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背景下供应链经济的新特点、新挑战与新对策
2022-02-16陆岷峰徐阳洋
陆岷峰 徐阳洋
内容提要: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将由于高碳行业的退出、低碳要求高排放企业加大技术改造、 新的低碳经济大量产生带来了新的机会,导致原来存量的供应链的结构、布局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数字化成为供应链经济的新特征,平台成为供应链经济的新载体,绿色理念成为供应链经济的新要求,供应链协同效应将会进一步被放大,但是也面临着供应链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企业的合作意识薄弱,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标准体系不完善,容易受到新冠肺炎等未知风险的影响等问题。当前应该出台供应链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提升供应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提高企业合作意识,全面加强供应链基础设施以及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对新冠肺炎等未知风险的防控力度,积极培育供应链龙头型企业,探索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重构供应链经济。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减缓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球商品出口及贸易额等指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2020年世界商品出口额较2019年减少8%,世界服务贸易额较2019年减少21%,世界外商直接投资额较2019年下降40%,这几乎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是我国在这些指标上表现良好,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32.2万亿元,较2019年上升1.9%,也是世界唯一一个进出口贸易正增长的国家。2021年上半年,尽管全球各项经济指标逐步恢复,但是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本轮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严重冲击了全球的供应链安全。2021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8.07万亿元,较2020年同期上升27.1%,较2019年同期上升22.8%,同时这一数值也是历史最高值,在增速方面达到了近十年的最高值。这是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复苏引擎最好的证明,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离不开我国强大的供应链韧性,也间接证明了供应链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的供应链经济主要是把各经济主体以及活动通过串联形式构成一个整体,最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具特色与管理价值意义的经济主体,大力发展供应链经济既是实现经济双循环目标的重要抓手,更是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国际经济不稳定的重要通道。
供应链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碳达峰和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战略的实施,对供应链经济产生全面的、基础性的影响,是当前与数字技术目标实现同样要社会经济要素按下重启健的影响因素。我国的“双碳”目标始于2020年9月20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对世界做出的正式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战略的实施意义极大,关系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是当前中国实施“双碳”目标战略还面临很多难题,要仅用 9年时间就需要达成碳达峰,要用不到30年时间达成碳中和,任务十分艰巨,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至少需要五、六十年的时间。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我国能源消耗中煤炭消费的比例超过50%,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2.1倍,很多碳减排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无法自主生产,依赖进口,低碳体系建立难度大,需要解决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而供应链经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以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经济,高碳经济的链条很长,涉及多个行业,尤其是制造业,能源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化工业生产部门在2019年碳排放量约5.88亿吨,占全国能源碳排放比例的6%。因此,“双碳”目标要求我国必须做出很大的牺牲和努力,未来很多高碳行业将退出市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导致原来存量的供应链等结构、布局都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些重视碳排放的供应链企业,其相关环保投入、管理成本等将有所增加,可能会在短期内削弱其市场竞争力。但长远来看,有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度,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效应及国际竞争力。因此,积极研究“双碳”目标背景下供应链经济,保持供应链的循环对于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发展供应链并保持稳定的重要性研究
陆岷峰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也意味着供应链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传导至其他行业,如果不加以控制进而会影响经济全局,因此保持供应链的稳定至关重要;(1)陆岷峰:《绿色理念与低碳转型:新阶段商业银行打造低碳银行研究——基于百年绿色发展思想视角》,《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5期。徐阳洋认为中国经济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中国各行各业也都有相应的供应链体系,因此在此次疫情的冲击下,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保持供应链的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更有利于世界经济的逐步恢复;(2)徐阳洋:《科技向善:激发金融科技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中正能量路径》,《南方金融》2021年第1期。张欢认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将会是供应链经济,任一经济主体或任一行业必然依附于其他经济体或者其他行业而存在,相互之间无法分开,一旦遭遇外力导致某一重要经济主体或某一重要行业出现断链等情况,极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3)张欢:《经济双循环背景下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路径研究》,《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二)我国供应链经济面临的挑战研究
