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白《药性蒙求》成书特点探析*
2022-02-15瞿中洁高祥福
陈 康 瞿中洁 高祥福
1 嘉兴市中医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0
2 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3 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3
张希白,名仁锡,祖籍江苏青浦。受业于同邑名医陆兰坡,于1854~1855年间迁居浙江嘉善,为海派中医传入浙江的先行者[1]。据《江苏历代医人志》[2]记载:“仁锡于斑疹,颇有研究,倡言证脉相参,不可偏执一见。”1929年10月,由秦伯未先生编撰,方公溥先生参校的《清代名医医话精华》收录了张氏的“伤寒”“温热”“肿”“痢疾”“痰”等医案、医话。2000年张氏医案由《浙江中医杂志》搜集整理,题名为《临诊碎玉》,由“珍本丛刊”栏目分两期发表。
《夺锦锁言》《药性蒙求》《临诊碎玉》是张氏留存于现世的三本著作,笔者近期对《药性蒙求》一书予以了校对,现将其成书特色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著书缘由
正如序中言“医书汗牛充栋,学者每兴望洋之叹。自古及今,家弦而户诵者,孰能穷灵秘而探奥旨哉?”初学者往往不明要害,无处发力。明·皇甫中编撰《明医指掌》一书,张氏认为该书“分门别类,大小男妇,诸科悉备”可为医学入门之选。尤其书中药性歌诀“每赋四言使初学者便于记诵,真度世之金针也”,为该书之精华,但仅以歌诀述药性,受字数限制,过于简单,言而未透,故张氏另撰药性诀一册并添加注释,以补其所不及。
2 全书概览
从序中“丙辰夏,携所撰药性诀一册示余”可见《药性蒙求》成书于咸丰丙辰年即公元1856年夏季之前。该书由上部的药物和下部的食物两部分组成。张氏在《明医指掌·药性歌》基础上,对药物的品种、药性诀的表述以及药味的特性进行了充实和修改之后将其编为上部。为便于查阅,张氏将收录的四百三十九种药物按草、木、果、菜、谷、金石、土、水、禽、兽、虫、鱼鳞介、人划分为十三大部,再按各自特点将各部下药物细分为若干小类,如草部由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苔石草、补遗组成;木部由香木、乔木、灌木、寓木等组成。下部收录江南常用食材百余种,未明确归类。上部药物张氏先以大字列四言诗四句,概述其性味功效要点。后再以小字对其归经、用法、配伍、禁忌、产地、辨伪及同类药物性能比较等内容进行补充注释。下部食物张氏记载较为简略,皆择要注明药用价值及食用宜忌。目前《药性蒙求》有上海中医药大学馆藏复刻版、1986年中国台湾新文丰出版社刊行版、收录于《中国本草全书》第139卷中的版本及嘉善陈氏家藏版四个版本。
3 成书特点
3.1 传承经典,启蒙后学,扼要易记:全书分为歌诀和注释,各有其特点。歌诀扼要易记,使初学者回归原始的明理方式,最为契合其学习心理。《药性蒙求》传承了较为成熟的《药性歌括四百味》及《明医指掌》的“云林歌括体系”表述形式[3],通过四言歌诀的方式使药物的基本特点得以扼要易记的展示。《药性蒙求》对两本著作大部分的歌诀内容表示了赞同,并予以了直接摘录。如“黄芪性温,敛汗固表,托里生肌。气虚莫少”“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药性蒙求》在力求精简的基础上,以张氏临证感悟为纽带,将十余部本草古籍,二十余位医家的经典论述融会贯通,力求客观公允,浅显实用。值得注意的是,《药性蒙求》不仅借鉴了《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早期本草著作,还大量引用了《本草从新》《本草逢源》《百草镜》等清代江南一带本草医家的著作内容。如附子:“一云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能引补气药以复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治一切沉寒痼冷之症。士材曰,余每遇气分大虚之症,参、术无效者,必加附子,以行参、芪之力,便得神充食进。若阴虚阳旺,则不然也。好古曰,用附子以补火,必防涸水。川产为佳,中其毒者,黄连、犀角、甘草解之。”即分别引用了赵嗣真、姚澜、李士材、王好古、吴仪洛的理论对附子药性、配伍功效、产地、不良反应原因以及中毒解救方法等进行了论述。又如郁金:“辛苦微寒,甘,气寒,其性轻扬上升,入心及包络兼入肺经。治吐、衄、尿血、妇人经脉逆行,血气诸病、产后败血攻心、失心癫狂。仲醇曰,郁金为血中之气药,其治诸血症者,正谓血之上行……破瘀血亦能生新血。张璐玉云,川产者,体圆尾锐如蝉腹状,发苗处有小孔……《从新》云今市上所用者,多是姜黄,并有以蓬、莪术伪之者。真者出川、广两处。”则分别引用《本草备药》《本草新编》《张氏医通》《本草从新》,对郁金药性、药名缘由、形态特征及真伪产地鉴别进行了阐述。
