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技术下身体传播问题浅析

2022-02-18陆晨晨

传播力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媒介社交主体

◎陆晨晨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引言

纵观传播学研究史,身体问题在传播中几乎不受重视,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所论述到的“人”多是以价值认同、态度和意见的流动与变迁而不是对身体在场与缺席及其所内涵身体关联的讨论[1],正如彼得斯所言“‘交流’这一新观念容许肉体不在场而实现接触,这种接触对交流者(动物、人、机器)的身体形式并不关注,甚至对交流者‘是否存在着有机体’都无所谓”[2]。

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观,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传统媒介方式的变革,不论是web2.0时代下网络社交的兴起,还是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下新型社交技术的探索,都离不开对传播主体的研究。移动互联网使得位置和空间的信息颠覆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判断身体的“在场”与“缺席”不再以“面对面接触”为依据;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下“身体”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机器能够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也能够与机器仿真的身体进行互动[3]。孙伟认为,目前身体重返传播领域,我们需要认识到身体一直是重要的学术脉络;当前技术下,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身体实践以及构建身体研究知识体系[4]。

身体问题重新出现在专业的研究视角中,很多学者梳理了身体问题在传播学史中起源与视域,引起了学界的兴趣;也有学者将身体问题贯穿到目前的传播环境中,致力于论述身体的“在场”与“缺席”问题。本文基于以往的研究将身体的概念界定:意识主体和行为主体的结合,大脑的意识也是身体的一部分,以此展开研究。主要探讨“身体”在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传播以技术发展时期划分,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身体传播的论述,主要回答“在线的身体”是否完全脱离身体这个本体?身体是否会被“替代”等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身体在新媒介技术下所发挥的作用,引起学界对于“身体问题”的思考以及未来“身体问题”的发展。

一、传播中的身体问题

回顾人类社会的传播交流活动,身体在传播历史中从未消失,新媒介环境下身体问题的凸显,不由得将身体这个概念重现,放置人类传播交流史中,从最初的交流活动探寻身体的存在意义,有助于当下对身体传播问题的研究。

(一)口语到文字:时空变迁下的主体性

最开始的交流是基于“面对面”的口语交流,这时的身体在传播中充当媒介,通过身体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意思,并且通过身体接收信息。随后在印刷时代下,文字传播成了信息传递的一种新的方式,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书写下来的文字也可以源远流长,正如媒介功能中提到的社会遗产代代相传。尽管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但是身体仍然是传播的一个主体,文字是人去书写的,传递的动作是人发出的,所以人的主体性是显然的。当然文字的时空性远不及互联网时代下的时空概念,但是最简单的方式中所体现的身体性,却也是新技术下身体问题最好的切入点。

(二)移动网络时代:身体需求的浮现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的交流增强,可以利用便捷的技术寻求沟通,空间、距离的问题看似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运用的确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地球村”形态浮现,不论在多远的距离,一个电话、短信都可以告知最新的消息。也逐渐除了“再现的身体”和“在线的身体”,两者是“远程身体”的一种体现。但在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媒介的形式在不断向“身体性”靠近,最大程度地还原身体的感官,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中,人们对于身体的需求随之浮现,场景化的构建、在场感的体现都是身体需求的延伸。

1.互动中的身体

交互性营造“互动场景”,在对同一事物进行观看时,突破单一的“看”“听”等模式,受众在交流的过程中,“再现的身体”延伸了肉体所不能触及的层次,其实是对身体的一种需要,对场景的需求以及在场感的呈现。在观看视频时有“弹幕形式”构建共同观看的场景;进行话题讨论时有评论、转发等互动要素营造“互动氛围”,这些其实是一种“在场”的需求,人们渴望“对话”而非单一地接收。微博等社交软件下的评论功能也是一种互动形式,其实互动也是身体交流的一种体现,信息的接纳、消化、编辑、发送都是人这个主体进行的,无论是弹幕的发送还是评论的呈现,这都不只是独立于身体的思想碰撞,而是身体所反映出来的思维观念,身体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2.私下交流中的身体

在互联网时代,高速有效的文字传递拉近了人们的时空距离,通过网络的支持,远程发送信息的方式成为人们交流中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随着交流习惯的变化,文字交流的焦虑感逐渐浮现,通过文字不能很好地感受到对方的语气、神态、状态,受众会开始怀疑交流的有效性,这种焦虑其实也是对身体的需要,身体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有时候会帮助传授双方进行更加有效的交流,于是语音、视频的交流方式也成了人们交流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尽管视频形式上是“再现的身体”,但却是身体的较好映射,能够增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现实感,正是对于“在场感的需求”。

例如,必要的公司线下开会、婚礼的举办是一种“仪式感”,身体的出现有时就是一种仪式感,它代表着我愿意用我的身体在这段时间内和你进行沟通,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愿的有效沟通。仪式感和“再现的身体”并不冲突,其实更好地体现了身体在传播中的必要性,我们都在选择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传播,然而这种方式并没有超越我们的“身体”。

3.公共空间中的身体

身体绝不只是纯粹的生物性存在,而是作为叙事的媒介和传播的主体。文字分享的时代衍生出了视频的分享形式,5G为视频社交提供了技术条件,在QQ空间、朋友圈等文字分享的基础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平台也呼之欲出,在公共空间中体现了身体的传播能力。

