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传统戏曲文化创新传播路径分析
——以厦门卫视《今风古韵 四海同春——两岸元宵戏曲晚会》为例
2022-06-18张微微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厦门卫视
张微微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 厦门卫视
全媒体时代即科学技术加持下,各媒体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信息化时代,全媒体具有打破空间时间限制、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个体间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为传统戏曲文化创新传播提供了全新思路。但传统戏曲受其剧本主体、演出形式、唱腔发声等内在要素制约,其在全媒体时代传播并不顺利,需要人为作出必要调整、优化。
一、全媒体时代传统戏曲文化面临的困境
全媒体时代人们遭受大量信息冲击,新式文艺作品、文艺演出逐步取代了传统戏曲这些本土产物,地方戏曲发展及演出受到极大影响。新一辈及老一辈群体追寻的艺术享受、艺术审美存在差异,流行歌曲、音乐剧等艺术形式在年轻群体中更受追捧,种种因素致使全媒体时代下传统戏曲文化发展屡屡遇冷。
(一)观众审美模式的变更
戏曲作为一种艺术演出,在唱腔、妆容、念词、动作等方面极为讲究。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地诞生出极具当地特色、民俗特色的戏曲作品,但这也意味着戏曲中呈现的专业唱腔、地区方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不顺利。加之全媒体时代下人们普遍处于快节奏生活状态,除了退休的老年群体或特定工作群体,大多数人缺乏静下心来欣赏传统戏曲的时间及精力。一场戏曲演出时长不短,戏曲内容多源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小说演义等,咿咿呀呀的唱腔难以吸引忙碌一天、工作疲惫的群体,这类群体审美更倾向于快节奏的、强刺激的歌舞演出,这便是我国人群审美的“集体变更”。
(二)观众收看方式的变更
最早的戏曲演出需要专业团队提前搭建平台,并自行准备相应的服装、道具。这类实体舞台演出导致地方戏曲只能在当地这一小范围内进行相互传播,像是北方地方戏曲就难以抵达东南沿海地区,南方戏曲进入北方也会经历水土不服的过程。全媒体最初发展阶段,广播及电视节目这类虚拟载体拓展了戏曲传播的范围,人们可以通过电视观看戏曲,也可通过广播聆听戏曲。然而现今年轻群体惯常使用的媒体载体是手机和电脑,电视节目不过是周末有闲暇时才会不定期观看,广播节目收听率下降更是明显。诚然大部分老年群体依然忠实于电视、广播节目,但这也意味着戏曲节目丧失了电脑、手机观众,年轻群体收看载体的变迁意味着戏曲受众群体难以得到明显扩展。
(三)传统戏曲本身的局限
传统戏曲创作源自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演义等,包含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诚然各地戏曲创作不尽相同,但各地戏曲创造普遍遵循惩恶扬善、赞美忠贞、艰苦奋斗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正能量主题。然而传统戏曲演出方式、剧本内容难以在今时得到突破、转变,部分传统戏曲内容已与时代脱节,其所想传达的价值理念已不适用于今人审美享受。尽管现今剧作者试图借助原有戏曲素材进行新剧创作,但素材挖掘并不彻底,创作中常会出现部分资源重复利用率过大、部分资源却无人问津的情况,创作出的戏曲也不过是理论价值优秀而观赏价值不足。戏曲的夸大演绎方式及传统的唱腔、曲目难以吸引现今受众全身心投入欣赏,这也导致传统戏曲在全媒体时代下举步维艰。
二、全媒体时代对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的作用
诚然传统戏曲本身的局限性、观众审美及观看方式的变迁致使全媒体时代下传统戏曲传播并不顺利,戏曲受众肉眼可见的不断流失。但全媒体时代之于传统戏曲并非一无是处,全媒体时代仍为传统戏曲传播带来了不少正面影响。
(一)突破了戏曲演出时间、空间限制
