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
——整体的生活方式——读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有感

2022-02-18张一丁

传播力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威廉斯学派大众文化

◎张一丁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一、写作背景介绍

(一)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由来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进行,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也让文化与艺术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电影、广播、电视等新生事物不断冲击着欧洲传统文化和艺术家们,同时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也让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大量受过教育的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对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新技术和新需求共同造就了新产业——文化产业,借助新鲜登场的大众传播手段(电影、广播、电视)为大众提供大量标准化生产的文化产品,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在适应时代需求的同时也让欧洲传统文化蒙上了一层阴影,文化逐渐变得庸俗和雷同,艺术家由原来的自由创作变为文化生产线机器上的一部分,这也让学界和艺术界对于新的情况进行分析。艾略特(T. S.Eliot)和利维斯(F.R.Leavis)两位文化学者提出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概念,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为代表人物的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派认同了艾略特和利维斯关于大众文化的观点,但与二人还试图扼杀大众文化的观点不同,法兰克福学派接受了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现实,转而对大众文化展开批判,认为文化产业屈从与资本主义市场规律,大众文化成为了资本主义的附庸,在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大众文化“以商业原则取代艺术原则,以市场要求取代审美要求,以震惊代替韵味,以同一性代替差异性”[1]。认为大众在大众文化长时间,全方位的影响下已经失去了审美能力和判断力,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反抗。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发出了严厉的批评,但在二战后,一批英国文化学者对于大众文化却有着不同的见解,这就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

(二)英国新左派运动与文化研究学派

说起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就不得不提英国的新左派运动。二战之后欧洲各国开始反思1929年经济危机和二战带来的问题,同时学界也对马克思主义重新燃起了兴趣,战后的欧洲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迅速恢复经济,经济上采取凯恩斯主义,发展国有经济,提高社会福利,缓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在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做法之后迎来了一波高速发展,工人阶级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质量也得以提高,导致社会主义对于工人阶级的吸引力大减,同时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对于斯大林的全盘否定也让西欧共产党思想出现了混乱。这时候一批英国学者主张用文化社会方向的观点替换掉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与之前的左派不同的新左派运动,其代表人物有雷蒙·威廉斯、爱德华·汤普森、理查德·霍加特、斯图亚特·霍尔等。其中理查德·霍加特于1964年在伯明翰大学设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标志着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的诞生,而雷蒙·威廉斯和斯图亚特·霍尔也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三)雷蒙·威廉斯的思想概述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思想与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同源,同样对于大众文化持批判态度,但文化研究学派认为要用辩证法的方法来看待大众文化,认为大众文化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并认为大众对于大众文化并不是完全被动麻木地接受,大众同样能够对文化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反作用于文化。雷蒙·威廉斯就是该学派中的杰出代表,他出身平民,所以对于大众文化非常熟悉,在研究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时更喜欢以平民视角来解读,同时客观公正地评价大众文化,认同大众文化确实存在庸俗和雷同等缺点,同时也认同法兰克福学派关于资本主义通过大众文化操纵民众的观点。但雷蒙·威廉斯旗帜鲜明地指出大众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认为传统的精英文化应该俯下身来与大众文化平等交流,这样才能弥合社会裂痕,促进文化发展。同时威廉斯指出民众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通过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反抗资本主义的文化统治,为新左派运动添砖加瓦。这本《文化与社会》完成于1960年,是雷蒙·威廉斯在牛津大学担任指导教师时期的著作,被视为威廉斯最有名的著作之一。

