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艳新:教育是追寻一种完满

2022-02-16陈建军刘玉琴

新班主任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雷小徐行长

陈建军 刘玉琴

优秀的班主任大多有一种特质,那就是让人愿意与之亲近。湖北省第六届“新锐班主任”、武汉市东西湖区将军路中学的马艳新老师便是如此,相谈几句,我们很快就能感受到她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强大“磁场”。无怪乎,班上的孩子称呼她为“马妈妈”“老马”。

作为一名有着19年班级管理经验的资深班主任,对自己带过的班级和孩子,马艳新如数家珍,但談起自己的班主任专业成长之路,她在从容和淡定中也有不少感慨。

成长是不断地学习、改变

“一开始,我的班主任工作是很失败的。”马艳新并不避讳这一点。

2002年第一次做班主任的时候,年轻的马艳新觉得自己应该跟学生打成一片,要做学生的朋友。在这种心态下,“无为而治”的“道家治班”模式成了她的选择。

这种治班模式很快就被学校和科任教师否定了。当时,马艳新班上的数学老师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某次让学生交作业,结果,一个班四十多人,只交上来十几本作业。老教师大为光火,立马向校长反映此事。结果自然很明显:学校要求马艳新要么彻底改变班级状况,要么就不要做班主任了,换人!

“现在来看那时的治班效果,虽然我和学生相处的过程很美好,但是,学生成绩不好、纪律不好,班级很散。除了收获一种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并未获得真正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养成了一种懒懒散散的坏习惯。”马艳新受到批评,但并不觉得委屈,她明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马艳新喜欢学生,愿意带班,而且她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别人都能把班级管好,我怎么会不行呢?”于是,她下定决心整顿班级纪律。

因为经验不足,马艳新大部分时候只能采取“拿来主义”,别的老师怎么做有效,她就跟着做。彼时,学校大部分班主任对学生都很严厉,奉行“严师出高徒”的理念。这样一来,马艳新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学生严格要求,不服从管理就惩戒。她把这段时间的班级管理模式称为“法家治班”。

“我和学生的关系就像猫和老鼠的关系,学生见到我像老鼠见了猫。”“法家治班”的效果确实立竿见影:学生上课变安静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但是,马艳新总有一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当学生犯错接受惩罚时,要是她不在一旁守着,学生就会想办法偷懒。

马艳新发现,用这种惩罚为主的方式教育学生,时间一长,师生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疏远,学生对班级没有任何归属感,对学习也没有多少积极性。这样的结果,也偏离了马艳新的教育初衷。

于是,马艳新继续尝试改进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她从儒家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得到启发,采用了“儒家治班”的管理方式: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好,班上的任何事情都和学生一起做。

“儒家治班”模式下,班级风气变好了,学生对班主任也信服了,然而,马艳新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班级管理中,自己疲惫不堪。

“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管好自己呢?”从“道家治班”“法家治班”到“儒家治班”,马艳新做了很多尝试,也积累了很多班级管理经验,这让她对自己的班级管理之道有了更深的思考。

让师生从对立转向合作

那段时间,马艳新阅读了很多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报刊书籍,开始摸索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方法。

但真正让马艳新找到突破口的,是一件小事:每到周末,马艳新的孩子最喜欢去某家儿童社会角色体验中心。在这个体验中心,孩子可以模拟当厨师、医生、警察甚至保姆等,通过“工作”获取相应的模拟货币。虽然这些“货币”只能在这个体验中心“购买”一些简单的物品,但孩子仍乐此不疲。

马艳新发现,原来简单的代币就可以激发孩子的无穷动力。结合自己曾经接触过的班级社会化管理理念,她决定尝试用“班级货币”启动班级的自主管理。

2012年,马艳新接手新一届的七年级。入学军训时,她就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你们在我的班上,就要‘打工’,‘打工’赚到的‘钱’可以买座位。一个学期下来,你们最终攒下的‘钱’,将作为期末评优评先的依据。”

马艳新所说的“打工”,其实就是让学生在班上担任各种职务,为班级服务,至于“钱”,就是“班级货币”。

尽管有不少前辈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在具体实践中,马艳新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以“座位拍卖”为例,在给出规则之后,马艳新便退居幕后,把拍卖会的流程、座位的“价格”等都交给学生来决定,这样就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拍卖”座位时,很多学生会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买”下相邻的座位,同桌经常上课讲话,做小动作,下课打打闹闹,严重影响班级纪律。

“如果说班级是一个小社会,那么学生就必须遵守这个小社会的规则。在社会中,自由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个人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学生自由‘拍卖’座位的前提是遵守班级纪律。”为了避免出现这一问题,马艳新会在班级座位“拍卖”前向学生强调纪律的重要性。“拍下”座位的学生,如果同桌共同违纪,马艳新就会采取“拆迁”的方式来处理。

“拆迁”其实就是将容易违反纪律的同桌强行分开。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一段时间内有两对以上的同桌违反纪律,那么这几对同桌就以抽签的方式重新调整座位。这种情况实质上是班主任强行推进的座位轮换。另一种情况是某段时间只有一对同桌违反纪律,这时就需要由另一对同桌配合调整座位。这种情况下,违反纪律的学生必须给配合调整座位的同学一定的“班级货币”补偿。这样一来,马艳新既解决了同桌共同违纪的问题,又让违纪的学生付出了相应代价,一举两得。