周军煜认为,改革开放后,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制造业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是我国供应链发展也面临一些难题,最主要的问题是“走出去”战略实施不够,缺乏在国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型供应链企业;(4)周军煜:《“双循环”背景下资金流动堵点的形式、原因与治理——基于全国部分上市银行2011—2020年会计报告分析》,《福建金融》2021年第2期。陆岷峰指出当前外部贸易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复苏艰难,中国的实体经济很多都是低端制造业,而高端产业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限制,尤其是一些关键零部件的断供严重影响了高端供应链经济的发展,这也导致中国的供应链经济从低端向高端转型的难度在持续加大;(5)陆岷峰:《经济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产业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兰州学刊》2021年第4期。王婷婷认为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利润持续低迷以及低生育率,国内很多中低端产业供应链纷纷转移至东南亚,虽然因为疫情影响,中低端产业供应链转移到东南亚的步伐减缓,但是趋势并没有改变,并指出当前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否则经过数十年发展,国内产业很可能出现“空心化”的现象。(6)王婷婷:《数字技术与小微金融:担保与风险转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数字技术在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当代经济管理》2021年第3期。
(三)保持供应链经济稳定发展的措施研究
汪祖刚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我国供应链经济应该抓住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通过数字技术推动供应链升级,尤其要打破西方国家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封锁,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供应链竞争优势;(7)汪祖刚:《金融业人工智能应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商业银行数字机器人运用的样本分析》,《金融科技时代》2021年第1期。赵越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但是人口红利以及市场优势仍然十分巨大,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资依然有较强的吸引力,短期波动不会影响长期稳定,长期来看,供应链经济依然会稳定;(8)赵越:《数据资产:价值链生成与经营模式的设计研究》,《海南金融》2021年第9期。高伦指出,保持供应链的稳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而保持供应链的稳定主要是制造业的供应链,他们建议当前应该通过税收、补助、激励等各项政策促进制造业的发展。(9)高伦:《企业提升预测大宗商品价格精准度的方法研究——基于时频递归与非递归分解的混合价格预测模型的运用》,《企业研究》2021年第1期。
上述学者都认识到供应链的重要性,也都认为保持供应链的稳定非常重要,供应链经济的稳定关系国家经济的长久发展,其中很多学者认为供应链经济的稳定主要在于制造业的稳定,大力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会不断提升供应链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但是学者并未考虑到“双碳”目标的影响,文章根据“双碳”目标提出具有很强的时间和质量要求的刚性特征,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措施,必然打破原来存量的供应链经济发展体系,构建新的符合“双碳”目标要求的供应链体系的现实,从分析“双碳”目标下供应链经济产生的新特点出发,分析“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对供应链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本着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原则,提出了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供应链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从而实现“双碳”背景下供应链经济及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双碳”目标背景下供应链经济新特点
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科技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愈发明显,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是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同时低碳经济与科技发展相互促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也需要借助数字技术的作用,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双碳目标的实现处于交织期。数字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逐渐应用到供应链中,并成为内嵌供应链的特征中,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减少能源生产、运输和消费环节的浪费,这也导致现代供应链的科技特征更加明显。现代供应链主要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借助数据作为核心驱动要素,利用信息科技以及现代的组织方式高效整合上下游客户,并进行协同和优化,从而实现商品的生产、设计、购买、销售、服务等,数字化已经成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供应链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
(一)数字化成为供应链经济的新特征
随着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以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更广、更深,数字化已经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低碳经济社会更是如此,传统供应链尤其是以高碳行业为代表的供应链经济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智能化处理和应用,并将实体进行数字化,最终达到智能化生产的目的,减少碳排放。在物流领域,借助物联网可以实时进行跟踪或进行溯源。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借助数字技术可对协同效应进行放大,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在发生经济行为时,通过设定特定的参数,数字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出各个交易环节采用什么方式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根据迪普思数字研究所的调研显示,有效的数字化供应链整体能够推动企业收入增长10%—15%,采购成本下降15%—20%,供应链成本降低40%—50%,因此可以积极帮助能源化工等企业降低成本,而增加其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达到碳排放的政策要求。(10)陆岷峰、欧阳文杰:《数据要素市场化与数据资产估值与定价的体制机制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
(二)平台成为供应链经济的新载体
供应链经济,尤其是传统的供应链经济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跨国公司主导着供应链经济的发展,但是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未来的供应链公司愈发向平台型企业进行转变,平台成为供应链的新载体。当前的供应链更加重视用户的体验,借助互联网技术,省去了中间若干主体以及若干交易环节,提高了效率,方便了客户,也保障供应链内的经济主体不受时间、空间约束,随时进行互动。“双碳”目标的实施需要各个国家、不同的经济主体、不同的行业相互合作,因而跨界的组织形态十分重要,平台主导型的供应链可以实现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发展,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形成紧密合作、一体化的供应链,并且带动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快速发展,甚至上下游企业可能成为另一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最终成为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的供应链生态圈。
