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向视角下文博短视频经典重构与价值传播研究
2022-02-18蔡莹莹黄坤相
蔡莹莹 黄坤相
在网络信息交互繁荣的今天, 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冲击, 建立本民族特色文化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建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自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尤其重视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第二届视听传播高峰论坛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网络视听进行讨论; 第三届艺术与人文科学国际会议围绕着艺术与人文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国际文化发展基金会、国际文化屋和“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大会组委会共同举办的“国际文化文创峰会”对如何弘扬世界文化遗产和推动各国民间文创艺术交流进行了研究。 而文物是历史的载体,也是历史的最佳发言人。“博物馆说”短视频的出现,丰富了教科书中的只言片语,将文物“拟人化”,让沉寂千年的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每集5分钟左右的时长,通过在学习强国、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上进行播放,以适合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呈现方式,为华夏文化创造新的活力,让年轻一代领略深厚的文化底蕴,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空间转向中的经典重构
亨利·列斐伏尔提出对于空间的四种假设。 他认为,空间既不是一个起点,也不是一个终点,它是一个中介,即一种手段或者工具,是一种中间物和一种媒介。在这一假设中,空间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可以被规划和管理的。[1]对于空间的认知已经不再局限于地理层面,而是将空间看作是可以进行文化生产的区域。 互联网浪潮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把那些离我们相距甚远的物质文化遗产再次拉回大众的视野中,将文物从散布在各个地区的博物馆中集中展现在每个用户的手机屏幕中,为文物“活”在当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短视频环境中,经典文物的选取、解读以及重构将受众从现代社会带入历史时期,打破了时间、地点的局限,从而使得优秀文化传播更加深远。
(一)从视觉到视听传播的建构
1.多重叙事下的故事转化
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缩影,链接古今文明。短视频“博物馆说”中的文物来源于143家博物馆和美术馆藏品,呈现了不同省市的馆藏精品。短视频讲解摒弃以往文物介绍的全盘解说,而是将文物的特征、意义与人物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用数字技术合成动画情景,以一种趣味性和知识性兼具的方式讲解文物。从叙事视点来看,长信宫灯外表是一个头梳锥髻的跪坐执灯女子,通体鎏金,身穿衣服层次分明。 在一分钟的叙述中将宫灯的特征勾勒得淋漓尽致, 通过宫灯这一细小物品展示了汉代宫廷的生活文化。从叙事结构上来看,采用插叙的叙事方式,从最初发掘到文物外观的描述,再将视线拉回到汉代,将长信宫灯与“阳信夷侯刘揭”,汉景帝刘启的女儿“阳信长公主”“窦太后”以及“窦绾”相结合,最后介绍了该文物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用“长信宫灯”“月亮”“古书”三个符号元素,将大空间与小空间相结合,冷冰冰的文物因为人的存在也更具有温度和情境性, 故事化的叙述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体会。 此时的短视频所建构的空间不在静态的停留在地理空间,而是形成一个动态的有意义的场域。在短视频《开封府题名记碑》记录了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下讫宋徽宗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共145年183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在这块碑的中间有一块深深的凹痕,而这块凹痕正是包拯深受爱戴的痕迹。整个叙述采用倒叙的方式,将碑的凹痕与包拯的事迹巧妙结合,通过戏剧化的表演将“包公倒坐南衙”的故事演绎出来。
2.拟剧形态下的视觉演绎
视觉演绎的目的是将信息精准、有效的用视觉化的方式呈现给受众,突出重点内容,弱化干扰信息,帮助受众将视觉焦点锁定在想要传递的信息上, 让内容更加高效地传递出去。 在每一个短视频中都有一位或多位讲解员介绍文物并结合动画数字动画短片进行辅助, 在短暂的时间内将文物最有趣味性的部分展现出来。 虚拟场景的构建使观众更加容易走入文物所属的空间场域和产生沉浸式体验。在介绍自贡恐龙博物馆中的李氏蜀龙(中侏罗纪)里展现恐龙的一家三口漫步的画面,实物恐龙躯干的展示后接着精美的数字动画短片的远景拍摄镜头让受众了解到恐龙生活的自然环境。 细节的讲说配合实物躯干的特写镜头,让人们真实细致地了解到该动物的特征。其中穿插着真实仰拍的热带雨林镜头, 展示出自然的伟大力量。流动的云朵将人们从远古时期拉回到现在,这些视听语言的运用让人在流动的时空中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历史文明。在短视频明代赵秉忠《状元卷》中采用全景镜头展现了明赵秉忠状元卷十九折册页的全貌, 特写的镜头展示“礼部之印”四字方印和“弥封关防”的长印,接着由右向左展示整本册子。在《状元卷》介绍完毕后,讲解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由远及近的宫殿镜头传递出参加科考考生的官途漫漫长路, 考试现场的动画视频将人们带入科考现场。 最后, 讲解了25岁赵秉忠参加的殿试答卷,通过《状元卷》的特写镜头来分析赵秉忠是如何回答“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的考试内容。线性叙事结构、情景元素、交叉剪辑的手法以及虚拟动画的运用将一场生动有趣的历史变迁展现在人们眼前。
