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
2022-02-18康军成
康军成
(甘肃省陇西县崇文中学 甘肃 陇西 748000)
引言
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更加注重生活化,也就是说,教师在课程的开展中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教学需要的素材或者是资源,建立物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进步。物理作为一项强调实用性的学科,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在对生活情境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物理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在物理课程上的进步。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在探究中拓展自己的思维,从形象化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真正需要的人才,进而在之后的工作中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个人的力量。
1.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1 有助于学生接受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其特别注重逻辑性和实践性,而且初中阶段的学生形象化思维已经初步建立,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一阶段把握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上的相关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开拓和发散思维,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对于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初期的中学生而言,面对枯燥和乏味的物理知识,往往疲于应对,甚至会产生厌恶和抵触心理,在物理学习中仅仅只能凭借已有的经验掌握一点皮毛,不能实现对物理学科的全面化认识。而且由于物理知识本就比较晦涩难懂,当学生无法利用已知经验建立对知识的相关理解时,就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物理的热情和自信,长期以往,就会对物理教学的时效性产生消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物理教学生活化逐渐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通过建立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实践,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同时,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例进行物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已知的经验中获得灵感,从而将感性的认识逐渐转变成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就会更加的方便和便捷。而且物理教学生活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较难的物理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成果,从而实现知识的实际应用。此外,素质教育改革越来越强调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物理教学的生活化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性。
1.2 有利于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学生无论学习任何学科,兴趣始终是学生最大的老师。只要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实现实质性的发挥,这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物理作为一项注重逻辑的学科,它同时也具有实践性,这就为教师建立物理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奠定了一定的现实基础。通过将物理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创建一定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对日常生活的反思中学习物理知识,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需要妥善安排课堂时间,在教学中首先创设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进而将束之高阁的物理理论知识应用到市井生活中去,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一般学习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来源于直接经验,另一种则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指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获得的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间接经验往往指的是学生对前人所总结出来并体现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初中学生由于尚未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取决于其形象化的程度,这强调的就是直接经验的作用。在应用直接经验去获得知识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对知识建立深入和系统的认知,而且这种认知一旦建立,由于它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了联系,自然在后期不容易被遗忘,将长久地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中,在其需要的时候能够进行快速的提取。因此,为了利用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促进物理的生活化,通过建立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将课本中的间接经验转换为个人的直接经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吸收和消化物理知识[2]。
1.3 有利于将物理教学的价值最大化
物理教学生活化首先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方式强调在理论和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去验证物理理论的正确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建立一个系统的理解,即使是较为复杂的物理知识,也能够通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变得直观化和形象化,方便学生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同时,物理教学生活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比如彩虹的出现以及冬天水会结冰等物理现象,这些在学生看起来是自然界自然诞生的景象,其背后正体现着一定的物理知识,但是学生对此往往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物理教学生活化,使学生能将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等现象和物理理论之间建立关系,感受到物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这种现实的生活场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也会变得更加的轻松,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将物理教学和有趣的生活现象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探知,从而在学生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客观的理论知识。除此之外,将物理教学生活化还能够转变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学不再变得枯燥乏味,在理论的讲解中也能够做到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学得开心,这对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3]。