(三)绿色理念成为供应链经济的新要求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而提出的新举措,也是我国在保护全球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担当。绿色发展理念也成为供应链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绿色供应链概念很早就被提出,并且从2015年开始,绿色供应链就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并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议题,无论是核心企业还是上下游企业都必须重视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社会中,强调绿色供应链管理并不是一种强制性行为,与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并不冲突,而且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绿色环保品牌效应和声誉,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也有利于提高企业节约资源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当前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法,让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品以及对环境的破坏负责。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如IBM、华为等都制定了相应的采购绿色标准。
(四)供应链协同效应将会进一步被放大
虽然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会停滞,全球各地不断产生新的区域贸易协定,供应链经济也从国内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渐演变成为区域性甚至是全球企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时,全球的分工模式已经从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工向基于要素优势的供应链分工进行演变,供应链之间的主体都相互依赖、无法分割,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会因为逆全球化势力的抬头而停止不前,尤其是全球各个国家都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样的目标需求,相互之间的合作只会越来越密切,在世界供应链协同体系中,各个国家的贸易、投资早就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局面,供应链协同效应原本局限在国内,现在已经逐渐向全球扩张,并且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协同效应进一步被放大。(11)赵越:《基于经济双循环战略背景下数据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研究》,《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
(五)供应链经济体系可能发生重构
“双碳”目标要求减少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大的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比重,提高能源强度较小的服务业和轻工业的比重。降低碳含量高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提高零碳的可再生能源以及低碳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但是传统的供应链经济中,重工业尤其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作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占比非常大,“双碳”目标可能导致我国供应链经济体系重构、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可能易主,整个管理流程、方法要进行改变。未来以环保企业、服务业和轻工业等低碳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将在供应链经济中占比越来越高。
四、“双碳”目标下供应链经济面临的新挑战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始终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两种战略,创造机会融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供应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益于巨大的人口红利等因素,中国制造已经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经过两代人的长期奋斗,我国已成为全球国家中按联合国产业分类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供应链条。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但我国供应链也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参与国际供应链并占据优势的主要是低端制造业以及低附加值产业,人均产能低,欧美国家依然是国际供应链的主导者。我国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
在全球各行各业的供应链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具有极大的发展优势,能够形成以自身为中心的供应链体系,这些“链主”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在国际中,由于我国属于新兴市场,参与国际的竞争与合作也仅仅只有四十年时间,在国际供应链体系中,对比之下,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企业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的供应链竞争中,缺乏优质的供应链龙头型企业,基本作为国际供应链体系中的上下游企业而参与国际市场,一旦发生如金融危机等大的波动,这些作为国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极易产生危机,甚至出现倒闭现象。在提出“双碳”目标前尚且如此,“双碳”目标意味着对国内企业提出更严厉的要求,这导致原本不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雪上加霜”。
表1 2021年全球供应链25强排名(12)数据来源:数据研究机构Gartner。
(二)企业的合作意识薄弱
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时间较短,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期是第一、第二产业占比较重。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开始崛起,但是服务业发展时间更短,较西方国家有所滞后,进入2000年尤其是2010年以后,随着信息科技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开始崛起,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物流机构或者是对外贸易公司迅速成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202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大陆有124家企业上榜,历史性地超过美国。但是与欧美很多“百年老店”相比,无论是金融机构、物流机构还是其他的对外贸易或者对外投资公司相互之间协同性不足,在参与全球市场中,偏向“单打独斗”,很少“抱团取暖”,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甚至出现脱节现象,很多企业在制定国际化市场战略出现判断失误,损失惨重。而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求企业进一步重视环保,一些高碳行业企业将会退出市场,新出现的环保科技公司或者服务公司短时间内难以与欧美成立上百年的企业进行竞争,苏伊士集团、威立雅环境集团以及莱茵集团都是成立时间在百年以上的世界著名环保巨头,拥有非常丰富的发展经验,对外合作意识非常强。因此这些因素制约了中国供应链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表2 部分世界知名环保公司成立时间(13)数据来源:网络公开资料整理。
(三)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标准体系不完善
