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

2022-02-17张钊嘉

传播力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受众诗歌

◎张钊嘉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语言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随处都要用到,新闻与文学是最具特色的两个语言应用环境,有所相同并有所不同。分析二者的差异性,研究在其对应的语境下的正确表达方式,通过将新闻语言案例和古代、现代作品的文学语言进行对照分析,充分展现汉语的语言之美,对于新闻或文学创作的初学者至关重要。

一、新闻语言的特点

新闻语言要求简洁、准确、通俗,具体说包括如下方面:

(一)新闻语言的简洁特性

在新闻语言使用中力求用最简洁的文字,描述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等内容,新闻六要素的构成非常接近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对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描述,并根据新闻事件的具体特性进行必要的取舍。以毛泽东所撰写的著名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作者仅用大约600个字符对一场史诗级别的大型战争新闻事件进行了记录,对各新闻要点以最简洁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时间跨度为三天,地点跨越多地多点,人物包括“我军”“敌军”,“我军”又包括了“西路军”“东路军”“中路军”等不同的人物,“敌军”则涉及到“国民党反动派”“汤恩伯”等具体的人物。叙述了三天中发生的军事事件的经过,并点明了“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等各时间点与地点进展的结果。这是一个新闻语言简洁使用的经典文稿,具有非常典型的新闻特征。

(二)新闻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新闻要求通过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客观记录与传播,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同时对其中的新闻要素精准表达,不能含糊或出现模棱两可的表述。如在上节例文中对时间、地点等记录必须准确,例如,在时间记述上的“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等,在地点记录上的“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等,放在一场百万人规模的战争场面下,这已经是非常准确的新闻语言,由于作者对全局信息的掌握程度非常高,使得该新闻稿得以成为准确使用新闻语言的范例。

(三)新闻语言使用的通俗性

新闻语言要求能够使其所有受众都能够接受并理解其传达的信息内容,不要使用隐晦的表达方式,尽量规避生冷偏僻的字词,尽量规避修辞方式。显然,新闻语言中不能使用夸张、双关等多种修辞方式,这毋庸置疑,但是在新闻语言中适当使用受众普遍能够理解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方式,则可以增加新闻语言的张力。例如,在介绍国家建设成就的相关新闻稿件中,通过对纵向与横向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向受众传递更丰富的信息;在传递民族团结的新闻内容中,使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样的比喻,则可以提高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生动性的感知。尽管如此,在新闻语言中使用修辞一定要谨慎,不要随意使用小众的对比和比喻等语言,以免失去通俗性并致使传递信息失真。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及与新闻语言的差异

中国文学主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戏剧),不同的文学类别对语言使用有着不同的要求,文学语言与新闻语言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诗歌语言特征及与新闻语言的对比

与新闻语言一样,诗歌语言同样要求简洁,但是诗歌语言并不要求准确与通俗,相反,诗歌更追求语言与立意的新奇与独特,对事件的准确描述更不做任何要求。例如,同样是毛泽东描述渡江战役的诗歌作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则充分运用了对仗、押韵、比喻、双关等多种修辞方式,读者欲解读该作品,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否则难以理解作品的内涵。应该说,相对新闻的大众特点,诗歌的受众群体是相对小众的特有群体,阅读理解过程无需考虑背景事件的任何具体因素,相当于在新闻事件的背景下另起高台。相较于新闻语言中作者站在客观角度且不掺杂个人感受的直白描述,诗歌《七律》则完全是站在作者自身的角度进行观察后产生的感叹,完全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因此,形成的结果是:对于新闻语言,受众应只对事件本身产生认知,忽略作者本人的存在,而对于诗歌的文学语言运用,主要是接受读者对作品水平及作者格局产生评判,这一点,在重庆谈判期间全国各界围绕毛泽东《沁园春·雪》作品引发的文化事件中体现得非常鲜明,并因此形成了当时的另一场新闻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诗歌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伪概念,有些人打着诗歌的幌子行哗众取宠之实,其堆积的语言文字完全不具备诗歌的形式和内涵,严重损害了诗歌的声誉,值得大家关注。