诚如前文所述,最初的传统戏曲演出多是由当地戏曲演出团队亲自搭台进行表演,这类实地表演现场感染力强、观众参与度高,但收音效果有限,对戏曲团队中演员表演、唱腔和乐曲演奏者实力要求严格。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电视、广播、电脑、手机等虚拟载体逐步取代了实地载体的地位,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观看全国各地的戏曲演出,也可依据个人喜好在网络中搜索特定艺人的演出视频。从中可见全媒体时代对于传统戏曲文化发展较为有利的作用便是打破了传统戏曲的时间、空间限制,戏曲文化能较为顺畅的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此外,网络数据库保留了戏曲剧本创作、演出等详细资料,对于专业人员的探查工作也提供了不少便利。
(二)丰富了传统戏曲构成要素及表演方式
我国戏曲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我国就有了民间百姓演唱、舞蹈的戏曲萌芽,直至明清时期戏曲文化发展较为繁荣,明清时专有文人为戏曲团队编写剧本,统治者也专门下设乐坊以此培养专业的戏曲表演者。因而古时戏曲剧本编写、戏曲表演指导及戏曲道具提供是各司其职的,戏曲的各项构成要素也是特点鲜明的。传统戏曲发展至全媒体时代,戏曲内容不得不做出必要调整,以此吸引更多受众。说唱、街舞等古时并不存在的艺术表达形式与戏曲融合越发频繁,也从中诞生出不少兼具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优秀作品。因而,全媒体时代下传统戏曲管理、演出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戏曲演出也可添加更多新兴元素,传统戏曲逐渐带有现今时代特色。
(三)降低了戏曲观看门槛、增强了观众黏性
古时戏曲演出是富裕阶层专属的艺术享受,用通俗的话形容便是“有钱人的享受”,金钱财富便初步框定了戏曲观看的门槛。进入近现代时期,戏曲逐步成为普通大众也能观看的艺术形式,但戏曲唱腔、戏文内容仍需受众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文化素养。全媒体时代下网络戏曲视频自带字幕、科普功能,有效降低了受众的观看门槛,这为不懂当地方言的外地人也能较为流畅地欣赏戏曲演出提供了基本保障。
此外,全媒体增强了戏曲观众的黏性。黏性指观看特定戏曲节目的受众人数,人数越多意味着戏曲节目越受欢迎。传统戏曲电视、广播节目播出内容是事先规定好的,受众能够选择的空间较为有限。网络平台则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演出能力过硬的个体能够享有的观众黏性也就越强。
三、全媒体时代传统戏曲文化创新传播的路径
(一)传统戏曲文化创新前提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
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经中华上下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现阶段快节奏生活无法为戏曲文化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然而现今时代特色与古时毕竟是有区别的,传统戏曲文化在全媒体时代中传播不得不遵循推陈出新、继承发展的原则。一方面,戏曲文本是古代诗词、杂剧等文学作品的演绎表达,具有极强的文学色彩、民俗色彩;另一方面,戏曲曲调基调是民族歌曲,只有保护民族歌曲的良性发展,传统戏曲才能更好发展。《天仙配》是我国黄梅戏的传统曲目,歌颂了董永和七仙女被迫分别却始终深爱彼此的真挚感情。传统黄梅戏表演将戏文划分为《鹊桥》《分别》等段落,以表演者唱腔、服装的区别来展现不同人物特点,极为看重表演者功底。为方便全国各地观众理解黄梅唱腔,缩减传统戏曲时长,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天仙配》转变为戏曲电影形式,在尊重故事原有脉络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演绎手段,亦对传统唱腔做出必要调整,这便是良性的继承、创新。
(二)传统戏曲文化创新体现在传播方式的转变
文化传播路径及文化传播方式的差异,无论是实体演出还是虚拟演出,都是传统戏曲的传播路径。
1.戏曲元素与电影、电视剧相结合
电影及电视剧容量丰富、声色结合,较之单一戏曲演出形式更加生动,当之无愧成为全媒体时代中特征鲜明的演出载体。将戏曲元素注入其中,既能增添电影、电视剧文学特色,又能帮助观众理解戏曲内容。《林海雪原》本是曲波所著长篇小说,不少电视剧以此为题加以改编,京剧剧目也是单独节选出《智取威虎山》段落加以创作。大部分观众不曾听过《打虎上山》全段,但“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这一段落仍是耳熟能详、传播深远的,足以见戏曲元素在电视、电影里的磅礴生命力。
