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目标下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产业结构升级动力研究*
2022-02-16蒙昱竹
蒙昱竹 王 树 赵 庆
内容提要:为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结构升级能影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但其影响机理与效果尚未定论。文章基于洛伦兹曲线构建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非线性机理,把市场需求机制与供给机制、政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主要资源配置方式纳入分析框架,研究在其作用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生产率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影响不显著,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对生产率城市化影响表现出“U”型效应,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满足倒“U”型曲线关系。随时间发展,人口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生产率城市化时间趋势不明显。在市场需求机制作用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有所变化,市场供给机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用下,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把其归结为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自身特点、生产率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方面的特征,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原因,并得出相应启示。
一、引言
“十四五”规划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农工互补、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与十九届六中全会都强调了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减小区域发展差距,尤其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与收入分配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指出,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由使用可再生资本的现代经济部门与未使用可再生资本的传统农业部门组成。而城乡“二元结构”指资本、技术、劳动力集中于城市现代部门,城市人口有限,城市现代部门的生产率远高于农业部门,大量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按照这一定义,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定义为农业生产率收敛于城市生产率前沿,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城乡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以社会学为主,费孝通、(1)费孝通:《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夏柱智等(2)夏柱智、贺雪峰:《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视工业化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动力。
产业结构升级在中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劳动者增收与富裕的历程中举足轻重。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背后的机理与原因值得我们商榷。现有研究显示,产业结构能影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3)刘叔申、吕凯波:《财政支出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1978—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经济问题》2011年第11期。产业结构不合理,如重工业主导的产业比重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加剧了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协调,(4)陈斌开、林毅夫:《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化和城乡工资差距》,《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林毅夫、陈斌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城乡消费不平等——来自中国的证据》,《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而产业结构升级则能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5)马正兵:《产业结构调整与增进城乡收入实证研究》,《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产业结构升级是如何影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尚缺乏定论。部分研究显示,城乡收入水平的提高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相互影响,如Clark认为,城乡收入水平差异导致需求弹性不同,进而影响产品的生产供给,影响产业结构;(6)Clark C.,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acmillan,1951.而魏君英等指出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符合动态均衡的正向关系,但未形成良性互动。(7)魏君英、侯佳卉:《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农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8期。另一些研究则认为,不同层面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不同,如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了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扩大了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协调;(8)李亮:《产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18期;程莉:《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会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8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现代财经》2014年第11期。从时间阶段看,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长短期效应不同,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短期可能会扩大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长期则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9)郑万吉、叶阿忠:《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基于半参数空间面板VAR模型的研究》,《经济学家》2015年第10期;傅振邦、陈先勇:《城市化、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以湖北省为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赵立文等认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直接和间接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短期内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长期来看,产业结构高度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影响更大,且受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影响。(10)赵立文、郭英彤、许子琦:《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财经问题研究》2018年第7期。虽然现有研究通过时间长短期效应及不同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指标刻画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但却没有明确其符合何种作用关系,也缺乏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多方面刻画,较少有把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引入研究的。
