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分析
2022-02-17聂晓丹崔赛赛
聂晓丹, 崔赛赛, 孙 博, 季 芳
北部战区总医院1.健康管理中心;2.医疗管理科,辽宁 沈阳 1100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需及时发现、有效控制及救治[1-2]。加大冠心病早期的临床确诊力度,再优化干预措施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3-5]。目前,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成本较高、不便于操作,易引起患者排斥心理,普及率不高。冠心病的诊断主观性较强,常依靠临床表现进行推断。对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准确、早期筛查,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6]。本研究对进行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与冠心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早期筛查冠心病患者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体检的300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冠心病将体检者分为非冠心病组(n=142)与冠心病组(n=158)。纳入标准:(1)年龄>18岁,具备沟通能力,临床资料完整;(2)冠心病诊断依据《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冠心病诊断标准[3],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3)近期未服用噻嗪类利尿剂与调脂药物;(4)无严重器质性疾病、重大意识或精神类疾病。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者;(2)严重认知、精神障碍者;(3)既往痛风、尿酸结石者;(4)3个月内应用利尿剂、激素类等影响尿酸水平药物者;(5)妊娠或哺乳期女性;(6)恶性肿瘤者;(7)近期口服降脂药物;(8)近1个月外科手术者或过氧化剂治疗者。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记录体检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等一般资料,静息状态下测量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尿酸、肌酐(creatine,Cr)、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水平。TBIL、DBIL水平测定采用重氮盐法,并计算IBIL。尿酸水平测定采用酶比色法。
2 结果
2.1 冠心病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在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FBG、LDL-C、尿酸、TBIL、DBIL、IBIL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在TC、TG、HDL-C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存在冠心病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TBIL、尿酸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1 冠心病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表2 冠心病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冠心病是高发的心血管疾病,中国冠心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患病人数仍在快速增长[7-10]。目前,临床上冠心病的诊断主要采用心电图、冠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低,易发生漏诊;非胸痛发作时,静息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具有一定局限性,不能仅凭一帧或一次心电图结果就诊断为“心肌缺血”。临床上不能将冠状动脉CT作为冠心病诊断的筛查手段,其常受节律、心率、冠脉钙化、支架以及起搏器等因素影响,且检查过程中还存在辐射安全问题,故应严格掌握指征。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有创检查,费用较高,且存在并发症发生风险,不适于早期筛查。临床确诊冠心病难度较大,缺乏针对性诊治方法[11-15]。本研究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TBIL、尿酸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冠心病的病因、发生、发展与脂质代谢异常有关,脂质代谢的异常程度和冠心病发展速度相关,导致血清TBIL、尿酸水平变化。
胆红素由卟啉化合物代谢产生,红细胞裂解后释放血红蛋白,生成较多的内源性抗氧化物质,胆红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16]。胆红素有清除体内超氧自由基、抗氧化性和抗炎作用,可避免低密度脂蛋白被过度氧化,进而阻断血管粥样硬化进程,保护心血管[6-7]。低水平血清胆红素可弱化血清抗氧化效能,冠脉血管内氧自由基增多,增加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4]。此外,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可导致胆红素水平降低,继而诱发冠心病[17]。
尿酸是机体内嘌呤核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微溶于水。健康人群尿酸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若其平衡被打破,尿酸达到一定浓度可导致人体细胞功能异常[18]。脂质代谢明显紊乱时,会引发高尿酸血症。目前,尿酸的升高与发生冠心病的其他独立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存在一定争议。有研究报道,尿酸水平高于309.3 μmol/L时,冠心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会增加300倍以上,尿酸每增加60 μmol/L,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5%以上[18]。在冠心病发生、发展机制中,尿酸水平较高会增加血液循环内皮素水平,诱发冠心病[18]。其次,尿酸在血液中溶解度降低易析出,附着在血管壁上,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参与体内炎症反应,促使血小板血栓形成、冠脉栓塞,加速冠心病的发展[5]。肾动脉硬化、肾动脉阻力增加可致血尿酸排泄受阻,尿酸盐结晶并沉积于血管腔,进而加速体内氧自由基形成及增强氧化应激,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尿酸作为水溶性抗氧化剂可保证血管松弛度,而随着冠脉狭窄程度增加,会加重此类抵抗状态,导致尿酸水平升高,如此反复,加剧病情。
年龄不仅是冠心病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也是常见的混杂因素。冠心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男性50岁、女性55岁以后,冠状动脉硬化发展迅速,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9]。对于老年人群更应积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有研究报道,血压超过21.3/12.0 kPa(160/90 mmHg)者较血压在该水平以下者的冠心病患病率高2.3倍;患高血压年龄越早,以后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20]。此外,与舒张期血压比较,收缩期血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血压越高、病程越长,更易发生多支、弥漫性、复杂性冠脉病变。
临床可考虑将血清TBIL、尿酸水平纳入诊断冠心病的辅助指标,并规范其检测流程,明确检测时间,精准化分析检测结果。此外,对于尿酸较高的冠心病患者,应注意控制尿酸水平,关注其对冠心病病情的影响。尤其对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更应积极降低尿酸水平,以期改善冠状动脉病变。
综上所述,年龄、收缩压、TBIL 、尿酸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健康体检检测血清胆红素与尿酸水平能够有助于辨识冠心病危险人群,可针对独立影响因素进行早期干预,以期改善冠状动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