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节目质量 优化节目布局 注重品牌培育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与发展探析
2022-02-18于振洋
于振洋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各行各业纷纷建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生态系统,媒体行业进入智媒体阶段。人工智能的应用改变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提升了广播电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也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较大的思维冲击和诸多的意识挑战,给广播电视编导带来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一、广播电视编导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在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个制作体系之中, 编导是其核心和关键,广播电视节目的升级以及转型,离不开编导工作的创新[1]。在智媒体时代,部分编导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在思维和意识上依旧存在着某种程度上欠缺和不足,阻碍了自身业务的发展机遇和拓展空间,主要表现为:
1.缺乏坚持以“内容为王”的决心和信心,不能妥善迎接融媒体、智媒体时代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崛起,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手段。部分媒体生产者在利益的驱使下,丢掉了内容定力,放弃了产品质量监管, 采用跟风制作同质化的作品或注重在渠道环节采取小聪明、小技巧骗取点击率和流量等短平快的营销方式获利。 这种通过投机取巧来获利的营销方式给业界带来了负面的效应, 给部分编导造成了思想上困惑和信心上的动摇。
2.缺乏用户意识和极致思维,不能很好地把握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 无法真正做到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受众的需求是媒体生产和推广的动力和源泉,媒体也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围绕受众的需求进行节目创作和推广。 如果供给侧始终无法满足需求侧的需求,就会失去受众青睐,造成受众流失和品牌陨落。
3.缺乏迭代意识和大数据思维,不能灵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受众的评价和反馈,与受众进行互动的能力不足。当下视频内容的受众差异大,不同年龄和思想的观众有明显不同的偏好[2]。要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就要做到受众在哪里, 节目和品牌所要传递的信息就要跟随到哪里,与受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基于大数据迭代意识的缺失, 将难以动态地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认知, 失去有效提升节目水准和改进服务质量的第一手资料,无法对节目和服务进行持续迭代的改进和完善,最终丢掉来之不易的市场份额, 在滚滚向前的社会大潮中自生自灭。
4.缺乏社会化意识和跨界融合思维,对受众的传播和推广能力认知不足,不能在关联领域开展强强联合。互联网经济带来了服务社会化和行业跨界融合, 媒体产业的特殊属性使得其与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时必然会经历痛苦转型阶段。媒体产业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就无法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 最终将困难度日乃至被市场无情淘汰。
5.缺乏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就会失去广播电视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服务模式创新的科技支撑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组织体制、产业链、服务体系的重组和和再造机遇,带来了破解影响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在媒体的全生命周期中,如果不能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补齐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短板,将无法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从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将核心竞争力丧失殆尽。
综上所述,新技术、新方法为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注入了新鲜血液的同时, 也对广播电视编导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寻求变革和创新之路已成为其面临的必然选择。
二、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方法探析
做有影响的传播、做有价值的媒体[3]。新时代的广播电视编导只有将产业和科技进行深度融合, 在发展中不断突破自己,适应时代的发展节奏,找到自身专注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才能获得观众的尊重和关注[4]。
(一)坚持以内容为王
就传媒产品的特殊性而言, 只有凭借内容优势才能赢得发展优势,否则即使采用更多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5]内容既是传媒业的安身立命之本, 也是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以优质的内容吸引用户是包括新媒体在内所有媒体最重要的生存之道[6]。
所谓“内容为王”,就是注重打造优质的产品并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得到受众的认可,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和品牌效益。要实现“内容为王”,一是要做到站位准。在题材选择上,要具备全局意识、大局意识,与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主流意识相契合,与“四个意识”“四个全面”“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总体要求相一致。二是要做到精耕细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精神,从方案策划、素材选取到镜头切换、情感表达要符合题材意境展现和人性化认知要求, 突出节目制作的精细化水准和效果渲染的震撼力。三是要做到突破创新。优质的作品需要具备独特的“灵魂”,要具备独特的“灵魂”就需要编导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具备独立的思考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以独特的素材选取、独特的审视视角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节目的独特立意和呈现方式, 避免节目的同质化和重复化。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编导也应紧随时代的脚步,从各个环节关注受众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 不断挖掘新的主题、更新不同的视角、展现不同的手法,使每一部作品都能给受众带来独特的视觉感受、情绪宣泄、理性思考和心灵触摸。总之,媒体产业生存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为受众提供更加个性化、更加优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受众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渴望和需求不会改变, 为优质产品和服务付费的意愿和能力也不会改变。“内容为王” 理应成为媒体产业始终秉承的指导思想和执业理念。
(二)坚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
