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啥不爱“走亲戚”
2022-02-18李则宣黄任之
李则宣 黄任之
临近春节,顾大妈开始犯愁:二十多岁的一双儿女都不喜欢串门“走亲戚”。每次都得她好说歹说,才能将这两个“小朋友”动员起来。顾大妈想不通:现在不让放鞭炮,年味淡了不少。亲戚间如果再不走动走动,感情就更淡了。年轻人为什么宁愿待在家里刷手机、吃剩饭,也不肯去聚会,吃大餐呢?她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儿女们听,可他们居然说:“淡了就淡了,待在家里比较省心!”气得顾大妈无言以对。
顾大妈认为孩子们不讲亲情,孩子们却深感冤枉。实际上,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两代人的思想差距很大。顾大妈固守传统,重视亲情。她的儿女则重视个人隐私和自由,认为规则至上,坚持个人意志,注重个人目标和感受,不太看重群体性的想法和活动。因此,在“走亲戚”的问题上,两代人产生了思想鸿沟。
孩子们小的时候都抢着跟长辈去“走亲戚”,其目的很明确:可以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游戏、放烟花和吃零食,过得比在自家开心。但长大成人以后,有些年轻人的生活在长辈、亲戚眼中并不那么“稳定”,婚育、买房、工作等几件人生大事没有达到一般人想法中的“到位”。现实生活的无力感已让人感觉心累,而父母还在不断催促参加聚会。年轻人想要在春节期间好好休息一下的心愿虽然简单,却无法实现。在聚会上,不少年长的亲友会不断对自己进行說教,有时还会炫耀自己子女的“成就”,这会令一颗颗本就疲惫的心,感到更加难熬。
如今,不少年轻人选择春节期间不回老家。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倡导“就地过年”,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人不愿意回家过年。这些躲避回家的年轻人各有苦衷:
有些年轻朋友因为已经到了婚育年龄,但是没有谈恋爱、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不想回去面对“逼婚”“催生”的父母,不想参加若干场相亲,也不想让亲戚们对自己的婚事说三道四。
有些年轻朋友因为收入较低,春节期间不想为返乡支出不菲的花费,如路费、给亲友的礼物、给晚辈的压岁钱等。
也有些年轻朋友因为和父母的关系较为紧张,在家会因为琐事吵架,所以不愿意回家过年。还有的年轻人不愿意听亲戚中的长辈“炫耀”自己子女的优秀,或者面对以各种理由借钱的朋友。
年轻人想要“就地过年”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似的:血缘、生物学上共同的基因,无法成为年轻人和家人之间的心理纽带,他们在意情感上的互动,精神上的共鸣。心理上的交流、理解和关心,才是令其割舍不断的情感联结,能让年轻人更加认同和接纳“亲人”这一概念。
但是,以上理由虽然客观存在,却不是我们能听之任之,索性漠视亲情的理由。因为时空的间隔,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家人之间难得的交流机会。如果我们真的在乎情感上的联结,那么,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又何来“血浓于水”的情感体会呢?我们很难改变客观的外在,但是可以做一些自我心态调整,在“走亲戚”中获得归属感,把年过出幼时的味道,享受长辈的关爱,同龄人之间的照顾,融入家庭,真正成为家族中的一份子,而不是做一个凡事都冷漠无视的“局外人”。
1.理解长辈的不易
现在,不少年轻人的内心中有一种隐蔽性的优越感——他们其实不认同,也瞧不上老一辈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认为他们的生存状态比较“落后”。但事实上,这并不正确。世界在不断发展,如果以往都是“错的”,又何来今天的“正确”呢?中老年人的社会阅历和生活智慧,并非全都“过时”了。年轻人拒绝同老年人沟通和深度交流,无形中就切断了两代人对话的机会,既不能让老年人理解和读懂晚辈,也没有机会让晚辈去体悟长辈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们长久以来的无私付出和贡献。
有的年轻人比较冲动,当听到不爱听的话,或被问到较为隐私的话题,会因为想要自我保护,而口不择言地回击对方。殊不知,这种做法很不成熟。心理成熟的人外圆内方,做事讲原则和方法,他们一方面理解对方想要了解自己的心情,另一方面也会顾及自己的感受,选择一种较为温和、不伤害对方的方法进行回答。
很多年轻人将“走亲戚”看成是和“年轻人之间的聚会”类似的社会交往活动,对方必须和自己有同样的价值观,必须有谈得来的爱好,必须懂得尊重自己。用这些标准来看待“走亲戚”,可能不少亲戚都会让人感觉不满意。实际上,亲人没办法选择,而亲情的意义也在于此——我们需要包容彼此的不同,求同存异,才能体会到春节非凡的意义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