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在大学生中的价值引领
——以《我和我的父辈》中《诗》篇章为例
2022-02-18刘文雪高莹王兴宇长春光华学院
刘文雪 高莹 王兴宇 长春光华学院
当今时代下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使得大学生价值观界限出现模糊。新媒体时代下传播媒介的更替,更是让电影成为当前大学生文化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主旋律电影的口碑抬升,大学生对于其关注度提升。主旋律电影本身将价值观融入视听语言,以其深刻的思想引导、丰富的艺术性和独特的民族性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引导、媒介素养等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影响,使得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的价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和我的父辈》中的《诗》篇章中的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作用
国庆档热映的影片《我和我的父辈》总共四个篇章,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为历史坐标,讲述了各行各业的“父辈”们的奋斗经历,再现中国人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由章子怡导演的《诗》篇章可谓是另类“父爱”的体现,在生父和养父相继为航天事业献身后,导演将篇章的重心放在父亲对儿子的影响,从母亲的视角出发,将坚如磐石的航天使命变得细致家常、娓娓道来。其中父与子不断地相遇、离别,一步步构筑起影片情节运行的落差与悬念,营造出人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命运。影片中用镜头展现了防爆墙钢筋祼露、水泥剥落的画面,这些非人工搭建的场景,正是当年做试验留下的“证据”,拍摄现场并未进行改动,而是直接进行拍摄从而使得当年的故事在这样的环境呈现下更真实、更生动,增强了观众代入感。
影片通过代际叙事寻求共同的记忆与价值,与《我和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家乡》分别从国家与家乡的角度入手不同的是,《我和我的父辈》从亲情的角度入手,通过代际叙事聚焦父与子的情感与价值观的碰撞。在影视创作中,父辈往事与代际冲突是说不尽的话题,《我和我的父辈》这部影片叙事的重点不在于代际冲突与差异,而是代际间情感弥合和价值认同。[1]在《诗》这一篇章中尤为突出,篇章中父辈们对航天事业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诗化为瑰丽又残酷的诗句,父母为儿女写的诗句同时又作为代际隔阂的黏合剂,生动形象地再现父辈们对于生与死深刻认知,同时影片通过这种心灵剖析的手法撼动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感受到那一代人时代的召唤与个体的抱负,充分发挥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导向作用。
《诗》篇章作为“国庆三部曲”中唯一一个由女性导演执导的篇章,与其他篇章不同的是,导演章子怡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另类诠释了“父辈”的概念,在父亲因意外去世后,母亲则扛下所有,一方面肩负起父母的双重责任,另一方面坚持完成丈夫遗愿。这位年轻的母亲用自己的青春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书写了瑰丽的篇章,也为自己儿女的人生之诗写下了隆重的开篇。该篇章在画面上采用了暖黄的怀旧色调,精致的布光使影片的视觉效果达到了银幕叙事的基础美感,而通过画外音呈现的诗作诵读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叙事最终导向家国一体的同构叙事。篇章以女儿真正成为航天员的画面作为结尾,印证了父辈自我牺牲的意义。开头的黄沙漫天与结尾的绚丽红霓形成了呼应,展现了叙事内在的时空逻辑,以航天精神为起点,航天事业步履不停,正如篇章中冉冉上升的孔明灯,助推探索太空的梦想飞向远方。
二、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机遇与挑战
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与时俱进,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传达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主旋律电影的表现形式更加地契合了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潜移化默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产生了影响。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对主旋律电影的选择性忽视,主旋律电影在内容制作上难以找到家国情怀和受众情感共鸣的平衡点以及主旋律电影本身表现形式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2]。
(一)机遇
新时代下的主旋律电影借助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传播视频进行二次传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鲜活塑造将核心价值观进行通俗化、情感化处理,使得核心价值观更加通俗易懂,以此增强主旋律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与情感穿透力,激发大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从而为主旋律电影在大学生中的价值引领的发展中找到了机遇。
1.主旋律电影的表现形式符合契合大学生接受心理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传播内容是无关紧要的,重要效果来自媒介自身的形式。”[3]当今时代下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出现促使了多元的文化环境形成,使得大学生自主选择意识不断提升,此时主旋律电影作为大众审美走进大学生视野,进入其日常生活之中,而主旋律电影通过视听语言美感吸引了大学生的感性层面,满足大学生的视听享受。《我和我的父辈》在叙事上采用代际叙事的手法并且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故事主题发人深省,而在视听方面,有着制作精良的画面,深刻还原了当时年代的时代特征。在《诗》篇章中,孔明灯作为影片的一种视觉元素,丰富了画面层次,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父母写的诗则从画外音出现,它不仅是线索,更是影片的听觉元素。《诗》篇章将视听语言的美感运用到了极致,其中欲言又止的时刻更是将影片的感性程度推到了顶点,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的视听享受,更加契合了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引发其对父辈的人生感悟和航天精神的理解,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将价值引领在潜移默化影响之中。
2.新媒体提供平台支持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主流媒体+主旋律电影”这一新的尝试,同时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大学生原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造成了冲击。如今的主旋律电影以电影作为载体,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多渠道传播,兼顾大学生情感体验,注重传播内容内容质量和效果,以质代量,有效发挥新媒体日益增加的影响力,加强主旋律影片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当前的主旋律电影选择创新故事的讲述方式,通过艺术化手法展现真实可信的中国故事,用微观视角传递时代主题,以年轻语态吸引大学生,使得大学生走进影院观看主旋律影片的意愿不断增强。
以《我和我的父辈》为主的主旋律电影,受到以大学生为主的观众的喜爱。据调查显示,观看《我和我的父辈》的观众中,大学生的占比最高,达53.6%。[4]由此可以看出主旋律电影不断地与时俱进,创新故事讲述方式并且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在众多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短视频传播,逐步地吸引了大学生走进电影院,不断满足着大学生日益提升的艺术审美需求。