二、主要内容

(一)第一编:19世纪的传统

威廉斯首先比较了艾德蒙·伯克与威廉·科贝特两位英国思想家,二人均生活在18世纪末期,这一时期的欧洲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繁荣,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和工人运动的兴起,被破坏的乡村景观,法国大革命带来的革命风潮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一批有识之士对于这样的现状非常不满,展开了对工业文化的批判。艾德蒙·伯克被誉为“第一位现代保守主义者”,虽然他对工人阶级现状非常不满,但他反对激烈的革命,“我们弥补缺陷,我们调和分歧,我们保持平衡”[2],同时他也反对民主制,认为现阶段民众缺乏能够行使民主权利的文化素养,他同样反对个人威权,所以他寄希望于个人美德。而威廉·科贝特则更加直接,由于出身平民,科贝特对于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非常同情,大声批评资本主义的缺点,但他同样观点保守,不仅反对政府镇压工人运动,还直接反对工人运动,认为一切要顺其自然。科贝特非常怀念中世纪,对于迅猛发展的新鲜事物感到畏惧。

威廉斯对比的第二组思想家是两位罗伯特——罗伯特·骚赛和罗伯特·欧文。骚赛与科贝特一样同情工人阶级的苦难,认为人正在成为机器的附庸,但认同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繁荣,认为资本主义的问题在于过度逐利的生产制度,主张政府积极介入,承担起教化和维护秩序的责任,鼓吹家长式政治。欧文的观点与骚赛相近,认同资本主义带来的生产力发展,但认为过度逐利带来的是道德败坏,提倡发展教育来普及美德。欧文与骚赛最大的不同在于,骚赛是单纯的思想家,而欧文不仅提出观点,还去亲身实践,欧文同样是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杰出人物,并对社会主义社会做出过宝贵的实践。

下面继续列举威廉斯同时期的思想家,比如,柯尔律治、卡莱尔、马修·阿诺德、普金、罗斯金和莫里斯。柯尔律治、卡莱尔和阿诺德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抨击社会现实,主张进行社会改革、提倡教育等,但也有不同之处,柯尔律治更希望社会制度在改革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些合理的旧制度,卡莱尔则希望教育能够造就一代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阿诺德同样提倡教育,但希望对全民普及以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而普金、罗斯金和莫里斯三位思想家则从更加艺术的角度来提出社会的改革方案,希望通过艺术来教化大众,产生一个品味高雅的上流阶层,推崇绝对美学。

(二)第二编:中间时期

进入第二编,威廉斯则聚焦了一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比如,马洛克、乔治·辛吉、萧伯纳、休姆以及王尔德、贝洛克和科尔等人,但是威廉斯也承认,这一时期的思想与上一编中的思想其实并没有很新颖的内容。马洛克同样提倡普及教育来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同时建议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但同时他鼓吹寡头政治,认为大众统治只是为了满足权利的欲望。乔治·辛吉泽通过自己的作品号召人们投身慈善事业来改变社会现状,萧伯纳早年用诗歌猛烈抨击社会现实,热情讴歌民主,但在目睹了纳粹掌权之后对民主失去了信心,开始转向卡莱尔式的精英政治。19世纪80年代,英国兴起了“新美学”,代表人物有佩特,惠斯勒和王尔德,他们认为生活在模仿艺术,艺术高于生活,希望通过艺术来净化资本主义的阴霾,认为艺术家要俯下身来普及高雅艺术,才能克服资本主义逐利的缺点。同时期以贝洛克和科尔为首的另一批批评家在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之后提出了新的方案,即政治上回归中世纪,经济上主张行会制度,反对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但却滑向了保守主义的老路。最后休姆指出认为“人性本善,毁于环境”的浪漫主义已经遭到摒弃,而“人性有限,有赖于秩序和传统”才能达到完美,同时认为一切观念都要贯彻平等的理念,否则就毫无意义。

