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弹幕在课堂互动中学生参与度的作用分析
——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

2022-02-17谢宇威林青秀薛文洵刘诗忆

传媒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弹幕参与度仪式

谢宇威 林青秀 薛文洵 刘诗忆

引言

随着信息化大时代的发展,电子科技迅速更新换代,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 诞生出线上学习这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在全球教育改革中掀起了一番热度。由于线上学习形式的创新性以及功能的丰富性, 课堂互动得到了很好地实现,也弥补了师生之间无法面对面教学的缺陷。但郭丽珠认为线上学习不易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且受限于客观条件,导致部分学生线上学习效果欠佳[1]。教师只是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的灌输据调查, 与学生之间无法很好的进行互动。据调查,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敲字”发声的方式,所以像“哔哩哔哩”等这样拥有弹幕的软件会受到众多人的喜爱。本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将弹幕与线下课堂融合,深度探讨课堂互动概念及其作用,探求弹幕对学生课堂互动参与度的影响。 此行为意在让更多学生将自身个性投入课堂互动中, 改变以往课堂中只以老师为主体的现象,更加偏向于学生自主行为,让更多学生投身于课堂, 也更加契合当前国家积极提倡加强课堂互动的行为。

一、研究综述

(一)弹幕

弹幕(danmaku,dan mù)源自日本niconico动画系统中用来发表临时言论看法的新型互动形式, 弹幕以在视频界面上进行滚动、跳跃等多种形式出现。本项目中的弹幕与传统弹幕形式有所区别, 本项目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互动模式的弊端,引入弹幕机制,并作出创新,力求探索出一条基于弹幕机制的新型课堂互动模式。 传统弹幕大部分服务于视频软件, 需要依托软件提供的聊天框去展示弹幕。本项目研究中的弹幕侧重于服务教学,弹幕不单纯只局限于在一个软件中使用,而是脱离视频软件,在教师授课时实时出现于投影大屏幕处, 这种弹幕形式与时代接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未来课堂教育教学互动。

(二)课堂互动概念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室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两种主要的互动类型:

第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简称为“师生互动”[2])。

有学者提道:“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 实质上就是师生互动过程。”这个角度强调了教师的教学,但师生互动的主体不仅有教师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可以积极表达自身想法而教师可以及时知晓学生的疑惑并解答,这是课堂教学中较为理想化的一种良好的状态。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师生课堂互动并非如此乐观,即使近几年在各界奔走、积极提倡增强学生互动性且有所改善,但事实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第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简称为“生生互动”[3])。

在课堂互动研究中, 孙培东与宋广东对生生互动有详细的描述。在他们的研究中,生生互动具有五种类型:由学生主体、学生群体、学生小组三种类型排列组合形成。生生互动在近几年一直有在被提倡,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在积极实行小组讨论、小组作业、课后学习小组等等方式,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深入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地位,而从古至今大家更加强调的是师生互动, 而没有很好去研究生生互动。 虽然近几年生生互动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课堂纪律的强调等等问题,生生互动在实践与发展方面,仍旧与国外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存在差距。而本研究认为,引入弹幕机制,即在生生互动中采用“敲字”方式将更好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互动的纽带,此种方式也将更好促进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理论构建

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最早提出互动仪式的概念。他认为,人际交往就是一场演出,社交者成为了演员,社交中的互动场景是舞台背景,人们通过互动来形成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在他之后互动仪式理论家兰德尔·柯林斯[4]进一步诠释指出,互动仪式是一种相互专注的情感和关注机制,它形成了一种瞬间、共有的现实。在一个拥有共同情感目的的群体中, 其中的成员被来自群体的情感能量(Emotion Energy,简称EE)固着,即获得一种来自内心激发的奋进、活跃、充满热情、能量充沛的感觉。由此可知,互动既是具有物质性质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行为, 又是关于个体与群体在精神性质上的交互行为。互动是具有物质性与精神性双重特性的复杂的人类行为。

