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访谈节目中的个性与创新
——以《十三邀》为例

2022-02-17

传媒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许知远主持人

沈 歆

一、引言

数字化技术日益的成熟,推动了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传统媒体时代逐渐向融媒体时代过渡。固有的节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之访谈节目自身模式的疲乏,急需在捕捉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与创新[1]。一些网络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其中腾讯和单向空间联合打造的直播访谈节目 《十三邀》,每一季选取十三位不同“社会切片”,以许知远“偏见”的视角,通过对话,带领大众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十三邀》一改传统新闻访谈节目客观中立的态度,从节目形式、节目定位到主持人风格等一系列内容都呈现出一种创新的趋势[2]。

二、以“偏见”体现个性

“偏见”一词的释义为“片面的、偏颇的见解。”许知远认为“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没有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没有看待方式。”因为有了成见,人们对不同事物有了不同的了解,有了不同的个性,有时便成了“偏见”[3]。

(一)有个性的主持人

《十三邀》在访谈对象的选取上采用了“切片化”的选择方式,谈话对象大多是各自领域的精英,在与人物对话的同时,话题也并非局限于人,通常会延伸得更为广泛。所以这对主持人的要求更为严苛, 仅仅了解访谈对象的生平不足以支撑《十三邀》的谈话深度,主持人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个人阅历、自我见解才能够建立相对平衡的对话关系。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人生阅历等因素导致个体具有独特性,而“偏见”是由于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思考问题的维度不同产生的。 许知远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写作经商的丰富阅历, 是他能够对精英人群、社会现状产生“偏见”的一大支撑,也是他能够对不同内容有个人认知从而产生自我态度的基础。因此,许知远的“偏见”强调的是个体应该具有的思辩能力,是体现个人态度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位对时代充满怀疑和不满的知识分子, 许知远渴望能直接尖锐地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 全新的角色建构带给了他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也使他的批判态度和个性风格得以展现。许知远以“偏见”视角为出发点,带有主观性地开展一场谈话, 使得整个节目看起来充满了个人主义色彩。在他的提问中,客观、中立的访谈理念被摒弃,问题的出发点大多源于自我的“偏见”,而不是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去提出更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网络上对许知远在《十三邀》中的评价很多,比如说:许知远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知识渊博,思维活跃,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充满理想、情怀和责任感;有一种真诚的虚伪,精英包袱太重,总想充当精神领域高屋建瓴的代言人;采访时的眼神、小动作,用喝茶掩饰尴尬,用尬聊掩饰沉默等,都透着点“社恐”的特征;或许受不了许知远的尬和空,但必须承认,访谈过程中的“去表演性”,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体现了自有的人格魅力[4];许知远展现了很多不合“时宜之处”,但这种“不合时宜”却并非没有价值,反倒说明他知识分子的本真没有垮掉,他仍然愿意带着“不合时宜”的“偏见”去追问这个时代……因此,在大众眼中,许知远似乎是一位有点“不合时宜”的作家、一位“未被规训”的自我思想者、一位“格格不入”“令人尴尬极了”的公知,也是一位“不愿流于世俗”的知识分子。而许知远对自己的评价则是“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我是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

(二)冲突尖锐的访谈

《十三邀》的出现可以说是访谈节目的一次尝试性转型, 每一季选取十三位具有模板作用的人物作为探求社会发展的“切片”,他们有的是迎合社会主流的人物,也有的是与时代有距离的文艺界名人。《十三邀》 抓住十三个“时代切片”,自我定位为“偏见”。许知远承担了主持人的基本功能,包括节目的引导、串联等,但他的角色建构并非完全按照传统理念中的主持人角色来设定, 更回归到发问者本身。 这样的设定重构了他与访谈对象之间的关系链条,回归到对话双方。它需要更多元、精英的人物成为节目的访谈对象,激起思想的涟漪和价值观的碰撞。坚持“去表演性”,不对采访过程设限,也不完全追求精致和谐不出错的节目效果。在访谈中不也是顺着对方来,说什么都是“对对对”,聊什么都是“哦哦原来如此”[5]。节目在制作时,保留了许知远的“偏见”与质疑,体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真诚坦率,加剧了节目的冲突性。节目组在后期制作时, 并没有为了节目的和谐, 而直接删减掉冲突部分。相反,节目组将双方的冲突观点直接呈现给了观众,让观众自己在冲突中寻找答案, 与时代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在这个节目中,观众不再是一个被动者的形象,他们在面对冲突观点时, 会不自觉地进行自己的深入思考,从而通过这个节目有所收获与感悟。