本文边际贡献在于:第一,从生产率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两个维度刻画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研究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维度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其的影响;第二,建立在洛伦兹曲线基础上,推导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模型,认为其并非单一的线性关系;第三,借鉴韩永辉等研究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做法,(11)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政策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发展型地方政府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经济研究》2017年第8期。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等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引入研究框架,分析在其作用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并把市场机制具体化为市场需求机制与市场供应机制,把政府调控细化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第四,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长短期效应,且不同阶段效果不同,在实证过程中重点关注了时间效应,以及2012年新常态经济以来的新时期效应的影响。
二、理论机理
(一)理论机理一:产业结构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即人口城市化,另一方面体现在农村生产率趋向于城市生产率前沿即生产率城市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定义,一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即各产业在总产业部门中结构组合的合理性问题;二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指产品与工艺的创新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洛伦兹曲线的研究基础上,钱敏泽推导了二元结构的收入分配差距模型,(12)钱敏泽:《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的形成与拓展》,《世界经济》2007年第9期。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推导了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模型。
第一,构造城乡人口差距指数或城乡生产率差距指数。
模型(1)
模型(2)
为进一步把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纳入理论模型,本文依据三大产业的生产率水平与工资回报率的差异,把图1中的洛伦兹曲线进行了线性化近似处理,近似为了斜率不同的线段函数组合,每条斜率不同的线段代表一类产业。
第二,城乡人口差距指数或城乡生产率差距指数的构建。
为简化分析,把产业部门划分为三大产业部门,分别是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其中,按照生产回报率的高低,依据产业划分,农业部门的工资W1<工业部门的工资W2<服务业部门的工资W3;在同一部门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越高其工资水平越高,工资水平是各部门劳动力投入的函数,分别满足W1(l)、W2(l)、W3(l),l1、l2、l3分别代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投入,Wa、Wb、Wc分别代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最高工资水平。用α表示各产业的劳动力投入,l=l1+l2+l3,各产业的劳动力占比分别用α1=l1/l、α2=l2/l、α3=l3/l表示,可以绘制出城乡人口差距指数(如图2所示)。
模型(3)
可以分情况讨论:(1)当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变化时,主要指现有的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更合理的配置,将吸引新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投入到更适合其发展的产业中去,假设劳动力投入总数增加且各产业的劳动力投入数量占比发生变化,其内部结构改变,此时考虑极端情况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不变,各产业的生产率水平不变,线段W1(l)、W2(l)、W3(l)的斜率不变但截距项发生变化,其围成的面积B1发生变化,此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变化将影响人口城市化水平。(2)当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变化时,会通过产品与技术的创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将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此时考虑极端情况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没有发生改变,各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不变,但总的劳动力数量增加了,此时,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发生变化的产业其斜率与截距项将发生变化,面积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人口城市化的效果。由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同时影响各相应产业生产率或工资函数的斜率与截距项变化,而产业结构合理化仅影响各相应产业的截距项变化,认为产业结构高度化较之产业结构合理化,其对生产率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影响更大,且二者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是负向的,不满足单一线性关系,依具体情况而定。
同理,对城乡生产率差距指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类似结论,不做赘述。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都会影响生产率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但产业结构高度化较之产业结构合理化其影响更明显,且这种影响关系是非线性的。
(二)理论机理二: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表现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两方面,无论是三大产业彼此间比例与结构趋于合理,还是各产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与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动力都离不开市场机制的需求拉动、市场供给的推动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因此,把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纳入分析,阐述在市场需求机制、市场供给机制、政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1.需求机制的作用机理