(二)从历史空间到现实空间的对话
1.空间对话下的共识复现
人类万物的存在基础是因为共识的存在,人们对于客观物质持有某种相同的价值认知和情感态度。当符号元素的再次出现, 人们可以产生类似的情感空间。“博物馆说”短视频展示了穿越时空下古今人物的时代对话,将历史叙事从时间的维度中解放出来,所建构的空间具有社会性与文化性。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博物馆的空间让渡给互联网技术建构的短视频空间,通过空间安排、文物解说来建构大众的近距离观看,同时承载着过去的文化和当下的解读。 在短视频瞿秋白与鲁迅互赠的两幅诗句真迹中,介绍了当今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展现出现代社会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先生的尊敬。接着瞿秋白与鲁迅相识相知的介绍让当今人们走入鲁迅和瞿秋白相遇的场域中,以旁观的角度带领受众感受20世纪30年代的山河破碎和风雨飘摇。最后,当今人们所熟知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表达了鲁迅对瞿秋白才华的欣赏以及价值立场的认同。而当今社会依然对鲁迅先生充满着崇高的敬意,鲁迅先生对当今社会文化也起着引领性的作用。视频中见证鲁迅先生与瞿秋白的深厚友谊的实体书法字画相联系,而其中“人生一知己足矣”更是在当今社会耳熟能详。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及意义互通展示人们同根同源的文化共识。短视频在介绍油画《收回英租界》时讲解了英勇的武汉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武汉人民赤手空拳面对洋枪短炮,用血肉之躯面对装备精良的英国士兵冲向楼顶扯下英国旗。逼真的影视资料和悲壮的音乐背景将人们的视死如归情怀调动起来,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勇气在这个空间达成传播者与受众的共识。
2.仪式建构下的同频共振
詹姆斯·W·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并认为仪式传播并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为了传递一种特定的情感,是对‘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2]仪式观强调通过符号的呈现唤醒人们对于群体的共同记忆,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博物馆自身就是一个收集、收藏和展览的社会空间,这个空间是神圣的仪式化的空间,以理性与庄严将观看行为建构为仪式化的神圣行为。文物本是被放置在透明玻璃或者画框中的犹如标本一般的存在,在经过词与物的关系配置后,赋予了重要意义。在“博物馆说”短视频建构中出现 “钟鼓”“戏楼”“图腾”“屏风画”“丝绸”“望远镜”等的隐喻符号。这些隐喻符号营造出庄严悠久的历史仪式感。在介绍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中杨成武指挥黄土岭战斗的望远镜时, 讲解杨成武在著名的黄土岭战役中通过该望远镜引导了对阿部规秀的精确炮击,使敌人指挥系统陷入混乱,进而吹响黄土岭战斗的胜利号角。而这一望远镜则成为此次历史事件的珍贵见证物,视频所激发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在受众胸腔激荡。在短视频建构的空间中激发了人们共同情感,文化符号的隐喻带给人们强烈的情感共振。潘鹤先生的《艰苦岁月》雕塑作品是人们都见到过的小学课本插画。短视频在介绍《艰苦岁月》这一作品时,以潘鹤先生的创作构思历程为中心,介绍了雕塑带来的故事隐喻。老战士为了振奋小战士的精神吹起了笛子,欢快悠扬的笛声使小战士忘记了眼前的困境。沉寂的雕塑传递了艰难险阻中的信念和希望,凝聚了潘鹤先生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理解。而《艰苦岁月》叙述的正是无数人凭借着不灭的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愿景走出来的最动人心弦的革命史。这种作品体现了人的情感和艺术家的世界观,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印记。今天即使处于不同的时代,仍然可以感受《艰苦岁月》对生命诗意的表达和传承。
二、短视频媒介下文化符号的价值传播
(一)鉴古知今的时代价值
“博物馆说”短视频的选题涉及多个方面,不同角度的阐释带给人们多维的感官享受。 文物凝聚着中国古人的智慧, 不同的时代特征给当下人们的精神带来多方面的洗礼。短视频展现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的“济远”舰成为晚清中国悲惨命运的符号, 高扬的炮口警示世世代代始终不忘闭关锁国带来的耻辱。“济远” 舰的存在代表了当时世界海军装备的先进水平, 是应对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侵略威胁而创建的一支近代化海军。 由于晚清中国的封闭和落后,清政府自身没有能力自己创建,只能通过订购的方式来获取先进的巡洋舰。而“济远”舰的前主炮在甲午战争后成为日本的战利品, 在日俄战争中带着耻辱沉入了海底,而随后被打捞上来。这两门舰炮的打捞出水再次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 也永远警示着后人国家安全的保障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全面进步。