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广电背景下虚拟技术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中的运用实践研究
2022-02-18周白煜
周白煜
一、概念界定
(一)智慧广电
智慧广电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提出的“科技赋能智慧广电”政策,要求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广电媒体,发展智慧广电网络。2021年10月,《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媒体融合”是党中央对于媒体发展所提出的战略要求,“智慧广电”是广播电视系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所采取的具体战术。
2021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云转播平台建设进入常态化,以北京广播电视台为代表的冬奥纪实4K超高清频道(二期)进入建设阶段,8K超高清实验频道紧接其后,保证冬奥会超高清5G+8K示范应用正常运行,“科技冬奥” 成为智慧广电建设工程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引领文化新消费,增强广电媒体平台的IP化、云化、融合化、智慧化。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
文化类电视节目,是指电视节目在文化领域的垂直深耕。文化类节目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种新型表现方式,其外壳是综艺,内里是文化,既能关注节目的故事性,也能满足观众的精神诉求。2017年至2021年,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良好成绩,先后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多部现象级作品。
2021年以来,文化类电视节目随着”国潮文化“的逐渐兴起,也在进行积极地探索,通过年轻人所更愿意接受的形式来呈现出传统文化。首批以虚拟竞演节目《2060》为代表的“文化+科技”类节目在虚拟技术的带动下打开了文化传承新方式。以河南卫视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相继“出圈”,在《唐宫夜宴》一炮而红后,又相继推出了《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电视节目,更有与Bilibili平台联合打造的文化类剧情节目《舞千年》,利用4K水下摄影、三维动画制作、AR/XR混合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对画面进行全面升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受众心中,尤其是年轻受众心中。
(三)虚拟技术
2006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其中将虚拟现实技术列为信息技术优先的三大技术前沿之一。虚拟技术是现当代电视节目制作常用的特效技术之一。5G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给虚拟技术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深度融合4K/8K及VR/AR等技术,实现了电视节目移动化、可视化、虚拟化等新时代特色,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新颖的沉浸式体验,还在视频内容的采、编、播、传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新变革。
当今元宇宙背景下沉浸综艺是“5G+VR+AR+MR+AI”技术下的一种新形态,在这种形态中AI技术是内核驱动,MR技术是主要的媒介呈现方式,通过这些技术来为用户提供“沉浸式在场体验”。沉浸综艺不仅仅是增强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互动,还让人和节目的互动关系也得到了强化,在丰富了用户的审美体验的同时,还能够让用户的主体感知与体验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具有沉浸性、虚拟性、交互性、混杂性等特征。
二、虚拟技术运用于电视节目的优势
虚拟技术运用于电视节目是从虚拟设计和视觉特效开始,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持续进行互动的非线性电视节目制作过程。虚拟技术的应用包含着多种影像、动漫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制作方法,它是现实与数字世界相交融的区域,模糊了前期准备、勘景和后期制作之间的边界,使得导演可以通过实时渲染在拍摄现场对视效镜头进行审阅。
(一)虚拟技术在实时动作环境中对虚拟对象或角色实现可视化
在拍摄时,可以通过360度摄像机镜头并将其传输到Unreal引擎,生成使用Arraiy计算机视觉技术跟踪并合成到场景中的虚拟物体的AR(增强现实)图像。导演可以看到虚拟布景及人物的走位,并能够对灯光和环境变化做出即时反应,灵活使用虚拟图形打造自定义场景。电视节目制作人可以使用该虚拟技术在任何实时动作环境中对虚拟对象或角色进行可视化。
(二)虚拟技术可以提高图像处理技术效率
通过虚拟技术的使用,可以解决相关工作室在AE(Adobe After Effects)软件上需要大量人力的任务——动态遮罩(Rotoscoping)。使用虚拟技术可以在5~20秒内处理一帧画面,其精度取决于Rotoscoping深度学习模型的质量,但随着更多数据的收集,其精度将会在目前基础上得到更大改善。
(三)虚拟嘉宾设计更加贴合电视节目的调性
