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学改编剧中的社会问题书写与文艺症候分析
——以《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为例

2022-02-18冯东月

传播力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网文弹幕角落

◎冯东月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改编自紫金陈“社会派”推理小说的三部网络剧《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兼具悬疑和现实双重题材,其悬疑外衣下包裹着社会问题的价值内核和对社会众生相的生动书写。其中,《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在2020年播出的众多悬疑剧中脱颖而出,成为悬疑网剧的优秀代表。本文旨在于通过分析这三部作品的社会问题书写及问题呈现方式的优劣,探讨当前网络文学改编剧存在的文艺症候。

一、社会问题书写

(一)三重现实主题的悬疑书写

1.都市青年群体的欲望焦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最主要的变化是“从‘社会身份指标’来区分社会地位向以‘非社会身份’指标来区分社会地位的方向转化”[1],即文凭和学历取代了先天性身份指标在社会地位区分中的作用。此背景下,具有较高学历和新专业知识的“新中产阶级”应运而生。但随着我国人口学历水平的持续上升,高学历青年群体人数激增,造成新中产阶级内部竞争激烈,社会流动受阻,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日益严重。对青年群体而言,难以突破的阶级壁垒不断打击着他们拼搏的积极性,在无法满足的物质欲望与残酷现实的刺激下,他们产生欲望焦虑。在物化的社会中,财富的多少成为阶级定位的重要指标。《无证之罪》中初入社会的郭羽渴望实现阶级阶跃,他向物质欲望妥协,逐渐沉沦走向人性的反面。《隐秘的角落》里的张东升,倒插门的身份让他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中产的跨越,但这并不意味着融入,妻子及家人的轻视让他的自卑达到峰值,无法得到的身份认同使他难以摆脱精神层面的欲望焦虑。他在剧中的多次提问“我还有机会吗?”正是此种焦虑的表征,他渴望被接受,但答案永远是否定。

2.破解青春成长中恶的密码

青春是网络小说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作者一代代更迭,青春的主题也在不断改变。2014—2018年是青春类小说影视化的高潮时期,同名小说改编剧《匆匆那年》《最后的我们》《你好,旧时光》等相继开播,收获较高关注度,掀起了青春类网络小说的改编热潮。《隐秘的角落》所表达的青春主题明显从以往的怀旧情怀和恋爱情结中走脱出来,转向对青少年的成长问题进行呈现。以原生家庭之罪为钥,尝试破解少年成长过程中走向恶的密码。过去影视剧对于“青少年”角色的塑造,或多或少带有俯视的意味,更像是展现成年人眼中的“青少年”,导致“青少年”角色片面化。《隐秘的角落》改变了对“青少年”一味地纯真书写,全剧围绕未成年人展开,采用平等自由的视角对他们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全景式呈现,表达了青少年在成长中的困惑,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缺位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3.司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我国司法体系中的问题是紫金陈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源于紫金陈写作的时代背景,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的力度前所未有,我国司法体制经历不断的改革,司法体系问题暴露的同时也在进行修正。《沉默的真相》以一场匪夷所思的地铁抛尸案揭开司法体系内的黑幕。一场精心谋划的“凶杀案”背后是一群人以正义为名的接力赛。剧中的卡恩集团与政界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卡恩集团一次又一次逃过法律的制裁和正义的审判。《无证之罪》中的骆闻模仿真凶的犯罪手法实施犯罪,目的是借助警方的力量追查真相。骆闻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双重身份的设置在增强作品悲剧性的同时也在向所有观众发问:当正义的手段无法实现正义时,我们该怎么办?

(二)问题书写的优与劣

1.悬疑焦点的转移和深化

目前网络悬疑剧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人物为主线进行线性叙事,注重塑造核心人物的形象,“通过讲述每个故事单元的案件发生→勘察→推理→捉凶的整个过程,来表现主人公缜密的思维和高超的破案技巧”[2],即人物是串联整部剧的核心,案件之间相互独立。如由网络小说《第十一根手指》改编的网剧《法医秦明》,围绕核心人物秦明及其团队展开,讲述了一系列离奇案件。第二种是以核心案件为主线,以案件进展推动剧情发展。如网剧《白色月光》围绕问题“谁是小三?”展开叙事,观众跟随主角一起解密,解密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源。这两类悬疑剧的叙事焦点集中于寻找真相。《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则采用全知视角,即受众早已知道真相。叙事焦点从“如何犯罪”转移到“为何犯罪”,此类悬疑剧让人震撼和着迷的不再是犯罪技巧而是犯罪动机。每个犯罪动因背后都映射着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每起案件都直射社会角落里被忽视或被掩盖的污垢和伤疤。

