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和近

2022-02-17张泽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鲁迅距离空间

张泽锐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沈从文说:“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

顾城说:“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有人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遥远的距离不再遥远;古人舟车劳顿月余,今人高铁飞机不过数小时。”

有人说:“面对遥远的事物,有时觉得与之相契;而身边人事,却常觉疏离与陌生。”

一位哲人说:“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处看不出所以然,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远和近是个相对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远和近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请以“远和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与抄袭,不少于700字。

人类一直对远方充满着期待:“寻找印度”是大航海时代水手的理想;“到南方去,到南方去”,是诗人的呼唤;“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是知识分子的责任。然而,人们对近处也充满着迷恋,“活在当下”同樣是青年人脚踏实地的表现。但是,远和近是否如参商二星,没有联系,不可调和?我看未必。

远与近代表的距离可以是时间的,也可以是空间的。我们中国人生活在历史悠久、地域广袤的国家,对这两种距离感有着切肤的感受。“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因为时间的距离,诗人长歌当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因为空间距离,阁女泪湿青巾——“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我们今天再次吟咏,也能感受古人如游丝般穿插于字里行间的苦痛,“近”不可寻,“远”变成了望不尽的“天涯路”。

然而,还是有达观人士、大方之家能够找寻到缩短时空距离的捷径妙法。在志同道合者眼中,那些已经化为一抔黄土的古人并未远去,就近在咫尺。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隔空对话曹雪芹,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神交鲁迅,仿佛两位先生还在眼前一般。更夸张者如郑板桥,出于对明代画家徐渭的无尽崇拜,因徐氏以青藤为号,于是自题雅印——愿为青藤门下走狗。可见,如果志趣相投,千百年的“远”不过是一刹那的“近”。

对于空间的距离,历代先贤大抵用“浩然之气”“家国情怀”去弥合。范文正公“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一个“忧”字,让他高堂之上心系百姓,草莽之远不忘朝廷。空间的浩瀚在士大夫“修齐治平”的责任感面前,不过一纸之隔。正如鲁迅先生,把自己和无尽的远方联系在一起,因为站的远,才能窥清中国的原貌;又因为心连得近,才能将文字化作投枪匕首,让麻木民众再次感到切肤之痛。

在现代化的今天,科技似乎已经将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即时通讯技术、高铁技术,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但同时,我们越来越沉溺于探索陌生的远方,而对近处的家人、朋友、风景,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科技是拉近了距离还是疏远了距离,值得我们深思。

相较于科技等物质手段,可能“志趣”“责任感”这些看似玄之又玄的东西更适合缩短距离,化远为近吧。

评点:杨睿

远与近这种“AB对立”模式的作文常常让考生感到无从下笔,这篇文章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作者首先考虑“远与近”的外延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的远与近。然后开始思考“AB对立”模式的精髓——远与近是否只是对立关系,它们能否统一,怎样做到时间和空间上的“远就是近”。作者找到了拉近“远近”的方式——时间上对文化的追求,空间上对远方百姓的牵挂。

除此之外,作者又反其道而行之,反思是否有看似很近实际很远的现象,然后一跃来到当下,剖析了互联网时代让我们看似天涯若比邻,却以牺牲身边的亲情友谊为代价,这种舍近求远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

我们在阅卷过程中,最怕那些学过政治的同学在试卷上空喊口号,“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些听起来人人皆知,读起来也索然无味。事实上,作文应该是用哲学的思路、文学的语言去表述,就像这篇文章一样,也在思考对立统一,但靠的是深刻的论点、丰富的论据和严谨的论证,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写出令人折服的哲理类文章。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鲁迅距离空间
创享空间
算距离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距离有多远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