建立在芮明杰的研究基础上,(13)芮明杰:《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市场需求机制对产业结构的作用,主要通过个人消费需求、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积累与消费比例对产业结构形成影响。个人消费需求是生产的内在动机和前提,根据恩格尔定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比例下降,而对多元化消费品的支出比例逐渐上升,将影响生产资料的产业结构,使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与服务业比重逐渐上升;中间产品用于生产再投入,是价值链增值的主要环节之一,最终产品用于消费者的最终消费,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二者间的比例是决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推动再生产的主要动力,当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与边际储蓄倾向递增时,将带来工业化与制造业快速发展,积累比重的提高主要推动重工业与重型制造业的发展,而消费比重的提高则带来轻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社会需求结构由满足未来需求的投资需求和满足当前需求的消费需求构成,消费需求是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由“生理性需求主导”、“便利与机能需求主导”及“个性需求主导”三个阶段构成。在生理性需求主导阶段,人们对食品与纺织品需求大,促进了农业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在便利与机能需求主导阶段,人们对必需品的需求逐渐减少,对非必需品的需求扩大,设备、耐用消费品制造业为重心的重工业与基础工业品需求扩大,拉动了重工业的发展,轻工业与农业的地位下降;在个性需求主导阶段,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日益丰富,单一标准的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生产专业化部分日益发展,拉动了服务业与个性需求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见图5)。
2.供给机制的作用机理
同样,建立在芮明杰的研究基础上,(14)芮明杰:《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市场供给机制主要通过自然资源禀赋预算约束、人力资源供给约束、资金供给约束及技术供给约束等影响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禀赋预算约束的丰缺程度往往决定了该地区的产业属于资源开发型还是资源加工型;人力资源的稀缺程度决定了劳动力的供应量大小、价格高低等,也是该地区采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金或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原因;资金稀缺状况及产业发展水平与创新力密切相关,是制约产业规模与产业高度化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技术供给约束是决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与产业创新,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能创造新的需求市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市场供给机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是有阶段特点的。工业化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发展资源优势产业;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上升,国际贸易发展,产业结构对资源状况的依赖性下降,供给机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降低。而技术水平在产业各部门的供给状况是不同的,资源趋向于流向生产回报率高的部门。另外,市场需求机制的发挥与市场供给机制不可分割,前者的扩大是后者扩大生产的前提,而后者供给能力的保障又是前者健康发展的基础。
3.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
政府财政政策能够影响产业结构,(15)郭晔、赖章福:《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比较》,《经济学家》 2010年第5期;郭晔、赖章福:《政策调控下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4期;储德银、建克成:《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总量与结构效应双重视角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家》2014年第2期;张同斌、高铁梅:《财税政策激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研究》 2012年第5期。建立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构建政府财政政策影响产业结构的作用原理,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企业受益、降低企业成本,发挥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乘数效应,调整产业结构(见图7)。
税收优惠与税收减免降低了受益产业的生产成本,政府采购或政府补贴提升了受益产业的边际收益,政府发行国债加大贷款为受益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降低了融资成本,它们是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发挥了以下作用:(1)在财政政策降低受益企业边际成本与提高受益产业边际收益的作用下,受益产业将扩大投资与再生产,受益产业规模将扩大,进而影响产业结构。(2)在政府采购的作用下,受益产业的产品政府需求扩大;在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作用下,受益产业产品市场售价下降,相同的预算约束将能够购买到更多的受益产业产品,市场需求扩大,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发挥将带来更大的受益产业产品市场消费量,进而影响产业结构。(3)在财政政策的作用下受益产业投资增加,需求扩大,将带来前后向关联产业的发展、改变受益产业中间产品投入和增加值相对价格,进而影响其他产业中间产品投入和增加值相对价值的效果,影响产业结构。
4.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
政府货币政策会影响产业结构,(16)彭俞超、方意:《结构性货币政策、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稳定》,《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张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变量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 2013年第1期;吉红云、干杏娣:《我国货币政策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基于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郭晔、赖章福:《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比较》。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及公开市场业务,通过调整市场内的资金供应量影响产业结构,具体通过利率、信贷、资产价格、汇率等具体工具实现。利率会影响融资成本,不同产业的利率敏感性不同;信贷规模影响信贷可得性,对小规模融资难的新兴产业意义较大;资产价格通过影响股票价格,促使企业加大生产设备投入,扩大再生产,发挥托宾q效应影响投资,通过影响居民的财富拥有量作用于消费,通过对投资与消费的作用影响产业结构;汇率通过发挥财富效应,影响本国消费者和外国消费者的需求水平,调配资源在各贸易部门间的流动,以及资源在贸易与非贸易部门的流动,影响产品的需求水平,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节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以及国内外企业和消费者的财富水平影响产业产品需求量,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是开展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市场需求机制、市场供给机制以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通过其作用原理,影响产业结构,有必要分析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影响下,产业结构升级如何影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实证模型与经验结果
(一)实证模型设定和数据
接下来研究上述理论模型的预测正确性,即当产业结构被纳入城乡区域一体化的目标函数(经济增长方程)时,城市化水平是否会有所提高。通常来说,当政府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时,会出台具有导向性的产业鼓励政策。比如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既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帮助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减少城乡差异;又如推动工业的发展,使得农业向工业转变,降低了城乡差异;当市场对某种产业的产品需求比较大时,若该产品为非农产品,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本文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升级如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其时间趋势如何,新时期效应如何?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作为影响企业与产业行为的主要力量,二者将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哪一作用更明显?
