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嗓音特色

2022-02-16谢童

艺术评鉴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

谢童

摘要:《好死不如赖活着》作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纪录片,对其嗓音特色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导演陈为军从参与模式、连续性剪辑、视听和解说词等多方面进行叙述,并将其独有的人文关怀注入影片,使得影片再现真实的同时也包含着导演对生命真切的同情和敬畏。

关键词:《好死不如赖活着》  人文关怀  参与模式  真实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1-0144-04

一场潜入,一个家庭,一束活着的希望。21世纪初,纪录片导演陈为军潜入了河南文楼村,记录下一个被艾滋病缠扰的苦难家庭。他们是冰冷世态下蜷缩的生物;是油尽灯枯后残留的蜡油;是夕阳西下时喊出最后一声哀嚎。而就是这样一个被灰蓝色阴霾包裹下的家庭,在导演的参与下,也透出了一丝阴沉后的暖阳。制作者以其独特的嗓音带领我们一起“潜入”文楼村,在他的视角下一同与被观察者经历那段被还原的历史,这也使得这部纪录片被赋予了绵延至今的社会价值和声誉。

一、参与模式:观众互动的窗口

纪录片不仅仅是反应现实,同时也承载着制作者想表达的观点与情感,而如何了解影片的观点,我们需要观察导演如何安排和处理画面,以摸索其表达方式。在《好死不如赖活着》这部纪录片中,社会演员通过自身生活的言行举止直接给观众传达导演想表达的内容,即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态。除此之外,导演的参与也成为影片呈现的重要手段。

(一)参与模式的建立

20世纪60年代,随着同期录音的新技术诞生,一种全新的参与模式逐渐开始运用于纪录片的制作中。这样一来,制作人有机会舍弃曾经单独地向我们叙述故事的方式,而向“我和你一起谈论(交谈)”的表达方式转换。制作者也不再是“墙上的苍蝇”,对历史世界冷眼旁观,而是主动参与到被拍摄者的生活,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其处在同一高度交流和互动。

在参与模式发展的历时进程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位就是迈克尔·摩尔。“许多人发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采用了突袭式采访,迈克尔·摩尔在他所有的存在道德边界的影片中提炼成一种主要的策略,突袭式地拦截一个措手不及或者毫无准备的人进行采访,可能意味着不够尊重或者傲慢无礼”。而恰巧,在《好死不如赖活着》这部电影的尾声处,导演陈为军的发问也引来了相似争议和质疑。他们认为其问题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过于残忍,甚至有人要求删除或者改变这样令人不适的结尾。但实际上,观众的视角是局限的,他们仅能作为受众对影片进行自我式的解读。结尾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在于导演利用采访引导着马宁宁讲出她所懂得的东西,道出她所理解的艾滋病和家庭当下的状况,以达到与观众交流的意图。这仅仅是一个导演的私心吗?其实不然,问题的答案显然并不是导演所想刨根问底的,而是观众。但如此风格的采访在这部影片中只是个例,总体而言,作为一部具有人文关怀的参与式纪录片,导演在与被拍摄者关系的处理上仍然是以尊重为前提的。以采访为主要特征的参与模式也正是在这样的方式下被制作者一步步创建出一个观众和被拍摄者的共同话语环境。