受众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客观存在,具有自主意识、创造意识、自尊心理,拥有对作品的选择权、理解力与判断力。面对广播电视作品,每一位受众都会做出属于自己的认知与阐述, 并据此产生是否对作品进行再传播的意愿。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与观众互动,只有通过互动,才能够确保广播电视的收视率和节目效果,让更多的人接受信息引导[7]。当下,依托5G+互联网的媒体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特点, 每一位节目接受者同时也会成为节目传播者, 甚至成为节目关联的舆论和热点信息的发起者, 能够通过现代媒体平台提供的便利渠道随时随地分享与传递自己的认知和感受。 广播电视行业应当主动转变传播理念,从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产业文化,针对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作品的精准投送,满足受众群体的个体化、特色化、差异化需求。因此,要认真剖析和把握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受众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等特点, 借助融媒体矩阵, 采取多种形式设置互动板块,积极追踪关联舆论的热点、焦点信息,同时增强受众的体验感和认知度,提升节目与受众的关联性、黏附性。根据受众的信息反馈,动态关注受众的需求变化,及时更新指导理念并提升专业制作能力和通俗化表达水准,把节目、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增强节目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使受众对节目产生认可和共鸣,从而能够自觉自愿地、积极主动地进行作品再传播,迅速扩大作品和品牌的影响力。
(三)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不仅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更带来了思维方式的深层次全新变革。 广播电视编导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实现与智媒体的深度融合,借助智媒体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 不断地创新节目的制作方法,提高节目的制作质量,为观众提供更加完美的视听效果, 使节目的内容和表现更加容易被观众喜爱和接受。同时,通过顺应智媒体的发展趋势,以网络媒体平台为载体,借助其传播的即时性、广域性优势,进一步拓展节目的传播途径, 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满意度,提升品牌的网络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5G的移动互联不但给媒体的生产与传播带来了变革,而且还成为受众舆论生成及演化的重要渠道,从而对媒体传播、品牌树立和社会形象的塑造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实现传统媒体与智媒体融合发展是当今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智媒体所具备的技术先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及时效性强等特点有效弥补了传统媒体的欠缺和不足。通过对传统媒体和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符合当前媒体发展趋势。该领域所谓的生态系统竞争,实质上就是体系构建与运用成效的竞争。融合运作体系的构建,是媒体融合的要求,也是不断创新的追求[8]。在这一体系框架下,人力、生产、服务、受体等各种资源被有效集成为各种关联要素, 这些关联要素产生新的连接方式与协同方式,从而形成体系聚合,在节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发挥出新的潜力和效能。近年来,媒体融合从中央主流媒体迅速向省、县级媒体扩展,并通过实践验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广播电视可以基于用融合媒体模式,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强顶层设计,重构组织体制,再造生产流程,推进理念、内容、方式、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构建融合运作体系时,要加强对系统、流程、体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以节目的生产传播为主线,打造媒体融合发展业务平台,对节目的选题、策划、制作、完善、审核、推广实行网络化、无纸化、流程化管理,满足节目制作、加工、发布、服务的一体化运作需求。通过对生产业务数据、业务流程、发布数据进行共建共享、融合统计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研判业务流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有序性, 实现对业务流程、管理标准的改进和创新,从而有效提升全员、全流程、全要素的生产效率、运作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同时, 可以建立面向5G的多渠道发布和舆情分析体系,全面提升节目的发布效率、发布能力和受众覆盖范围,以及品牌的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四)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广播电视总局等6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加强科技对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提出了“加快文化服务业智能化升级”“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要求。当下,整个媒体业态和传播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化、智能化、融合化是传媒业未来的发展方向[9]。在智能新技术的驱动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内容科技正在加速发展, 引领驱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10]。将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节目的加工生产、内容监管、推广发布等诸方面,不仅可以提高节目的制作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增强广播电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可以推动广播电视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发展。
具体应用方面,可以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节目题材筛选、内容规划、辅助制作、字幕添加、智能剪辑、智能修复等相关工作,有效提升节目的制作质量和制作效率。可以利用5G、大数据、网络爬虫、文本挖掘和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建立智能节目推荐引擎和信息反馈分析系统, 对受众的节目观看行为和习惯进行智能分析,通过用户画像、标签制定等手段对其进行节目内容精准推送; 全面关注境内外新闻网站、论坛、报刊、电视、广播和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发布的海量信息,通过信息抓取、清洗、融合、可视化、建模,分析受众的反馈信息和舆论热点,及时调整节目制作路线和推广策略;亦可对节目的受众类型、收视率进行精确分析,确定广告投放类型、投放时间节点和投放频率,有效提高广告的投放精准度、投放效果和经济收益。可以采用X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和5G技术支撑的沉浸式媒体,实现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共生。通过头戴显示设备, 受众可以同时与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进行互动,有效提升作品的沉浸式包围体验感,激发受众的参与和体验热情,实现电视和电影节目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广播电视媒体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升级,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在广播电视领域的深度应用和创新发展, 将会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促进节目制作、推广和服务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三、结语
新时代的广播电视编导只有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以受众群体需求为导向, 及时提升自身的创作和审美水平,不断聚焦节目质量、优化节目布局、扩大传播影响、注重品牌培育,才能在创新中不断赢得新发展。在作品创作、包装和推广过程中,广播电视编导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强顶层设计,重构组织体制,再造生产流程,推进理念、内容、方式、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同时,主动对接受众、跟踪市场,不断拓展自己的实践空间和生存空间, 将会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获得更为广阔、更为优质的生存空间,引领和推动广播电视行业不断取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