首先,视频的形式为受众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场景体验,将观看者带入到分享的场景之中,利用听觉和视觉更好地去接受传播者所表达的信息,利用身体的机能感受到传递的信息,这其实也是满足了受众对身体的需求,对场景的重视;其次,身体的叙事能力在短视频中得以展现。短视频中,身体是叙事的主体,身体的魅力在通过影响呈现,冲击受众的视觉感官。身体的叙事能力其实也是一种符号的叙事体现。

人们在网络中通过“再现的身体”进行交流,传播者利用视频制造信息场景,更好地带入观众,并且通过身体的叙事能力,简单直观地进行信息传递;接收者则通过身体进入到视频的场景中,再通过意识的思考接受信息,满足自身的需要。身体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介质,从形式上来看视频是听觉和视觉的延伸,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介更倾向于与身体的“融合”,尽管现在的时代已经产生了文字社交、视频社交,那么随着科技的发展,日后的技术对身体需求的满足进行一个跨越,又会是怎样的社交形式?

(三)新技术下的发展:增强现实中的身体意义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益革新使得传播形式得以改变。沉浸式传播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不同于视频形式的传播,沉浸式传播除了视觉和听觉增强,整体的身体感觉也随之强化,使用者能够通过模拟的场景来获取有效的信息,在场感更加明显,这也是对身体模仿的一大飞跃:尽可能与身体相似,做到真正的“身临其境”。尽管目前这种沉浸式传播还没有广泛地进行使用,但5G技术的加持下,这方面的发展也值得我们的去构想和关注。目前也有一些沉浸式体验,例如,商场中的VR体验区,但是在这项技术中,同样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如何克服佩戴VR眼睛所带来的眩晕感?这种人体的不适更加凸显了身体在这项技术中的重要性。身体是承载技术的必要介质,所以要求技术要更加贴合身体的反应,这也是技术在新媒介传播中所需要重视的问题。

其实,在很多技术的发展下,新媒介技术的方向在不断向“身体”靠拢,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身体主体的不可替代性,肉体是有限的,通过技术的支持,延伸身体的主体功能,营造在场的场景,模拟身体在场的情形,更好地进行传播。技术不应该独立于身体之外,思想也不能二元对立于身体,而是有效地结合,在增强传播可能的情况下,无限发掘接近身体主体的方式,进行更加有效的身体传播。

二、身体问题的凸显

身体在传播中的需要从在场感体现出来,传播中所面临的身体问题也是我们所需要重视的方向,结合以上的分析,将论述身体问题在传播中可以发挥作用的思考点。

(一)身体传播:互动—共情

身体之所以与机器不同,是因为身体包含了主观能动性,身体的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实践。机器可以模仿人体的行为,但是目前来说,还不能对人的情感进行完全的学习,这也是人体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传播中突出的特征之一。

人类有着本能的情感反应,我们“感受”着他人的感受,我们体验着别人的痛苦,就好像是自己承受的一样。这就是“共情”。心理学家早已对共情给出了准确的解释:共情是先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然后再复制”他人的情绪状态。共情不仅是为某个人的不幸而感到惋惜,还是我们复制和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能力[5]。

我们需要利用身体的感知能力,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综合感知的传播方式来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欣喜的传递。就需要我们在传播中要重视人的“情感层面”,尽可能产生“共情”的因素,重视身体的情感。

(二)新技术生产中的身体主体性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5G技术所带来的未知也远超于我们的预知,但是无论技术如何变革,都应该强调“人”的主体性,这也是身体传播所带来的必要反思。身体是不容忽视的部分,技术加持创新了传播的手段,创造了更多先进的媒介使用技术,类似于新闻机器人这样的技术,虽然在形式上是完全独立于人类的身体,但是技术的操控却是摆脱不了的。在这个层面,一定要重视人的主体性,发挥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面对一些技术伦理问题的时候,也需要我们正视技术之外,“人”的责任。

在新闻生产中也是如此,尽管有AI主播“代替”了传统的主播,但是在一些需要发挥能动性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主动去把握。技术有时解放了生产力,让人类的“身体”投入到更有效的生产工作中。

(三)离不开的身体

媒介是人的延伸,最近也听说过一种说法:人是媒介的延伸,这两个观点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主体的判断,一个主体的“人”,一个主体是“媒介”。就以上的分析来说,身体其实是包含了意识主体和行为主体,从理论中也可以看出对“人”的重视程度,不论是最初的口头传播还是到当今的视频传播等丰富的交流形式,都离不开人的“身体”,这包含意识上的也包括行为上的,身体其实一直都存在于传播之中,不单单是肉体的面对面形式。

目前有很多研究都在探讨身体的缺席,但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路,身体从未缺席,而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在场。远程的交流并不是局限于心灵的交流,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行为,这需要依靠身体来完成;场景的再现是人们对身体需求的体现,当我们尽可能去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最大可能地帮助我们去有效传播,其实就是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尽可能还原“身体”的感觉。

三、结语

身体问题的“重提”是对有效传播的探索,新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介使用的改变,但在这一过程中,身体的主体性是需要被重视的,媒介并没有取代甚至超越身体,而是和身体更好地结合,进行更加有效的传播。对于新技术的使用,我们也需要正视其中的身体问题,不能脱离身体去谈技术,也要对人的主体性抱有信心。

猜你喜欢

媒介社交主体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社交距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