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规模化牧场后备奶牛饲养管理现状

2022-02-17肖鉴鑫刘帅邹雄宋浩桐陈天宇曹志军

中国奶牛 2022年1期
关键词:代乳粉粗饲料干草

肖鉴鑫,刘帅,邹雄,宋浩桐,陈天宇,曹志军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后备奶牛饲养管理是牧场牛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饲养管理的优劣直接关乎后备牛的生长和健康水平。犊牛液体饲料和固体饲料的选择以及青年牛的饲喂方式一直是规模化牧场最为关心的生产实际问题。就犊牛牛奶饲喂的种类、饲喂量,以及粗饲料是否补饲,近期研究表明在这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1,2]。国家标准《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GB/T 37116-2018)[3]的发布为我国后备奶牛养殖提供了参考依据,但目前,产业界和学术界缺乏对我国牧场犊牛饲养管理现状的系统了解,这对于行业发展、科学研究开展、国家政策制定等具有不利影响。美国、加拿大等奶业发达国家较早开展了有关牧场犊牛管理现状的调研[4,5]。可以说,全面系统、科学详实的数据调研是助力我国后备奶牛培育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基石,对于推动我国奶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所在团队先后于2017年和2019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两次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调研,调研涉及23个省份32.5万头后备奶牛。本文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科学规范的整理分析,并就中国规模化牧场所关心的牛奶饲喂种类、饲喂量;粗饲料是否补饲、饲喂种类、饲喂时间;犊牛、育成牛、青年牛饲养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以期为科研研究、行业发展、政策制定等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研途径

调研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17年3~4月,第二阶段为2019年9~12月。调研主要通过现场问卷调查、网络问卷调查和电话咨询进行,共收回115家牧场的有效问卷以及与犊牛饲养管理相关的原始数据记录。

1.2 调研对象

调研主要对象为中国规模化牧场(奶牛存栏>100头)。115家牧场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38家牧场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占比33.0%;其次是河北省,共14家牧场,占比12.2%;上海市、北京市和山东省各8家牧场。从牧场规模来看,存栏5 000~10 000头的牧场占比最多,达52.7%;其次是存栏500~5 000头的牧场占比22.77%,再其次是存栏大于10 000头的牧场,占比达21.8%;存栏小于500头的牧场占比最少,为2.73%。

1.3 调研内容与数据获取

调研的内容包括奶牛场基本情况,犊牛、育成牛、青年牛饲养方式和饲养管理情况等。其中,奶牛场基本情况包括牧场所在省(市、区)、奶牛品种、奶牛各阶段存栏量等;犊牛基本情况包括出生日期、初生重、患病率等;饲养管理情况包括哺乳犊牛牛奶饲喂种类、饲喂量,哺乳犊牛粗饲料是否补饲、饲喂种类、饲喂时间数据等。所有数据均通过牧场管理软件导出或从纸质版原始记录获取。有的牧场因数据缺失或遗漏并未填写全面,在与牧场进行沟通后,对于无法补充全面的予以剔除,仅保留可用数据。

1.4 数据分析

原始数据首先经Excel 2016进行整理,再用GraphPad Prism(8.0版)作图,并使用SAS(9.2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喂牛奶的种类

调研发现(图1),我国饲喂牛奶含常乳的牧场占比高达70.6%,其中仅饲喂常乳的牧场占比达38.5%,并另有38.5%的牧场饲喂废弃乳,而没有牧场仅饲喂废弃乳。此外,饲喂代乳粉的牧场占比达57.7%,仅1.8%的牧场只饲喂代乳粉。

图1 哺乳期饲喂牛奶种类(n=109牧场)

2.2 牛奶饲喂量

我国规模化牧场哺乳犊牛喂奶量差别较大(图2),有6%的牧场哺乳期喂奶量在300kg/头以下,即平均每天喂奶量少于5kg/头(60日龄断奶),大部分牧场(48.8%)喂奶量在400~600kg/头之间,即平均每天喂奶量为6.7~10kg/头(60日龄断奶)。35.7%的牧场断奶时间较长(90日龄),其哺乳期喂奶量为700~800kg/头。

