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尊重读懂孩子的“烦”

2022-02-16李霞

中学生博览 2022年24期
关键词:情绪作业情感

李霞,石家庄市第十八中学学生发展中心主任。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师,沙盘游戏治疗师。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卓越人才”,全国生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

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事实、观念、思想、情感等等都是沟通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沟通可以拓展认知、增进理解、深化情感,进而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沟通现场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需要沟通,也都存在沟通,但并不是每一次沟通都能实现沟通的目标,发挥沟通的意义。比如,我们来看下面这段对话:

孩子:妈妈,我今天很烦。

妈妈:小孩子家,有什么好烦的。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没有,写不下去。

妈妈:什么叫写不下去?!有什么大不了的呀,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怎么那么差呀!去先写作业,写作业就不烦了。

孩子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只得转身回自己房间去了。

二、沟通解读

孩子真的就去写作业了吗?真的写作业就不烦了吗?当然也不排除一个可能,就是这个孩子听话地放下自己的烦,很专注地投入到写作业中去了。但是,亲爱的家长朋友,您觉得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呢?

下面,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一下上面这个沟通过程:

首先看一下孩子的诉求:孩子用很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了当下的情绪感受和状态——“很烦”,并主动向妈妈求助。在妈妈提出建议,让他先去写作业时,孩子又明确表达现在根本就写不下去,坐在书桌前也是白白浪费时间!可以感受到孩子的“烦”的情绪自己无法排解,也无处安放。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妈妈的本意:孩子应该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学生应该以学习为重,写作业很重要,要先做重要的事情。孩子应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太情绪化。看起来妈妈所说的每一点都没有错,都很有道理,都是为了孩子好。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孩子听到妈妈的回应后心中的感受和想法:当听到妈妈说“小孩子家,有什么好烦的”,孩子会接收到“我是小孩子,不应该感到‘烦’”。

紧接着,妈妈问作业是否写完,孩子会接收到的信息是“妈妈只关心我有没有写完作业,不关心我现在的感受”。总结一下,孩子从妈妈的言语反馈中会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妈妈就知道让“我”写作业,一点儿都不关心“我”是怎么想的。在她眼里我就应该是一个学习机器。因此,孩子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妈妈特别不理解我,不尊重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孩子的感受和家长的本意相距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孩子的感受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家长没有看到作为人的孩子,更没有尊重孩子,这位家长的眼里只有作业,只有写作业的学生,没有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家长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却效果甚微,或者效果相反。

我们一定要牢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丰富情绪情感的生命。他需要被看到,需要被尊重。特别是初中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有了明显而强烈的自主需求,渴望被尊重、被理解。与此同时,由于青春期个体情绪情感的敏感性和丰富性,很容易让他们受到情绪的困扰。作为家长要看到并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生命体的存在,看到孩子的情绪波动,看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很多时候,一旦真的“被看到”,问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因为“被看到”本身是一种被尊重的表现,而尊重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当父母能够从内心深处真诚地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绪起伏,引导并帮助孩子学会应对情绪困扰,就能够助推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独立个体。

三、沟通重构

其实,从上面简短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应该还不错,有非常好的情感基础,所以孩子遇到情绪困扰的时候能够也敢于主动向妈妈寻求帮助。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孩子每次表达求助之后,家长都是上面这样的反应,那么孩子以后再遇到困扰和问题的时候,还会继续求助吗?多次求助无效或求助无果之后,孩子就会放弃求助,放弃表达。当有一天家长发现孩子怎么不跟我沟通了,想主动沟通时,孩子的心门已经在一次次求助无果后,默默地关上了。

这种无效甚至不良的沟通是亲子关系走向僵化和无语的开始。那么家长怎样回应孩子,才能很好地完成心灵的沟通,达到真正的沟通目的呢?尊重孩子是亲子良好沟通的前提。尊重是一种基本的态度,一种沟通的策略和技术。在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尊重意味着无条件的接纳、意味着平等、意味着信任、意味着真诚、意味着礼貌。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有了真诚尊重的态度,在沟通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表现出来,我们所说的具体语言可能多种多样,要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亲子关系状态、孩子的个性特點、自己和孩子沟通的惯用方式来决定,最终传达到孩子内心的,一定都是尊重、支持和力量。

在这里给出以下两种沟通重构的方式,以供参考:

方式一:

孩子:妈妈,我今天很烦。

妈妈:噢,说说看什么事情让你很烦?

这种方式聚焦于引起情绪的事件和事件的应对与处理,适合对情绪已经能够做出明确区分的孩子。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接下来可能会说出具体的事情,也可能会说不出什么,就只是觉得烦。不管哪种情况,都请家长一定要继续保持对孩子的尊重,用心聆听和回应。

方式二:

孩子:妈妈,我今天很烦。

妈妈:小东西长大了,情绪感受更丰富啦!如果让你描述一下这个“很烦”,它会是什么样的呢?有没有颜色?是什么形状?软的还是硬的?让你的身体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和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让孩子对他所说的“烦”这种特定的情绪有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孩子可能会说出对“烦”的各种各样的描述,比如可能会说像一团乱麻,理不清楚,让自己坐立不安、念头太多、想法杂乱等等。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帮助孩子识别和确认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和孩子一起梳理情绪的过程就是在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应对示范。同时也传递给孩子一个重要的信息:情绪的不断丰富是成长的一个表现。

总之,“烦”实际上是一种焦虑的情绪体验,在学生身上通常可能是由于适应不良、学业困难、与朋友的矛盾等等引起,只要我们把握尊重的态度,带着平等的好奇去倾听孩子,就能懂得孩子的内心。

特约编审/武金红

猜你喜欢

情绪作业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作业
情感移植
情绪认同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