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考古型古装剧在现代语境中的特点研究

2022-02-18李冰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环球首映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装剧影视剧考古

李冰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古装剧作为影视剧的一大类别,为中国影视剧发展输送了诸多血液,丰富了视听艺术的表现形式。一些优质的古装剧没有在时间的冲击下销声匿迹,而像被打磨好的珍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古装剧《琅琊榜》《风起洛阳》《长安十二时辰》等等。他们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其豆瓣评分均在8.5分以上。通过对这些古装剧的观察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较为成功的古装剧中,除了剧情引人入胜、内容形式的创新取胜、制作手法精益求精,他们之所以能获得较好的口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塑造和呈现。这些创作者用一种质朴纯粹的匠人精神来对待这些他们手中的影视作品,耐心于对历史文献的研读、精心于对当下礼仪习俗的考究、致力于对艺术制作精良的呈现,任何古装剧都会在这种精密周全的制作中焕发光彩。

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曾提出“知识考古”概念,主要是通过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相关观点提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已有半个世纪。[1]福柯认为:“历史是被话语建构的”。我们所有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古装剧,都是由创作者通过艺术手段表达出来的,其中包含了创作者自己的艺术构建和话语表达。因此,历史的陈述并非是纯粹的史料,人们不仅通过历史文献来了解历史,还会从各种各样的文学和艺术创造中完成为历史的认知。[2]那么知识考古型古装剧如何通过艺术创造和影视表达,更好的吸引观众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去带领处于困顿中的古装剧破局出圈,则是我们要反思的问题。

一、现阶段古装剧发展的现状

古装剧在2021年的发展并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甚至很多剧集在豆瓣上的评分不忍直视。其中包括S+级别的《斛珠夫人》也只取得了豆瓣五分的成绩。但古装剧一直以来都是影视行业的重头戏,一些资本的大制作、观众的高期待较之于现代剧更多会偏向古装剧。古装剧在限古令和新潮流这两方冲击之中不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比2021年收视较好的几部古装剧,如:《赘婿》《庆余年》《玉楼春》等。不难发现,剧情较轻快,人物性格塑造鲜明的古装剧容易受到观众更多的好评。但同样,限古令在逼迫古装剧的改革,《长安十二时辰》《琅琊榜》《甄嬛传》等一批优质影视作品开始出现,它们不仅注重社会风情的刻画,更从礼仪、习俗、语言方面入手,从影像的角度去呈现中华文明的美和韵律。这类知识考古型古装剧更大程度上去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取向,满足了观众想要从影视作品中获得中华文化输入的需求。

二、知识考古型古装剧的特点研究

知识考古型古装剧以独特的叙述风格和契合时代的传播方式,成为观众获取历史知识、感悟历史魅力、赏析优秀影视题材的主要载体。加之在以视频化的形态表征中表现过程中将历史的沉浸感与时代审美感相融合,成为古装电视剧题材中的一大奇观。

(一)知识考古在古装剧中的影像呈现

影视传播一直都是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尤其对于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影视剧而言,古装剧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其大,这些影视剧在潜移默化中影像着观众的认知,因此影视作品中引用正确的史料是很重要的。“知识考古”型古装剧则侧重对历史材料进行提炼和重组。

以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为例,它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唐代的天宝年间,对当时的细节考究十分到位。从饮食来说:在唐代,柿子已经大面积的在长安附近种植,因此剧中便有主人公张小敬拿麦秆来吸食火晶柿子的画面;胡饼也是当时长安最常见的干粮之一,剧中崔六郎去世,崔器为之上供的也是一个胡饼,因为这是崔六郎生前最爱的食物,也从这种种细节,便可让观众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除此之外,剧中对服饰道具礼仪的刻画也十分到位,像金属铠甲、子午簪、唱喏、叉手礼等等都符合当时的环境,比如剧中的旅贲军追捕来自域外的狼卫时,把他们不戴幞头作为显眼标志,这一点确实很准确。因为这里真实的考究了当时唐代的民风民俗,将长安城中戴幞头的男子这一形象生动的呈现在了古装影视剧中。