(三)第三编:20世纪的观念

在这一编,威廉斯则举出了D.H.劳伦斯、R.H.托尼、T.S.艾略特、瑞恰兹、利维斯和乔治奥威尔的例子,并对这一时期欧洲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发展进行了概述。首先是劳伦斯,他沿袭了历代批评家的思路对工业文明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工业革命使人们失去了人性,认为“把人类所有经历都逼进纯粹掠取的竞争当中,这种卑劣的强制力量便是工业问题的根源所在。”[3]同时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社会运动所倡导的平等也有自己的见解,认为人们应该重新拾起“自我的活力”才能破除社会弊端。托尼则抨击工业文明甚至成为了“拜物教”,反对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和盲目生产,对于平等也有自己的见解,认为平等不等同于完全相等,因为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但仅仅因为客观存在不平等而否定平等的意义也是错误的,而对于文化问题,托尼认为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改造,摒弃恶俗,矫正粗鄙,才能保全并拓展文化。第三位艾略特提出了对威廉斯影响深远的文化是整体的生活方式和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概念,认为文化不止包括高雅艺术,也包括饮食建筑习俗等方面,但艾略特把希望寄托在精英文化上,没有意识到大众文化的重要性。瑞恰兹作为一名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艺术不应该是游戏,而是有能力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形式,同时他也对审美标准沦为平庸痛心疾首,呼吁重塑高雅审美。利维斯则与艾略特一样区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并且认为精英文化掌握着文化前进的方向,同时贬低大众的文化创造力,认为大众疲于维持生活,没有能力和品味去发展文化。

三、核心观点

威廉斯首先重塑了群众形象:长期以来欧洲思想家艺术家对于群众非常鄙视,认为群众与群氓无异,庸俗又无知,需要家长式政治或者精英阶层来进行统治,但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推进,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同时生产力快速迭代也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开始普及。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政治意识和艺术品味快速崛起,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很迫切,威廉斯意识到了这些变化并为群众正名,认为群众有能力也应该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全流程。其次提出了大众文化的由来,工业革命带来传播新技术,像电影、电报、广播、电视等,传播的速度和质量都在提高,文化得以走进千家万户,辅以受到教育的大众阶层,大量的新兴文化产生并快速传播,新兴文化在传统精英眼中庸俗不堪,但贴近生活,平易近人,符合大众的口味,同时为了满足大众阶层巨大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彻底革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后,威廉斯通过对前面章节的分析,认为文化的概念并非只有传统的精英文化,而应该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包括大众参与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即“整体的生活方式”,文化应该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大众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那么大众文化也应该拥有公平的地位。精英文化应该正视并尊重大众文化,认同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和积极意义。威廉斯的整体文化理论的诞生,打破了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全盘否定的局面,否定文化是由小部分精英阶层创造并传承的,充分肯定了人民大众在文化方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认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认为文化也有着强大的反作用,既反对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同时也反对文化决定论,体现了威廉斯带有马克思主义风格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同时威廉斯还认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并非水火不容,而应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文明来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认为文化应该能够平等地被每个人使用。

四、个人评价与思考

《文化与社会》尤其说是一本著作,不如说是一部欧洲近现代文化思想史,内容非常充实,论述了近30位思想家,艺术家,批评家的思想以及多部文学著作,在结尾威廉斯给出了对于以上思想的分析和自己的结论,内容非常庞杂,对读者的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同时威廉斯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文化是整体的生活方式这一概念,威廉斯确实从多方面论证了文化内涵的广度,但却没有给出边界,即生活方式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威廉斯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威廉斯同样浅尝辄止,并未深入探究资本主义弊病的根源,而是局限在文化角度,提出一些改进建议,这样就把英国新左派运动局限在了文化领域,未能使欧洲社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威廉斯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国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交媒体对生活的影响愈发明显,一些网络用语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甚至被主流媒体所使用,体现出大众文化借助新媒体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同时短视频的兴起也让大众成为了传媒的一部分,诞生了很多网红文化和土味文化。我们应该持开放和扬弃的态度来评价这些现象,一方面,这些文化现象诞生于大众,十分接地气,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有其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甚至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内容。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草根文化,对其积极的部分予以肯定,对其消极的部分坚决抵制,这样才能保证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近些年来电影产业、电竞行业、网络文学和网剧的火热及其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证明了文化产业对于经济的巨大影响,而近些年来主旋律电影、电视剧、国产游戏等依托文化产业诞生的主流文化产品同样实现了口碑收益双丰收,证明了文化产业对于主流文化的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威廉斯学派大众文化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雷蒙·威廉斯“文化革命”观发微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妈妈的红沙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