短视频展现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的红色交通证成为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岁月中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见证物。“秘密交通员”这个称呼虽然慢慢淡化在人们的视野中,却常常可以带给人们那段属于革命先烈的烽火岁月。 井冈山斗争时期,敌人对根据地实施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而秘密交通员则成为传递信息和物资的关键人物。 以欧阳卓为代表的交通员鉴于任务的特殊性, 甚至连孩子都交由亲人抚养,自己随时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秘密交通工作。以欧阳卓为代表的交通员精神在新时代依然有着不巧的时代价值。
(二)文化自信的认同价值
短视频选题以及场景设计围绕特定时期的人或者物,通过典型人、物、事的再解读和塑造,结合多种视听语言的展现唤醒人们家国融合的文化认知, 以此完成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博物馆说” 短视频带领受众进入一个新的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的同时,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 为受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 引发文化共鸣与共情。恭王府大戏楼(清)的短视频介绍该戏楼是在清朝同治年间恭亲王奕诉所建,它是独一无二的室内全封闭的大戏楼。视频中身穿戏服的花旦唱着悠扬曲调的视听语言的展现,戏楼特殊的结构让人们无论在任何位置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妙音珠语。 戏楼作为戏曲文化的传播载体,“帘幕”“宫灯”和“椽子”等文化符号元素让人们赞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悠久。文府墨(北宋)因在水中浸泡千年不腐而越发珍贵, 同时也是中国墨业水中首例出土的文物。在这个视频中,介绍了文府墨的出土、特征以及制作过程。徽墨作为将实用与艺术相融合的典范,丰润着文人墨客的案牍,将一个民族的灿烂文明书写向远方。短视频《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讲述了最为珍贵的南宋淳熙刻本,流传至今有八百多年的时间。杜甫用“诗史”之笔展示了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忧国忧民的情怀,即所谓的“杜甫精神”依然可以通过残卷来得以完美的阐释。杜甫作为中国诗歌史上耀眼的一颗明珠, 依然在当今社会可以引发大众的共鸣。
(三)记忆重塑的传承价值
传统文化的流传依赖于广大的百姓力量, 需要激发大众的兴趣,提高人民的普遍文化素质,将经过实践验证过的文化价值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记忆, 诉说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源流或者一个民族的古老传说。“博物馆说”短视频通过对文物的介绍,展现当时的历史背景,将文物与人物、故事和历史相联系,塑造真实的故事环境,带着受众进入当时的环境氛围,引发受众对文化及人生的思考。这些共同记忆,凝聚了过往岁月的智慧, 可以让人们在过去的基础上创造未来。 作为赵一曼领导的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胜利的见证者, 上白下红且车头有着两个褐色灯罩的旧式有轨电车诉说了赵一曼不畏艰难险阻的奋斗精神以及工人们顽强斗争的团结力量。 它的存在是城市交通史上的最重要的物证之一, 也是赵一曼在哈尔滨革命活动的最重要的物证之一, 它所传达的精神也激励着当今人们团结一致奋勇向前。 短视频展现的针灸铜人是一个铜制的成年男子的站立形象, 全身一共有357个腧穴名,664个腧穴。从考古发现来看, 中国人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发明了用来针刺练习的陶制人体模型, 成为当今国家针灸的教材以及医学教具,并使针灸考试逐渐标准化统一化,是中医学史上的一大创举。同时,针灸铜人的出现也提高了针灸教学和临床治疗的水平,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文物成为过去历史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中医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科学传统的宝贵遗产,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三、结语
正如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所说的,“研讨中华元素还有一层意义:提炼适合国际传播的中华元素,通过生动的文化事象、具体的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有助于吸引异域受众认同和喜爱, 推动中国文化 ‘走出去’。”[3]在当今语境下,娱乐化元素消解着传统文化的严肃性与价值感,传统文化的传播应该与时代同行,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性创作与发展重新让文物散发活力,凝聚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自信心, 让历史在文物身上呈现时代意义。“博物馆说” 短视频在内容和形式可以启示文化传承创作者如何创作出典型环境中引起人们共鸣的画面, 实现从想象到具象的感知, 从而引发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