古装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成功不单单在于它本身对于唐朝风貌的还原,更在于它对于历史呈现的尊重。同样是来展示封建王朝,中国的古装剧的展示呈现两种趋势:一种是对古代盛世的赞扬膜拜,比如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妖猫传》,他努力的向观众呈现出大唐盛世,布景道具极度奢华,但除去这些繁华的表象,影片带给观众的只有空洞和漂浮,没有精神内核作为支撑,只是进一步加深观众对于大唐盛世的刻板印象。而另一种则类似于《长安十二时辰》,他没有去刻意的去强调繁华的表象,而是更注重对人物、细节的刻画。而是以一种历史考古的方式,带我们走进一个本应只在书中出现的大唐盛世,让观众通过细节的展现淋漓尽致的感受中华文化的底蕴。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的成功,足以证实观众对于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也足以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肯定。

(二)影像艺术和历史记忆的结合

知识考古型电视剧注重对历史的考究和重塑,但并不是对历史的绝对还原。对历史的绝对复制不是一部电视剧的制作初衷,艺术更多需要的是创造。因此,创作者如何在尊重历史,考究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影像艺术用新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将影像艺术与历史记忆结合起来,才会让观众在观看中产生共鸣。随着视听技术的发展和影视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观众对于影视作品标准的衡量自然也越来越高,开始注重剧中的服装造型以及道具布景,并展开讨论和研究。相对于简单且浮于表面的美,他们更期待的是还原:《甄嬛传》让观众熟悉了半文半白的台词、《清平乐》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朝代背景的考究、《琅琊榜》诠释了南北朝时期的礼仪文化、《长安十二时辰》则几乎还原出了1:1的长安城。这些古装剧虽然不像历史正剧一样,对所有的时间节点、历史背景都能一一对应,甚至会对史料记载中单薄的历史进行创作者自身的艺术加工和创造,并丰富剧中情节的故事脉络和发展,但在剧中所营造的历史框架中,大多数都是能看出历史考古痕迹的。

作为普通观众,对一部影视剧的包容度是非常大的。他们考量古装剧的质量是否过关的标准还是很简单的,他们不需要影视剧带给自己多么炫酷的视听体验,也不需要整部剧有多么庞大的逻辑线。简单概括只有四点:第一,剧中有没有营造出符合当下时代的历史厚重感和真实感,不能与观众对历史的基本认知有过大的出入和偏差;第二,制作上有没有大的瑕疵或者穿帮镜头;第三,剧中有没有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第四,不需要过于精细的制作,但也不可以粗制滥造。

随着国潮文化的出圈,更多的观众开始聚焦传统文化,更注重中华文化输出。这直接反映在古装剧的制作上,越来越多的古装剧开始注重对历史的塑造。但知识考古不是对历史的绝对还原,一些古装剧因为没有把握好尺度,过犹不及,甚至被人诟病。比如电影《花木兰》中,女主角刘亦菲的额黄妆、重腮红是符合南北朝时期女子的妆容,佛教文化在当时盛行,从而影响了女子的审美,她们更多的会将晕染的黄色涂抹在额头上,因此这种妆容又称“佛妆”。对当时的风俗习惯进行考究,“额黄妆”在南北朝时期时,女子多直接将其在额头上染画,呈现小部分的晕染效果,发展到唐代,则是用大块颜色直接在额头上铺满。额黄妆没错,重腮红也没错,但是艺术呈现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也需要去符合观众的接受预期,而不单单是对历史画面的直接表达。除此之外,古装剧《凤求凰》中,关晓彤所扮演的山阴公主在剧中的假髻造型,遭到了网友们的吐槽,“缝纫机头”这一称号因此霸占了微博热搜的头条,由此可以看出观众并不能接受古装剧《凤求凰》中所呈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型,虽然在剧中所呈现的那个时代,高发髻被魏晋南北朝的女性追捧。但史料在影视剧还原的过程中,视觉上带给了观众强烈的不协调感,本来是贴合角色形象的设计,反而会吸观众更多的注意力。本末倒置,不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初衷。

因此,如何通过影像艺术更好的将历史呈现给观众,如何将史料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并让大众接受,影视创作者要更好的把握影像艺术阐释和史料表达之间的度。归根到底,服化道是服务于观众、服务于整部剧的,它的存在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如果在这个层面上就开始背离了观众,那么就算是百分之百复刻了历史,也未必会获得好评。

三、知识考古型古装剧的发展及反思

知识考古型古装剧的发展可以成为近些年古装剧发展低迷的破局之路,它更顺应了当下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潮流,也更符合当下观众审美趋势。

