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2022-02-16吕翠微张佰珣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理念

吕翠微,张佰珣

(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非常重视发掘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就是“在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以及趋势下所提出的”[1]67。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内蕴清晰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创新和发展。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结合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面临的新形势,呼吁世界各国要共同努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二十大报告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面对时代之问所给出的中国答案,体现了大国担当,是中国智慧为世界发展做出的理论贡献。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由多种维度的共同体思想和理念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国家共同体、区域共同体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后来又多次进行阐释,其核心内涵是: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46,这20字方针也是在实践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多次在国际重要外交场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具体解释说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些重要的国际文件都把这一思想写入其中,如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在政治方面,强调平等和相互尊重,主张对话而不是对抗,主张结伴而不是结盟,反对霸权和强权等;在安全方面,强调对话和协商,积极应对安全威胁,反对恐怖主义;在经济方面,强调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在文化方面,强调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主张交流互鉴;在生态方面,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思想在世界政治领域提出了新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为科学建构全球治理体系探索出了新的目标和方向,为推进全球治理开拓了新的实践路径;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特质,是对世界走向之问的科学回答,与整个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相契合,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前途和方向。

为了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其着眼点在于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沟通和交往,以各国之间的相互包容、互惠互利为基础,建立起融利益、责任与命运为一体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机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发展,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以付诸实践,并使这一理念的价值不断得到印证。实践一再证明,“一带一路”的实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着生态和环境建设做出过多次重要指示,用共同体理念来解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出许多关于环境与生态的经典论断。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并阐释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39的思想,而且强调要着力培育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比如,在2021年世界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围绕这一思想发表了重要的演讲,向世界呼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全世界人民为之付出共同的努力。这一思想既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得到的新的诠释。这一理念自提出至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切实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坚持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系统治理,坚持绿色发展路径,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护环境生态方面坚持共商共建的原则,坚持积极开展多边合作。这“六个坚持”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新的时代内涵,也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中国在国际上也一直用行动在引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承担着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视作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开展了一系列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工作,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中国的环境与生态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中国提出的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已在世界上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为解决全球环境和生态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的缔约方,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气候与生态保护、建设和治理事业,为世界环境与生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紧密契合,无论是在相关的重要会议上,还是在处理民族事务的实践中,都提倡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用于民族关系问题的解决,以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强调要积极培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阐明了在新时代正确处理民族事务所要把握的总原则和方针,就是“要积极促进中国各个民族之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不断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2]299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过共同奋斗所结成的,在共同的历史和身份认同、共同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及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形成的有机亲缘体和命运共同体,是政治上统一团结、文化上相互融合、经济上相互支持、情感上血浓于水的民族大家庭,体现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的利益诉求。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各民族之间利益上的整体性和共同性、存在状态的实体性以及内在结构的多元一体性特征。

作为新时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新理念,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既客观揭示了当前中国民族关系的本质,又是着眼长远。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结合新时代新情况,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又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中国民族工作的发展进入新时代。

(四)其他共同体思想

围绕共同体的理念,习近平相继倡导和提出了一些涉及具体方面的共同体思想,这些思想与前文所阐述的共同体思想一起,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完整的科学体系。如中国外交方面本着亲诚惠容的方针,积极构建和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还积极倡导构建区域性共同体,如中—阿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东亚命运共同体等;还有建立在国际合作组织基础上的共同体,如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金砖国家命运共同体等。除此之外,中国所提倡的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领域共同体。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系由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具体的共同体思想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居于统领地位,其含义深刻、内容丰富、主旨鲜明,从写入《党章》《宪法》到写入国际重要文件和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价值正在不断得到彰显,其世界影响力不断得到扩大。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路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元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根基,是实现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115

(一)关于“和合”的理念

“和合”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思想观念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国语·郑语》),是关于“和合”的最早记载。“阴阳和合而生万物”是老子的思想;儒家思想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关于“和合”的经典主张;“兼爱”“非攻”等是墨家对“和合”理念的表达。“各家各派虽然观念各有不同,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各有特点,但在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这一追求上却是殊途同归,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4]109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一思想的阐释和演绎中,“和合”逐渐成为了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变的追求,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天下和合观超越了国家的范畴,表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发展蓝图的一种构想,希望建设和谐与和平的世界,这一构想中也包含了开放与包容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本质上是相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思想来源,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

习近平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讲话中提到:“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5]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处理国与国交往关系,强调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将“和合文化”的精髓充分运用于新型文明观的构建中,通过加强交流互鉴实现共同发展,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践行。尽管世界各国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与意识形态上存在着不同,但这些差异不应该成为引发冲突和误解的因素,更不应该阻碍各国实现合作共赢。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天下观,包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当前,世界局势复杂多变,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更加需要传承和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二)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

“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生态伦理思想的主基调。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表达了丰富而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提倡要充分尊重自然,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之间本是“合一”的,人与自然应该和平相处。儒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特别强调“万物一体”,秉持“仁民爱物”的理念,主张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典思想,意为“道”是万物之本,人的行为不能与“道”相违背,视自然规律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尊重生命”是释家所强调的,主张要对万物给予尊重。中国古代各学派的思想虽不尽相同,但都把尊重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一致的主张,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一致的。习近平高度重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充分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中,强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主张面对全球生态问题,应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为宗旨,世界各国应该合作共赢、平等相待、互商互惠;世界是一个生态共同体,国际社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付出共同的努力;要把尊重自然放在第一位,做到珍惜和保护自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方式和道路,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坚持尊崇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与以往发展观相区别的新型生态发展观。它旨在形成一种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并找到关于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可行之路,为人类创造一个绿色健康、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因此,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价值诉求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理念是契合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三)关于“义利”观