(二)挑战
虽然大学生目前的价值观念以积极向上为主,但多元的文化环境影响下,众多影视题材的出现使得大学生选择多元化,而主旋律电影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固有的印象,因此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使得主旋律电影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引领面对着极大的挑战。
1.大学生选择性忽视主旋律电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道:“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5]现如今多元化的影视题材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对于主旋律电影的选择性忽视,最早的主旋律电影多为抗战片、战争片,且人物形象过于英雄化,使得大学生对主旋律电影形成了刻板印象,产生了厌烦心理,导致主动性降低。而感官刺激的商业片、虚无美好的青春片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由于大学生的主体精神有些迷失,对多元文化缺少分辨能力,从而下意识忽略主旋律电影。部分大学生受到国外部分商业片中的个人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影响,过度追求世俗化、娱乐化,这些都必然影响到主旋律电影在大学生中的价值引领。
2.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
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使得大学生成为媒介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缺失媒介素养的大学生对于媒介内容辨别能力不高,沉浸于大众媒体的娱乐化中,从而导致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对媒介依赖程度过强。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下,西方价值观通过媒介输出逐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其逐渐对西方的文化产生了认同感,导致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度降低,同时大学生辨别能力的降低,使得与主流文化背离的亚文化对大学生吸引力逐步提升,导致大学生思想反叛,贪图享乐。媒介素养缺失的大学生在媒介的影响下,对于价值标准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使得主旋律电影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了漠视。
三、如何加强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如今主旋律电影作为不可或缺的电影题材,它的发展与诞生和民族情怀密不可分,能够引起观众对于家国情怀的共鸣,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归属感。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而主旋律电影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需要电影人提升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更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此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1.提升主旋律电影的思想引领
思想是主旋律电影的内核,正确的理论指导同崇高的艺术追求有机统一起来,要“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使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潜移默化、滋养人心,让人们在文化熏陶中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6]因此主旋律电影要提升思想引领就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但不能空喊口号,集中反映大众的精神需求,从平凡的人物中引起大众的共鸣,主旋律电影应当以宏大的视角展现时代变迁,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形象,将历史的宏观与视听艺术的微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理性与感性结合,注重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与画面引起大学生共鸣,引导大学生思考影片的深刻内涵。
主旋律电影的与时俱进,使得凸现时代主题成了主旋律电影的重中之重,而今多元的文化氛围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逐渐削弱,主旋律电影应当着重把影片放在时代价值内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早期的主旋律电影类型单一,故事以讲述重大历史题材为主,采用宏大叙事,人物题材固定模式化,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因此主旋律电影应当打破大学生对其的刻板印象,增强其娱乐性和趣味性,坚持塑造立体人物,增强情节多样复杂性。在《诗》篇章中,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另类诠释了“父辈”的概念,重新看见女性开拓者和引路人,使得大学生对于父辈的概念的全面理解,父辈不仅有父亲,也包括母亲和老师以及前辈,消除了男性权利的唯一性,构建女性与普遍的联系。[7]这一篇章为主旋律电影接下来的发展起到了启示作用,内化主旋律电影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2.优化主旋律电影的传播方式
媒介融合的背景使得主旋律电影有着更多的传播平台,但同时也应当加大对主旋律电影的传播内容的审查力度,防止恶意剪辑,不能捏造历史,扭曲历史人物形象,其放映时间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建党建国等纪念日,同时网络平台也应当注重对主旋律电影的良性传播。主旋律电影工作者应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学校也应当加强对主旋律电影的传播,注重开展影视活动,重视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不断扩大受众范围,使大学生将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8]
3.加强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
首先,应提升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很多信息伦理失范现象均是由其内容的价值取向错误引发,导致众多为博眼球,赚流量的恶俗内容大量充斥在新媒体平台中。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取向应顺应时代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作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者应确保内容创作的健康,不能对他人或社会造成有害影响。
其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伦理意识,提升自我媒介素养与道德修养。在使用新媒体平台前仔细了解平台的使用规范与内容审核规定。许多用户在新媒体媒介环境中进行信息交流时,殊不知已经触碰到信息伦理道德的边缘,缺乏媒介素养意识。因此不仅要加强内容创作者的媒介素养,还应培养受众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
最后,要增强主旋律电影中内容创作者与受众的社会责任感。要对自己生产的文化产品或内容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主动在文化交流中对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的内容说不,积极主动参与到内容监管的环节中去,见到违背道德伦理的信息及时监督检举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个体之间相对独立,对于许多公共事件的态度都趋于冷漠,对存在的失范现象也产生麻木,无形中放任了不良内容的传播。因此,在追求自由表达和个性化的同时,大学生应该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