2.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2.1 摄取生活资源,实现生活化导入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在物理教学中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如果一味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将会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叛逆心理,对物理教学的顺利开展将会产生阻碍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方法上的创新,在教学中尽可能实现物理教学的生活化,积极创设能够调动学生直接经验的生活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枯燥以及复杂的物理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授课时,为了促进物理教学的生活化,需要进行生活化的导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做相当全面的准备工作[4]。教师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展之前,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进行教案的设计,其中自然就要进行教学导入的设计。导入作为一堂课程的起始环节,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教师在导入上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一步抓住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尽可能能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收集和资源整合能力,在生活中通过对各种现象的细致观察,从而将其中有利的成分引入到学生学习的实际中去,通过那些学生经验中发生过的生活情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积极投入到之后的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讲解“光的现象”一课时就可以拿一个装有水的透明玻璃容器,在容器中放入筷子,从视觉上学生感受到的是筷子在水中被折断了,但是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常识和经验可以得知,这种折断其实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在光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假象。但是这种现象究竟是由于光的折射还是反射所行程的呢?学生对此尚不清楚。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一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在对玻璃杯的观察中了解到这种现象的产生来源于光的折射,在学生对“光的折射”这一概念有大概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其他的光的折射的现象。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能够加深对光的折射相关原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学习能力的提高。
2.2 创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动力
学生要想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实现理论和技能上的进步和发展,需要该学科首先建立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拥有足够的探知的欲望,才能够在学习上更加积极和主动,这时候即使教师不对其进行督促,学生也可以在独立的环境下实现自主学习[5]。而只有学生真正愿意在分析和探究中学习,其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形成无非就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需要积极进行情境的开发,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训练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物理作为一门注重逻辑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其本身在理论的构成中就比较抽象和复杂,对于初中生而言,在逻辑思维发展中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通过调动学生的形象化思维从而促进其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现学习技能上的提高。教师在情境设置中,尽可能需要和学生最常见的生活现象建立联系,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某种实验,从而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为了能使学生对声音的相关概念有比较直观化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在班级之内进行交流,以此来判断两个人的距离远近对声音的传播是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在课堂上直接开展实验,学生能够对声音传播的介质以及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等建立一个全面的认知,这时候学生对知识才算是实现了真正的掌握。而且利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投入更多的心思,促进学生在物理综合素养上的全面提升。
2.3 物理实验生活化,突破教学难点
物理这门学科理论性很强,同时在生活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来进行理论的佐证,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尽量保证实验的生活化,通过和现实的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并能够在实验中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在实验中获得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并能在之后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理论知识解释相关物理现象。例如,教师在讲解“摩擦力”相关的知识时,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两个大小一致的瓶子,在其中一个瓶子的边缘涂抹上润滑油,之后将两个瓶子的瓶盖拧紧,再请两个学生站在班级学生面前,分别拧开这两个瓶子的瓶盖,其中用时最短的人获胜。通过这样简单的实验,学生能够对摩擦力形成一个大概的认知,教师再结合教材的内容对摩擦力产生的原理等进行理论性的阐述,从而帮助学生在建立对该概念的逻辑性认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课堂结束教学之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摩擦现象,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就会发现摩擦现象原来无处不在。包括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由于路面情况的不一致,在进行刹车的时候由于惯性所导致的移动距离也会存在差距,这其中就涉及的是摩擦力的相关知识。通过对生活经验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对“摩擦力”这一物理概念就能建立形象的认知,在学习中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和容易。
2.4 物理习题训练的生活化,减少作业枯燥
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的时候,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并不能实现对知识的全部掌握,往往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就会布置相关的作业,使学生作业的练习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但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是单纯依据书本中的已知结论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满足了应试教育的需要,但是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却没多大帮助,不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学生只是依照理论去解决问题,却不知道理论是如何得来的,在生活中也没有对其进行进一步验证,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起到阻碍作用[8]。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积极探讨合适的作业方式,促进习题训练的生活化,通过和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帮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做相关的实验从而证明与之相关的物理理论,这对学生整体的物理思维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例如,教师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等课程的讲解时,经常会感觉到费力,甚至在习题的选择上无从下手,这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在私下的实验中证明相关理论的真实性,从而建立对该理论的系统认知。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经常看到的事物或者是最常做的事情,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回家后,进行滑板实验,在滑滑板的时候思考为什么在脚没有着地的情况下滑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滑行之后会停下来,通过让学生对生活中最经常接触的情境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探讨阻力对事物运动的影响。利用这样实践性的方式,学生不仅在物理思维上实现了提升,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
结束语
物理作为一项注重实用性的学科,在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生的正确教育,教师必须积极转换教学观念和教育视角,在教学中能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物理教学的生活化,在生活中积极汲取利用于物理课堂的相关素材,从而丰富学生的感知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对抽象的物理知识的形象化认知,这样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就不会感到无能为力,相反学生会在一次次的动手实验中发现物理的魅力,通过实验上的成功也能够加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自信,从而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物理教学中。当然,物理教学的生活化不仅体现在课堂之中,还体现在学生的课后训练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构建积极的生活情境,使其和所学的物理知识建立联系,课下更应该布置操作性的作业,从而实现理论和技能的双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