为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构建如下经验模型:
模型(4)
(二)基准回归与稳健性检验
如图8绘制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人口城市化、生产率城市化的关系图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并非线性的,可能表现出“U”型关系或倒“U”型关系,印证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与实证模型中的设定。在图8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在模型 (1)的基础上,得出了表1。表1汇报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人口城市化及生产率城市化的影响,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平方对于人口城市化与生产率城市化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人口城市化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平方对人口城市化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并伴随着正向显著的时间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生产率城市化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平方对生产率城市化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其时间效应不显著。
然而,我们可能会怀疑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在作用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此,本文考虑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进而带来内生性问题,导致估计结果偏误。具体来说,产业结构升级可能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促进农村生产率提高,进而带来城市化水平提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乡村人口城市化与农村生产率趋近于城市生产率前沿,可能会逆向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倒逼产业结构升级。为避免双向因果带来的估计结果偏误,分别采用加入产业结构升级滞后一期变量进行回归,采用弱内生性样本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较低的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略,备索),得到了稳健的回归结果。
而表2则加入了2012年以来的数据样本的年份虚拟变量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滞后一期及其平方,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滞后一期及其平方的交乘项进行回归,其原因是2012年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渐转入了中高速稳定增长的新常态,随后又进入新时代,为考虑时代特殊性的影响,故加入了2012年以来的新时期效应予以研究。
上述分析可知:第一,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人口城市化与生产率城市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不高,现阶段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以低技术含量、低劳动力附加值的低端产业为主,且制造业为主体特征明显,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重工业产能过剩,工业产能库存过高、杠杆过大、产能过剩,而高新技术产能短缺,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使得目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我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尚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发挥其对人口城市化与生产率城市化的影响,因此,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并不明显。第二,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人口城市化的作用表现出了倒“U”型效应,对生产率城市化的影响表现出了“U”型曲线关系。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的凸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日益明显,城市无论是在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产效率、公共基础服务、受教育条件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乡村地区,这一方面带来了城乡贫富差距的扩大,乡村生产率难以收敛于城市生产率前沿,生产率城市化水平日趋下降;另一方面使得城市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远大于乡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民工潮涌向城市,致使人口城市化水平日趋上升。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衡量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方面,前者主要指传统产业生产技术的持续升级创新或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由于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并不合理,城市多创造出来的就业机会主要依靠技术工艺的改进与产业及产品技术的创新;尽管产业、产品与技术工艺有所创新,但由于我国乡村生产率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生产率水平,乡村生产率难以收敛于城市前沿且其差距呈扩大趋势,产业结构高度化带来了技术工艺与产品创新的改善。
表1 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当期)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也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进入了中高速稳增长的新时期,自2012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与此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城市化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那么,新常态以来直至目前的新时代,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如何影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其新时期效应如何,是接下来探讨的主要问题。
(三)新时期效应分析
表2应用2012年新常态经济以来的样本为研究对象,加入了2012—2020年的时间虚拟变量,在表2的基础上,围绕产业结构合理化滞后一期与产业结构高度化滞后一期的核心解释变量及它们的平方项,并加入了其与年份(>2011年)的交互项。产业结构高度化及其平方项对生产率城市化影响不显著,其新时期效应也不明显;产业结构合理化及其平方项对生产率城市化及人口城市化的影响效应不明显,其新时期效应也不明显。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年份(>2011年)的交互项对人口城市化影响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人口城市化的新时期效应表现出了下降趋势。新常态经济以来,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跨过了倒“U”型曲线的顶端,逐渐进入下降趋势。
表2 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新时期效应)
四、进一步拓展:资源配置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作为“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决定和影响着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产业行为,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接下来将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核心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进行回归。
(一)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作用
建立在上述实证模型(4)的分析基础上,为研究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入了市场机制与产业结构升级核心解释变量的交互项为核心解释变量,并加入二次交互项,把实证模型(4)拓展为实证模型(5):
模型(5)
