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池子与河流》代入式教材解读

2022-02-16袁美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小学语文

袁美玲

【摘要】《池子与河流》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八课,作者是俄国的克雷洛夫,这是一首寓言诗。本文主要以代入式教材解读为重点对池子与河流的对话进行剖析,阐述安逸容易使个体不思进取,使群体平庸或沉沦;与此相反,压力出动力,压力出活力,压力出实力;只有修炼身心,才能成才。“狭路相逢勇者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真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池子与河流》;代入式;教材解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三国演义》主题歌的歌词,出自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只需读这两句,眼前就有烟波浩渺、奔腾不息、蜿蜒流淌、破浪翻滚的江河水流画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些都是人们描写和赞美水的语言。有动态的气势美,有推究哲理的哲思美。水是万物生命之本,是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物质。古人还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判别。由此可见,水与我们的生活,甚至与我们的存在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古今中外写水、赞美水的文章无数,让我们从中体会了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意蕴。把水作为主角的诗歌有很多,古今中外皆有。水的锲而不舍精神,能从水滴石穿中体现;水的不惧万险而前进的气概能从大江大河的流域面积中体现;水的温婉也能从溪水潺潺中体现。大海有大海的博大深邃,江河有江河的万里奔腾不息,池水有池水的静谧婉约。水的世界带给我们人类太多的利益,太多的思考。海运航线连接了四大洋五大洲,海底的资源供应了几十亿的人类,更有地下、地上的淡水供养着地球上的动植物。我们任何关于歌颂赞美水的语言都无法表达水对人类、对自然的贡献。

一、探究生命的意义代入自己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一段著名的警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一段话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人在有生之年不断奋斗拼搏,努力让生命更加有价值,让人生更加绽放光芒。是的,人的一生应该是有价值地存在,这个存在如果是贪图安逸,那么就不会有价值体现。而能够在生命的历程中,尽量多地为世界、为人类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发明创作、理论思想、学术著作、劳动创造,等等,他们才能骄傲地说,“这个世界我来过,我为历史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做出过努力,我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努力奋斗的人生是充满活力的人生,努力奋斗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能夠以一己之力为社会、为别人做一些帮助,从而在付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这是新时期文明应该极力推崇的价值观,也是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实施人生观教育的重点所在。

二、与作者对话代入自己

《池子与河流》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伊万·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克雷洛夫之前是一位剧作家,后来见到了著名的俄国寓言作家德米特里耶夫,在德米特里耶夫的影响下开始进行寓言创作。后来,他的一些寓言故事闻名于世。通过将寓言内容与现实紧密联系,再加上他幽默而朴实的语言风格,使得他的寓言作品突破了道德训诫的边界,成为广为人民所喜欢的作家,他的语言针砭时弊,成为手中的文学“利器”。以诗歌的形式写寓言故事,这样的体裁不多。他通过寓言的形式把俄罗斯民间生动朴实的语言与文学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俄罗斯文学进一步发展的奠基人,也为自己文学事业的丰收打下了基础。他认为将道理拐弯抹角地说出更容易被人接受。在写寓言之前,克雷洛夫是剧作家,他以戏剧写作的手法去写寓言,多用对话的形式描述寓言故事中的情节。他以诗歌的形式写成了寓言诗《池子与河流》。在这则寓言里面,作者更多的是用对话的形式阐述道理,这就是他写作寓言的特点。

三、与文本对话代入学生

《池子与河流》这首寓言诗,整首诗一共十个小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八小节,是池子与河流的对话,展现了池子与河流不同的人生态度。池子懒惰,贪图安逸,得过且过;河流则志向远大,勤奋努力。第二部分是第九、十小节,是池子与河流各自最终的命运,河流至今长流不断,而池子却年年淤塞,最终完全干枯了。河流不舍昼夜、奔流不断,而池子却一年一年满足于静止不动,最后因为不断有植物的尸体和泥土砂石的淤塞,导致完全干枯消失。这个寓言故事揭示了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最终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的道理,教育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虚度年华,应当为社会多作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光添彩。同时也告诉我们,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换来的只会是以后的毁灭。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寓言故事,那些简短的寓言中蕴含的深刻哲理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凝练的语言、简明的道理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世代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池子与河流》是以诗的形式呈现的寓言故事,运用戏剧中人物对话的形式,塑造了池子与河流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最为精彩的对话,体现了二者个性的鲜明,表达了河流、池子对生活、对人生的不同思考和不同态度。整首诗歌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想法,揭示人物不同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极富戏剧性。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这首诗歌中的个别词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蜿蜒:指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贯穿:穿过、联通;遵循:遵从依照、不违背的意思;应验:原来的预言和估计,与事后的结果相符合而得到证实;行吟诗人:是指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一种类型的诗人,擅长写抒情诗和叙事诗;推究哲理:是指探究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汇,更好地理解这首寓言诗的内涵。