3.2 拾遗补缺,有所侧重,独到见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实载药393味[4],《订补明医指掌》实载药239味[3]。《药性蒙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增减,共载药439味,补充了如高丽参、鸡冠花、天仙藤、大麻仁、御米壳、鳔胶、人中黄等50余种常用药物,并为之编撰歌诀,添加注释。歌诀延续了“云林歌括”的体例,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如“淡菜咸温,补阴养血,带下虚劳,消瘿可啜”“葧荠甘滑,攻积消坚,胸中实热,疸症亦全”。
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张氏结合临证经验,调整了部分药物的歌诀,如“羌活辛温”,即与《药性歌括四百味》及《订补明医指掌》中的“羌活微温”不同,《药性蒙求》突出了羌活辛的性味,这明显更利于读者理解羌活解表的特点。咸入肾,温补阳,苁蓉同时具有咸甘温的药性。《药性蒙求》指出“苁蓉咸温”,这与《药性歌括四百味》及《订补明医指掌》指出“苁蓉味甘”亦有不同,相比能更好帮助读者推导出苁蓉具有温肾助阳的药理作用。再如《药性蒙求》提出丹参除破积调经、生新祛瘀之外还可补心安神,而《订补明医指掌》与《药性歌括四百味》分别强调的是补骨续筋和祛除带崩,如此诸种调整《药性蒙求》不下百余条。
歌诀之后的注释中,《药性蒙求》摘录了许多张氏个人的临证体会、见闻及观点。如“白芍……伐肝生用,止痛炒用。酒炒能止其寒,妇人血分用醋炒,下痢后重不炒”,“高丽参……余少时未闻有人用过,道光年间用者渐多。大约中气而有寒湿者宜之。曾见一人加人参于补药中颇安,因价昂而以高丽参代之,服下遂觉胸中烦热,齿燥咽干,观此可见性之偏于温也。故述之以备考。”“紫河车……即人胞,但以此泡炙入药。食其同类,不顾损人,虽能大补气血,厚者不忍闻也。”“粉沙参产西湖南山,性甘微寒,含沙波宁成分,为祛痰药,治咳平喘,肃肺下气。”“今肆所用鲜生地,另是一种,出杭州笕桥,其形亦细长不同,其治亦大热之症”。这些注释不仅为后学者更好的掌握药物使用,也为医德医风的传承,道地药材的考据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3.3 江南滋味,饮食宜忌,药食同源:下册除了介绍鸡鸭鱼肉外,还记载了许多如嘉香肉、熏兰、糟鱼等江南一带常见食材的药食宜忌。如糯米,《本草纲目》云:“黏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本经逢原》指出:“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药性蒙求》则直接点明了由糯米制成的江南主食粽子“性粘难化,病人勿食”。又如泥鳅与黄鳝同为江南盛产的滋补佳品,食用区别如何,《药性蒙求》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泥鳅,暖中,益气血,通经络。鳗鳝之良有益于人,毒者害人,鳅则有良无害,凡大痈血不成脓,痘不成浆,食之佳”。其它诸如“食蛙令人尿闭,若妊娠食之,令子短寿”“藕能入血,而澄粉甘平可口,益胃安神”“菱,甘寒,安中消暑,止渴解酒”等均为张氏有感而发,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对江南一带老百姓来说具有很高的饮食调理参考价值。
4 小结
《药性蒙求》一经问世深受江浙沪一带医家、患者的欢迎。陶晓华教授将该书与《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并称为具有较为深远影响的四本清代普及类医著[5],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作为以启蒙后学为主要目的的清代本草学著作,《药性蒙求》很好传承了前人的智慧并融入了作者自身的临诊感悟。易于诵记的歌诀,融会贯通又简洁扼要的内容,因地制宜的饮食指导,使其直至今日仍具有很高的中医学习价值。