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心流”中收获良多——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研究
2022-02-18杨卫娥
杨卫娥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南通 226001)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时,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甚至工作学习的时候,能感受到心流,提升幸福感并提高效率。这个理论由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于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希望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到心流,丰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让学生内在感受到快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课外自觉、自主进行高效的拓展延伸学习。这样,对课堂的引导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总结、钻研、反思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小组探讨法、案例分析法、故事启发法、角色扮演法等,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根据需要可以同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学生视为课堂的教学主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构建友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高效有序地开展教学。对于学生具有建设性的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时给予足够的反馈和肯定。
一、课堂热身,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学生更能乐意和主动接受并参与,打开眼耳鼻舌身意,投入课堂积极参与体验更多的感受。每次心理健康课开课前,融入心理团体辅导的热身活动(如雨点变奏曲、手指操、画龙点睛、镜中人、萝卜蹲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收回自己的内心,做到人在心在,回到当下;同时让大家身心放松享受当下。热身活动后安排一名学生完成3分钟演讲,演讲的内容紧紧围绕心理健康这个主题,学生事先自主确定好话题、查阅资料;并且把内容书写下来,阐述的观点客观鲜明,更多体现出自身的真实体悟;上台的时候学生可以不慌不忙,让演讲更有感染力。可见,在热身活动的时候,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获得更多的感受。因此,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个性特征等,设计趣味化的心理团体热身活动,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得学生获得心理层面的放松,而通过演讲的方式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激活学生参与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合力
课堂讨论是教学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有效的讨论既可以使得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知识,还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心理健康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围绕着某一个问题来进行小组讨论,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每次课堂教学中,老师清晰地阐述理论部分,并借助图片、视频等视听资料将学术浓厚的概念等解释得通俗易懂,以便学生理解。为强化理论部分的掌握和运用,一般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思考、体验和感悟。备课阶段教师在选定讨论作业的时候,主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注重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课堂上,当课堂讨论作业提出以后,教师需要做一些引导和示范,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鼓励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归纳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然后在组内分享,接下来由组内代表总结归纳本组成员的种种回答,最后大组分享,发挥团体动力,让大家收获更多。学生的发言中定会有其积极向上的部分,教师及时反馈和表扬,婉转指出回答中不合理的部分,同时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纵向深入、磨练思维,敢于表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共同面临学习任务,大家遵守学习规范,承担个人职责,劲往一块儿使,积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如在情绪这堂课上,会让学生讨论:情绪ABC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各组成员寻找到近期生活中引起自己不愉快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具体事件,分别在组内描述清楚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当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然后各组组内选出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一起来讨论引起负面情绪的看法、想法和评价,接下来发挥集体的智慧看看能不能从积极的视角看待这件事情,体会在新思维下带来的情绪体验和行为改变。各组选出一名代表阐述运用情绪ABC理论的实例,大组分享。老师总结并点评:“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情绪ABC理论,同一事件从不同的视角、观点去看待,让我们更加理性和客观,它是我们面对不良情绪时候的制胜法宝,也能在关键时刻给到别人心理安慰的一剂良药。换一种思维,就换一种心情,换一种行为反应。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行为方式,成为生活的强者。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既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自由地发表言论,在激烈的争辩中达成共识,获得新知,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求同存异的能力,更能够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讨论中获得心理体验,获得心灵层面的。
三、他人故事,启发感悟
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期间,采用故事法,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心理体验。追求新奇、喜欢听故事则是学生的天性,而故事的语言比较生动形象,且故事情节比较扣人心弦,故事中的人物有性格、有感情,将其与教材内容中涉及的问题联系起来,就可以将学生引入到积极的思考之中,通过体验故事情境来愉快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启发学生内在的心理体验和感悟。学生比较关注同龄人在碰到类似问题时候是怎么看待和处理的,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所以,在心理健康教学的时候,教师则需要善于运用故事法来引导学生感悟,获得思想方面的体验,促使学生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与感想。
(一)重在感悟
每一堂课上,教师给同学们讲述一个同龄人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有些问题大家都需要面对,存在在自己身上同样也存在在别人身上。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通过聆听别人的故事,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面对问题当事人的处理方式是否合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对比之下,采用怎样的方式对应更加合理有效一些?