图2 哺乳期牛奶饲喂量(n=84牧场)

2.3 哺乳期粗饲料饲喂现状

图3反映了2019年和2016年我国规模化牧场哺乳期粗饲料饲喂现状。从中可以看出,2016年仅有3.6%的牧场饲喂粗饲料,而2019年时22.0%的牧场选择在哺乳期饲喂粗饲料。我国规模化牧场犊牛哺乳期补饲干草的时间差别较大(图4),7.8%的牧场选择在30日龄以前补饲,也有部分牧场(12.5%)选择在76~90日龄补饲干草,而64.0%的牧场选择在61~75日龄补饲干草。此外,在补饲干草的类型上,90.1%的牧场选择燕麦干草,8.5%的牧场选择苜蓿干草或颗粒,仅有1.5%的牧场选择饲喂羊草。

图3 哺乳犊牛粗饲料饲喂情况

图4 哺乳期犊牛补饲干草日龄(a)和类型(b)

2.4 犊牛饲养方式

我国规模化牧场哺乳犊牛饲养方式较多,包括室外单栏饲养、室内单栏饲养、室外群养、室内群养等(图5a)。可以看出,不论气候条件如何,哺乳犊牛单栏饲养比例都达到了60%以上,而小群饲养的比例约为20%。与哺乳犊牛不同,我国规模化牧场断奶犊牛均采用群养的方式进行饲养(图5b)。但是,不同气候条件下室内和室外群养比例差异较大。在温暖气候条件下,室外群养比例较高,达65.1%;而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室内群养比例较高,达67.9%。

图5 哺乳犊牛饲养方式占比(a)和断奶犊牛饲养方式占比(b)(n=109牧场)

2.5 育成和青年牛饲喂管理现状

如图6所示,83.3%的牧场选择每天饲喂2次育成牛,13.1%的牧场选择每天饲喂1次育成牛,仅有3.6%的牧场选择每天饲喂3次育成牛。图7反映了我国规模化牧场青年牛饲喂现状,分别有43.4%和43.3%的牧场选择每天饲喂2次和3次,仅有13.3%的牧场每天饲喂1次。在青年牛限饲方面,94.4%的牧场选择不限饲,其余5.6%则选择在不同月龄进行限饲。

图6 育成牛每天饲喂次数(n=84牧场)

图7 青年牛每天饲喂次数(a)和限饲情况(b)(n = 83牧场)

我国规模化牧场育成牛和青年牛日粮营养成分变异较大(表1)。其中,育成牛日粮干物质含量从39.5%到55.9%不等,平均为47.4%。日粮CP含量平均为16.2%,最小值为14.2%,最大值达18.4%。日粮NDF和ADF含量平均分别为42.7%和25.8%。青年牛日粮中,干物质含量从38.9%到57.8%不等,平均为48.9%。日粮CP含量平均为14.9%,最小值为8.04%,最大值达20.2%。日粮NDF和ADF含量平均分别为48.0%和30.1%。

表1 育成和青年牛日粮营养成分(干物质基础,n=47牧场)

3 讨论

3.1 饲喂牛奶的种类

饲喂犊牛的牛奶种类较多,包括常乳、巴氏杀菌废弃乳、代乳粉和酸化奶等。为了节省成本,一些牧场选择饲喂废弃乳,但是废弃乳中通常有害菌数量较多,需要进行巴氏杀菌来杀灭有害菌含量,从而减少犊牛健康问题[6],而且废弃乳的营养物质变异较大,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也较低,可能会给犊牛生长带来负面影响[7]。相比废弃乳,常乳或代乳粉的营养成分更加稳定。与常乳相比,代乳粉的蛋白和脂肪含量以及其来源是影响犊牛生长性能的限制性因素,但是代乳粉中通常含有较高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关代乳粉和常乳的比较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相关研究表明,在哺乳期给犊牛饲喂大量优质的常乳可以加快犊牛生长,同时降低犊牛腹泻率并减少治疗成本,也会提高第一泌乳期牛奶产量[8]。但也有研究认为代乳粉的饲喂效果更佳,或是常乳和代乳粉饲喂效果之间并无显著差异[9]。此外,酸化奶也是牛奶加工处理常用的方式。有研究表明,饲喂酸化奶的犊牛腹泻状况得到改善[1],因此酸化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推广和应用。