这首寓言诗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写。中国古诗词讲究的比兴手法,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用池水比喻那些满足现状、贪图安逸的人,用河流比喻那些不惧艰险、不怕困难、勇于奋斗、勤奋工作、甘于奉献的人。社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才能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才能不断发展。人类改造世界、改变自然的行为需要这样的人存在。

诗歌中对河流每时每刻都在滚滚滔滔、忙忙碌碌、负重前行、奔流不息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细致的白描:“一会儿背着沉重的货船,一会儿驮着长串的木筏,还有小划子啊小船,简直数也数不完。”这样的描写让读者的眼前呈现出一个负重前行、躬身而进的身影,在脑海中可以将它幻化成一批人。这批人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也是学生应该学习的一种精神体现。忙碌不停、奔走不停、奋斗不停,这种生活态度是我们要崇尚的,也是应该教育学生效仿和学习的。而池子每天无忧无虑、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是它自认为最舒适的存在方式,不去承载大船和木筏,更不用为小划子操心。风吹落的几片树叶落下来,就权当是生活的小点缀。在池水不算宽阔的胸怀里荡起的小小涟漪,足以让池水满足和陶醉。因为这样的生活没有负担更没有压力,是安逸舒适的,仿佛贵妇躺在一个羽绒垫子上那般柔软舒适。

诗歌中用充满思想火花的语言将两者的生活态度、价值观进行对比。在池子的生活观念中,“固然,我并不出名,我没有出现在地图上,像你那样蜿蜒地贯穿全国,也没有行吟诗人为我弹琴唱歌。”但是,这一种形式都是空的,没有实际的意义,安逸舒适才是当下生活追求的终极目标。这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也是一部分懒惰人的生活态度,他们善于给自己找借口,从而自欺欺人。整天无所事事,被认为是舒适、没有苦累和负担而沾沾自喜,他们浑然不觉在这样所谓的舒适中,生命被一点一点地耗尽。所谓自己的命运“有多好”,其实就是一种散漫生活的借口罢了,池子嘲笑河流,“只在睡梦中推究哲理”。

伟大的河流谨记并遵循“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这个自然规律,“用源源不斷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一会儿背负大船航行,一会儿又驮着长串的木筏和小划子之类,不断地忙碌,不断地奉献,无怨无悔。这是新时期提倡的正能量代表,一个人生存不竭的动力在于奉献,在于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由此能感觉到“光荣无比”,且为之奋斗而毕生无悔。

《池子与河流》用素描写实的手法将两者的命运进行对比。那自认为生活舒适安逸的“可怜的池子”一年年淤塞,被砂石填满,直至完全干枯。而不舍昼夜、奔流不息的“河流至今长流不断”。没有因为奋斗而枯干,也没有因为负担而断流。不同的生活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生存结果,这里面蕴含的哲理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当池子“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时”,鄙视河流疲劳的生活时,命运早已对它的归宿做了安排。正如《道德经》所讲的“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因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四、与学生对话代入内涵

文以载道,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渗透着作者对人生观的叩问。《池子与河流》揭示了才能不利用就会衰退,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教育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虚度年华,应当为社会多作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学习这则寓言诗,不仅要学习这种充满童趣的写法,更要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哲思,用以启迪人们的思想,为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打好基础,指明正确的方向。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诗歌寓言,应该以诵读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悟,分角色诵读,指导学生体会池子与河流不同的志向,使他们拥有不一样的生活态度,要在诵读中体现出来这样的不同。只有深入细致地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寓言诗中蕴含的道理和哲思。

参考文献:

[1](苏)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M].商务印书馆,2014:268-310.

[2](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张三愚.道德经新译[M].团结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胡健文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小学语文
在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闭幕式上的讲话
读懂教材,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解读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