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书法教育路径探析

2022-02-18华玉宝付贵才

科学咨询 2022年1期
关键词:书法教学活动思政

华玉宝,付贵才

(黑龙江省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

随着我国文化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不断成长,书法教育在高等教育活动中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除去自身所包含的文化性、传统性特点之外,书法的“修身养性”功能已然成为其备受学生关注的重要因素。不难发现,书法教育强调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开发,是促使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作出改变的有效手段。而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想教育与政治信仰教育也被率先提上日程。围绕课程思政与学校书法教育的有关要求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将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实践支持。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书法教育的意义分析

(一)文化传承意义

对中国的书法艺术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除传统的文字书写功能之外,书法借助写意、写实等技巧赋予了文字书写活动全新的意义,使其成为表现情感、展现个人文化功底的一种手段。在漫长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复杂的书法文化体系逐渐形成,让书写者、观赏者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书法派别上来划分,可分为行书、隶书、楷书、草书、篆体等不同的文字表现形式,而在不同的派别之下,又是对历史、对民族故事的铭记。如篆体,是“秦王扫六合”之后而形成的、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字体;如草书,其见证了东汉、东晋等时期的文化变革,是传承历史的一种手段。课程思政背景下,爱国教育、民族主义教育被重新强调,新时代的高等人才不仅要形成过硬的技能,更要在思想上、精神上积极接受国家与民族的教育。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书法教育进一步发挥出了自身的文化传承意义,在为学生打开文化学习新思路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二)学生教育意义

书法中的文化价值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之后才能表现出来,但书法中的教育价值却在学习者与其接触的第一时间便展现出来。与传统的教育指导模式相比,书法借由自身的文化魅力将学习者聚集起来,然后对他们进行指导、教育,使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认可。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书法教育活动的“修身养性”价值远比文化价值更高。中国古代书法家王羲之认为“下笔即观心,心正则笔正”,要求书法创作者必须“心无旁骛”“至明至净”。对于现代书法教育活动来说,书法教学活动向书写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书法练习环节的平、稳、静,对心理活动状态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长期练习书法,能够使学习者形成宠辱不惊的良好态度。现代心理研究认为,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状态:个体的字体大,棱角工整,证明该人自信、强势乃至于霸道,字体扭曲、凌乱,文字结构不规整,其代表人物情绪急躁,且伴有消极自卑等负面心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书法教育依靠自身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与精神魅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让学生取得进步的同时,其也在响应课程思政的有关要求,给出完整化、流程化、更为实用的育人教育模式。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书法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教学任务更为繁重,教育压力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并对“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理念作出了进一步的强调。作为我国教育业的“领头羊”,高等教育活动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模式,更要积极导入新元素、新思想,让学生在更为生动的文化环境下接受教育[1]。面对教育方略与学生发展需求所提出的硬性要求,“书法教育”的重要价值终于体现出来,在宣传文化知识的同时,其也在配合自身的文化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书法教育活动的未来开展迎来了“分岔路”:是要继续保留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传承文化、体验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还是要打开书法教育活动的新格局,将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理念带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复杂的问题摆在面前,使得书法教育活动面临着执行上、选择上的难题。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要求一切课程中贯彻思政教育理念的教育指导思想,由此,必须让书法教育活动与课程思政理念结合起来,但对于“如何结合”这一问题,教师们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

(二)教育功能发生变化,教学难开展

部分高校虽然已经推行了书法教育制度,但相关活动的教育功能并不强,以社团、选修课两种形式为主要开展方式,借由教师、学校所提供的专业化教育资源增强书法教育活动的教育性功能,确保学生的书法学习兴趣得到满足。在这一模式下,书法教育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支撑进入到高等教育活动当中,从而让书法教育活动得以长期发展,并被学生所接受。而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知识成了“扰乱”书法教育活动的元素,在学习自己喜欢的书法知识的同时,学生还要对课程思政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对自身的思想教育。教育活动的目的性特点被强调,则教学活动的趣味化教育价值被削弱,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步推进,学生越来越抵触书法教育活动,抵触书法教育活动中所包含的课程思政思想。教育模式与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背道而驰,导致教育活动无法发挥出作用,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难以保障。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书法教育活动的落实策略分析