我国是基建大国,不仅体现在建筑行业,交通、通讯等行业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口众多,疆域广阔,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全国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当中,各个物流节点相互衔接有待提高,多式联运刚刚起步,公路、水路、铁路、航运等不同的运输方式还无法真正做到高效衔接。此外,行业的差异、环节的不同导致商品以及信息标准无法兼容,而且由于受到不同标准间数据传输和交互转换的中间型平台的缺失制约,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供应链的管理中难以得到大规模、有效应用。碳达峰和碳减排要求很多行业需要开始使用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才广泛出现,有些新能源企业配备专门的充电桩,短时间内可充电至70%,但是换成其他类型的汽车充电桩,虽然也可以充电,但是至少要耗费数小时才能充电至70%以上。(14)陆岷峰:《“双碳”目标下碳金融现状评估、目标定位与发展对策》,《福建金融》2021年第6期。
(四)容易受到新冠肺炎等未知风险的影响
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未结束,仍然在影响着各行各业。这些未知风险的发生短时间内会限制地区与外部的联系,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和韧性。供应链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以国内经济为核心,只要国内经济稳定,国际市场的风险再大,也无需担心。新冠肺炎防范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如果国外相关国家继续轻视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长此以往,全球的供应链格局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各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目的都是为本国经济服务,其他国家必然会基于本国供应链安全为出发点,将一些关键产业布局在国内或者本国能够控制的地区,从而对本国供应链安全进行保护,这就导致全球供应链可能会出现多中心化、多区域化的特点,一些企业将会回流至本国。此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恶意限制其他国家的产品,对于一些关键零部件进行断供,比如华为的5G技术是一项非常好的技术,但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恶意限制华为5G技术在全球市场的应用。(15)徐阳洋:《经济双循环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机遇、挑战与成长的着力点》,《西南金融》2021年第1期。
(五)供应链经济的重构难度较大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当前还是能源驱动型经济,经济发展需要依赖大量的能源消耗,供应链经济也主要建立在以能源型企业为核心企业以及制造业等行业,实现碳达峰并过渡到碳中和的时间非常短,而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基本已经实现了碳达峰。同时高碳行业很多都属于制造业,“双碳”目标则基本要求无法完成转型升级的制造业退出市场,但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任何时期,即使制造业无法完成转型升级,也必须维持在一定比例上,不能过早的去工业化,这也导致目前对能源依赖的下降空间有限。“双碳”目标需要实现,供应链可能发生重构,但是重构的难度在增大。
五、“双碳”目标下促进供应链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对策
供应链的协同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保持供应链经济的稳定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重要的政策出发点。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处于中心地位。但是随着风险的加剧,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以及“双碳”目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不断地提高中国的供应链的稳定性、韧性、弹性至关重要。我国应该狠抓国际重大机遇,采取措施直面风险,循序渐进地促进本国企业深入到世界供应链体系中,提高我国在国际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国家关于供应链经济发展政策利好供应链经济发展
供应链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持续稳定。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供应链经济的发展,并且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支持供应链经济。其中中央政府多次出台支持供应链经济的政策,尤其是2010年以来,几乎每年都会有支持供应链发展的政策。2014年国务院出台《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其中提及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传统的物流服务要积极融入供应链上下游。2017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并且提出2020年要基本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技术与发展模式,同时也提出未来要培育100家左右全球领先的供应链龙头企业,并使得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中心。2020年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1年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就有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除了中央政府,几乎所有的省份也都制定了较多的支持供应链发展的政策。因此当前供应链经济发展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
表3 2014年以来政府出台的部分供应链政策
(二)“双碳”目标下促进供应链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对策
1.进一步做好供应链经济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任何行业、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有清晰的顶层设计,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才有利于行业、产业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供应链经济的发展不能是无序式的发展,否则很容易出现混乱局面。因此国家应该从获取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的视角,制定促进供应链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国家级的供应链经济发展规划,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尽快出台“一带一路”供应链体系建设规划,规划可确定短期、中期、长期三个时期要达成的目标,内容可以包括供应链的创新、智能化、安全等方面,重点应放在制造业供应链的转型升级,除此之外还应该重点考虑将制造业融入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中,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最终为我国参与全球供应链体系创造良好的支撑体系并获得较好的竞争优势。(16)陆岷峰:《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治理科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2.提升供应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是提高供应链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保持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此提出以下建议:(1)国家继续提倡科技创新,尤其要鼓励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中国的产业链以及供应链自主可控力。(2)提倡延链、补链,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二者之间的融合力,关键领域的产业链必须拓展至最终需求产业领域,而外向型、中间产品型的供应链也要做出改变,向最终需求产业领域进行转变。(3)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积极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向智慧制造和智能制造转变。(4)从企业角度,企业是供应链经济的主体,也是关键性参与者,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其实就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产品的创新力和不可替代性,积极培育在供应链中的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对现有的供应链进行整理,制定“备链”计划,做好备选客户的存储,对一些核心技术、重点环节要在国内进行配套以及替代,从而形成一套安全的供应链生产体系。