(二)平民化的视角转换

与迈克尔·摩尔不尽相同的是,导演陈为军面对这样一个极度悲剧性家庭时所构建的互动风格并不是挑衅性和攻击性的,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陈为军把纪录片看成是电影最高级别的艺术:“很多电影导演人生最大梦想就是拍摄一部纪录片,而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永远做不到像我们这样和被拍摄者平起平坐,所以他们永远进不去别人的心里。”正如陈为军所说的,在拍摄《好死不如赖活着》时,他一直以平等的姿态面对被拍摄对象,与马深义一家同吃、同住,真正融入到马深义一家的生活当中。陈为军在参与马深义一家的生活时,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更像是一位陪伴者,而非冷冰冰的拍摄者。雷妹死后导演和马深义进行的交流,以及当小儿子马占槽开始学会走路时二者的互动等等,毫无疑问地都向我们传递着导演在此时摆脱了“闯入者”的身份,換上了“倾听者”的衣服,聆听着这一家不幸的遭遇与宽慰。这样的交流显示的是建立在被拍摄者对制作者充分的信任基础上的,敏感的艾滋病患者在拍摄中敞开内心,甚至主动面向镜头诉说,达到这样效果的背后陈为军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这的确超出了纪录片某些概念上的意义。再来审视该片在道德上拿捏时,问题已经不再是是否揭开了他人的伤疤,而在于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导演或是我们是否给予了应有的温暖和关怀。在笔者看来,导演做到了。不仅如此,导演以一种与被拍摄者进行聊天的状态融入到拍摄环境中,不仅拉近了自身与被拍摄者的关系,也使观众更易理解影片。这样一种参与是超功利性的,没有过多利益的驱使,就如同陈为军所说,“我只是想记录这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

二、真实性原则:影片的内容表达

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与非纪录片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记录真实。而记录真实并非是将素材完完整整、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制作者有选择性的将素材剪辑,并无可避免的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是纪录片之所以成为纪录片的必然过程。因此,无论是剪辑还是视听的建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都具有共时性。我们不应该探讨纪录片是否将真实纯粹的“抛”给我们,作为观众,应把握住真实背后的无穷尽的意蕴与价值。

(一)连续性剪辑

“研究叙述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时间或者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时间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电影因为剪辑而富有强大的生命力,连接性剪辑一直都是电影剪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诗意模式的出现,抛弃了电影在传统叙事上的时间节奏和空间的并置,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这样的模式更注重的是渲染导演主观情绪,对于《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样一个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纪录片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前期拍摄过程中,导演陈为军一共拍摄到四十多个小时的素材,然而想要全部展现出来是不现实的,如何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用素材建构起导演的意志是对制作者巨大的考验。最终,陈为军选择以时间为序,真实地将马深义一家的日常生活铺陈开来。“大暑”“秋分”“中秋”“霜降”“立冬”“冬至”“春节”,影片顺着七个节气的时间顺序叙述着关于马深义一家的阴晴圆缺。随着时间的迁移,变化在每个人的身上悄然发生。雷妹的身体每况愈下,从大暑开始到霜降,逐渐割去了雷妹生命,而马深义带着三个孩子开始了艰苦的新生活。这种时间的连续性在叙事上抓住了时间对于马深义这个家庭来说的重要性,对于他们而言,生命就像一场倒计时,永远不知道死亡将会在何时到来。从适应模式的角度思考,作为一部参与模式的纪录片,若抛弃了连续的时间,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整部作品在风格上就有极大的差异。而连续性剪辑能更好的带领观众与导演一起参与到被拍摄者的世界里,一起随着时间感受马深义一家的生活。

(二)视听的建构

1.画面

“有些纪录片固然对未经加工的自然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关心,显然是通过它们的摄影工作——它们的画面——传达出影片含义的。”残破的屋檐、填不饱的肚子、嗅满苍蝇的脸,这就是马深义一家真实的生活。为了强化这样的生存状态,导演运用了很多推镜头引导观众一起揭开、观察这个悲剧性家庭的真实面貌。随着镜头逐渐地推进,放大了马深义脸上的悲楚、沧桑;雷妹黝黑消瘦面庞;孩子们的稚嫩且天真的眼神与诸多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将他们背负的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长镜头的运用也使得影片的叙述更加真实。长镜头不间断的连续性拍摄不仅能够深化人物情感、烘托气氛,而且更易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留给观众深层的思考。