(二)散文语言特征及与新闻语言的对比

散文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相较于新闻语言,散文语言同样讲求简洁,不同的是散文可以进一步忽略事件中的某些要素,甚至可以与诗歌一样将客观事件的准确性直接视为背景,围绕作者的主观认知组织语言,表达作者的观点并发表评论,同时散文可以在通俗与否上由作者进行独立判断:(1)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比如,同样围绕渡江战役由姚有志创作的报告文学《渡江战役实录》,语言通俗易懂,作者倾向鲜明,可以让读者更大范围地深度了解事件的全貌。由于报告文学同样归类于散文类型,但是其以基本的客观事实和人物为题材,对人物及情节不进行虚构及加工,只是融入了作者的个人倾向,因此,使得报告文学这一散文类型形成介于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的文体,并兼具两种语言的特点。这方面的优秀作品还包括新华社记者穆青等撰写的著名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作者尽量使用新闻语言的形式,作品具备准确、通俗的风格,同时忽略掉简洁的要求,将人与事写得非常具体详细,并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因此,笔者认为其更符合报告文学的特点,应该归类于报告文学的范畴。(2)形成观点激烈的语言激发受众思考,这其中以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文》最为鲜明,其中对对手进行或有或无的指责,将不客观甚至是道听途说的故事当成客观事实,无限夸大对手武则天的缺点。同时又把自我认知想象成巨大优势,对徐敬业完美包装,无限夸大其优点并树立高大形象,进而推出“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样具有强大蛊惑力的语言文字,观点犀利,立场鲜明,与新闻语言完全不同,属于纯粹的散文语言。鲁迅先生也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的杂文被比喻为匕首标枪,比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先生以犀利的笔触抨击时事,旗帜鲜明地站在进步学生一边并表达了真挚的个人情感,是散文语言与新闻语言巨大差异化的直接体现。

(三)小说与剧本语言特征及与新闻语言的对比

小说与剧本的语言运用也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新闻语言进行对比时,将二者放在一起讨论是有意义的。小说与剧本的创作需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作者可以对人物、历史、事件等各要素进行虚构。在受众的信息接受过程中,新闻事件可以不符合受众自我的逻辑认知,比如,面对汶川地震等突发的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受众只希望了解事件内容,而无须关注灾难发生的内在科学逻辑,因为新闻事件的发生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小说与剧本则需要作者精心构建逻辑关系,即便是神化、科幻、魔幻等类型的作品也如此。刘慈欣创作的《流浪地球》《三体》等作品及衍生的影视剧本作品等,金庸创作的武侠系列作品均是如此,作者遵循基本逻辑的前提了,自行设定时间、地点等场景,自行设定人物或完全重新定义历史人物,实现很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在逻辑不够严谨的时候,作者还可以祭出“无巧不成书”这样的说法,让作者的逻辑严谨得到体现。围绕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相关新闻稿件,对比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可以对新闻语言与小说文学语言的构架产生深入的认知。

三、新闻与文学语言的立场

任何情况下,无论是新闻语言还是文学语言,其实都是有立场的。比如,在新闻语言或文学语言的不同环境下使用“逝世”“牺牲”“身亡”等不同的词汇表述某人的死亡事件,尽管都是使用中性词,但是也可以展现出一定的立场。同时我们注意到,部分媒体口头上提倡的新闻客观、公正立场,在实际操作中却背道而驰,丧失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价值观,甚至影响社会和谐。同样地,文学语言也存在类似情况,例如,武汉疫情期间某作家杜撰的日记,以狭隘的心态编造故事,则丧失了作家的立场底线与为人的良知,为受众所不齿。前述骆宾王所撰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文》也同样具有明确的立场站位,都属于语言的立场选择。爱国家爱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语言的组织,坚持使用正确的语言,准确传达新闻信息让受众广知天下事,创作符合时代特点和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以丰富广大读者的精神世界。