3.提高企业的合作意识。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参与世界供应链体系。保持中国供应链经济的稳定必须不断增强我国供应链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必须深层次、全方位地融入世界供应链体系,并且成为世界供应链体系中最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当前中国首先应该积极抓住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机遇,通过“一带一路”以及扩大与相关国家合作的窗口,鼓励有条件的公司参与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合作,培养企业的国际合作意识,将低端制造业、低附加值等产业向具有高价值的价值链转型升级;其次,中国的很多产业在全球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要积极参与相关优势产业合作,进一步增强优势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最后,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经济、经贸、跨境等合作区,推动企业设立分部、海外仓储,并在一定条件下建立适应当地经济的供应链体系。
4.全面加强供应链基础设施以及体系建设。供应链基础设施以及体系建设是支撑一国供应链的基础,只有基础打牢才能不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此,提出下列建议:第一,应该不断加强交通运输、物流、互联网平台等供应链基础建设,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可以尝试互联互通,并逐渐进行推广;第二,积极参与供应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统一数据接口、通讯协议等基础共性、通用技术标准,并探索向其他国家进行标准输出,数据信息标准应该兼容,要提高供应链经济中的数据传输效率,相关标准应该尽量实现与国际接轨;第三,建立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以及预警机制,对供应链风险应该实现实时监控,不断增强供应链管理水平以及风险修复能力,探索成立世界供应链安全评估机构,加强海外供应链安全的预警与方法,提高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提升世界供应链安全水平。(17)曹梦石、徐阳洋、陆岷峰:《“双碳”目标与绿色资本:构建资本有序流动体制与机制研究》,《南方金融》2021年第6期。
5.持续提高对新冠肺炎疫情等未知风险的防控。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环节因疫情或者其他灾害而出现断裂或要素的缺失,都会造成整条供应链的停摆。因此疫情防控以及其他灾害防控要做到常抓不懈。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疫情防控最为严格,同时成效也非常显著,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以及对未知灾害的防范。对此建议:第一,提高人们的防疫意识,公共场所必须定期消毒,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第二,对于机场、火车站等重点地区的工作人员必须定期进行核酸检测;第三,境外人员进入国内一律要出具专业的24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加强境外输入型病例防范;第四,对于进口商品的检测不能放松,确保进口商品的安全;第五,做好防疫、防灾的物资储备,时刻准备做好应急保障。
6.努力培育供应链龙头型企业。供应链龙头型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对提高一国的供应链的竞争力起到带动作用,也有利于增强一国在国际供应链市场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建议:(1)当前应该积极扶持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参与国际并购、参股、控股,努力成为可以主导行业供应链的龙头企业。(2)发挥龙头企业在行业中组织、协调、整合、服务等能力,建立产业化的国际布局,从而积极推动产品、技术、服务等走向国际市场。(3)努力提升不同行业的协同体系,物流行业与金融服务业和制造业联动,将产品的加工、生产、运输、销售等与金融业以及物流衔接顺畅,最终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配套体系,提高供应链的服务能力。(18)陆岷峰:《供应链经济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基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视角》,《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1期。
7.探索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重构供应链经济。“双碳”目标对供应链经济最直接的要求就是供应链经济必须进行碳减排,注重环境保护,绿色供应链是供应链经济与环保进行挂钩衍生出的新概念,也是重构供应链经济新方式。加强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应该从三个角度着手:第一,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物流进行绿色流程再造。在运输过程中,相同产品共同配送,使用复合一贯制运输,同时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在商品的库存管控方面,对有毒、有害等产品实现有效管理,商品包装尽量采用绿色、可降解材料进行包装。第二,加强绿色制造的发展。绿色制造是制造业未来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一种对环境污染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现代化制造业模式,也展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在产品加工、生产、运输、销售等全生命周期中加上环保的要求。但是绿色制造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关键技术有待解决,比如绿色产品工艺设计、绿色制造业运行模式以及绿色营销等,这些都需要企业进行研发解决。此外还需要积极借鉴比如并行工程、定制化、智能化、精细化等最先进的制造技术,结合最新的制造业信息化研究成果,以信息化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实施。第三,建议政府部门推出契合市场发展的绿色制造评价体系,积极弥补为实施绿色制造产生的外部性,同时考虑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推动制造业企业积极向绿色制造发展。
碳达峰和碳中和对经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很多高碳行业将逐渐退出市场,经济发展逐渐低碳化,对供应链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供应链经济的流程、模式、结构、主体等将会发生改变。保持供应链的循环稳定是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刚性要求。因此,为了保持供应链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应对实现“双碳”目标带来的供应链经济的新问题,当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迫切需要增强我国供应链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切实加强数字技术与供应链经济的融合力度,提高供应链经济的数字化程度,从而通过数字技术提高我国供应链经济的稳定性与竞争力。(2)加大“双碳”目标下供应链经济发展趋势研究,提高供应链经济发展的前瞻性。(3)大力发展供应链服务工作,重点做好供应链经济上下游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众多低端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创造机会,积极促进广大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