在目前的电视节目中,经常邀请名人、现实偶像担任节目嘉宾,但除了嘉宾本人会受到合同条款、时效档期等现实条件制约之外,随着广电行业的发展以及播出后观众的反馈,嘉宾与电视台、该档节目之间的调性可能不再一致。而虚拟嘉宾则不会在此方面受限,不同的电视台可以在基于不同节目与特殊专题的基础上,通过虚拟技术独家定制属于自己的虚拟嘉宾。在设计过程中,融入该档节目的栏目特点、整体风格、审美习惯,让独特的文化差异,外化为虚拟嘉宾的自身特点。
(四)虚拟LED墙更好地实现实时视觉化预览
虚拟技术下LED墙的使用可以使整个CG世界通过实时引擎的输出投射在节目演播室中的LED墙上,摄像机跟踪系统与之匹配以保证最终影像可以完全被捕捉到镜头中。在电视节目内容所涉及的外景镜头方面,虚拟LED墙可以将外景缩小到一个相对可控的摄影棚中,在LED墙壁上完成外景画面拍摄,提高视觉效果。
三、案例分析
(一)文化剧情类电视节目《舞千年》
《舞千年》是河南卫视与B站联合出品,聚焦于中国题材的舞蹈文化剧情综艺节目,其借助5位“采舞官”的穿越巡游四个朝代,以奇舞著书《十二风舞志》为指引,共同讲述蕴于舞蹈之中的华夏故事。
《舞千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综艺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跨界影视、舞蹈、综艺三重艺术形式,每个舞蹈均改编自真实的历史故事,尽显华夏“舞”千年的至真至美,让大众再度寻回舞之经典舞之技艺舞之传承,迈出了国内舞蹈综艺重要的第一步。节目组通过综合利用三维、5G、绿幕拍摄和AR技术,实现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的完美结合,呈现出精妙绝伦的舞台效果和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其中《火》的特效可谓画龙点睛,让自然界的火具象化,火星随舞裙飞扬,火与人融为一体。
虚拟技术的赋能实现了“剧中有舞,舞中追剧”的呈现形式,《舞千年》既是经典舞蹈的宣传册,也从全新的影视视角切入,运用当下的视听手段,为节目做科技赋能,重新定义综艺。舞是中心,但支点依旧是文化。《舞千年》让殿堂里的舞蹈走进大众的审美,让观众“看得了、看得懂、看得美”,融合传统文化精髓,舞出当代文化自信。
(二)“科技+艺术”综艺《2060》
近年来,尽管也有诸如哪吒、青蛇、姜子牙等国产动漫形象崛起,但相比外国动漫,国产动漫依然任重道远。而诞生于这一背景下的《2060》显露出了高度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节目通过前沿的电视技术、专业的虚拟系统、强大的舞美团队,创造了一个联结虚拟与现实的平行宇宙,赋予诸多的国内原创V-life展示自我才艺和性格魅力的舞台,让此前不为人所熟知的中国原创动漫人走到台前,透过他们对原创和传统文化的坚守,向大众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展现出了国产动漫产业蓬勃发展的面貌。
《2060》将虚拟技术与综艺内容深度融合,给观众带来了未来感十足的视听新体验,在虚拟生命表演的过程中,节目组调动50台Vicon V16动捕摄像机全方位、高精度,实现完美动作捕捉,并通过全息屏幕连接现实与虚拟两个舞台,让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虚拟人物的每一个动作,“见证官”也可以实时与虚拟人物进行问答互动,进而产生了更丰富的内容与更有沉浸感的体验。
近年来,随着“AI+5G”技术进一步发展,Z世代受众消费能力逐渐提升,我国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也渐渐从模仿、复制海外优秀作品,进入到更注重自我文化表达的创作阶段,中国原创动漫人物正逐渐突破不同圈层文化壁垒。《2060》通过虚拟技术与文化的融合,为原创动漫IP提供展现的综艺舞台,在实现综艺节目模式创新的同时,也为中国原创动漫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
促进数字技术融入文化传播,聚焦当代性呈现,是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主要作用。从《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再到《端午奇妙游》,在短短的几个月之间,虽然没有当红明星的站台和重金的包装,但是仍然被河南卫视打造成为爆款的节目。究其本质,不仅在于节目组用匠心和创新的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更在于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当代世界,将虚拟技术融入文化传播,助力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从技术上,5G+AR、抠图等的技术加持也为节目本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让舞台从演播厅得以扩展到无限宽广的空间中,例如在《祈》中,“洛神”从《洛神赋图》这幅古画之中翩然而出,《丽人行》中的丽人也是从画中复活,这些都是通过AR技术实现的。这表明了综合运用当下的5G、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各项先进技术,可以对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机进行创新,进而让观众可以感受到动态的传统文化。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所打造出的三维动态场景,可以更好地营造出传统文化背景,并结合生动的表演,为受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使受众可以全方位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虚拟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虚拟技术长期使用造成人体不适
