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音腔”的定义再思考与风格突破

2022-02-18◎黄

传播力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腔调新闻联播播音员

◎黄 添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播音语言具有十分独特的魅力,播音语言与我们现实生活日常语言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日常语言相比较,播音语言在语调的起承转合上更加收放自如,在语言逻辑上更具有层次性,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启迪人们的思想,给人们豁然开朗的感受。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广播电视节目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这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的竞争,为此,不少广播电视节目开始进行节目内容和主持风格的创新,不同形式的播音腔开始广泛应用到众多节目中。业内外人士也开始加强对播音腔的研究,同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播音腔是否可以实现节目创新,吸引广大受众的目光成为人们主要质疑的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播音腔的定义思考与意义突破研究十分必要。

一、“播音腔”的定义

以往我国的播音学界、业界对于“播音腔”的评价和分析,大体上已经得出了一个新的共识,那就是“播音腔”应该是一个本质上包含着“好”与“坏”的“混合体”,应该针对性地采取“扬弃”的态度和方法来正确对待“播音腔”。通常来说,在对于一个问题做出好坏评析之前,需要对本身概念作出界定。从历史性的角度来看,在长期的发展中我国汉语播音工作经历了不同的形态,而“播音腔”的特征和评价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变化。问题是:今天我们所谈到的“播音腔”究竟是哪一种“播音腔”?进而产生了如何定义“播音腔”的概念问题。 《说文新附》中这样解释:“腔,内空也。从肉,从空,空亦声。”除了可以泛指人和其他动物体内的空处之外,还可以泛指一种腔调和音调。例如,唱歌就有唱歌的腔调,美声和民谣的唱法,音调就不尽相同;相声表演有相声的腔调;戏曲和话剧也有话剧表演的腔调;方言有方言的腔调。我们通常根据一个人日常说话的腔调语调,就可以准确判断出这个人日常生活的地域。例如,港台腔、东北腔、天津腔。以此类推,“播音腔”本身就是一种区别于日常的谈话、相声、评书、电影、话剧等,涵盖了广播电视播音的一种形式和独有的风格和特色。

二、关于“播音腔”的使用与优劣争论

迄今为止,“播音腔”在我国播音学界与业界仍然存在优与劣两种不同的认知,优劣的争论主要是基于两种不同的“播音腔”的概念。由于理解不同,认知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褒有贬。反对者将装腔作势、居高临下说成“播音腔”的惯用伎俩,是播音过程中“高”“平”“空”的典型表现。认可的人则认为播音腔亦是一种传统的播音技巧,在新中国诞生前后至今逐渐形成的“字正、腔圆、庄重、大度”的特色,[1]正如张颂提到,播音一定必须要有自己的“腔调”而不能完全失去它,“播音腔”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结晶,播音爱好者和同行们都应理直气壮地继续坚持使用、丰富和发展“播音腔”。[2]蔡湘芝认为,对于“播音腔”由于理解不同,在生活中有褒有贬。[3]岳斌提出,播音腔是专业的表现形式,也是应该遵守的原则和规律。[4]王君认为,播音腔内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表现。[5]刘占林在20世纪末针对“宣读体”逐渐被“谈话式”取代的状况,提出了“扭曲的谈话体播音现象”。有个别观点认为,在播音教学里总说的“播音腔”特指的是“东施效颦”或者“画虎不成反类犬”这类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是基本功没到,还总想搞个大新闻,盲目地生搬硬套,不管不顾地模仿或追求某种自己以为是的审美。而外行人所谓的播音腔不是这个意思,他们觉得学播音的都有播音腔。也有通俗的说法说,“播音腔”其实就是指在播音过程中,所具备的“提打挺松”的状态,就是提笑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这样所形成的声音。还有的与播音有关的观点及其支持者普遍认为,毫无表情的呆板的汉语腔调叫“播音腔”,应该彻底消除“播音腔”。围绕“播音腔”的优劣争论,我国播音界在如何面对和看待“播音腔”的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好”多还是“坏”多仍没有定论。