因此互动作为一种难以量化研究的行为方式, 本文笔者将采用质性的方式进行分析。 本文依托互动仪式链理论,将互动的提高诠释为群体情感能量的聚集,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模型构建的基础,通过情感参与度、弹幕有效度、学生认知参与度等维度探究弹幕这种新时代技术对于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促进作用。

(一)与互动仪式链高度契合的课堂互动

构成互动仪式(IR)须有一定的要素构成,简单来说包括群体的聚集、排斥局外人的界限、相互关注焦点,以及共享的情感体验, 其中最重要的是相互关注焦点和共享的情感状态,二者相互强化[5]。

以一般性教学课堂为例,首先,课堂教学活动由一名老师与多名学生组成,师生共处于一个社交空间下,形成群体的聚集。其次,由于课堂教学多为封闭式教学,旁人不会轻易进入课堂,其所处的空间环境是稳定,形成了对局外人的界限。同时,师生在这个空间下,存在“教与学”这个共同的基础性目的,使其拥有共同关注的焦点,并且在教学互动中形成共享的情感状态。 每一个教学课堂都是一个既完整又简单的互动仪式链, 师生们根据不同的任务与目的, 在这个互动仪式链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不同特点,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此构成一个和谐的课堂。

构成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四点基础条件在一般性教学课堂中被充分体现,由此我们能够说明,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概念,与一般课堂教学模式是高度契合的。本研究从分析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出发, 借鉴互动仪式链理论,并以此构建研究体系。

(二)网络弹幕聚集了群体共同的情感状态

按照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 仪式在本质上是亲身经历的,而在当今社会网络环境下,互联网创造出的多重情境中, 弹幕视频以聚集了大量青年黏性用户成为了重要的一环。在互联网社交行为中,网络用户进入同一空间,在这个空间内的成员获得了暂时稳定的身份感,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情感认同。 而弹幕互动仪式是情感的增压泵, 成员们一开始分散的情感状态通过集中关注同一件事甚至弹幕本身,如同为容器源源不断注入小球一样,成员们的情感集中为一个“情感量聚集体”,同时,群体的情感状态也愈演愈烈。例如知名弹幕网站哔哩哔哩,不论是各大区的“破圈梗”或是每年b站拜年祭的“哔哩哔哩干杯!”等弹幕,都使得身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海内外的网友们为了同一刻欢呼雀跃, 由此得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感。

也就是说,当群体的互动的检点逐渐变得一致时,便会使群体的成员高度关注于事件本身以及获得强烈的兴奋感,这是弹幕构成共同的情感状态的结果,群体也产生了“团结”。因此,基于互动仪式链条件我们可知,网络弹幕可以使群体的情感量获得聚集。

三、理论分析

(一)弹幕与课堂的融合对情感参与度的提高

在传统线下课程中,更多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教学,而学生的反馈却是被动且缺乏的。

黄莹、王茂林在分析网络直播间互动后得出结论:网络直播间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互动“场域”,这个环节为参与互动的用户提供情感能量的获得与文化符号资本的交换[6],而这种交换为用户参与下一次的活动增加了可能性,人们在互动中将短暂的情感能量聚集转换成固定的、聚集量更高的情感能量, 这对情感参与度的提高有很高的促进作用。

但是, 与之共存的问题便是网络直播间由于其可以无条件的进入和退出,成员无法获得稳定的身份条件,难以被保存或延续。 导致群体成员身份符号塑造和形成相对稳固的情感能量的能力较弱。

而课堂网络直播则没有这些限制和弱点。进入同一个直播课堂后,成员在群体中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既同一班成员),群体成员通过弹幕评论向直播上的老师提问题、回答问题及其他互动。这种方式匹配了互动仪式链条件中感官上的在场确认与体验、隔离局外人的界限等功能。

老师会通过读弹幕的方式回答学生的疑问来和学生进行互动。 课堂直播间内部的互动传播行为可以被视作互动仪式的典型行为。 师生间的互动提高了互动中的参与感, 带动所有处于同一直播课堂的同学实现群体分享共同的情绪和体验。可以说,课堂网络直播具备身份符号塑造和形成相对稳固的情感能量的能力。