加入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市场机制作用的交互项回归结果见表3,分别研究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及其平方项与市场机制的两个方面(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需求侧结构性调整及其平方项)的交互项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表3结果显示,在市场需求机制作用下,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人口城市化衡量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呈现出了倒“U”型关系;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通过市场需求机制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呈现出“U”型效应,通过市场供应机制对人口城市化与生产率城市化所衡量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都不明显,这种不显著的影响,同样适用于市场供给机制作用下,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人口城市化与生产率城市化所衡量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表3 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
原因可能在于,随着市场产品日益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商品的供给过剩状况明显,产能过剩,仅通过扩大产品供给、扩大供应市场,无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随着人民物质文化供给市场的丰富,市场多为买方市场,消费者在市场中对产品的挑选余地较大,因此,单纯依靠产品供应量的调整,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而需求市场的扩大,尤其是刺激内需扩大与强大的涉外购买力,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实现,特别是当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时,能够较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物质文化需求,进而带来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
(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政府调控作用
同样,建立在上述实证模型(4)的分析基础上,为研究政府调控的作用,加入了政府调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解释变量的交互项industry×gover为核心解释变量,并加入二次交互项,把实证模型(4)拓展为实证模型(6):
模型(6)
加入了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调控作用的交互项的回归结果见表4,该表中分别研究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及其平方项与政府调控的两个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平方项)的交互项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表4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所衡量的产业结构升级无论是通过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对人口城市化与生产率城市化所衡量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都不明显(虽然少部分系数显著,但显著性不佳)。
表4 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政府调控的影响)
在我国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政府调控为辅,这也在2008年以来的中国各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来。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需求市场不足,中国也相继进入了新常态经济,而后步入了新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扩大国内外市场需求,发挥内需与外需的作用势在必行。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予以拓展,发现我国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人口城市化之间表现出了倒“U”型关系,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生产率的城市化之间表现出了“U”型关系,且随时间而强化的趋势。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作用于人口城市化的倒“U”型曲线于2011年达到了顶点,2012年中国步入新常态经济,受新常态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新时期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人口城市化进入倒“U”型关系的右半段。发现新时期受全球金融危机与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作用于人口城市化的新时期效应为削弱作用。为进一步探索作为资源主要配置方式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影响,把市场机制的主要调控方面(需求机制和供给机制)以及政府调控的主要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纳入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在市场需求机制的作用下,其对人口城市化与生产率城市化的作用表现为倒“U”型的关系特征,主要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中商品市场日益充足,市场供给产能过剩,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丰富,其挑选商品的余地较大,多数市场为买方市场。因此,市场需求能够有效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但市场需求的力量并非是无限的,市场需求也不能无限的扩大,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后其力量也将衰退,形成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倒“U”型曲线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区域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日趋明显,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实现了人口城市化的同时,加剧了乡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贫困差距,生产率城市化的实现日益困难。在大量民工潮融入城市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扩大的当今社会,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表现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提高,另一方面表现在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带来了产业的创新与产品的创新,丰富产品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城市工作机会,使得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但在城市大力发展的同时也扩大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乡村文生产率难以收敛到城市生产率前沿。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则更多地满足了产品需求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其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则需更多地通过市场需求机制表现出来。然而,无论是产业结构高度化自身,或产业结构合理化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都是有限的。因此,如何有效发挥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正向积极效果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大力鼓励产品与产业创新,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势在必行。另外,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部分凸显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为扭转这一局面,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其时代意义与紧迫性。
第二,推动内外需市场动力的同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推动政府调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发挥效应,使其逐渐实现通过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带来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性。
第三,大力推动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不仅要促进产业与产品的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组合与结构优化,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搞好社会经济的其他方面,尤其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资源配置机制作用下,完善市场环境,实现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合理消化过剩产能也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