第二季第一期中,许知远直呛马东主持的《奇葩说》乱七八糟,陈词滥调,也不知道好的东西到底是啥,马东则回答“你应该回到书斋里去做那5%”、“大众的审美不是在倒退, 而是一直如此”、“那又如何? 民智开了吗?”,……看似“口无遮拦”、“不留情面”、“冲突尖锐”,却体现了他们对文化断层现象的无奈感, 也代表了观众心里的类似想法,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也正因如此,节目播出后才会引发人们一轮又一轮的热议, 刷爆网友们的微博、朋友圈,风头甚至一度盖过了票房五十亿的电影。回顾往期节目,许知远的绝对、“口无遮拦”,往往激发嘉宾的争论欲望,刺激嘉宾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强化了观点的冲突性。是这样的“偏见”和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引发网上的热议。许知远这些“不讨喜的个性”,让这个节目跳出常规,打破了访谈节目原有的模式,使访谈节目迎来了又一春[5]。

三、以“偏见”体现创新

《十三邀》节目核心要旨不是采访嘉宾,而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外显一位对世界充满偏见与好奇心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在访谈场所和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创新。

(一)访谈场所创新

传统访谈节目中,谈话场所通常选在演播厅,主持人和嘉宾面对面坐着讨论聊天,整场节目看起来自然随和。然而,实际上数十个摄像机正从各个角度怼向嘉宾,不放过谈话双方的任何一个细节,因此,两人所展现出的其实是镜头下端着的“伪自然”[4],而非真实状态下的自然。而针对演播室造成嘉宾紧张的问题, 很多节目组也在努力改进,比如将温馨的长条沙发搬上台,换下冰冷的凳子,争取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访谈环境,但往往收效甚微、不尽人意。 演播室内场景布置的优化从本质上讲并不能有效改变嘉宾的刻意为之,嘉宾作为某个领域的名人,本身即存在一定的包袱,因此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访谈的内容都是经过了团队精心设计后再呈现给大众的。 嘉宾传递给观众的是包装后万无一失的标准答案, 而不是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和观点,节目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反观《十三邀》在访谈场所上大胆创新,破除了传统演播室的局限,将地点选在了嘉宾所熟悉的地方,如工作地点,或是气氛放松的书店、餐馆,在拉近与嘉宾距离的同时,还从实质上改变了主客谈话场。当嘉宾处在主场地位时,就会对谈话产生掌控感,从而有更多的表达欲望,更容易展现出真实状态, 针对问题作出的反应也更加自然。采访者与受访者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营造了一种把酒言欢的氛围,使节目脱离访谈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主持人和嘉宾的界限, 可以更容易地从嘉宾口中得到他与观众想得到的信息。 许知远与哲学家陈嘉映的访谈就安排在青岛海边的一家酒店里, 两天时间的相处给深入探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期间多次访谈是在饭桌前进行,桌上的啤酒瓶也被拍摄进来。还有几次的访谈,陈嘉映则是一遍抽着烟一遍聊天,他俩非常放松,就像在拉家常,非常自然的沟通。 许知远采访蔡澜则安排在位于菜市场的一家餐厅。 有个情节是许知远问“读圣贤书所谓何事啊,这个事情困扰您吗?”他力图挖掘出蔡澜的国恨家愁,而蔡澜一直叫他吃吃吃,大谈哪里的东西更好吃,笑眯眯地说:“不要把那个包袱弄得太重, 没有必要……不要想太多呀老兄”。虽然有些尴尬,但是在受众眼里却是很接地气的问答。在与俞敏洪的访谈中,其中一个访谈镜头安排在俞敏洪位于北京大学附近的办公室里, 两人透过办公室的落地窗,看向北京大学,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俞敏洪创业的话题。另外,许知远与受访者的寒暄、道别,与工作人员的交谈等场景都被记录下来, 在给节目赋予过程感的同时,也让大众有置身于节目制作现场的感觉。这种开放式的记录方式打破了电视节目嘉宾与受众间长期存在的壁垒,在消解了节目权威感的同时,也搭建了一种节目嘉宾与受众共同体验、共同交流的独特节目场景。