(二)弹幕与课堂的融合对学生认知参与度的提高

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 信息技术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 而疫情的来袭更是促进了一大批实体向线上的升级。网络课堂直播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技术的飞速融合发展与其日渐生活化的趋势深入人心, 也促进了学生对于科技进步的适应能力与认知能力发展。

武汉大学赵雪芹老师[7]在研究后也指出,在课堂上同学们针对自己不懂的内容进行弹幕匿名交流讨论, 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有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同时弹幕式互动评价也能够在进行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小组汇报的表现能力, 让同学们的关注内容更集中于小组汇报中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各种讨论形式,进行“头脑风暴”,得出最优解,并推选人员对本组讨论的主要思想和结果进行汇报,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的主体教学功能与学生自身吸收知识的能力在弹幕式互动中得到增强, 从教师端与学生端两方面共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及教学方式的更新。

大量的实践都进一步证明, 采用弹幕辅助课堂教学的形式,在促进学生的知识吸收、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等方面都优于传统课堂教学, 新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参与度。

(三)弹幕与课堂的融合对行为参与度的提高

在我国高等教育业已普遍普及的今天, 大学生逃课现象作为其中的弊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用互动仪式链理论进行解释便是行为参与度的缺失。 学生的亲身参与是学习效能得以保障的基础, 而行为参与度又是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部分。 课堂行为参与度主要指学生通过互动、思考等形式, 亲身参与到课堂学习进程中来[8]。然而,高校普遍采用的传统教学机制在学生个性发展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教学日益突出矛盾。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普遍只停留在课堂上, 教师不够充分了解学生,学生也无法提高对老师、对这门课的兴趣,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弱化。另一方面,学生除了听教师讲授外,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其他的互动行为,师生之间不平的地位, 导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往往被视为对课堂秩序的破坏被严格限制[9]。可以说,学生行为参与度的降低,引起了部分学生逃课行为的出现。

而弹幕, 则是为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拓展了新的途径。当教室接入了一种由互联网链接构成的弹幕系统时,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在手机上“敲字”发送弹幕[10]。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进行同步的提问或者是学生之间进行对课程内容的一些讨论, 教师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有选择地进行答疑解惑,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弹幕课堂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传统面对面教学时学生由于尴尬而不敢举手问答的现象, 除了能够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外,也让课堂的进程更加高效。在日本京都大学,这种弹幕式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应用,被称为“翻转课堂”,并且经过大量教学实践表明, 这样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欢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更加活跃,对课堂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 而教师也因为学生的高度配合与良好的课堂表现,更加进入教学的状态,从而使课堂整体教学效果更加高效。

运用信息高科技技术,研究开发出配套课堂的应用,势必会成为未来课堂的重要形态。而弹幕课堂,将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教学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积极的思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弹幕与课堂的融合、在学生情感参与度与学生认知参与度的提高起着促进与推进作用, 不仅加强了师生互动,也加强了生生互动。

随着新型社交模式(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社会活动的开展方式不再拘泥于一个给定的空间结构, 人们的物理存在地点与社交活动开展的空间不再等同。如何在教学领域提供一种新型的,融教学和社交协作作为一体, 能够促进教学双方交互的教学模式,业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11]。弹幕,作为一种学生群体普遍接受的互动模式融入在课堂教学中, 将为教学领域的革新提供一个新思路。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的讲授构成,包括了“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等由教师主体发出的单一动作行为, 这种结构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快速的吸收知识。

但是,师生间却存在着互动欠缺、学生反应过低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氛围不活跃的问题。而弹幕形式的引用,将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认同,促进了交互式学习。

从教师的角度看, 可以让教师在缩短与学生交互距离的同时, 通过弹幕了解到学生参与课堂的活跃度与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从学生的角度上,学生通过弹幕来表达、分享观点,活跃教学课堂的气氛,对提高学生参与度也有着促进作用。

在未来教学设计中, 弹幕将有利于扩大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提升师生互动性。

猜你喜欢

弹幕参与度仪式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十岁成长仪式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仪式感重要吗?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弹幕小能手养成攻略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