Urie等[4]针对美国牧场的调研显示,34.8%的哺乳犊牛仅饲喂代乳粉,我国仅饲喂代乳粉的牧场占比为1.8%。此外,美国有40.1%的哺乳犊牛仅饲喂常乳或废弃乳,另有25.1%的哺乳犊牛采用组合饲喂方案,而我国采用组合饲喂方案的牧场高达59.7%,另有38.5%的牧场仅饲喂常乳给哺乳犊牛,没有牧场仅饲喂废弃乳。可见,我国与美国在哺乳期犊牛牛奶饲喂上有较大差异。近年来,随着奶牛健康水平以及牧场对哺乳期犊牛饲养管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废弃乳已越来越少地用于饲喂哺乳犊牛,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常乳或代乳粉饲喂,从而也使得哺乳犊牛能够获得营养成分更加稳定的液体饲料,最终促进其健康生长。

3.2 牛奶饲喂量

哺乳期犊牛应该采用高奶量饲喂(或自由采食,约占体重20%)还是低奶量饲喂(或限制饲喂,约占体重10%)一直是行业争论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认为,哺乳期饲喂高奶量使得犊牛摄入的能量以及蛋白质更多,从而更有利于犊牛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哺乳犊牛体重和日增重,并促进乳腺发育[10]。此外,高奶量饲喂可以促进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合成与分泌,而IGF-Ⅰ对于犊牛的生长和器官发育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8]。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哺乳期高奶量饲喂对犊牛生长的积极影响并不能持续至犊牛断奶以后[1],并认为高奶量饲喂抑制了犊牛对开食料的采食,而哺乳期开食料的摄入对于瘤胃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高奶量饲喂也可能造成犊牛腹泻率上升和治疗成本增加[1],但也有研究表明高奶量饲喂不会导致犊牛腹泻率增加,并且有可能降低犊牛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11]。在行为学上的研究表明,高奶量饲喂犊牛用于玩耍和社交的时间显著增加,而出现精神沉郁的状况较少,限饲犊牛非口腔性吮吸行为则较多[12]。

我国规模化牧场哺乳犊牛喂奶量差别较大,这与当地奶价、犊牛断奶程序等相关。牧场应该根据不同的喂奶量及时调整断奶程序,对高喂奶量的犊牛,应该采用更加温和的断奶方式,适当延长断奶期,以减少犊牛的断奶应激。

3.3 哺乳期粗饲料饲喂现状

自1897年第一篇有关哺乳期犊牛饲喂干草的试验研究开展以来,有关哺乳期犊牛是否应该饲喂粗饲料的争议一直不断。一些研究认为,饲喂粗饲料可以有效增加哺乳期犊牛干物质采食量、日增重和体重[13],并且哺乳期补饲粗饲料的犊牛瘤胃发育良好,瘤胃乳头长度、重量、容积、蠕动能力以及瘤胃健康方面都表现更佳[14]。同时,补饲粗饲料的犊牛在断奶后期的瘤胃pH值(5.71)高于不补饲粗饲料的犊牛瘤胃pH值(5.29),瘤胃环境更加稳定[15]。但也有研究认为,哺乳期间饲喂干草会对犊牛的生长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将会影响犊牛的瘤胃发育,与仅饲喂谷物颗粒料相比,哺乳期间饲喂干草时,犊牛的瘤胃重量较轻,且瘤胃乳头较短[16]。

近年来,我国规模化牧场在哺乳犊牛饲养管理观念上发生改变,特别是粗饲料饲喂上,已经有部分牧场开始尝试在哺乳期给犊牛饲喂粗饲料。美国最新调研数据也显示,有43.3%的牧场选择在哺乳期饲喂粗饲料[4],这一比例约是我国的2倍。目前,有关哺乳期是否饲喂干草的研究还在继续,众多研究结果不一,这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开食料类型、粗饲料种类、粗饲料添加量、饲喂方式、饲喂时间等[2]。