(二)教师适当自我开放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讲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做一些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给到一些正向的引导和启示。教师合情合理的自我开放,给课堂营造学生轻松信任的氛围,学生慢慢减轻自我防卫,情不自禁安全地进行自我探索、真诚地表达内在真实想法,愿意讲述自己的经历以及所思所感。
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心理游戏和心理情景剧
从心理游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上说,心理游戏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联系。适当利用心理游戏“吸引学生眼球”的特点,把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与游戏相结合,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更能深刻感悟人物内在的情绪体验、情绪变化和所思所想,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游戏活动,然后组织学生以自编自演的方式参与到其中,鼓励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与情景剧表演之中,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够使得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比如在讲授“自我意识”这一章,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天生我材必有用”,播放一段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内心平静下来,然后更多找到自身内在的优势和闪光点,在回忆过往种种事情的基础上做总结中把优点写下来(最少五条),接下来每个人反复朗读自己写下来的优点,在强化的过程中体验当下的感受。找到身边的同学,跟对方大声讲述你自己的优点,然后你的同学以“某某某同学,你是怎样的人”这样的形式反馈,反馈之后拥抱对方。整个课堂到处散发着浓浓的同学情,让同学们更加自信起来,看到自己的优点力量感十足,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我们尝试在心理课堂上引入心理情景剧。让学生分组后,每组编排一段短小的情景剧,每次课安排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演出后演员分享感受、其他同学分享心得,最后教师做总结点评。在学习“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大学生恋爱心理”章节的时候,课前安排任务,让学生提前准备剧本,组内成员安排好角色分配,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好。课堂上,同学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屏气凝神……演员也好,台下的观众也好,感慨万千、收获良多,更加直观地看到问题所在、思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感受更深。
五、正念疗法融入课堂
正念就是观察事物的本身——我们的念头,情绪,身体感受以及周边发生的一切。正念告诉我们世界是一面反射的镜子:清晰、公正、无分别。修习正念时,我们能觉察、意识到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一幕一幕,而不会迷迷糊糊地陷入其中,全然无知。葡萄干练习用哪个正念的状态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观看、触碰、嗅闻、咀嚼和品尝一颗葡萄干,全程花时十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自己的内心沉静下来,回归到本源,提升自我觉察、意念、感悟的能力,打开我们深信觉知大门的开始。长期稳定的正念练习本身就可以带来更持久的注意力,更清晰的判断力,以及更成熟的情感能力,并且本身具有一定的心理疗愈效果。
呼吸空间—回应式是正念疗法中的一种,我们试着将它融入挫折教育这一章节。呼吸空间—回应式是常规式的拓展,大约需要7分钟。当我们正念时,我们会将内在的友善化为外显的行动,从苛刻地要求自己转化为对自己怀着宽容与慈悲之心,真正地享受到生命的盛宴。当将这一方法融入大学生情绪管理这一章的时候,我们引导学生觉察经验、聚焦呼吸和扩展觉察三个步骤,前后需要6分钟左右的时间。呼吸空间是MBCT的核心练习,碰到痛苦体验时候,第一步就是有意识地进行呼吸空间练习来回应,而不是自动化地进行反抗或规避反应。当我们学会主动地接近痛苦和困难体验,从试图改变事物转化为允许事物,在觉察中温和地拥抱它们。我们能够面对它、认出它、与它共处,就会为我们打开一条迈向自由的道路,获得立刻的平和。
另外在互联网+的时代,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习的宽度和广度。网络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当你输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映入眼帘的是一连串资源,学生需要擦亮眼睛甄别,如在必要的时候请教师把关。
自主设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管理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的行为。
六、让学生准备“心语录”
用“心语录”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也作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心语录”上,他们把学习中、生活中、师生交往中愉快的、不愉快的经历书写下来,按照自愿原则学生自己决定是否提交,如果交给我,我都会及时回复,并写上激励的话语,这都拉近了我与学生的之间的距离。时而他们也会收集名言警句、精美文章,让我也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它随时与我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把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郁闷情绪宣泄出来。“心语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延伸,为师生交流、心理辅导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
七、课堂练习法
众所周知,当学生存在心理困惑与障碍的时候,单纯凭借教师所讲解的心理知识是难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既需要为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依据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设置几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不同的情境中来谈一谈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在学习《调节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这一课教学的时候,教师设计了如下情境:“上个学期,某个学生的成绩在班级的前五名徘徊,他自己感觉还不错,但是最近有一种情绪在折磨着他,成绩越好就怕别人赶上,在别人学习和回答问题的时候,心里老想着这些,不能集中注意力,后来无心听课,成绩越来越差。”给出学生这样的情境后,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1.材料中“我”有什么心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有什么不良影响?2.你有过像“我”一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如果有,你是怎样处理的?3.假如你的成绩不像“我”那样好,你怎样看待成绩比你好的同学?实践证明,课堂上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对学生心理疏导有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中,不停反思、思考和实践,努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加入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实践表明跟学生的心贴得更近,他们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并且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