三、“播音腔”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播音腔”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对于“播音腔”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各个行业也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广播事业凭借着新中国成立的东风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条件,播音工作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与发展。在这个时期,新闻播音主要承担着宣传国家政策和大政方针的作用,因为其事关国家建设和国民恢复经济发展,在新闻播报中不允许存在半点差错,在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下,播音员将“不出错”作为播音的重要要求,一种新型的保险调应运而生。保险调的播音腔具有稳而不错的特点,可以减少播音员的工作失误,降低了播音工作的难度。保险调的播音腔还有多停少连的特点,播音员可以将长句变成短句,降低了长句的播音难度,这也增加了保险调抑扬顿挫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开始复苏,广播电视事业也实现了进一步创新发展。然而,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播音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满足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需要,广播电视单位开始大量招聘播音员,同时降低对播音员的要求,一批没有接受正规训练的播音员走上播音岗位。他们在工作中模仿中央广播员的播音方式,但是在模范中只重视形式的模范,忽视内涵的模式,失去了原本播音腔的内涵,平直调在此基础上形成。在同时期还出现了港台腔。1986年珠江经济台成立,珠江经济台是国内第一家经济类电台,因为其定位的新颖性,瞬间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同时珠江经济台的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节目中播音员将港台腔融入节目中,成为观众争相模仿的对象。

2006年广播行业开始进行改革,播音腔的发展之路开始朝着固定强调的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播音方式和播音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一种亲切又不失庄重的播音形式呈现。比如,以《新闻联播》为例,在过去,以罗京、张宏民为代表的播音员在播音中播音腔调不仅严肃,而且十分庄重,增加了受众与节目内容之间的距离。为此,以李梓萌、康辉为代表的播音员开始尝试一种更为亲和的播音腔形式进行内容播报,这不仅是对传统播报形式的挑战,也是一种节目播报形式的创新,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

四、“播音腔”的意义

“播音腔”是否应该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以及一系列新兴媒体的崛起下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些播音员主持人自认为掌握了广播电视语言的精髓,其实只掌握了表面知识,用固有的自认为专业的腔调来谈论百姓的身边事,不能辩证地继承和发展播音语言的样态,心中没有观众,没有真情实感,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与受众间的距离加大,只有“范儿”没有“魂”。还有一些电台或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一味照搬、模仿港台或国外的普通话进行播音,传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种所谓的“播音腔”造成了业内人士质疑、受众反感的结果。

面对一系列问题,是否还应该继续发展“播音腔”呢?答案一定是肯定的。有人把播音工作当作西方广播电视事业的“舶来品”,[6]但我国汉语播音的风格与以英文为代表的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风格有着明显区别。播音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在现代社会必然会有自己的内涵和语言文化特征,在我国早期的电视和广播事业中,延安新华人民广播电台铿锵有力、爱憎分明的播音腔调就起到了广泛宣传党政、打击敌人的重要作用。“播音腔”的定义是我国老一辈的播音员经过多年实践、长期积累和探索的语言文化结晶,后继者们又在坚持和继承,不断地发展丰富着它的语言文化内涵。“播音腔”的存在对有声语言的传播以及对我们语言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播音腔”要求言语规范、发音准确

“播音腔”的语言规范性,在普通话发音准确、用词严谨、语法正确等方面都能得到良好体现。贯彻落实“播音腔”这一工作不仅能够符合广播语言的基本特性,还能够推动我国普通话推广工作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的重要作用。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优良民族的文明水平和进步的程度也一定会通过良好的播音语言面貌直接展现出来。

(二)“播音腔”要求语言庄重,内容准确

庄重的播音语言表达方式能够使播音员主持人传播的内容和信息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播音员主持人的真诚能够被观众更加直观深刻地感受到。然而庄重和死板、一成不变并不相同。在某种程度上,优秀的主持人、播音员可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的整体形象。庄重严肃的“播音腔”既能把我国深厚的广播语言文化底蕴更好地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又能让世界看到一个泱泱大国深厚的文化形象和民族胸怀的博大。