义利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论述,孔子、孟子、荀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提出了相关的论述,诸如“舍生取义”“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等,主张“义高于利”的义利观。墨子则提倡“尚利贵义”与“义利并举”,认为追求利益是人们正常的欲求,只是强调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道义,讲究两者相结合。虽然两种学派表述略有差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虽然人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正当的,但不能以牺牲道义为代价。关于义利辩证统一的思想,在中国传统义利观中也有着充分的表述,如“义利两有”“义者,利之和也”等。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充分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利观的基础上,阐释了一种合作共赢的新型义利观,强调在“以利相交”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国际道义,理应追求道义和利益的统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把个人利益、国家利益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有机地相统一,旨在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以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为原则,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国与国之间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要超越国家利益的束缚,摒弃霸权主义的思维;要秉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的观念,站在人类的高度和视角来思考全人类共同的命运;摆脱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上的狭隘和偏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对传统义利观的继承和超越,其所包含的义利观是把“共同”作为基本前提,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价值维度,正确对待和科学处理“义”与“利”二者的辩证关系,真正实现了义与利的辩证统一。

(四)关于“大同”的思想

“天下大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派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和向往,期望未来百姓生活在没有对立和战争的美好社会中,安居乐业,美好和谐。大同思想以公天下代替了家天下,主张“天下为公”,追求的是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着眼点是天下人的共同利益,要实现公天下,需要求同而存异。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大同社会的理念已深深植入中国人的思想中,始终是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期盼和向往的目标。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以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天下为公”不再局限于一国,而是要涵盖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科技与文化等方面的公平、公正、和平、发展,体现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更“体现了‘天下为公’‘和衷共济’的大国担当与济世情怀”[6]4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以实现‘天下大同’社会为目标,又以‘天下大同’为哲学智慧,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维护世界安全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展现了中国独有的文化气派与广阔胸襟,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共性难题与发展困境提出了中国的解决方案。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抛弃单边主义、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等错误理念,各国在相互交流中实现共赢,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越来越和谐、美好,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的主张是一致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体现了对家国利益的超越,强调了人类命运的共同性,体现了心怀天下的情怀、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中国的大爱与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打破了“修昔底德陷阱”的非和平理念,通过积极的实践,推动国际关系日益向着彼此尊重、合作共赢的方向转变,顺应了时代主题,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总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路与中国传统文化是高度契合的,其理论渊源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孔子所说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表明与朋友相交时要真诚待人,在构建命运共同体时更是需要诚信这一原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了一种“包容”的处事态度,由它演化而来的包容互惠,共同繁荣,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目标和宗旨;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义是传递一种“不欲勿施”的交往观念,如今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时也同样适用。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一)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在充分尊重彼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让不同的文化各展所长,发挥其特有的价值与魅力,实现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各种文明于相互沟通中实现取长补短,于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保证了文明的多样性和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这既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所在,也是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发展的内在诉求。

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范围的传播,进而拓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对外交流途径,处理好文化与外交的关系,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质就是通过特定组织形态和具体的活动地域范围不断向外拓展,并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平台与其他文化共同体交流互动的过程。”[8]128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文化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中国承担着通过文化传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正确的精神支持的责任。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有助于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在国际交往中增进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助推文化外交,从而在文化层面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在联合国第70届大会上,习近平在演讲中引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作为其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有力支撑,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下情怀”的继承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搭建了中国传统文化被世界理解和认同的桥梁,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纽带,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在通过周边和区域性共同体与他国合作时所展现的“天下为公”的大国气度和“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在参与国际环境治理时所融入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和“义利相兼”的观念等,都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实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阐释与弘扬,世界可以籍此充分了解并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在实践层面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二)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赓续性创新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民族文化。作为56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实践积淀,集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于一体,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价值和作用更加凸显。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要想让中国传统文化适应中国发展的需求进而更好的发挥它的独特价值,就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精神底蕴的同时,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创新性贡献。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按照时代与实践所产生的新要求,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新的时代内容,使其在内涵方面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使它在外延上得到补充、完善和拓展,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世界范围得到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接了中华文明的血脉,传承和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于现代文明中注入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除了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外,还有许多源自中国古典政治智慧的结晶,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9]145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哲学思想以及人文思想,积极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结合中国时代新特征,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时代意蕴。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其生命力,能够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0]11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度契合,在传承中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对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三)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对外交流和传播来实现。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关键是要充分凝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传播中展现出来。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文化的共融性问题。民族性实际上代表着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为实现文化的共融性,就要求不同文化之间尽可能的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破除隔阂与壁垒,减少差异和摩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实现跨文化传播,有效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良性交流,能够有效化解文化分歧与文明冲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追求的共同发展,不仅是在经济上的共同发展,而且是不同文化的共同进步。

在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基础上,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找到了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新的切入点,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生长点,搭建了广阔的世界新舞台。它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科学地运用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新时代价值的生动诠释。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在实践中实施的“一带一路”等相关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同时使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也不断得到增强。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致力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合作与互通,在实践中有力地增强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随着这一思想日益被接受并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也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四、结语: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中国开启圆梦复兴新征程的背景下,同时也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下,针对时代之问所给出的中国答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形成,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发展,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中完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世界正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不断发生积极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和底蕴,其中所折射出的传统文化意蕴是这一思想的鲜明特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理论精髓,贯穿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始终,体现在这一思想的方方面面。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断随之实现创新性发展,这一思想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得到了充分的拓展与延伸。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理念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