2.多重叙事轨道,放大局部细节

《沉默的真相》将三个不同时空放置在一个平面上,用三条时间线进行交叉叙事。地铁抛尸案、江阳追查案、侯贵平案三条线索齐头并进,环环相扣,看似毫无关联的个案逐渐织成一张大网,使整部剧的悬疑色彩更加浓厚。《隐秘的角落》改变了原著《坏小孩》的单线叙事模式,以三位小孩为主线之外,增添张东升这条复线,使得剧情更加立体和丰满。此外,《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都十分注重细节的呈现,通过放大局部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利用细节来展现人性和揭露现实,增强观众的共情。如《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和父亲在游乐场外吃糖水,原本甜蜜的父子聚会却因父亲的怀疑而破裂,导演辛爽用背景里若有若无的苍蝇声和那只最终落入糖水中的苍蝇,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朱朝阳的心理变化。

3.概念大于内容,“在场”而不“在地”的尴尬

大量现实题材的网络创作弥补了现实题材网络文学数量不足的短板,但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还未占据其该有的市场份额,“处在‘主流叫好’而‘读者不叫座’的‘落地尴尬’之中”[3]。虽然这三部改编剧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好评,但不可否认它们存在“概念大于内容”的问题。《无证之罪》中为了凸显“邪恶”和“正义”的二元对立,导致剧情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对立”概念大于内容写实。如,为了塑造严良不同于其他刑警的形象,在破案过程中他不以证据定罪,而是寻找证据去证实猜测,这明显与现实不符。其次,为了让李丰田一人担任起“邪恶”概念,编剧不得不让李丰田具有“开挂”的超能力,弱化配角能力,致使剧中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而剧中的底层小人物,也存在同质化、不够接地气的问题。《隐秘的角落》过于重视“现实”和“童话”的矛盾概念,反而导致作品中存在不真实的美好,美好中又存在罪恶的童话,逐渐脱离现实。

概念大于内容导致剧情单薄和主题不够深刻,即使主题具有现实意义也始终与现实持有一定的距离。有学者指出,目前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创作还是“在场”而不“在地”的“伪现实主义”写作,即只是在选取的某个社会题材当作写作背景板,浮于表面的进行故事涂抹,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缺乏对生活的感知力,虽为现实主义作品却缺乏现实主义精神[4]。此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许多作者的生活积累和生活阅历有限,但试图虚构出重大的现实问题,导致作品情节脱离实际。另一方面与网络文学改编剧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创作环境密切相关。

二、文艺症候

(一)资本逻辑下“文学”的败北将加快IP改编的“速食化”

与一些网文作家的兴趣写作不同,紫金陈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要用网文写作赚钱的目标,“国内写得好的推理作者屈指可数,好好写的话,起码是能挣到钱的”[5]。在小说《长夜难明》中,紫金陈运用分镜头的形式进行写作,以便后续进行影视改编。此做法类似于业界提出的“策划人制度”,即从网络文学写作伊始,就确定好了后续的IP开发。这实际上是“文学”在与“资本”博弈中的败北,网络文学IP被作为一个多作品联动的产品来打造,网络文学不仅是作品更是一个产品,甚至是一件商品。IP的大热,导致网络文学IP产业中“文学场”和“资本场”力量的不均衡,文学处于弱势地位。近年,阅文集团的IP的版权收入呈增长趋势,据阅文集团财报显示,2019年阅文的版权运营收入为46.4亿元,增长283%,占总体收入比重的55.5%;而以付费阅读为主的在线业务首次下滑,收入占比从2017年的85.2%降到44.5%[6]。2021年中期,阅文集团的版权运营收入为18亿元,同比增长124.5%[7]。作为中国最大的网文平台,阅文集团的收入占比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阶段变化。

阅文集团IP版权收入占比的激增显示出IP极大的发展潜力,这固然可喜。但另一方面线上收入占比的下滑更需警惕,2020年5月发生的“阅文风波”就可见其端倪。资本逻辑之下“阅文集团的经营策略转向盈利占比更大的版权收入,而不再像以往那样以付费为主营业务的线上经营”[8],这导致许多网络作家的恐慌,毕竟相较于版权收入,线上的打赏和订阅才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如果网文平台一味向资本倾斜,忽视大多数网络作家的权益,将直接重伤网络文学发展的生命根基,无作家便无作品,网络文学IP也将成为无源之水。