(二)访谈方式创新

传统访谈节目中, 主持人需要与访谈对象建立信任以求访谈效果的最优化, 所以大多经典访谈节目的风格虽有不同,但未跳出“娓娓而谈”的框架,主持人在个人风格的呈现上较为单调。常常保持着中立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平和的表象,迎合嘉宾抑或是点到即止,抑或态度含糊地表示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在《十三邀》节目访谈过程中,许知远打破了惯性思维中客观的访谈方式,对嘉宾进行一种“偏见”式的发问,在表达时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无限的展现自我、暴露自我,将内心所想真实、完整并且毫无顾虑地呈现给嘉宾以及观众。对一切都保有好奇、怀疑的态度,无边界地延伸谈话面,加强谈话深度,洞悉人物内心,敢于拷问整个社会,从而使主持人原有的“偏见”被印证或被打破。 他内心的质疑得到来自不同领域思维的回答,并将这一过程呈现给观众。因此《十三邀》很大程度地打破了主持人对发问权的垄断, 将发问的积极性带给访谈对象。

在许知远与李诞的对话中, 李诞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想以怎样的方式结束一生?”。对于这类问题,传统主持人的回答一般大气优雅的,比如远离名利场,过上归隐生活。而许知远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表示,他会死在女人的身上。李诞对此的反应是不可置信的后仰,停顿几秒后,才笑着说“我就算这么想也不敢这么说”。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李诞并不能认同许知远的看法, 但许知远也并没有就此停下发问,一连串的“为什么?”“为什么呢?”“说了会怎么样呢?”“逼迫式”地让李诞作出如下回答,“这样讲话会少赚很多钱”。紧接着,许知远又进行了两次连续提问,以环环相扣、“步步紧逼” 的态势诱导李诞发表最真实的看法,“要想多赚钱就不能说太多真话”,“不能挑战多数人”。

两人思想上的分歧,并没有中断这个话题。相反,在许知远的刨根问底下,李诞进一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尤其是一些“不该被搬上台面”的言论,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讨论,网友直呼“这怎么都敢播”。这样的一幕放在传统访谈节目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主持人往往与嘉宾“端着坐”,礼貌地谈论,谁也不大肆反驳对方。整场节目下来,现场其乐融融,但节目的播出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如果双方没有思想上的冲突,也就难以引导受众进行新的思考, 看完之后自然不能给人以启发,更不用说留下印象。

在中小学语文阅读题中, 就常常将反问句式的优点归纳为加强语气、引人深思、增强气势、增加说服力、激发对方思考。反问在这里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在节目中有大量的冲突来自于反问。 当许知远与嘉宾在观点上产生冲突时, 他们常常以反问的句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当然,这本身也离不开许知远与大部分节目嘉宾都是中年人这一原因, 中年人往往会选择弱化直接性冲突,不像年轻人一旦产生意见分歧就会直接反驳,表达论述自己的观点。 当李诞表示“几个亿才能让他过的无所谓”时,许知远反问李诞“真的需要这么多吗”,“你难道有这么不安全吗?”进一步引导李诞进行反驳。