虚拟技术的使用使我们能看到三维立体的内容,但是事实上这些内容并不纯粹。大部分画面都是通过360°的2D画面合成而来,而并非是真正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立体相机技术将会变得更加普遍。但是,这也对虚拟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制作要求,目前虚拟技术的发展仍存在一定不足,因此长时间进入虚拟现实空间会使部分受众感到不适。
(二)虚拟技术运用领域以动画为主,发展方向局限
动画领域的3D体验感要比真实画面更加易于操作,因此目前虚拟技术的应用领域还是以游戏为主。虽然《恐怖谷》等游戏的设计已接近于真实世界,但是在许多场景中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此外,对于真实生活环境的探索,目前的虚拟技术还并不成熟。
(三)音效与画面尚未能同步结合
音效也是虚拟技术领域中经常容易被忽略的元素,从某种角度来讲,声音和画面对于虚拟技术来讲都很重要。当我们变换角度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声音也应该随之变化,不和谐的声音有可能降低观众的沉浸式体验,然而如何真正做到将音效融入现实,还是未来虚拟技术发展仍需探索的问题。
五、虚拟技术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中的发展策略
(一)“AI+综艺“打造沉浸综艺理想传播效果
在当下媒介生产实践中,“综艺+AI” 过高的研发成本导致不少节目组入不敷出,同时因为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导致“综艺+AI”面临很多挑战。学者仇筠茜提出了一种“AI+综艺”的新模式,该模式中将人工智能技术放到“幕后”的观点真正切中当下AI综艺面临的窘境。因此,从“综艺+AI”到“AI+综艺”的“台前”媒介呈现面临着可视化重构问题,未来需要解决AI内核与MR外壳相适配的“沉浸性”“交互性”虚实深度融合问题,实现兼容与适配相结合才能打造出真正的沉浸综艺理想传播效果。
(二)多维空间展示体验交互古今
大趋势下看来,虚拟技术下文化类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关键更在于互动叙事。在“5G+AI+MR”及大数据支持下,文化类电视节目形态随着AI交互功能的增强与体感交互设备的完善,将逐步达到与真实世界相媲美的效果。相较于传统媒体,混合现实作为数字时代的产物,能够通过多维空间展示将古今故事融合交互,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其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中的运用,给受众带来新颖的视听盛宴。
(三)细化节目类型扩大受众范围
从当下广电节目中可知,绝大部分虚拟技术已经能够独立运用于文化类电视节目中,但对于如娱乐节目、真人秀等其他形式的节目中仍没有运用此类技术。未来,虚拟技术在丰富画面的基础之上应更好地深入融合主题思想从而进一步推广,同时加强不同类型节目中虚拟技术的使用,提升整体节目质量。
(四)助推智慧广电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目前,中央电视台、各大卫视都更为注重对文化价值的传递和承载,加大了借助文化类节目传播中国文化的力度。可以畅想,在央视与各大卫视的持续发力下,借助虚拟技术,未来的电视节目其观演方式和呈现形式都将被重新改变、解构。除了空间的打破与重新组合、场景边界的拓展、故事想象空间的提升外,今后的节目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科技手段的结合程度也将更深,都将颠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视听和审美感受。
广电定位与内容布局二者之间,是一个互为反哺的关系。如央视因天然拥有站在国家层面进行内容输出的使命,也有着围绕中国特色展开节目制作的方向指导。其文化类节目在回望历史之上,也有了瞄准现实需求、贴近生活的维度展望。因此,在民族传承启合下产出以中国文化为依托的内容不仅是娱乐消遣之需,更是文化自信之需。
在智慧广电建设背景下,因传统媒体的语态与新媒体的语态的截然不同性,传统媒体如果想提升在新媒体渠道的影响力,就必须使用新媒体语态,打破次元壁,融入各种新媒体亚文化圈,利用虚拟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与数字时代接轨。目前,传统电视能够破圈的内容中,比如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都是以传统文化为基底,采用了新潮的表达和虚拟数字化呈现方式,契合当下年轻人对于国风、国潮的偏爱。在整体方面,虚拟技术的应用也方便打造出“视+听+触”多维融合的立体舞台,营造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浑然一体的空间,有利实现主舞台和XR空间副舞台等虚拟元素的沉浸式互动。
未来通过虚拟技术,对文化类内容进行具有互联网特色的、年轻化的创新迭代,共同助力中华文化之美的推介传播很有必要。
六、结语
在目前文化类电视节目得到广泛传播之后,虚拟技术的介入为节目提升趣味性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通过虚拟技术的运用,很多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效果得到了有效地提升。尽管目前虚拟技术的使用还未完全普及,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待改进,但是仍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因此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虚拟技术与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联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