尽管马艳新班上的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份“工作”,至少能拿一份“工资”,还有各种各样的“奖金”,但总有学生管不住自己,频频违纪被“罚款”。到了“拍卖”座位的时候,这几个学生自然连买座位的“钱”都没有了。换句话说,这些学生已经“破产”了。

对这些“破产”学生,马艳新摸索出了一套“组合拳”。首先,她单独设置了一个“破产保护区”,学生在脱离“破产”状态前都可以待在这个保护区内上课。接着,她会在班上发布临时工作任务,比如帮老师打扫办公室卫生、帮同学搬运物品等。然后,她发动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先富带动后富”,开展“社会扶贫”,一对一帮扶“破产”学生,只要被帮扶的学生有进步,两个人都会获得奖励。多管齐下,“破产”的学生往往很快就能赚够“买”座位的“钱”。

“‘货币’只是班级社会化管理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班级货币让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和惩戒变成了学生对自己的约束,也让我和学生的关系从对立走向了合作,师生成了班级的合伙人。”马艳新如此总结自己的班级管理之法。

在包容与温暖中走向完满

“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实施班级社会化管理模式,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在这样的思考下,马艳新主动向学校提出要求,将最难管的班级交给她来带。

小徐是一个性格内向、各方面表现都不算优秀的孩子。马艳新了解到,在小学的时候,他因为存在一定的书写障碍,总是写不好字,也难以完成作文等书面表达类的作业,逐渐变得非常自卑。进入中学后,为了让小徐摆脱过往、重塑自信,马艳新决定想办法“推他一把”。

“清洁行长”是马艳新设置的一个重要班级岗位。班委竞选前,马艳新找到小徐,鼓励他去竞选“清洁行长”一职。小徐也很感兴趣,为了竞选上这个岗位,他上网查资料,向老师、父母和朋友请教,最终写成了一篇近千字的演讲稿——这对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上台演讲时,小徐还是非常紧张,说话结结巴巴,眼睛都不敢看同学。看到这种情况,马艳新有些着急,担心小徐竞选失败,更担心小徐以后再也没有勇气挑战自己。小徐的演讲结束后,同学们的掌声有些稀稀拉拉。马艳新马上走上讲台,说:“同学们,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小徐同学为了竞选‘清洁行长’,准备了很长时间。他的演讲内容非常具体,说明他已经做好了为班级服务的准备。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地发现我们班上进步很大的、有闪光点的同学,对他们委以重任。”于是,同学们把关注点放到了小徐的演讲内容上,认可了小徐的努力。

小徐竞选上“清洁行长”后,因为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班干部,所以工作时总是手忙脚乱的。马艳新以引导为主,带着小徐一点一点熟悉他的工作内容:每天的班级值日应该如何安排,大扫除时怎样合理分工……

为了让班委更好地开展工作,马艳新把“班级货币”的发放权也交给了各个“行长”,他们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奖励表现优秀的同学。小徐在熟悉了自己的工作后,变得越来越自信了。他主动组织了班级“劳动之星”评选活动,对各个小组评选出来的“劳动之星”发放奖励。在小徐的努力带动下,班级的清洁卫生成了全校的标杆。

小雷曾是马艳新班上的“道德行长”。“道德行长”的工作职责,是监督同学们的言行举止、品德涵养等。小雷竞选上“道德行长”后,开展工作时总是有人“叫板”。当他要对同学的不文明行为“罚款”时,被罚的同学会不服气地说:“你不是也说过脏话吗?”“你怎么不罚自己的款?”原来,小雷平时比较强势,和其他同学吵起来的时候也会“出口成脏”,自然不能服众。

马艳新早就料到了这一点,所以,当小雷委屈地来找她告状的时候,她说:“你现在是‘道德行长’,一方面要学会判断其他同学的行为是否真的有恶意,另一方面要做好其他同学的表率。你只有做好了自己,才能管好别人。”马艳新建议小雷冷静下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再来决定下一步怎么做。

小雷在反思中承认了自己的毛病,表示愿意接受同学们的监督。为了让同学们信服,小雷在班上公开宣布:以后自己要是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就双倍“罚款”。慢慢地,小雷的坏习惯也“绝迹”了。

如今的小雷已经顺利考上一所不错的高校,还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在暑期的同学聚会上,小雷对马艳新说:“我非常感谢马老师,在我初中的三年给我树立了正确的三观,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所以我在大学里才会这么受欢迎。”

“我的班上有很多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孩子,但正是这样的孩子才需要更多的包容和温暖。初中三年后,可能很多孩子仍然并不优秀,但他们至少有了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学会了约束自己,步入社会后能成为一個合格的公民。这样的结果,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完满。”马艳新如是说。

如今,马艳新的班级管理方法广受称赞,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面对这些,马艳新在体验到属于自己的教育幸福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就此止步。“我希望学生走出我的班级后,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她说。这是马艳新对学生的期望,也是她对教育的不懈追求。(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  陈建军

猜你喜欢

小雷小徐行长
姜撞奶
要命的手环
“换名”
岳鹰
你一定能做到
赵欢空降农业银行
感动7岁,面对母亲停止呼吸
苦命人徐小英
多喝了两杯酒
拾金千元还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