四、以“偏见”破解偏见

许知远在节目播出后被各种黑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提问往往带有“偏见”性,不给人留情面。但是深究节目本身的目的,正是为了以“偏见”消除偏见。有时许知远的发问尽管显得有点刻薄, 但其实际上代表了一些群众的真实想法。由许知远之口向嘉宾“发难”,反而能达到解惑的目的,消除群众原有的“偏见”看法。他不断更换话语表达方式寻答案,用理性深究不同个体心得背后的经验世界,也通过与嘉宾“刻板印象”的碰撞引起更多观众的思考。

在与俞飞鸿的访谈中, 许知远也毫不避讳地坦言对俞飞鸿的爱慕,甚至梦到过她两次,但随即又话锋一转,直指俞飞鸿参演的《小丈夫》庸俗不堪、荒谬至极。出于许知远文化青年的本质,他的内心其实是清高的,他打心眼里看不上这种有关于家长里短、茶米油盐的“狗血”电视剧。琐碎生活与他标榜的文艺生活显然是相悖的。因此,也不难理解他批评俞飞鸿拍摄《小丈夫》。俞飞鸿过去的作品本身往往充满了文化意识感, 不俗的精神状态贯穿始终,她展现出的角色也通常谈吐不凡、超凡脱俗,十分贴合许知远一类文艺青年对电视剧、电影的诉求。针对许知远的批斗, 俞飞鸿淡然回应她不可能永远只演一种角色,《小丈夫》通俗,但并不庸俗。这番讨论,不仅仅破除了许知远的“偏见”,甚至还有很多观众的偏见,他们往往为俞飞鸿贴上高贵女神的标签[5]。

许知远的“偏见”是建立在自己的认知上的。在对话许倬云先生这一期,他的“偏见”已经成了追求答案的执拗。许知远在2013年就给许老先生写过信,在2019年终于在许先生位于匹兹堡的家里见到他。 许先生从小残疾,但是不安于命运,不争不抢,不认输不气馁[6]。他很希望在许先生这里找到关于文化、文明、理想和奋斗等的答案。他提了类似“知识分子的为生民立命的理想还应该继续吗?”“那我们怎么重建知识分子的传统呢?”等问题。许先生从用宏大的视野、逻辑条理告诉我们人类文明中对人生、理想、教育的时代求索。“今天的教育,教出的是凡人,过日子的人;今天的文化是打扮出来的文化……”;“现在的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因为答案太现成……都像麦当劳一样, 思想的麦当劳,短暂的吃下去了,饱了,不去想了,所以今天的大学教育是令人失望的……”;“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超越你未见”;“我就讲我们人要找归宿,要找理想境界。”“今天的书刊、信息、搜索工具,只要用心,可以摸出道路来,孔子时代做不到的事,在董仲舒时代做得到。我愿意和你讨论谈话,就是希望借助你,告诉别人这个消息,一千个人,一万个人里面只要有两三个人听到他耳朵里去,听到他心里面去,我也满足了,你也满足了”……这是网上评价很高的一期,许知远的提问并不多,几乎没有一句废话。而大众从他俩的对话中,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为困惑自己多年的问题找到了答案,顿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

五、结论

许知远虽然自称带着“偏见”而来的,但整个节目都建立在对真人、真事、真实生活状态的客观叙述上,真实的反映“正在发生的样本,时代发展的切片”,让观众自己来判断。批判者认为他傲慢、陈腐,无法进入谈话者的语境。而反驳者则指出,“不合时宜”就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应该从中看到许知远的真实和坦诚。在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人生经历不同、三观不同,因此双方一次次地产生误解、冲突。但冲突过后的深入讨论,往往能打破双方的故有成见, 并引发观众对时代的深思, 破解原有的“偏见”。《十三邀》作为访谈节目的一种全新的尝试,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大量值得改进的地方。《十三邀》从2016年开播,已走过四季,第五季正陆续播出,许知远的访谈风格已逐渐得到得到了大众的理解与认同。

猜你喜欢

许知远主持人
主持人语
小小主持人
主持人语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游荡者许知远
游荡者许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