粗饲料的种类和饲喂时间是影响粗饲料饲喂效果的重要因素。Castells等[17]比较了燕麦草、黑麦草、果树草、大麦秸秆、小黑麦青贮、玉米青贮在哺乳期的饲喂效果,发现犊牛采食苜蓿干草的比例最高,可达14%,而其他干草采食比例仅为5%左右,这说明相比于其他干草,苜蓿干草的适口性可能更好,犊牛更喜采食。但该研究也发现,补饲苜蓿干草对犊牛的生长性能并没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此外,对1998-2016年的27篇研究结果进行荟萃分析发现[13],饲喂苜蓿干草的犊牛在哺乳期的开食料采食量高于饲喂其他类型干草的犊牛,同时,与燕麦草、小麦秸秆的饲喂效果相比,饲喂苜蓿干草的犊牛日增重表现更佳。但也有研究发现,苜蓿和燕麦干草的饲喂效果并无显著差异[18]。除了补饲粗饲料的类型,补饲粗饲料的时间也是行业内争论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发现,相比于在6周龄补饲苜蓿干草,在2周龄或4周龄补饲,有力于提高哺乳期干物质采食量,并且,在2周龄补饲苜蓿干草,犊牛的体重和日增重表现更佳,饲料转化效率更高[19]。此外还发现,即使在3日龄补饲干草(燕麦或苜蓿)也不会给犊牛的生长健康造成负面影响[18],并且15日龄开始补饲燕麦干草可增加犊牛的躺卧时间,减少犊牛的非营养性吮吸行为[2]。相比于我国较晚的粗饲料补饲时间,美国哺乳期补饲干草的平均时间是26.7日龄[4],并且补饲干草种类丰富。

3.4 犊牛饲养方式

哺乳犊牛饲养方式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在爱尔兰、新西兰等放牧国家,犊牛通常采用小群饲养的方式,而中国、美国、加拿大等牧场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则一般采用单栏饲养的方式。随着近年来牧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牛群数量的增多,土地使用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部分牧场已经开始在哺乳早期采用小群饲养的方式。事实上,不同的饲养方式会对犊牛的生长及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20],在保证哺乳犊牛拥有充足饲养空间的前提下(>2.5m2/头),采用配对方式进行饲养时,可以显著增加其颗粒料采食量和日增重,并且会提高犊牛躺卧的时间,减少犊牛刻板行为,提高犊牛福利,而在健康方面并无显著差异。此前也有研究表明,哺乳犊牛采用群养方式可以显著增加犊牛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并且有利于提高犊牛福利水平,节省人工成本[21]。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表明,配对或是小群饲养会增加哺乳犊牛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并且会对其生长产生不利影响[22]。我国规模化牧场哺乳犊牛主要以单栏饲养为主,美国有20.2%的牧场选择在哺乳期间采用小群饲养,并且平均小群饲养规模为12头[4]。

业内普遍担心采用配对或是群养时,会增加犊牛的疾病发病率,但饲养方式与犊牛健康之间并无直接关系[23]。相比于饲养方式,初乳管理、常乳饲喂以及卫生清洁等因素对犊牛健康的影响更大。群养时发病率较高,可能是群养时牧场对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犊牛发病所致。因此,在保证饲养空间、卫生清洁和疾病诊断效率的前提下,牧场可以考虑采用群养的方式饲养哺乳犊牛,以提高其生长性能和福利水平,并降低饲养成本。与哺乳犊牛不同,我国规模化牧场断奶犊牛采用群养的方式进行饲养,部分牧场会根据气候条件来决定将断奶犊牛进行室外群养还是室内群养。需要注意的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采用室内群养时,如果通风条件较差,空气质量不合格,有可能会造成断奶犊牛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因此,牧场在对断奶犊牛进行群养时,应注意控制群养的规模,保证空气质量,并做好疾病防控。

