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学习共同体,育“互融合作共进”之花

2022-02-16谢果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谢果珍

【摘要】生源结构的变化,导致学生之间差异性加剧,融合性下降,包容性變差。这给育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基于学生学习共同体,制订共同目标,促互动,建互信,营造和谐、共进的育人环境;利用目标激励,共同体成员携手共进,融合共荣,融入班集体,使学生实现健康发展。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共同体;互融

自2013年,中山市政府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积分入学政策,三角中学近年来增加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源,近年人数一直持上升趋势。直至2018年,初一新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占比例为61.5%。以教育公平为原则,我校坚持所有班级都是外地户籍学生与本地学生平均混合进行编班。可是,班级中不和谐的现象依旧频发,例如,常见部分学生安静独处,对班级活动不感兴趣;常因小事情,发生矛盾;部分学生很少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互动;出现相对孤立的“小团体”;部分学生表现出敏感、焦虑、叛逆、集体意识薄弱、不善交际、厌学等问题,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全员家访、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综合分析,归纳出以下的原因:其一,由于个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导致班级学生之间在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二,学生之间了解不充分,缺乏信任,难于融入班集体。其三,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在学习方面、心理方面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以至于他们不能尽快适应新的校园学习生活。由于生源结构的变化,导致学生之间差异性加剧,融合性下降,包容性变差。那么,如何才能在班级育人中更好地培育学生之间建立信任对话关系,实现心灵的有机融合,融入班集体,实现健康成长发展?综合上述问题,在育人实践过程中,笔者从探究基于学生学习共同体,营造班级和谐、共进的育人氛围;运用目标激励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培育学生携手共进、融合共荣的价值理念;促进学生之间文化、情感、价值观的互融等方面进行教育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一、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制订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发展目标

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呈现。分组既要体现成员之间的共同学习,又要体现互助互利的学习。因此,在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性,组间同质性”的基本原则。1.组内异质性,尤其是生源的不同和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为了使学习共同体的结构更为优化,需对不同户籍生源、性别、学习基础、性格等方面进行合理分组。例如,外地户籍学生因语言不同导致不能正确理解时,本地学生可以及时提供解释等帮助。2.组间同质性。组间同质的有利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公平性,为实现互助学习、共同进步做好铺垫。每个学习共同体的人数最好在4-6人之间。

由成员共同制订共同体的目标。共同体的目标不是外在强加设定的目标,而是成员内在的需要、是成员自愿想达到的学习成长期望。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必须构筑在成员个人目标之上,且高于个人目标。首行,由成员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确定个人学习成长发展目标。其次,汇集成员的个人学习成长目标组成小组共同体目标。最后,综合分析各小组的共同目标,形成班级共同目标。

二、激发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爱班级的热情,促互动,建互信,育博爱情怀

学生只有参与互动才能彼此间增进了解,消除隔阂,敞开心扉,建立互信。结合班级实际,组织开展爱国、爱家乡、爱班级主题系列班会,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爱班级的热情。例如,在“大好河山 秀最美家乡”主题活动中,通过介绍自己的家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既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又促进学生之间文化、情感、价值观的互融。既帮助学生快速地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又助于了解同学们家乡的风俗、人情、文化,还明确了爱国家、爱家乡、爱班级是每一位成员的责任。借助“我们来自同一个大家庭”主题班会,成员之间互送祝福卡,鼓励成员之间主动接触,交流互动,促使成员之间的情感互融更进一步。意在让学生珍惜缘分、珍惜真挚的友情,明确“班级是我家”,和谐靠大家,育博爱情怀。

三、打造特色班集体,营造和谐、共进的育人环境,增强精神向心力

共同体成员共同打造特色班集体,共建和谐、共进的班级育人文化,增强成员的精神向心力。以共建“扬帆班”特色班集体为例,1.提出口号:扬起梦想的风帆 起航!寓意每一位成员都带着梦想,奋进前行。2.设计班级徽章。先由成员绘制徽章,通过展示,投票选出最好的徽章(如图2)。徽章寓意:①圆形代表全班学生组成一个共同体。②两个学生面对面地读书表示一起学习,共同进步。③两位学生围成一颗心形,代表成员之间关爱互融、拥有共同的学习愿景。④两条绿色带条,寓意为迎风起航的风帆,激励共同成员团结共进,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砥砺奋进。3.美化文化环境。建设特色班集体文化,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在建设特色班集体中,成员同商议,齐参与。如,设计个人名片、共同体目标卡、制作愿望树等,营造和谐、共进的精神文化环境。

四、目标激励,携手共进,融合共荣,增强对班级的归属感

共同体成员一起分享共同努力所得的学习成果,更易于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同发展。因此,以班级共同的目标作为激励,成员携手共进,融合共荣,既能深化学生文化、情感、价值观的融合,又能提高自我认同感;既能强化主体意识,又能增强班级的归属感。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成员之间必须团结协作,发挥所长,挑战自我,携手共进,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例如,在开展“最美三中你我他”“感恩有你 共建博爱家园”“爱心义卖”等系列活动,以班级为整体,成员出谋划策,分工合作,实现共同目标,既培养了学生的感恩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又增进了成员之间的感情。例如,在“快乐足球”的传球活动中,成员为了共同取得好成绩而努力。通过参与团队活动,既培养了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又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既增加了成员的互信度,又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和认同感;既强化成员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又增强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五、参与社团活动,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好习惯

以学生意愿为原则,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或需求,从个人学习发展需要出发,参加相应的社团培训活动。在社团中,可以跟志同道合的成员一起,交流学习和思想,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挖掘潜能。通过社团活动,分享成果,展示自我,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实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合理分组,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制订共同目标。基于学生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爱班级的热情,促互动,建互信,育博爱情怀。打造特色班集体,营造和谐、共进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增强学生的精神向心力。利用共同体的共同目标作为激励,成员团结协作,携手共进,融合共荣,既增强了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又提高了自我认同感。参与社团活动,与具有共同兴趣、好爱和需求的成员一起,交流学习和思想,相互激励,展示自我,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基于学生学习共同体,育“互融合作共进”之花,助学生健康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4.

[2]刘华.培育学习共同体促进有效学习——一项校本行动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11(2):4.

[3]黄廷美,李梅.论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4]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96.

责任编辑  温铁雄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
简论中学体育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构建中学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
如何运用“学习共同体”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