(一)解读书法魅力,尝试融合课程思政

学生对于高校书法教育活动抱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但在课程思政理念进入到书法教育活动当中之后,这种热情便被消磨殆尽。究其原因,教师在尝试融合课程思政理念与书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手法过于僵硬,其一味地向学生强调“你要学什么”“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教师所提出的学习任务严重破坏。要让课程思政与高校书法教育活动“和平相处”,打开高校书法教育活动的新思路,就必须在不影响书法教育的文化价值的情况下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教师可从书法教育中的文化结构入手,依靠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将课程思政理念体现出来,依旧保留书法教育的主体位置,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补充材料带入到书法教育活动当中。在教学环节,可结合书法艺术、书法创作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草书的学习为例,学生认为,草书就是“乱涂乱画”的书写方式,但对于书法教育活动来说,草书中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文字都经得起推敲,其属于“文字艺术”,而不是学生眼中的潦草涂鸦。如果将草书看做一个人,则这个人应该表现出这样的品貌:狂妄不羁,我行我素,不拘小节,但在大事上雷厉风行,勇于担当。将书法中的艺术延伸到人生的现实哲理当中,让学生在接受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回答“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成为人才”的核心问题。针对课程思政的有关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这样的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阐明了课程思政对于下一代的影响。对于心志不坚的大学生来说,外来因素的过度干预很容易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强调书法教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建立完善的教育服务模式[2],才能让相关教学工作的落实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二)贯彻思想教育,尝试应用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既然是在立德树人的有关要求下衍生而来的教育指导思想,在落实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高校与教师必须对书法教育活动的文化价值、教育功能投入更多的重视,以文化为切入点,以“思政”为教育指导理论,让教学活动在学生指导与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3]。在新时期下,课程思政正在与书法教育活动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但如何让课程思政在完善书法教育体系的同时不破坏学生的热情,这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校与教师应结合课程思政的有关要求建立全新的书法教学指导模式,让书法教学活动在课程思政理论的引导下发挥作用,建立更为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课程思政理念将思想教育、政治信仰教育等教育活动提上了日程,书法教育活动则依靠自身的文化性特点补充教育内容,二者互相搭配,共同构建了书法教育的全新模式。高校应对“立德树人”思想和课程思政理论进行深度挖掘,结合书法教育活动的育人功能开发教学活动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要从文人风骨、民族精神、文化意识等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在理解书法文化的同时形成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精神,在思想层次构建课程思政理论的基本模式。这一环节,应该强调“精神内涵”对于教学活动的集中影响,如书法家的民族气节,楷书大师颜真卿面对叛军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感受“字如其人”的真正含义,感受书法故事背后的民族气节;柳公权一生奉行“文臣死谏 武将死战”,作为小吏尚且为国家大事献计献策,其“柳体”正是他刚正不阿的体现。将书法与人物联系起来,将人物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以此来打开高校书法教育活动的新思路。在“书法”“课程思政”两大元素下梳理当前的教学任务,将“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牢记在心,让书法教育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不断发挥作用。

(三)开展学生活动,独立理解课程思政

高等人才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素质更为优秀,在针对相关人才落实教育指导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建立科学化、完整化和流程化的教育指导机制,让学生主动感受书法文化的魅力,在这种感悟之下,引导着学生向着课程思政的方向不断靠拢。高等教育活动不能推行“大包大揽”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之下,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学活动的平衡点,更要对学生发起深层教育,让学生主动接受课程思政,在思想上、行动上作出改变。

高等院校应该借助书法教育活动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积累书法文化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体系加以应用,建立完善的书法教育指导模式。在教学初期,书法活动可完全以“书法展示”“书法作品”鉴赏等活动为核心,这一环节,不必强调课程思政理念的导入,而是要注重学生情感与思维意识的开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民族”“爱国”等关键词背后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提高教学质量[4]。在教学活动中期,可要求学生结合书法创作活动开展互动,将自己对于书法、民族的独特解读带入到作品当中,将自己的美好愿望与文化品位展现出来。活动中,有条件的院校、教师可为学生选择更多的经典书法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民间广为流传的“天下第一福”,其包含着“多子、多田、多财、多寿、多福”的含义,是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物质追求的集中表现。在教学结束之后,围绕书法教育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站在民族、文化等角度上体验书法教育活动的内涵,将书法教育活动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体系等概念结合起来。理解文化,了解民族,形成更为积极的外在情感。

四、结束语

书法教育活动的开展为高等人才提供了学习民族文化、调养个人心境的机会,但面对课程思政下的全新教育要求,书法教育活动需要解决如何与课程思政结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重点难题。从活动、文化与情感等元素入手,开发书法教育新模式,让书法、课程思政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将打开书法教育活动的发展新方向。

猜你喜欢

书法教学活动思政
书法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书法欣赏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书法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