(一)古装剧的发展历程

纵观古装剧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古装剧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

1.对服化道极具考究的影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场景的描绘,几乎是对原著一对一的复刻。这一时期的制作和拍摄手法相较于现在的古装剧略显生涩和不成熟,但创作者对影视作品的完美呈现和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深深烙印在了作品身上,同样也使这些作品成为观众心中永远无法超越和复刻的经典。

2.进入21世纪后,中国电视剧开始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古装剧在这一阶段开始如同春笋般崭露头角。各类畅销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更多的涌入市场,例如金庸小说改编影视剧《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成为了武侠剧的典范,《上错花轿嫁对郎》《刁蛮公主》等古装剧热播,更是丰富了古装剧的类别,各种奇思妙想喷薄而出,大大满足了观众对古装剧的需求。

3.古装剧发展的第三阶段则开启了IP改编的新纪元,而古装剧的质量也在这一阶段开始了分化,以2011年于正导演的古装剧《宫锁心玉》的大火为开端,古装剧《宫》的主题曲《爱的供养》可谓是火遍了街头小巷,演员杨幂因这部剧一炮而红,可见这部剧的关注度极高,但这部剧只新在剧情,台词剧情经不起推敲,大红大绿的服饰成为那个阶段古装剧的标配,之后的古装剧《宫锁珠帘》《步步惊心》《陆贞传奇》等在画面上都呈现了强烈的颜色碰撞。创作者开启了粘贴复制的制作道路,而这趋近相同的造型和配色让观众逐渐开始审美疲劳,这一阶段高评分高口碑的古装剧凤毛麟角。

4.为改变观众审美疲劳的状况,第四阶段的古装剧则再次趋向于知识考古,无论赵丽颖主演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对宋朝绿色嫁衣服饰的描绘,还是历史架空题材的古装剧《琅琊榜》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刻画,亦或者是不久前热播的古装剧《风起洛阳》对唐朝洛阳街坊、市井的呈现。都体现出创作者在对古装剧的表现上往“知识考古”这一表现手法靠拢,创作者更侧重于对历史的考究和呈现,也更加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承担起文化传播者这一身份所承担的责任,将中华文明通过影视剧传承出去。

(二)“知识考古”型古装剧的反思

古装剧自身带着两种天然属性,是具有“历史记忆”功能的历史真实性和具有“影视艺术”功能的艺术虚拟性。“历史记忆”功能要求剧作遵从原真历史,这便回归到了“知识考古”古装剧的本质特点上,如何深入的挖掘历史,更好的将史料上真实记载的文字通过镜头艺术和视听手法呈现在观众眼前,在于影视创作者是否用心去体会那个阶段的历史,深入中华文化的源源长河之中,精良制作和用心考究必然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许。具有“影视艺术”功能的艺术虚拟性作为古装剧第二种天然属性,“影视艺术”功能则要求剧作以美学为导向,这则体现出了创作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如果说对历史的认知和把握是创作者后天去补充学习和思考的,那么对影视剧审美的感知则是影视创作者必须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而创作者如何将自己的硬件能力运用在影视作品并将其与历史记忆结合起来,把握二者的量与度,是制作古装剧的关键问题。[4]

反观河南卫视,因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的出圈,再到《端午奇妙夜》《中秋奇妙夜》等节目刷爆社交平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河南卫视这一个平台的崛起,更应该看到的是主流文化逐渐被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才是真正的顶流。它不再是很多年前在书本上呈现出来的之乎者也,更多代表的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应该屹立在更广阔的舞台上。

四、结语

中华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深藏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与肉中,任何艺术创作和艺术形式都应该以人为本,因此,影视创作者更应该去思考,什么样的艺术创作是观众想要看到的。在“快餐”文化横行的当下,知识考古型古装剧的出现无疑为大众带来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盛宴,进而引领大众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对大众正确“三观”的塑造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我们每一位影视从业者,都应该树立起这种责任和精神,并将其落实在实处,在表达艺术的同时,要归根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落脚于传统文化的根基,深究其人文情怀。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并用艺术手法表达和呈现历史。让“电影质感”成为观众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最高的评价。

猜你喜欢

古装剧影视剧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Costume dramas gain more popularity overseas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考古”测一测
古装剧的一个宿命、两大地位、三种形态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如何翻译“古装剧”与“穿越剧”?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