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思考
2022-02-18李选颖
李选颖
(昭通市民族中学 云南 昭通 657000)
引言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就非常重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更应该有意识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并且要求高中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教学内容,利用这种较为强制性的家国情怀培养方式,让未来的学生更具备“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根基,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实现发展。
1.高中历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最好的教材
高中历史是教育界公认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最为有效的学科之一,原因有三:其一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整个编排是国内国外历史的一种混编,它以一定的研究课题作为编排的主线,这样利于学生的比较、思考、分析、总结,这样的编排方式,可以助力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其二高中历史教学重点已经从记忆相应的历史事件,转向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进而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归纳、抽象、评价的能力,通过教学流程,学生可以对中国的发展史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经济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其三高中历史更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联系,进而让学生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问题,通过人类发展史以及中外历史的综合学习,可以准确地判断历史,进而发现历史真面目,这样就可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可见,高中历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最为合适的教材之一。
2.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家国情怀不仅仅重视个人的修养,重视家庭的发展,更要胸怀天下。高中阶段学生的历史学习主要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组成部分之间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对学生进行中国式的教育时,教师要关注到家国情怀的培养,让学生在体会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加强对世界文化的认知,能够站在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角度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和知识的理解。通过对世界史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进程,并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潮流相结合,形成正确的史学观念。而实现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就能够让学生站在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进步的角度,对历史作出细致的分析与解读,让学生在心中埋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从而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认识到个人的发展对民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
3.核心素养背景下“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策略
3.1 确定教学立意,延伸教学内容
“家国情怀”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所涉及的国家发展以及民族发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是能够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因素。老师首先确定好历史课文当中的立意要求,在自身把握课堂内容之后再向学生进行课程之外的延伸。
例如在教材必修一当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学习当中,编者进行这一章节的编写就是想要学生利用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分析中国政治制度演变。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自我首先要明确这一单元的课文所要向学生表达的主要思想:在奴隶社会包含了禅让制、世袭制和宗法制三种制度;封建社会囊括专制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最后就是专制制度的顶峰,宰相的废除以及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在这三个大的板块当中有包含了不同朝代的细微变化,通过这样一个大框架的梳理,能够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文正这使得顺序,以及更有规律的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归纳和概括。老师在结束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的讲解之后,可以延伸进行其他知识的讲解,所讲解的内容应该以本节课的内容相符合。高中老师承载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讲解的任务,还有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且不断向学生注入民族认同之类的精神养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在接受基础课本知识基础之上吸收更多有关国家的精华理论。
3.2 从历史教科书中直接提取史料,渗透家国情怀
历史教科书上承载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史,家国情怀的历史信息贯穿其中。在教学中,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才能体现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中的“全民族抗战”时,教师可以直接利用课本史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历史纵横”的信息,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华的基本史实。学生不仅很快能掌握日本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事件是“九一八事变”,而且能理解日本制订“大陆政策”的实施步骤,也能充分认识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学生通过对课本史料的掌握,能进一步认识到卢沟桥事变意味着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转变,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而激发学生产生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的情感。这样,学生容易与当时的国人产生共鸣,进而理解为什么国共两党在国家生死存亡面前,停止内战,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所形成的两个战场,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的状况,从而落实教学内容。
3.3 对照历史人物,提高思想觉悟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能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启迪。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历史中人物的事迹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够捕捉到这些人物的闪光点,让学生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能够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在对人物的理解和感受中实现提升,实现家国情怀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时候,很多学生仅仅知道,詹天佑是非常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修建了京张铁路。为了能够让学生产生沉浸式的感受,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方法,向学生讲述当时的事件:在1905年,修建京张铁路的消息不胫而走。英国和俄国都希望能够获得这个权利,以对中国进行控制,并且立下约定,如果中国不让他们参与,他们就不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源。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之后,很多人说他不自量力,觉得京张铁路没有外国技术的帮助,一定会失败。而詹天佑不畏艰难,为了给中国争口气,全身心地投入到铁路的修建中。在京张铁路成功之后,詹天佑不仅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更给了国外居心不良的人士当头一棒。在聆听历史人物经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詹天佑的故事进行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并且认识到科技能够兴国,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也实现了提升。
3.4 结合历史事件,感受国家兴亡
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事件,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上的斗争进行认识,感受到国家兴亡的过程,从而认识到每个人的选择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实现家国情怀的发展。例如在学习《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对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进行认识,我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重新梳理了的故事。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了回忆:在战国末期,七国争雄,秦始皇吞并了其他六国,实现了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崭新局面。学生认识到,“统一”的思想一直流淌在中国民族的血液中,无论经过了多少朝代更替,我们都希望国家领土完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讲述,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3.5 密切联系热点,培养家国情怀
历史事件、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往往相差甚远,不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相关内容时,教师也可以突破历史的界限,打破束缚,可以对现实的社会热点引入,让学生可以对党更好地进行追随。比如,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疫情背景下我国党的重要及正确举措来更好地让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不断提高。比如,在课前,教师就可以实现任务驱动,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于疫情下我国党的正确举措的相关资料。而在课堂当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展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疫情背景下党是如何带领人们共同抗疫,众志成城,最终取得良好的防疫效果的。从而立足当下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不断激发和深化。
3.6 巧用现代技术,培养家国情怀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现代技术和课程教学之间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通过两者之间的深度整合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有助于课程教学当中教学情景的不断深化。所以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为了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也应该加大现代技术的运用。例如在讲解《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变化,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实现情景的驱动。比如,可以提前制作短片,在课堂当中对短片进行播放,短片当中分别列举出各种各样的成就。在这之后,就可以为学生实行任务驱动,让学生可以进行细致性的划分。可以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制作表格,表格当中要求学生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社会在教育、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进行说明,让学生能够贴合现实和历史来举例认证,使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当中能够热血沸腾。
总结
总之,提升学生家国情怀需要学生的长期历史知识积累,才能逐渐丰富和形成。让学生家国情怀反作用于历史教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的教学坚持,才能达到促进教学水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