(三)“播音腔”传达一个时代的声音,把握一个时代的要求,要求符合时代潮流

“播音腔”是跟随着一个时代的潮流和发展在不断地寻求发展和进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1958年至1976年间的播音风格基本呈现出“泛政治化”的新闻播音特点,缺乏语言的交流感与语言的艺术感。21世纪后,新闻播音的语言风格由“播”新闻向“说”新闻转换,“说话”的新闻同样也是一种新闻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但不可能等同于常人在生活中的随意的语言表达状态。随着社会进入现代化,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融合新闻媒体发展趋势加强,播音员的风格也由大方端庄向活泼、亲切的方向转变。良好的传播既有利于拉近新闻与受众的关系和距离,又能更好地向受众传播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做好对舆论的引导,因此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四)“播音腔”要求语气平实、亲近受众

语言平实、贴近受众是受众愿意收听收看节目的根本保证。以前,讲究字正腔圆、成熟稳重的播音风格,导致缺乏贴近性和亲切感,大量观众的抵触心理便由此产生。经过后期调整,时而活泼,时而庄重,节目的内容、语调都发生了改变。观众能够体会到较强的现场感,更有利于消息的传播,这种亲切的“播音腔”也更容易被受众接纳和认可。

五、如何有效解决“播音腔”的问题

关于如何有效地解决“播音腔”的这一问题,有的中国语言学者认为,给予“播音腔”具体表现的解释和定义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也就是说在进行选择时一定要仔细看所选择的腔调是否完全符合对语境的要求。[7]张颂教授曾经明确指出,那种过于模式化的固定话语腔调并不能称为话语样式,而是对那些“语无定势”的模糊腔调进行分类,可以从根本上说,它百分之百是服务于作者与语言稿件的内容的表达方式。

不管是朗诵还是新闻播报都讲求一种自然。“播音腔”用不好则是拿腔拿调,和人们平常说话的状态有很大不同,通常使人感到很做作,不自然,在有声语言表达上,显得过于呆板刻意毫无感情色彩。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需要用真情实感来感染听众,让播出的节目富有一定的生命力。当播音员主持人拿到一篇新闻稿件时,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准确把握新闻稿件内容和作者具体立场态度,然后迅速地判断哪一种“播音腔”符合这篇稿件,从而将稿件的信息内容更加形象可感地直接传达给了受众。比如,对于政策法令文件的规范播读、发表社论以及对社评的客观评述和电视新闻的直播稿件多用“宣读式”,特别重要的是对时政热点新闻的播报;对于主要是根据诗词等中国语言文学的体裁以及晚会、特别节目的主持而对受众使用艺术形式化的表达主要用到“朗诵式”;新闻记者访谈,出镜记者采访等最接近常规的人际沟通交流时会用到“谈话式”;而解说词、纪录片等客观说明、讲解和陈述则多见“讲解式”,更为直白通俗。

六、“播音腔”风格的突破——以《新闻联播》为例

尽管在有声语言的传播、语言风格的形成方面,“播音腔”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时代最终无疑会抛弃那些一成不变的套路。《新闻联播》作为目前在中国覆盖率和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电视新闻节目,一直作为为人民群众表达、宣传党和政府声音的“喉舌”。许多优秀的播音员以及主持人自然而然地在广播过程中学习和运用并借鉴了新闻联播主持人的风格。近几年“播音腔”的一些重要变化与巨大突破,从《新闻联播》主持人播音风格的发展演变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

(一)“播音腔”表达方式的变化与突破:《新闻联播》“播—说—讲”的巨大变化

随着播音行业的发展,播音员“播音腔”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主要经历了“播—说—讲”三个历史阶段。《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主要是根据提前准备好的稿件内容进行播报,稿件内容是什么,播音员就播什么,这种播音表达方式相对比较古板,不能发挥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观众在收听收看节目中也不能对内容产生情感共鸣。需要注意的是,《新闻联播》面对的主体是所有普通群众,但是群众的受教育程度不同,为了保障群众的参与性,首先就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播报新闻,《新闻联播》开始创新“播音腔”表达方式,朝着“说”新闻的方向发展。