导演陈为军曾在采访中表示他在拍摄一些过于残酷的画面时犹豫不决。披着华丽外衣的社会表象下,隐藏多少裸露在阴暗潮湿处的蝼蚁?这样残忍的记录本身就是犹豫、徘徊的衍生物,更是人们不敢触摸的真相。影片中的一些画面确实引来了一些争议和质疑,例如雷妹躺在拖车上时,嗅满苍蝇的脸和绝望的眼神以及她去世之后的画面都引起了一些观众的不适,而最终他以“你记录的是一种冤枉”来说服自己,仍然选择将这些震撼的画面搬上荧幕。他认为,如果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而刻意舍弃一些情节,违背了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真实的画面恰好是反映和马深义一家同样处于社会边缘人物的最好武器,纪录片以此揭露真相,还原历史,以达到对社会更大目的的意义和功能。

尽管纪录片固然是在记录真实,但是做到纯粹、原始的真实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很多时候,纪录片呈现的是一种被构建的真实,融入了导演极为细腻的情感表达。但这种建构并不等同于虚构,它仍然是以真实性为原则的,这里所说的建构是在没有改变人物行为走向的前提下,寄托导演对于马深义一家的同情和关怀。面对这样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家庭,导演在几乎没有调色的片中特意择取一段寄托仅有的一点慰藉,这表现在导演将孩子们在中秋丰收后愉快玩耍的镜头刻意地渲染成金黄色,原本雪上加霜的家庭在有意识的画面表达中被赋予了短暂的幸福感。而这,也仅仅是全片唯一一个褪去悲剧色彩的场面。作为电影制作者,画面就是其传达意志的方式,在马深义一家凄苦的生活中给予一些温暖则是导演陈为军的意志。

2.音乐

除此之外,音乐作为在这部纪录片中“奢侈”的部分,同样是为传达影片涵义所服务的。在音乐的选择和运用上,导演极为谨慎,没有过分用音乐进行情感渲染,而是短小精悍,点到为止却余味深长。大雪纷飞的日子,马深义孤身薄履地前往雷妹的坟前,这时,曲剧唱词《张产儿》随着画面响了起来,“为了儿不受屈,我学会做饭又做衣,又当爹又当娘并非容易……”不得不说,导演在音乐上的选择上可谓是别出心裁,前有视觉表达,后有听觉效果,二者的结合完完全全使马深义的处境展现出来,将影片的悲剧氛围推向高潮。

(三)辅助性解说词

作为“上帝之声”的解说词在这里并没有扮演一个评论者的身份,仅仅是为影片的内容作出一些必要的解释和补充。例如,当影片中雷妹没有出现在镜头里时,观众会疑惑,是否雷妹此时已经不在人世?为了避免和解决观众的疑问,导演在此时安排了相应的解说词,人们这才知道,原来雷妹是到诊所挂吊针去了。又如马深义给雷妹上百日坟,解说词已经在这个行为开始之前做好解释和补充,“这天是雷妹去世一百天的日子,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该办了牺牲,上一个百日坟”。之后,画面即是马深义孤身走在大雪中的背影。设想一下,要是没有这段解说词,影片在内容上就会存在传达不明的现象。因此,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看似被缩小化,其实发挥了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

三、人文关怀:边缘群体的群像刻画

《好死不如赖活着》瞄准的虽是艾滋病患者,但艾滋病并不是导演拍摄的主题。导演从简单的日常生活出发,探求被艾滋病折磨下马深义一家的生存状态和人的求生本能,实则是为了引起大众对处于社會底层的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共鸣。陈为军对于马深义一家的记录和刻画影射了整个边缘群体的生存图景,这是作为媒介本身的纪录片反映社会现实的基本功能,也是其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无论什么时期,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永远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

四、结语

在国内大环境的驱使下,一些制作者在追求纪录片的路上越走越偏,生硬、强行的给影片套上华而不实的大道理,却忽视了“大言希声,大象无形”。距离《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拍摄已经过去近20年,它的嗓音如润物细无声般滋润着影片的风格,虽不华丽却实实在在,饱含着对社会现状的人文关怀,而像这样真正有社会意义的影片价值是不会随着时间消蚀的。

参考文献:

[1][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82.

[2]张瀚,陈为军.我的摄像机就是观众的一双眼睛[J].电影世界,2011(10).

[3]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

[4]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76.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苍凉背后的火光——迟子建散文中的隐喻意象赏析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