3.5 育成和青年牛饲喂管理现状

育成和青年阶段的饲养管理关系着该阶段奶牛的生长发育,并会对未来配种、产犊和产奶产生重要影响[24]。我国83.3%的牧场选择每天饲喂2次育成牛,但不同牧场间日粮营养成分变异较大。相关研究指出,该阶段的干物质摄入应占体重的2%~3%,中性洗涤纤维约占体重的1%,而粗蛋白占日粮的14%~15%,并保证可溶性粗蛋白占日粮的30%~35%[25]。在育成阶段可以采用限制饲喂的方式,来控制其脂肪的积累和饲料成本,并提高其饲料转化效率。但是,在饲喂过程中应该注意满足所有牛同时采食的需要,国标要求饲养密度不宜超过120%[3]。此外,还应注意对育成牛进行分群饲养,每群的体重变异程度不应超过90kg,月龄差应在2~4月龄之间。如果每天饲喂2次,可采用第一次饲喂总干物质采食量的2/3和第二次饲喂总干物质采食量的1/3的策略,并且注意缩短两次饲喂之间的时间,避免间距过长[24]。尽管我国规模化牧场在育成牛饲喂管理程序和日粮营养控制上差别较大,但是都应加强该阶段的饲养管理,国标要求确保该阶段日增重能够达到0.75~0.85kg[3],以使其尽快达到配种要求。

青年牛饲喂是牧场饲喂管理的重点之一。在妊娠前期,乳腺导管末端开始形成没有分泌腔的腺泡,而乳腺泡的多少则对未来产奶量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该阶段应控制奶牛体况,防止其过肥导致乳腺沉积脂肪,影响实质组织细胞生长发育。此外,过肥也可能导致产道沉积脂肪,限制产道收缩,从而造成难产,并且有可能引起酮病、脂肪肝等疾病。相关研究发现,在限饲的情况下(提供干物质采食量的80%~90%),并不会影响青年牛的体重和头胎产奶量,并且提高了其饲料转化效率30%[26]。有关青年牛日粮营养成分摄入量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推荐,该阶段干物质采食量约占体重的1.65%,而CP含量占日粮干物质的13%~14%[24]。我国规模化牧场青年牛日粮营养成分变异较大,在该阶段的饲喂管理过程中,也应注意满足所有牛同时采食的需要。在分群管理的过程中,每群的体重变异程度不应超过136kg,并控制流产率在3%以内[3]。

4 结论

犊牛作为牧场的未来,其饲养管理模式会直接影响犊牛的生长和健康,进而影响牧场的可持续发展。本次调研显示,我国规模化牧场中常乳饲喂是最为主要的牛奶饲喂种类,占比高达70.6%。在牛奶饲喂量方面,大部分牧场(48.8%)喂奶量在400~600kg/头之间,35.7%的牧场牛奶饲喂量较高,达到700~800kg/头。在粗饲料补饲方面,大部分牧场在哺乳期不补饲粗饲料,补饲的牧场中一般选用燕麦干草。目前,哺乳犊牛以单栏饲养为主,比例达60%以上,而断奶犊牛主要采用群养的方式饲养。在育成牛和青年牛饲喂方面,83.3%的牧场选择每天饲喂2次育成牛,有94.4%的牧场选择不对青年牛进行限饲。此外,在育成牛和青年牛日粮营养成分上,不同牧场间差别较大。本研究发现我国犊牛饲养管理各方面不同牧场间差别较大,这与各牧场的管理水平、饲养理念、饲料资源、气候条件等相关。随着人们对后备奶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关后备奶牛饲养管理的科学研究将会不断深入,相关实践形式也会越来越多。

猜你喜欢

代乳粉粗饲料干草
难忘的体验
如何降低乌骨羊养殖成本?
绒山羊怎样合理搭配饲喂粗饲料
绒山羊怎样合理搭配饲喂粗饲料
粗饲料分级指数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Around the Farm
风铃
代乳粉培育犊牛及TMR技术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
不同日粮饲喂奶公犊生产小白牛肉的试验
羔羊代乳粉蛋白质来源和水平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