“策划人制度”试图将网络文学IP的孵化打造为一个工厂,通过流程化的方式,实现效益最大化。趋利逻辑之下,相关影视机构将为观众呈现他们想看到的一切,人们或将进入“影视茧房”。“定制化创作”使得网络文学IP的打造速度升级,加快IP改编的“速食化”,使人处于IP裹挟的洪流之中,IP剧一个接着一个的呼啸而过。

(二)“话题”先于“主题”,网文IP改编剧难以实现精品化

《沉默的真相》与《隐秘的角落》的传播过程具有相似性,二者的播出平台以及原著作者均相同,但与《隐秘的角落》相比《沉默的真相》的收视率和影响力略显平庸。但在剧情、阵容等方面《沉默的真相》并不逊色,在豆瓣上《沉默的真相》的评分也高于《隐秘的角落》。而《隐秘的角落》之所以能成为爆款,归功于其极高的“话题”热度,播出期间“要一起爬山吗?”“东升叫你去爬山”等话题多次冲上微博热搜榜,使这部网剧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和《隐秘的角落》一起爆火的还有“爬山梗”。和《沉默的真相》境况类似的还有小说《凰权》改编的电视剧《天盛长歌》,在道化服方面该剧有着将近4 000多套服装和700多个造型。无论是演员阵容、导演还是剧情都堪称优质,但由于缺少足够的“话题”,未能突破传播圈层,该剧仅仅成了部分人群的“圈地自萌”。

大量改编剧将观众淹没,由于网络文学改编剧质量的参差不齐,观众很可能处于“烂剧”的包围圈中,优质网文IP改编剧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网文IP改编剧要想成为“爆款”,不仅需要优秀的剧本、优良的制作团队以及精良的道化服,更需要依靠“话题”打破传播壁垒。当网文IP改编本末倒置“话题”先于“主题”时,烂剧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优质IP改编剧更难突出重围,陷入“无话题就扑街”的怪圈中。一部网文IP改编剧往往资金有限,优质IP不一定能成为“爆款”,话题IP更具有成为爆款的可能性。此逻辑之下,资金投入向话题营销倾斜,此消彼长,网文IP改编剧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更难实现精品化。

(三)粉丝对IP改编剧的文化塑造消解了作品的严肃意义

《隐秘的角落》的火爆,离不开粉丝的表达欲望。根据爱奇艺的弹幕数据,《隐秘的角落》全集12集累计约有20万条弹幕,且不少观众感叹“弹幕比剧情还精彩”,看剧开弹幕成了不少人的标配。弹幕的再解读为作品增添了新内涵,观众通过弹幕进行对话、讨论,共同对影视文本进行新的意义阐释,并在不断地隔屏对话中形成共识。“他们的文化再创造使IP不仅保鲜,而且增值,形成巨大的价值蕴藏”[9]。源源不断的弹幕形成了一种“圈子”,观众在这个虚拟社交圈中获得陪伴感和弹幕讨论的仪式感。且粉丝的“造梗”能力增强了作品的粉丝黏性和话题热度,粉丝的表达交流不再局限于视频平台的弹幕形式而向社交媒体平台延展。

《隐秘的角落》运用了大量的隐喻镜头,“现实”还是“童话”的双重结局给了观众无限解读的空间。对《隐秘的角落》结局的解读成为了人们看剧时的重点,观众为每一个细小的发现而惊喜,看剧变为解密游戏,而观众的解读有时也超越了文本本身的含义。例如,在观众显微镜式的观察下发现朱朝阳桌子上魔方的变化,进而解读出了朱朝阳内心阴暗的恐怖意味,而事实上只是道具师无意间把魔方玩坏了。观众的过分解读,使作品脱离了创作者的控制,作品真正的价值内核可能会在这种游戏化的解读中被忽视,从而消解了作品本身的严肃意义,“一个关于原生家庭之罪浸染下的少年成长故事的现实主义文本在这种情境下退化成一个解密游戏的后现代主义文本”[10]。

三、结语

《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作为近几年较为优秀的悬疑类网络文学改编剧,其在影像呈现、社会问题呈现等方面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其中存在的概念大于内容、“在场”而不“在地”、“话题”先于“主题”等问题值得反思和探讨。平衡好作品品质与市场流量的关系,对网络文学改编剧的正态发展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网文弹幕角落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我多想走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休憩的角落
弹幕小能手养成攻略
网文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