尔·达扬提出“缝合系统”理论。该理论以影视作品中意识形态抒发效果为研究宗旨,被奉为研究影视作品意识形态的工具。该理论认为电影借助组合手法,将不关联画面组成叙事表意的场景,“缝合”了受众在接受心理、主题表达上的隔阂,走出了一条泛娱乐化环境下的突围之路⑥。简而言之,主旋律电视剧、“缝合系统”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可概述为:“缝合系统”链接正能量价值观与主旋律电视剧主题,将主流意识形态依附在电视载体上,而意识形态通过载体在“缝合系统”理论引导下含蓄呈现。

为了完成“缝合”,《功勋》在创作中运用了叙事锚点策略。叙事锚点指锚定具体细节、情节⑦。超真实细节把控,使意识形态输出更具灵活性。在《能文能武李延年》中,战斗日志记载着战士的战场表现,象征着成长与荣誉。因胆小没上过战场的文书是战斗日志的记录者。随着战争激烈化,文书也从首次上战场的畏惧退缩转变为亲身肉搏直至牺牲。其牺牲后无任何战功描述。“向英雄致敬,珍惜生活,热爱祖国”的弹幕表达了受众的情感触动。借由一本日志、一个战士的心境转变,剧作将抗美援朝战士舍身为国的大无畏精神隐晦地表达出来,将主题思想巧妙地反馈给受众,使得国家形象的感知与宣扬具有高度贴切的缝合力,拉近了两者间的情感距离。

情节锚点易提高叙事的故事性,“缝合”受众心理与主题表达间的情感认同。设置情节锚点,需引导受众注意力,关照受众观剧时的情感转变,契合其审美心理。《功勋》情节化设置了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时的艰难。袁隆平提出研发设想后遭到攻击,受质疑被贴大字报,甚至遭人陷害拔出培植秧苗。此时,受众情绪也随情节一波三折被推至顶点。随后,废弃水井中捡拾的几株遗留稻穗让一度绝望的袁隆平奋起,让受众探知了其于困境中不断锐意进取,只因心中满怀“让普通百姓吃饱饭”的家国理想。这段剧情蕴含了改革创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循序渐进的情节推进摒弃了叙事的空洞填补,暗合了现实竞争环境下的大众情感心理,把握了受众与人物之间的情绪链接。借助“缝合”系统,《功勋》成功隐藏或含蓄表达剧中的意识形态效果,借由英雄的抗争与成长,衬托国家的强大与发展,唤醒了受众内心深处的民族大义,建构了家国同构的集体记忆,从而让受众同时代共鸣。

五、结语

《功勋》找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契合点,让宏大主题扎根落地,辅以喜剧性人物设置,突破严肃生硬的叙事风格;从家庭伦理、日常生活感知宏大叙事下的个性化人物,实现本体回归,借助人物的真实性与感染力激发集体共情;利用锚点精准“缝合”受众与主题价值的心理缝隙,凭借年轻语态映照现实,打造构建认同的新方式,实现深层价值认同,奏响时代主旋律。总之,《功勋》在历史叙事、生活叙事、人物叙事上满足了受众的观影需求,消解了宏大叙事的僵化感、空洞感、单调感,使得人物更为立体,并于特定场景中建构集体认同,实现共情激发,触达主流意识形态的更广泛受众,完成了国家叙事的创新表达。

注释:

①孙家正.关于电视剧创作的三个问题[J].中国电视,1995(01):4-8.

②尹鸿涛,曹微微.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墨子》英译研究[J].上海翻译,2021(02):56-60+95.

③徐小凤.时代·共情:《山海情》平民视角中的多元叙事谱系[J].电影评介,2021(13):96-99.

④张永.家庭伦理与革命伦理: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的伦理归属抉择[J].东南学术,2020(03):237-245.

⑤赵瑜,沈心怡.观察类真人秀的共情效应及其触发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2):92-97.

⑥李孟婷.“缝合系统”理论在主旋律电视剧中的应用——以《陇原英雄传》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9):100-103.

⑦王志宏,伊文臣.借力影视艺术 讲好奋斗故事——以热播主旋律题材电视剧为例[J].当代电视,2021(04):41-43+59.

猜你喜欢

功勋受众
画角的发现
不要漏掉小数点
运用积不变
不用通分也能计算
差怎么变
截去与增加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