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0年,一支话筒的见证

2022-02-17华淑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乔冠华维和联合国

华淑

“让我们携起手来,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2021年10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升起。

在联大会议厅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席位上最重要的就是话筒和投票装置。通过这支话筒,中国的声音传遍世界。

回望

胜利的笑,自豪的笑

1972年11月15日,以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正式出席联大会议。入場后,乔冠华镇定地坐在中国名牌后的那张椅子上。忽然有记者问他:“乔先生,你现在坐在这张椅子里有何感想?”一直冷静的乔冠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开始仰头大笑。

这张乔冠华大笑的照片不仅成为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还登上了中国历史课本。美国媒体形容说:“乔的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会大厅的玻璃。”那一刻,乔冠华不是代表一个人在笑,那是一个伟大国家重新站回世界舞台的自信与激动。

观察人士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仅是中国外交的一座里程碑,也是联合国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作为中国人真光荣

施燕华是1971年中国第一个联合国代表团的随团翻译,后来也是邓小平的翻译。她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她最难忘、最无法取代的记忆之一。她回忆,当时联合国大会主席马利克致辞,对中国代表团出席大会表示欢迎。没想到,马利克发言后,要求致辞欢迎中国代表团的人排起了长队。“看了这个场面,我心里充满了自豪,因为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最后,大会邀请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上台讲话。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了讲台,开始了近40分钟的演讲。演讲结束后,全场肃静,然后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当时我只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作为中国人真光荣!”施燕华说。

运用示例

中国虽然因冷战铁幕在联合国外候场22年,但一朝加入,就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热烈欢迎。从外国友人排起长队致辞欢迎,到乔冠华团长演讲结束后的震耳欲聋的掌声,一切鲜花掌声都是对新中国建国以来默默支援世界的回应,都在证明祖先留下的至理名言——德不孤,必有邻。(指导教师:杨睿)

参与

外交迎来新局面

1969年底前,世界上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只有49个,到1976年底,已经猛增到113个国家。可以说,重返联合国,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外部环境,拓宽了外交活动的舞台,为后来中国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后,中国以更为积极、主动、开放的姿态,投身于国际多边舞台。中国加入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600多项国际公约,从不退群毁约;中国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亿元人民币发展援助,实施近3000个成套援助项目,派遣60多万名援助人员,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力支持。

作为历史亲历者、记录者的巴基斯坦媒体人伊夫蒂哈尔·阿里说,中国带给世界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友谊和繁荣”。

“中国声音越来越有分量”

在新中国恢复合法席位之后,1973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28届会议通过了第3189号决议——“将中文列为大会工作语文并依此修正大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定”,同时表示,“宜将中文列为安理会的工作语文”。

联合国资深翻译晓华(化名)在联合国做了34年口译,对于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各种会议参与程度的变化深有体会。她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刚去联合国工作的时候,中国代表参加会议发言不踊跃,主要限于阐述政策立场。但现在,联合国所有会议几乎没有中国不参加的,中国代表在各种会议上都十分活跃,踊跃发言,有些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会议,国内还会派相应专家出席。

在晓华看来,这样的变化来自于中国正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联合国事务中。“中国声音越来越有分量。”

参与维和,执戈为和平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参与联合国维和事务。1990年4月,中国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遣5名军事观察员,开启了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程。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维和军人为维护世界和平英勇出征。

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中国军队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万多人次,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先后有16名中国军人为人类和平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即使在疫情严峻的2020年5月,中国维和工兵分队仍然克服困难,高质量完成南苏丹西部索普桥的修建,为深陷严重粮食危机的国家增添了生命补给线。

如今,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因为对和平的坚守,“中国蓝盔”多次获得联合国勋章,并被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

运用示例

大国的“大”字,不在于版图之辽阔,人口之众多,武器之锋利,而在于那“大”字的一横——一碗水端平,签署了600多项国际公约,从不退群毁约,不作利来利往的政治投机;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亿元人民币发展援助,不作媚强媚上的政治跟班。大国的“大”,更在于那个“人”字,作为联合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我们用自己的肩,守住动乱的黑暗的闸门,给那些悲惨的人以生命。所以,大国的大,是责任的大,这一点,我们尽己所能,向世界交出了近乎满分的答卷。(指导教师:杨睿)

倡导

全球发展的领军者

从确立对外开放为基本国策,到主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广交会,到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当前,中国已成为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共同发展,“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互促共进,中国正为世界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宝贵的合作契机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联合国合作立场文件》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获得14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有力促进了各方共同发展。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中国是全球发展的领军者,在重大全球议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国际组织负责人如是称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参加第七十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等5个方面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引发强烈共鸣。此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相关倡议陆续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等多份联合国重要文件。

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中国率先开展全球最大规模的疫苗合作行动,迄今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12亿剂疫苗和原液,居世界首位。

在應对气候变化和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方面,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昆明举行。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

运用示例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的《大同篇》,中国在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的蓝图。从一带一路唤醒古老的亚洲腹地,到签下“碳中和”军令状来保护环境,中国从肩负时代使命,到赋予时代使命,无需扬鞭,始终奋蹄于大道上,一条中国人追求了几千年的大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指导教师:杨睿)

新闻解读

角度一:追昔抚今,阐释中国重新走上联合国舞台的重大意义。

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贵洪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标志着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重新走上联合国舞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表示,事实表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仅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促进自身发展,而且也助力联合国更好地发挥作用,让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得到了空前壮大。

角度二:初心不改,彰显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坚持真正多边主义的大国担当。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做联合国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各方应该思考如何对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加以完善,而不是推倒重来,另搞一套。少数国家企图将“小圈子”制定的所谓“规则”强加于人,这样的做法不得人心。

国际规则由谁制定?如何遵守?习近平主席指出,国际规则只能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制定,不能由个别国家和国家集团来决定。国际规则应该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遵守,没有也不应该有例外。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半月谈》;光明网、新华网、央视网、国际锐评等)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乔冠华维和联合国
联合国呼吁提供55亿美元以免3400万人陷入饥荒
维和亲历记
小小冠华,抱负不凡
急智
维和女兵
海外维和
联合国提议2015年召开第五届世界妇女大会等5则
朝韩“打到”联合国
海地大地震重创维和总部
美帝侵朝“联合国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