四、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与时俱进

(一)文学语言的与时俱进

“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是我国文学语言的一个分水岭,此前,我国的文学作品以文言文为主,并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文学载体的文化高潮。比如,汉代的汉赋以华丽的辞藻为特色,追求语言的极致而忽视读者的阅读感受,严重限制了作品的读者群体;唐代以前以乐府为代表的诗歌文学创作,比较注重通俗易懂以使受众容易理解接受,代表作品包括《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敕乐歌》等,读来朗朗上口,即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受众也能够很容易对作品产生共鸣。到了唐代则形成了以今体诗为代表的唐诗,严格强调诗歌的字数、平仄、用韵、拗救等格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者对主客观思想的表达,比如,李商隐的许多作品均属如此,其中以《锦瑟》等作品最为著名。同时,唐代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则以仿乐府等形式创作了大量较少受体裁限制的作品,形成了李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将进酒》《蜀道难》等。宋代开始,以长短句的宋词为标志的文学作品取代了唐代今体诗的统治地位,通过句式的变化使宋词形成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感,比较唐诗读起来更为顺畅。到了元代,以元曲为主要代表的元代文学创作则进一步放宽了限制,在典牌中通过加入相对随意的衬字,形成更为广大人民群众容易接受的文学艺术形式。上述过程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

文学语言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则体现在从唐代始开始出现的白话小说,以半文半白的形式广受各阶层受众欢迎,并最终在明末清初时期形成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为代表的古代小说文学的最高创作水平,自作品诞生之日起就广受读者欢迎。到清末民初时期,白话小说已经取代了半文半白的创作形式,形成了纯粹白话形式的小说创作,并随着五四运动的春雷,在以鲁迅、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进步作家群体引导下,彻底开创了文学语言创作的新时代,同时,现代诗歌也步入了白话诗时代,并形成了新时代的特色。

(二)新闻语言的与时俱进

广义上的中国新闻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首先,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和文化需求,现在唐代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英国伦敦的图书馆也收藏有我国唐代手抄报的实物。近代中文新闻报刊的形成以英国人在1815年发行的首份中文报纸作为起始点,此后随着鸦片战争等一系列近现代历史事件的推动,中文新闻事业开始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随着技术进步,中文新闻开始从报刊发展到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并存的百花齐放局面,并一直持续至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前进,新闻语言也在发生许多变化,显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例如,我国前任领导人在重要讲话中曾经使用的“不折腾”,我国现任领导人在重要讲话中使用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等非常具有群众性的大众语言。经由新闻媒体传播后,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并形成了现象级的语言热评,不但引领了政治方向,更因其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增强了国家重大政策在民间的积极反应,是新闻语言使用的经典代表。

随着移动网络和自媒体时代的开启,新闻载体显现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同时,网络语言的形成与其在自媒体中的使用,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对提高广大读者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和积极思考想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许多不具备新闻语言使用能力的人员也开始介入新闻稿件的创作,并且形成了许多为人诟病的方式。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标题党”,标题党采用一种三段式的公式化的创作手法,使用极具诱惑力的标题诱使读者打开新闻链接后,发现里面或者是毫无新意的旧酒,或者是乏善可陈的无病呻吟,又或者是让人措手不及的广告宣传,甚至还有打擦边球的粗俗语言及粗制滥造且暧昧至极的图片等,实在是有伤大雅,尤其是对青少年读者会产生负面的作用。对于新闻管理机构和各互联网平台应加大整治力度,以生动但不失理性的新闻语言规范平台内容发布,对打擦边球的行为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以消除网络上的负面新闻或伪新闻。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学语言和新闻语言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更要不忘初心,始终把握文化和新闻为什么人服务这一根本问题。

五、结语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传承最悠久的语言,也是最优美的语言,从古到今,中国汉语流传下许多名篇佳作,使读者不断地从中汲取能量和力量。现代新闻学在中国生根发芽只有100余年历史,但是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迅速,成为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士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精准的新闻语言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的新闻语言体系,对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受众诗歌
诗歌不除外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新旧时期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对比研究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诗歌岛·八面来风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