“说”新闻是对传统播新闻方式的一种创新,播音员的播音的方式不再官方化,语言内容更具亲和力,而且都是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大白话,观众很容易被播音员的语言所吸引,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了进一步促进《新闻联播》语言“接地气儿”,播音员还深入基层,感受基层群众生活,了解基层群众的语言特色,然后将其应用到《新闻联播》播音语言中,实现了基层群众与播音员的联动。

随着融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国际化交流也更加密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三大央视进行视察中也强调要加强国家传播能力建设,优化战略布局。基于此,我国《新闻联播》开始创新发展,播音员一改之前的播音方式,用更加生活化的语言向人们问好,同时也会加入一些网络上流行的热词,开创了“讲”新闻的先河。比如,在《新闻联播》中观众会听到播音员用“直播带货”“粉丝”等语言,可以感受到播音员在表达风格上的转变,使得播音内容更加贴合群众生活。

(二)“播音腔”表达风格的突破

《新闻联播》第一代播音员的代表是赵忠祥、李娟。字正腔圆,声音浑厚,态度严谨是赵忠祥的播报风格,咬紧字音,准确发音,语势上没有太大变化;李娟也是以严谨为主,语调较高,感情平淡。总的来说,第一代播音员播音的风格特点是平淡、严谨。

李修平、罗京是《新闻联播》第二代播音员的代表。李修平与罗京在播音风格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李修平在播报过程中,拥有温柔亲切的风格,自然流畅的播音,清晰地咬字发音,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她给人的感觉更多是一种平等,所以在观众了留下了好人缘的形象;罗京也被广大受众称为“国嗓”,那是因为其亲切朴实,爱憎分明的新闻播音语言风格,舒缓的语势自然亲切。与第一代播音员相比较,第二代播音员改变了传统的播音方式和播音形式,在表现风格上也不再过于严肃,同时也加入了自身感情色彩,变得爱憎分明。

康辉、海霞是《新闻联播》第三代播音员的典型代表。康辉在新闻播报的语势上更加富于变化,深受全国人民和广大群众的喜欢,同时,康辉的声音洪亮,语言节奏感强,带给人一种欢快时尚的感觉。与其相比,海霞的播报风格更加大气稳重,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刚柔相济,观众更加容易知晓和理解新闻要传达的内容。第三代新闻播音员从其语言风格总体来看,在第二代基础上又一次取得了新的突破,“播音腔”变得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第四代《新闻联播》播音员主持人的典型代表是郎永淳、欧阳夏丹。郎永淳的风格更加口语化,是在“说”新闻,他的声音富有磁性、充满感染力,在富有变化的基础上,他的语势更加稳重大气,亲切自然,独特的“郎式”播报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欧阳夏丹在新闻播报时语气亲切,语势欢快,富有节奏感。由原来的“播”新闻变为了“说”新闻。总之,在第三代“播音腔”的基础上,第四代播音员又进行了丰富和突破,语言明快、语气亲切、语势稳重、语态大气,具有“生活”气息。

我们可以透过历届《新闻联播》播音员的播报风格变化看出,“播音腔”变得更加个性化,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的距离。爱憎分明、刚柔并济、亲切朴实、严谨生动,更趋向于新时代“播音腔”的新闻创作风格的语言特点。

七、结语

对于“播音腔”创作的评析,本质并无“好坏”之分,而需放在历史语境与人民需要中考量。在当今以及未来,有着个性自然情感的“播音腔”必将成为主流的播音腔调范式,但其中的细节元素仍需要继续丰富、发展与研究。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剔除“播音腔”中的杂质是我们的责任,使它充满时代的活力,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多种功能,为人民更好地服务,持续传达党的声音,积极担当党的“喉舌”之重任。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和运用“播音腔”,并在长期坚持和发展“播音腔”的过程中,形成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个性特征的播音风格,不断完善、突破旧有的风格体系。

猜你喜欢

腔调新闻联播播音员
新闻播音员做好各类配音工作需要掌握的技巧
浅谈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的纯洁性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上海腔调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腔调·愿君日后多争气
“名门范”夫妻的复古优雅腔调
细微之处见功夫——播音员的情感掌控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