2.戏曲元素与电视、广播节目相结合
电视及广播是全媒体时代下戏曲传播频率最高的两大路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基本实现家家户户享有电视,手机及电脑软件也能实时接收广播节目,有效扩大广播传播范围。但传统表演观众与表演者距离近、现场感染力强,隔着屏幕这些表演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因而戏曲演出不得不在声效、灯光方面更下功夫。《今风古韵 四海同春——两岸元宵戏曲晚会》中余少群以流行唱法演绎《枉凝眉》,为传统作品注入现代色彩,便于年轻观众理解、接受。
3.戏曲元素与网络平台相结合
如果说电视及广播节目观看量、收听量较之数十年前有了明显下降,那么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网络平台逐渐成为传统戏曲作品传播的主要途径。2019年举办的《今风古韵 四海同春——两岸元宵戏曲晚会》,网络同步收看率不比电视收看率低,无法接收节目的海外观众只得转战网络平台,未赶上直播的观众也更倾向于在网络平台反复观看。另一方面,《今风古韵 四海同春——两岸元宵戏曲晚会》开播之初的预热环节,播出卫视也在官方微博上不间断放出齐豫《船歌》、戴荃《悟空》、胡文阁《贵妃醉酒》等几段现场短视频,吸引潜在受众的注意力。从中可见,全媒体时代下戏曲元素要想传播广泛、在海内外造成文化影响,就不得不重视网络传播路径,加强网络传统戏曲作品审查及推送工作。
(三)传统戏曲文化创新体现在戏曲表现的转变
传统戏曲文化传播路径的转变不单体现在载体变化之上,还有戏曲作品表现方式本身的变化。只有适应现今受众审美、欣赏需求的戏曲作品,才能得到广泛传播、有效传播。
1.“微”“短”视频数量激增
“微电影”及“短视频”是快节奏、碎片化生活现状下广大群体偏好选择的作品类型,“微电影”指成本低、时长短、故事强为主要特点的视频形式,“短视频”更是几十秒到几分钟长短不等的视频形式,“短视频”通常是对某一作品精华部分的剪辑汇总,电视及网络平台多用这两类作品进行宣传。福建省芳华越剧团与余少群共同演唱越剧版《菊花台》,为周杰伦演唱的流行乐曲注入越剧演唱技巧,为这首歌增添了不少东南地方特色,较之原曲更显婉约、细腻。在电视及网络平台这段数分钟的歌曲演唱被观众大量转载,从中可见这类高质量的“微”“短”视频作品的传播影响力。
2.虚拟戏台逐步取代实体戏台
诚如前文所述,实地演出已不适应现今受众观看需求,也不利于当地特色戏曲的对外传播。虚拟平台较之实体平台搭建难度低、演出效果强、音响效果好,戏曲作品经由虚拟平台路径推出也能收到全国范围内受众观看。此外,3D模拟技术在节目表演中越发成熟,在同一节目中可让传统戏曲大家与现今艺人同台演出,为观众带来时空错觉的同时增强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尊重感。《今风古韵 四海同春——两岸元宵戏曲晚会》节目现场的烟火、灯光多为特效渲染,为不同节目构建不同演出场景。诚然戏曲与流行乐结合尚处在磨合期,但年轻一辈对这类作品反响正面,这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信心基础。
3.戏曲编创团队结构调整
各部门对戏曲节目分工明确,戏曲剧本有编剧部,戏曲道具有后勤部,戏曲演员管理、工作交接也有后勤部门。戏曲演出进入全媒体时代,便需新设新媒体部门,专门负责戏曲演出在电视、网络平台的预热、宣传工作。在表演结束后还需收集观众意见,对后续演出内容进行必要调整。2019年厦门卫视在元宵佳节推出《今风古韵 四海同春——两岸元宵戏曲晚会》收获巨大成功,成功背后有着节目组半月前的网络宣传,也有节目组道具、场景、服装等各环节反复推敲,也有各艺人团队的精心准备,这才确保惊人的现场演出效果。因此,全媒体时代下传统戏曲文化传播需要专业团队支撑,团队能力越扎实,戏曲文化传播效果也就越好,戏曲发展也就越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媒体时代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其对传统戏曲文化造成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一方面,平台管理者应加强对戏曲作品的审核、推广力度,确保高质量的戏曲作品能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戏曲从业者还需加强戏曲创作及表演工作,确保戏曲作品在全媒体时代中仍能发挥其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